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当代隐喻学理论流派新发展研究

当代隐喻学理论流派新发展研究

作者:孙毅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05-01
开本: B5 页数: 224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53.9(5.5折) 定价  ¥9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当代隐喻学理论流派新发展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746160
  • 条形码:9787030746160 ; 978-7-03-074616-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当代隐喻学理论流派新发展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在充分梳理和评价当代隐喻学的三大理论支柱“概念隐喻理论”、“概念整合理论”、“词汇运用理论”,以及其他理论视角如“基本隐喻理论”、“涌现隐喻理论”、“语境模拟器理论”、“语义下行理论”、“多模态隐喻理论”“扩展概念隐喻理论”的基础上,指出各个理论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同时也从理论构建、研究方法、模态扩展、辞格归一、话语拓宽、语际对比和语言教学等七个方面沉淀和总结出该学科目前存在的漏洞与弊端,以期为隐喻研究的持续、深入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当代隐喻学理论流派新发展研究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 当代隐喻学的理论范式构念 1
1.1 引言 1
1.2 当代隐喻学的理论基础 2
1.3 当代隐喻学跨语言求索的双象限支撑 9
1.4 结语 13
第2章 概念隐喻理论 15
2.1 引言 15
2.2 概念隐喻理论的主要概念及发展概况 16
2.3 连锁隐喻的层级系统 25
2.4 对概念隐喻理论的争鸣与批判 30
2.5 结语 32
第3章 概念整合理论 34
3.1 引言 34
3.2 概念整合理论发端 35
3.3 概念隐喻理论与概念整合理论对比阐释 44
3.4 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视域下的隐喻创造性 46
3.5 结语 52
第4章 词汇语用理论 53
4.1 引言 53
4.2 关联理论对词汇语用理论的贡献 54
4.3 词汇语用理论对隐喻的阐释新方案 58
4.4 结语 65
第5章 基本隐喻理论 69
5.1 引言 69
5.2 概念隐喻的局限性和基本隐喻的缘起 70
5.3 基本隐喻理论的概念、内涵和外延 71
5.4 基本隐喻的实证性和可信性 73
5.5 结语 79
第6章 涌现隐喻理论 82
6.1 引言 82
6.2 范例理论视域下的语义建构观 83
6.3 涌现隐喻理论概要 86
6.4 基于使用的涌现隐喻理论新路径 92
6.5 结语 95
第7章 感知与语境限制模拟器理论 97
7.1 引言 97
7.2 感知模拟器理论 97
7.3 语境限制模拟器理论 101
7.4 结语 111
第8章 语义下行理论 114
8.1 引言 114
8.2 语义下行理论概要 115
8.3 启发与展望 125
8.4 结语 126
第9章 多模态隐喻理论 128
9.1 引言 128
9.2 多模态隐喻概念及研究缘由 129
9.3 多模态隐喻的特征及表征方式 132
9.4 多模态隐喻的言语化 136
9.5 多模态隐喻的理解过程 137
9.6 多模态隐喻择选的批判旨趣 141
9.7 结语 143
第10章 概念隐喻理论的新发展—扩展概念隐喻理论 145
10.1 引言 145
10.2 概念隐喻理论的成绩和不足 145
10.3 扩展概念隐喻理论 156
10.4 扩展概念隐喻理论与传统概念隐喻理论的区别及发展 162
10.5 结语 166
第11章 当代隐喻学巡礼:回眸与沉思 168
11.1 引言 168
11.2 由“论”向“学”:当代隐喻理论的学科嬗变与进阶 169
11.3 当代隐喻学发展之沉思 177
11.4 结语 182
参考文献 184
作者学术成果 201
展开全部

当代隐喻学理论流派新发展研究 节选

第1章 当代隐喻学的理论范式构念 1.1 引言 隐喻是一种在现实中灿若繁星般的客观存在,人们无论承认与否,都无时无刻不在有意无意地使用隐喻,隐喻的身影不仅彰显于文学作品中,也随时随地蕴藏于政治、科技、宗教的各个角落。作为一种人类特殊的概念方式和认知工具,隐喻是观察世界的新途径、看待事物的新视角,是从已知向未知过渡,从而结识、了悟未知的桥梁和媒介。 “隐喻”的英文语汇metaphor的词源是希腊语metaphora。该词由两个义素构成,首义素meta意为across,尾义素是pherein,意为carry,因此metaphor本质上即是carrying across,含“由此及彼”之意。西方*初的隐喻研究脱胎于古典修辞学的母体。学界公认的对隐喻进行比较系统深入的考量的开山鼻祖是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大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在经典名著《诗学》和《修辞学》中,亚里士多德多次提及隐喻的工作定义、构成方式和修辞功用,为其后2000多年西方修辞学对该语言现象的阐释奠定了总体的“基调”。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是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以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修饰手段,两者隶属于一种比照关系,因此隐喻的主要功能是将未知的东西转换成人们的已知术语来表达与传播,间接地通过某一事项来理解或把握另一事项。 对隐喻的研讨并非西方学者的专属领地。隐喻研究的历史在我国同样悠久异常,隐喻(亦称暗喻)一直是汉语学界应用范围*广的辞格之一;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尚未找到像古先哲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那样精确的隐喻定义。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界还先入为主地认为隐喻是比喻(或譬喻)的一个辖项,亦即一个没有修辞标记语的明喻,很少把隐喻专门辟出讨论,都是置于“比喻”这个总纲下与明喻等平行地予以关照。20世纪90年代以降,随着我国一些学者对国外隐喻认知理论的引进与介绍,中国的隐喻研究开始朝着现代科学的方向蜕变和发展,从传统的辞格研究大踏步迈入一个崭新阶段,即当代隐喻学研究。这些文献介绍了西方一些主流的隐喻理论及其研究方法,引领我国学者了解西方隐喻研究的发展状况和动向,为进一步发展我国本土的隐喻研究奠定了初步的理论基石。这些文献的讨论范围之广之深彻底颠覆了人们将隐喻仅视为一种辞格的传统旧观念,引导人们逐步将其与思维方式、认知活动等联系起来。 我们预期在深入探索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构建当代隐喻学的学科框架,指出方兴未艾的当代隐喻学是横跨语言学、认知科学、哲学、文化学等诸多学科的新兴“显学”,在探讨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关系方面成效显著。当代隐喻学的一大突出学术贡献即在于通过汉英对比,进行横亘东西方语言的隐喻对比研究,以确凿地印证隐喻并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或修辞手段,同时也是一种人类共有的认知方式,具有基础且重要的认知作用。关于跨语言隐喻机制的同与异,可借助体验哲学和文化意蕴的双维度予以较为圆满而周全的诠释。 1.2 当代隐喻学的理论基础 自莱考夫和约翰逊的合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问世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尤其是语言学界,刮起了一阵又一阵的“隐喻旋风”。有关隐喻学,尤其是当代隐喻学方面的文章和论著层出不穷。但是,在承认国内当代隐喻学研究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学者的创新思维有待提升,应产出更多具有标志性的学术成果,推动国际学术界的发展,进而形成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隐喻学理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基础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地基没有打牢,这样即使建起了摩天大楼,也必然有随时倾覆的可能,由此而生的要么是低水平的重复性劳动,要么是不切实际、好高骛远的泛泛空谈。 1.2.1 概念隐喻理论 莱考夫和约翰逊于1980年首次构建起“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的框架,从而引发了学界对隐喻机制热烈而成果累累的大讨论。该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的表述手段,更是一种独具魅力、以某一事物描写另一相关事物的思维途径。两位学者(Lakoff & Johnson,1980:3)提出:“隐喻贯穿于人类的日常生活,不但渗透到语言里,更体现在思维和活动中。我们诉诸思维和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隐喻式的。”概念隐喻理论这一与传统观点相悖的崭新理论一经问世,便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即激起了学术界的“大地震”,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隐喻狂潮(metaphormania)。概念隐喻理论将人类的认知活动作为探究焦距,正式宣告隐喻研究已从传统的辞格范畴跨入了一个崭新的认知领域,大大加速了人们全面了解语言、思维与现实世界的相互关系的进程。 概念隐喻被界定为包括源域(source domain)、靶域(target domain)及其映射(mapping)、理想认知模式(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和意象图式(image schema)在内的认知机制。源域指隐喻表达式发端的概念域,靶域指隐喻表达式应用的概念域。隐喻将喻源的认知图(cognitive map)映射到靶域(本体)上,从而使喻体通过喻源置于空间物质的经验中。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从一个人们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源域到一个人们不甚熟悉、较难理解的靶域的系统映射,在源域和靶域间有一系列本体的或认识上的对应关系(correspondences)或映射。在分析概念隐喻的过程中,“对应”和“映射”两个术语可以辅助源域与靶域在概念层次的各个方面、特征或角色上搭建起桥梁。在映射过程中,属于某一领域的相关概念和结构被转移到另一领域,*终形成一种经过并置析取的新概念结构,即隐喻意义(图1.1)。 1.2.2 概念整合理论 承上,概念隐喻理论旨在破解“隐喻不是语言问题,而是思维问题”这一根本性命题,是人类认知视域的一次历史性飞跃。概念隐喻理论的结构简洁明晰,对于剖析句式层面的隐喻表述和规约(entrenched)概念成效卓著。此外,概念隐喻理论框架中的学术成果和原则还被极富成效地应用于心理语言学和人类学等相关学科中,影响深远。该理论中的“源域”、“靶域”、“恒定原则”(invariance principle)、“结构映射”(structural mapping)等将隐喻界定为认知现象的理论术语已成为认知科学、语言学和文艺批评理论等学科的必用语。与此同时,概念隐喻理论认定隐喻是两个认知域之间的一种固定的系统性关系,隐喻意义的发生具有从源域到靶域的单向性和不可逆性(图1.1),认知结构的基本单位是认知域,因此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对新显意义的阐释力不足、程序任意性偏大、缺乏实证语料数据等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痼疾。 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是在吸纳概念隐喻理论的优势、克服该理论之不足的基础上提出的,试图向人们解释隐喻精细加工的全过程,包括如何通过一个复杂、动态的模型做出衍推。构建概念整合网络,必须历经建立心理空间、跨空间匹配、向整合空间选择性映射、确立共享结构、重新映射回各自的输入空间等步骤,从而将原始概念重组整合而构建起新显意义。 概念整合理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心理空间理论(Mental Space Theory)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当代隐喻学理论新阶段,其奠基者是吉尔斯 福康涅(Gilles Fauconnier)和马克 特纳(Mark Turner)。福康涅于1997年在其著作《思维和语言的映射》(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中创造出一套迥异的“概念整合”(conceptual blending)理论,并同特纳一道在随后的论著《概念整合的网络》(“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Fauconnier & Turner,1998)和《我们思维的方式:概念整合与心智潜藏的复杂性》(The Way We Think: 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Fauconnier & Turner,2002)中发展和完善了该理论框架。福康涅和特纳(Fauconnier & Turner,2002)验证得出,儿童在先前没有任何与整合相关的知识背景下,同样能不费吹灰之力地进行简单整合的构建与理解。这说明运用概念整合对特定情景下的言语进行分析和应答是人所具备的*根本的认知推理能力之一。概念整合理论是人们进行思维和活动,特别是创造性思维活动时司空见惯的一种认知机制。 概念整合是基于类比、递归、心理模式化、概念包、知识框架等心理活动之上的、由心理空间及其节点构成的、具有连续性的网络结构,基本元素包括:①与概念隐喻理论中源域和靶域相关的两个输入空间,即输入空间1(Input 1)和输入空间2(Input 2),两个输入空间之间形成了跨域映射,连接其中的元素;②表征两个输入空间共有概念结构的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类属空间反映了输入空间共享的一些抽象结构和组织,它定义了关键的跨空间映射;③输入空间中元素组合、交互的整合空间(Blend Space)(图1.2)。 这四个心理空间通过映射链彼此串联起来并织就了一张概念整合网络(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概念整合理论主张概念整合是一种人类进行思维和活动,尤其是创造性思维和活动的基本心理认知机制,机制中的一系列基本组构控制运作法则,掌控着包括隐喻在内的一切认知活动。概念整合中的两个输入空间发生整合时,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Fauconnier & Turner,1998:12)。①跨空间映射:两个输入空间之间须存有部分映射。②类属空间:该空间反映了两个输入空间共同的、通常是较抽象的角色、结构和图式并规定了输入空间之间的核要跨空间映射。③整合:输入空间1和输入空间2被部分地映射到整合空间。④层创结构:跨空间的映射均利用类属空间内输入空间共有的图式结构对输入空间的映射得以实现,两个输入空间部分映射至整合空间,并生成两个输入空间所没有的层创结构。从认知角度来讲,概念整合就是将来自不同认知域的一系列认知活动框限起来,把两个输入心理空间(input mental space)通过跨空间的部分映现匹配起来,将两个输入空间有选择地映射至第三个空间,即一个能够得到动态解释的整合空间,并*终生成新的、非两个输入空间简单叠加的概念范畴。 概念整合的阐释的先进性在于四个空间的模型操作令我们能够将两个心理空间契合为一处,创造出第三个与前两个空间貌似联系松散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层创结构,从而能够充分地阐释双语域模型无法明晰剖解的认知现象。概念整合理论聚焦于新鲜的概念化过程,观测并读解非规约性跨语域关系的层创性个案。概念整合发生于至少由四个心理空间结成的心理空间网络之中,两个或更多输入空间彼此共享某种抽象结构,互相存在部分映射关系。类属空间把握输入空间共有的抽象结构并决定跨空间映射的核心内容,整合空间通过排列、配置、拓展等手段提取输入空间的部分结构,融合为全新的层创结构。层创结构的形成遵循自身独*的逻辑,同时不断接受固有知识、认知及文化模式的影响,因而并不直接反映输入空间的内容,而烘托出一种崭新的整合意义。层创结构中新生出原先的输入空间并不具备的概念或关系,发挥认知效果,且独立参与运演。 1.2.3 词汇语用理论 词汇语用理论(Lexical Pragmatics Theory)构建于关联性概念以及认知和交际两大原则之上。关联性是认知过程中输入内容的重要特性,以“消耗—获益”为描写特征。消耗是指达到认知效果所需付出的加工努力,而获益指积极的认知效果,即真实的语境含义、意义强化(strengthenings)或已有假设的修正。这两者的关系是所需付出的加工努力越小,所获的积极的认知效果越大,输入内容与加工信息的关联性越强。 根据认知原则,人类认知以输入内容的关联性*大化为目标来分配自身的注意力和加工资源(processing resou

当代隐喻学理论流派新发展研究 作者简介

孙毅江,苏南京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杰出学者,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主编。在Metaphor and Symbol、Pragmatics and Society、Review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Journal of Language and Politics、《外国语》、《现代外语》、《中国外语》、《上海翻译》等SSCI和CSSCI刊物上发表当代隐喻学论文100余篇,5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于国家级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5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等10余项。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