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激情精神:阿尔玛·马勒的一生

激情精神:阿尔玛·马勒的一生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04-01
开本: 16开 页数: 480
本类榜单:传记销量榜
中 图 价:¥52.8(6.0折) 定价  ¥8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激情精神:阿尔玛·马勒的一生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9857095
  • 条形码:9787559857095 ; 978-7-5598-5709-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激情精神:阿尔玛·马勒的一生 本书特色

本书借鉴了阿尔玛生动、感性但被忽视的日记,讲述了她雄心勃勃、才华横溢的一生,为历史记录做出了重要的修正。这个复杂多面、魅力四射的女性撕掉了男性视角给予的种种标签,令我们见到了一位穿行在艺术史长廊中的传奇人物,羡艳环绕她四周的艺术氛围,遗憾她被打断的音乐道路,敬佩她永不言败的生命活力,感动于她所代表的文化与历史。

激情精神:阿尔玛·马勒的一生 内容简介

还原一个真实的阿尔玛,一位艺术目前的传奇女性。她生于19世纪末的艺术家庭,博学多才,美丽优雅,成长在维也纳现代艺术的黄金时期,创作过一百首多音乐作品,还立志写歌剧,却受限于女性身份,不断在追求独立自主和俘获男性的欲望中左右摇摆。在被传统的社会价值观扼杀了音乐梦想后,她转而成为男人们背后的缪斯女神,马勒、泽姆林斯基、科柯施卡、克里姆特、格罗皮乌斯、韦费尔……囊括了音乐、美术、文学、建筑等各个领域的天才艺术家,也以激情澎湃的爱情震惊世人。历史上长期以来诋毁阿尔玛·马勒,将她置于口诛笔伐的绯闻旋涡里,在性别歧视下的书写中抹去她的智慧与才能。本书借鉴了阿尔玛生动、感性但被忽视的日记,讲述了这位雄心勃勃、才华横溢的女性精彩的一生,为历史记录做出了重要的修正。透过阿尔玛的人生,见证19世纪末至20世纪席卷全球的政治与文化事件风暴,亲历欧洲文化的辉煌与落幕。

激情精神:阿尔玛·马勒的一生 目录

1.维也纳童年
2.觉醒 1898—1899
3.爱与音乐 1899—1901
4.神圣的渴望 1901—1902
5.更高的召唤 1902—1907
6.悲恸与新生 1907—1910
7.“为你而活!为你而死!” 1910—1911
8.暴风雨 1911—1914
9.战争与婚姻 1914—1917
10.纠缠的魂灵 1917—1920
11.冲突 1921—1931
12.风暴前夕 1931—1936
13.迁徙 1936—1941
14.流亡 1941—1946
15.“绝世遗孀” 1946—1964
注释
附录:阿尔玛·马勒-韦费尔发表的歌曲
参考文献
资料来源
索引
展开全部

激情精神:阿尔玛·马勒的一生 节选

1.维也纳童年 1889年1月31日。那日,埃米尔·雅各布·辛德勒(Emil Jakob Schindler)正打点行李,为眼下的行程做准备。他即将陪同哈布斯堡王朝的继承人、奥匈帝国未来的统治者鲁道夫王储(Prince Rudolf)一起旅行。9岁的阿尔玛·辛德勒(Alma Schindler)立于一旁,打眼瞧着自己的父亲。辛德勒是帝国首屈一指的风景画家,近来受托为鲁道夫王储的书《奥地利君主国图文册》(The Austrian Monarchy in Words and Pictures)绘制以达尔马提亚海岸(Dalmatian coast)为主题的水墨画。他将随同皇室启程前往东方。鲁道夫王储乃年迈的弗朗茨·约瑟夫皇帝的独子,是一个受人欢迎且魅力非凡的人物。他很有天赋,推崇政治自由主义,尤对自然科学与文化感兴趣。 “爸爸对即将看到的新景致感到高兴,”阿尔玛·辛德勒回忆道。但世事总非人愿:“有人冲了进来:‘出事了——王储死了!’”举座皆惊,稍事平静后,人们才了解了事情的原委——30岁的王储与他17岁的情妇玛利亚·韦塞拉男爵夫人(Baroness Maria Vetsera)于前一晚在位于梅耶林(Mayerling)的狩猎别墅双双自杀。多年来,王储的死一直是个悬而未决的“谜”,但官方给出的结论称这是“精神失常状态下的”自杀行为。他被葬于皇家墓穴,而玛利亚·韦塞拉的遗体则被匆匆移走,葬于当地某教堂的墓地里,没有举行任何仪式。当年的事有一个不太为人所知的细节:鲁道夫王储与比利时公主斯蒂芬妮(Stephanie)联姻失败,王储备感不快,终日借酒浇愁,在一众情妇身上寻求安慰。玛利亚·韦塞拉是奥地利宫廷一位外交官的女儿,王储新纳入怀的情人。无论如何,鲁道夫作为哈布斯堡王朝合理继承人的持久形象将永不受玷污。 对后来的阿尔玛·马勒-韦费尔而言,该事件不啻为其生命的早期隐喻,它揭示出19世纪末与20世纪那些重大历史时刻是如何直接影响她的一生的。虽然还只是个孩子,自杀事件带给阿尔玛极大的震动,这种情绪席卷了整个帝国。“梦尚未开始就已经结束了,”她后来写道,因为“这位有地位、有希望的人”的死标志着“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终结大幕的开启,随后的一切唯有平庸”。阿尔玛的一生将见证这个帝国的崩溃和灭亡,她也将亲历20世纪持续不断的席卷全欧洲的政治与文化动荡事件。 19岁的阿尔玛生得娇媚,通透的皮肤、神秘的微笑、富有光泽的头发,还有一双锐利、充满警觉的蓝色眼眸,被称为“维也纳*美的姑娘”。很快,她出落成具有致命诱惑力的美人儿,一切迷恋、崇拜与爱慕必在其面前低头臣服。阿尔玛总有本事在顷刻间叫人神魂颠倒。当她步入房间时,所有人都会扭过头来。传言称,阿尔玛富有磁性的迷魅气场在任何集会中好比“持续发电的电荷”。她天性善变,一时还算是行仪得体的贵妇——威严、尊贵,流露出权威;下一秒钟又变得轻松愉悦,一副好脾气、爱调笑的样子,尽显“维也纳柔美的女性气质,即便是在她生命中*糟糕的时刻,也依然如故,叫人很难真正讨厌她”。有人把阿尔玛奉为半神的角色,顶礼供奉;另有些人则对她嗤之以鼻。 无论所处的时代怎样风云变幻,阿尔玛始终是一个活在自己时空里的现代女性。带着独立的意志,阿尔玛对自己的智慧与自我价值有着清晰且强烈的感知。她的抱负与19世纪晚期维也纳社会对年轻女性的期望完全不一致。每每向强加于身上的束缚发起挑战,“自由”便成为阿尔玛生命中至为重要的主题。 阿尔玛是个浪漫到骨髓里的人。她需要被热烈地爱着,需要燃烧自己生命的激情去感受爱,但唯有卓越的、富有创造力的天才能激发她的爱意。宛如身陷不可抗拒的漩涡,阿尔玛总是被一众才华横溢的杰出男性所吸引,其中不乏强大性吸引力所带来的情爱色彩,而这些男性无一例外地都将在欧洲文化版图上留下自己的印记。她头一个迷恋对象是著名画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尽管他从不曾为她画过一幅金色肖像。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则成为阿尔玛的**任丈夫。马勒于1911年去世后,狂野的表现主义画家奥斯卡·科柯施卡(Oskar Kokoschka)成为她公开的情人。她的第二任丈夫沃尔特·格罗皮乌斯是建筑领域现代包豪斯运动的创始人(当年插足阿尔玛与马勒婚姻的第三者正是格罗皮乌斯,阿尔玛与他有过一段婚外情)。而当时广受欢迎的小说家、诗人弗朗茨·韦费尔则成为阿尔玛的第三任丈夫。 其他几位崇拜阿尔玛的作家、作曲家和艺术家也盛赞其“独特的天赋”——正如一位密友所描述的,“对于那些有创造能量的人所要达成的目的,阿尔玛总是能洞察其中要害,深刻地理解创作者的意图;她善于鼓动、说服这些人做他们想做的事情,让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以及自己所能达到的目标坚信不疑;而正是她,阿尔玛,这样一个女人,了解其中玄机”。 P1-3

激情精神:阿尔玛·马勒的一生 作者简介

庄加逊,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外国文艺理论硕士。译著《未作回答的问题:伯恩斯坦哈佛六讲》《科普兰谈音乐》《萨蒂音乐涂鸦》《音乐的极境:萨义德古典乐评集》《为什么是马勒?》《古尔德读本》《雅纳切克私信集》《亲爱的阿尔玛:马勒给妻子的信》(合译);著有《陌上花来》。常年为《三联·爱乐》《辽宁日报·读书》《解放日报·读书周刊》专栏撰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