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转型的风景

转型的风景

作者:丁晓原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出版时间:2023-04-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86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54.6(6.2折) 定价  ¥8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转型的风景 版权信息

  • ISBN:9787547320679
  • 条形码:9787547320679 ; 978-7-5473-2067-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转型的风景 内容简介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媒体”时代中国报告文学转型研究》(批准号 16BZW025)研究成果,2021年以“优秀”结项。本书对“全媒体”时代背景下的中国报告文学转型进行了深入研究,共分为16章,分别论及报告文学由新闻文学到非虚构写作、报告文学作为国际性写作方式、非虚构写作的逻辑与伦理、21世纪初年报告文学的观察、时代报告的主旋律与异质性、历史非虚构的景深与光影、亦刚也柔的巾帼姿式、史诗与史诗的深情对话、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史记”、近五年报告文学的内存与意涵及五位报告文学代表性作家的创作和作品评论等。由此对“全媒体”时代报告文学的发展和转型历程、作家作品及其成就进行了全面深入研究,既有宏观整体论述,又有具体个案分析评论,具有较高理论学术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转型的风景 目录

**章 全媒体时代的中国报告文学转型
一、“全媒体”语境与报告文学
二、题材转型:现实与历史的多向拓展
三、个人经验的导入:在个人性与公共性之间
四、叙事重心的偏转:从新闻性到故事性
五、表达方式的更新:从报告到对话
六、媒介融合:从纸媒到图文声像

第二章 报告文学:由新闻文学到非虚构写作
一、叙事之于报告文学
二、非虚构叙事的要素
三、叙事自觉与叙事优化

第三章 报告文学:作为国际性写作方式
一、报告文学命名及其他
二、关联指称及其争议
三、非虚构语境中的省思

第四章 非虚构写作的逻辑与伦理
一、历时态中的非虚构关联名称
二、21世纪非虚构文学的价值
三、非虚构文学的问题与治理

第五章 21世纪初十年报告文学的观察
一、“复调”的题旨设置
二、“复式”的话语时空
三、叙事形制的建构
四、报告文学生产力的格局

第六章 时代报告的主旋律与异质性
一、《大国重器》:叙事的“大”与“小”
二、《大国行动》:情与爱的交响
三、《乡村国是》:新时代扶贫志
四、《出泥淖记》:“果子”与“根子”
五、“刚性写作”:《一个医生的救赎》
六、《十四家》:纯粹的非虚构写作

第七章 历史非虚构的景深与光影
一、日出东方的壮美初心
二、历史现场的抵达与历史逻辑的诠释
三、“中性化”叙事中的历史信度
四、“南方”,中国大叙事之视窗
五、用脚走出来的粮食“史记”
六、共产党人的精神颂

第八章 亦柔也刚的巾帼姿式
一、《五环旗下的中国》与奥林匹克精神
二、“多声部”的香港书写
三、书写新时代精神的红色传奇
四、《粲然》:文学与高能物理的“对撞”
五、非虚构与《民法典》的“遇见”
六、天边有一首深情的歌
……
第九章 史诗与史诗的深情对话
第十章 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史志
第十一章 近五年报告文学的色调与意涵
第十二章 “国家叙事”:何建明论
第十三章 另异中的守正:赵瑜论
第十四章 有思想的非虚构:李鸣生论
第十五章 “艺术文告”:李春雷论
第十六章 媒体的融通:张胜友论
后记
展开全部

转型的风景 节选

  《转型的风景:全媒体时代中国报告文学论》:  我们对报告文学这一文体*为基本的释义,即它是一种新闻文学。顾名思义,这是由报告文学的文体名称给出的诠释。报告文学,既可解读为“报告的”文学,突出它的新闻性、非虚构性,以区别于虚构而成的文学;也可解读为“文学的”报告,意谓与一般新闻写作的不同。学界对“报告的”文学的研究,相对较为充分,基本义是新闻性,包括客观真实性、时效性,扩展出时代性、现实性等含义。而对“文学的”报告,虽然相关的指涉很多,也有一些专门的研究,但总体而言,要么语焉不详,要么就是未能及物得体。出现这样的状况,有多种原因。基本的原因是文学这个概念,似乎很难有规范统一的定义,文学的原初意思和后来的命意已发生很多变化,中外对文学的理解也不尽一致。何谓文学,文学何以达成,内中具有一些不确定性。关键的原因则是文学各体,既有若干有关文学性的通义,也有相应的文学特性,小说、戏剧、散文和诗歌等文体,自有其文学的特征和文学性生成的要素。个性与共性的有机融合,才有可能真实地表征不同文体在文学性方面的建构和特征。这里,复杂的是我们对于文学各体文学性的认知很难抵达它们的本真,所以给出的一些表述无法反映文体的实际,甚至离体甚远。而这种情况在报告文学文体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伴生于近代新闻传播的报告文学,是一种后来文体。一百多年来,这一文体在演进流转中,沉淀凝结了如客观真实的非虚构性、合时代受众之需的现实性等一些基本特性。这些成为报告文学文体属性的基本规定。相对于客观真实性这一文体的“刚性”,报告文学中的“文学”则显得富有弹性。在新闻性主导的作品中,报告文学的文学性较多地体现为真实客观的对象还原、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适度的抒情导入等。所以这些作品往往可在新闻通讯和报告文学中跨体。到了文学的新时期,报告文学的结构形态更加开放多样。在其中的集纳式结构作品中,情节淡化,人物退隐,代之以铺陈具有某种典型性的现象或问题。在这种类型的作品中,通常意义上的文学性已不复存在。而同样在新时期,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理由的《痴情》,以及黄宗英、陈祖芬、柯岩的一些人物类报告文学,人物形象感人,篇章结构精致,语言表现力也较强,作品的文学性郁然可见。及至正在行进中的全媒体时代,报告文学的形态和内容等发生着重要的变化。我们读赵瑜《寻找巴金的黛莉》、徐剑《大国重器》、何建明《浦东史诗》、李鸣生《千古一梦》、王树增《解放战争》等作品,直观的感受是作品的长篇化。长篇作品在报告文学的写作格局中占有很大比重,获得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的作品,多数是长篇报告文学。与长篇化有着某种关联的是作品内容新闻性的弱化。这种弱化不仅反映在史志类报告文学规模化写作上,也体现在现实题材作品内存的拓展与深化上。与内容新闻性弱化相应的是文本故事性叙事的强化以及叙事中以人物为重心的设置。在这些作品中,文学性的面目与审美价值,与过往的报告文学又有了不同。报告文学文体的演化告诉我们,新闻化的报告文学,其新闻叙事强调典型性,叙述较多概括、凝练,并不讲究叙事的审美性;信息化的报告文学,突破原有的小格局建制,通过集纳式、卡片式结构,增大作品的信息容量,基本忽视了作品的叙事性生成。但行进至21世纪,新时代新的传媒语境,新读者新的阅读期待,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报告文学已有的范式。非虚构的盛势而出,其实是对以往范式化报告文学的不满和挑战。在全媒体时代,在新闻性已大为弱化的写作情势中,报告文学作家正视不满背后的缺失存在,从挑战中寻得报告文学文体转型的多种可能,在非虚构性恪守和非虚构审美建构的有机融合中,激扬这一文体的活力,其中的优秀作品,达成了报告文学独特的比较优势,即既具有小说类创作的艺术品相和审美要素,更有小说类创作所没有的非虚构特性及其伴生的独特价值,由此在当代新的文学大图中鲜明地凸显出它的重要位置和绚丽光彩。  由此可见,报告文学的文学性是动态的。这种动态既与作品的题材类型、主题意旨、格局结构的不同有关,也会受到不同时期写作审美取向的影响。因此,我们不能将报告文学作为一个固化的、封闭的、静态的文体,讨论它的文学性话题,而应当将其置于一个变量的视角下加以观察。这种变量,既有报告文学与文学大类的融通后的相异,更有其内部不同时空、不同结构作品间的转承中的应变。也就是说,我们在报告文学与文学其他门类、报告文学文体内部诸种存在的关联和区别之中,寻找探讨报告文学文学性话题的有效路径,以获得具体的真实的文学性图景和文学性达成的可能。  ……

转型的风景 作者简介

丁晓原,文学博士,《东吴学术》主编。常熟理工学院教授,苏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第五、第六、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评委。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散文报告文学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重要报刊发表论文、评论200多篇,出版《文化生态与报告文学》《媒体生态与现代散文》《中国报告文学三十年观察》等10多部著作。主编《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报告文学》(2001-2010)等作品选集。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