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触感审美:新媒介时代的文艺接受与批评

触感审美:新媒介时代的文艺接受与批评

作者:李红春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04-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60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64.5(7.5折) 定价  ¥8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触感审美:新媒介时代的文艺接受与批评 版权信息

触感审美:新媒介时代的文艺接受与批评 内容简介

  《触感审美:新媒介时代的文艺接受与批评》以新媒介时代的文艺接受与批评为研究对象,立足于“触感审美”这一核心概念,具体探讨了新媒介文艺活动在时空结构、文本形态、人机互动、审美经验、批评标准和批评话语等方面的嬗变与重构。

触感审美:新媒介时代的文艺接受与批评 目录

绪论

**章 新媒介审美活动的空间形态
一 移动空间的形成及其效应
二 空间游戏与空间辩证法
三 “自我导向”的审美新范式

第二章 新媒介美学文本的多元特征
一 存在形式的准心灵特质
二 文本内容的“自我现象化”
三 文本生成的事件属性
四 文本制式的“可播撒”特性

第三章 新媒介审美体验的三重转化
一 网联受众与受众的公众化
二 人机复合与增强主体
三 本体论信任与触感审美

第四章 新媒介语境下的艺术本质重构
一 谁在拆解艺术的审美本质
二 三种常见的拆解方式
三 强行拆解的理论困境
四 重构艺术的审美本质

第五章 新媒介时代的艺术价值转换
一 问题的提出及其理论背景
二 艺术“参与价值”的厘定
三 作为技术服务者的艺术家
四 从“心神涣散”走向“深度卷入”

第六章 新媒介语境中的抵抗式阅读及其困境
一 “读者阅读”缘何重要
二 立足边缘、旨在批判的阅读策略
三 以理性释义主导的阅读方式
四 批判阅读能否兼容审美

第七章 新媒介时代文艺批评的自我批判
一 为什么要自我批判
二 自我批判的四个焦点
三 对病症根源的深掘
四 自我批判的宽度、深度与限度

第八章 新媒介时代文艺批评性质的重构
一 从“审判者”转向“对话者”
二 从诉诸“理性”走向推崇“体验”
三 对多元话语格局的肯定
……

第九章 新媒介时代的媒体批评论争
第十章 新媒介语境下文艺批评标准的自省
第十一章 新媒介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建设
第十二章 新媒介时代的典型理论及其批评价值
第十三章 新媒介在文化生态建设中的作用
第十四章 新媒介中的“真实”及其审美内涵
第十五章 新媒介语境下的跨文化批评实践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触感审美:新媒介时代的文艺接受与批评 节选

  《触感审美:新媒介时代的文艺接受与批评》:  新媒介审美给大众带来的第二层审美感受是一种以内部身体运动感为核心的具身经验。新媒介审美对象所具有的数字性、可塑性、交互性以及瞬时响应等特性,改变了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关系,使其从传统的静观模式转变为当下的介入模式。主体借由手指触控和身体姿态进入数字艺术界面之中,并在与新媒介后台技术构架的互动中主导着审美对象的呈现。对于这一审美对象,由于它不再是静观反思的对象,而是主体身心的延伸,大众会不自觉地放弃怀疑倾向,而采取一种本体信任的态度。对于新媒介审美活动来说,这种本体论信任态度是大众沉浸于对象并流连忘返的内在动力。当然,新媒介审美活动中的沉浸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移情,而是动觉功能的全面启动。动觉功能之所以能在新媒介审美活动中被启动,**个原因在于,新媒介艺术主要通过触控被激活,而触控作为肤觉在安齐厄看来,联系于人类的一切其他感受,也深刻而内在地指向人们的运动感受。大众在通过触摸、摁压、滑动、倾斜或者晃动等动作姿势来控制艺术品的显现时,动觉功能往往会得到更强烈的激发。动觉功能被启动的第二个原因在于,数字图像与操作主体之间主要是一种胚胎关系和全息映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数字图像尤其是在诸如自拍图像修饰、深度形体模拟、新媒介装置艺术、网络生活以及网络游戏等审美活动中,往往就是主体在数字界面中的全息投影,是主体运动和神经功能的外展。这种外展既不是主体的模拟,也不是主体的投影,而是主体的数字存在形态。这种数字存在形态的形成,来自主体身体的介入和操作,是主体身体以信息方式进入媒介机器并与技术构架互动的结果。这一移入过程,也是身体的运动感被激发和代人数字界面的过程。不过这种代人并非平铺直叙的位移,而是一种技术增强的过程。由于数字图像在延展、速率、变幻等各个方面具有无限可能,这必然会带动移入其中的身体在各个向度探索其极限。在数字图像的带动下,主体的内在运动机能也不断刷新其强度和活跃度,甚至臻达身体所能承受的极限。这也正是那些网游玩家一场游戏下来,虽然身体在物理空间没有发生多少移动,但总感觉体力耗尽、疲惫不堪的原因。这种放大、增强了的身体内在运动机能,又可以通过特定的技术形式成为主体感受的对象。诸如数字图像在界面互动中的场景、声音以及机身振动等,将增强主体客观化、形式化,并*终成为主体直接感受的对象。在对这个客观化的增强主体进行感受时,主体感受的强度和热度也被推向极致。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将自己感受为非凡主体的过程。在由主客体互动所配置的数字界面中,主体先是进入机器,然后是机器融入主体,在经过一个递增的微循环后,主体就成为一个人机复合的增强主体,而其生存体验也更为强烈、饱满,一种“具身化”的审美经验也就形成了。  由新媒介审美活动所形成的“具身化”审美经验包含两层内容。**,这种审美经验是一种向人们的全部感官开放的经验,这种经验的形成将审美从较为单薄、缥缈的反思直观状态,重新引渡到活色生香的身体感性和运动感受之中。在传统的审美理论中,审美一直恪守康德、叔本华等所指引的路径,将审美局限于一种非利害、无身体的本质直观之中。这种审美观虽然有利于人们明辨审美元素,提升审美价值,但却又有将审美捧杀的危机。离开现实经验的混整性,审美很容易走向曲高和寡的歧途。在19世纪中后期,唯美主义在西方的昙花一现就是理论在现实的映射。进入20世纪后,尽管杜威、梅洛·庞蒂和舒斯特曼等理论家,用经验、身体等概念为审美不断补充感性血液,而卡罗尔等也通过为审美增加义项的方式收编感性,但是他们还主要地将审美作为一种以视觉为中心的图像审美来看待。他们赋予审美的感性、身体内涵,还主要是通过视觉的连带感受和主体的想象来实现的。即便是柏林特提出来的“介入审美”,在给予审美以感性、身体内涵时,也主要是通过视觉范式,借助想象能力来达成。很显然,新媒介审美活动中,审美对象与主体的这种联动和操作模式,既以一种主客联动的崭新模式为审美赋予了感性和动党内涵,也向审美理论提出了新课题。在这一方面,诸如罗伯特·迪奥达托、马克·汉森等数字美学家正引领这一转向,将“触觉”而不是“视觉”、将“动感”而不是“直观”视为数字美学的核心范畴。第二,这种带有“狂喜”特征的审美感受不是对主体的一种置空和放逐,而是对主体的肯定和增强。理论家在这一问题上有很不相同的看法。一种看法以维利里奥为代表,他认为当代社会中的视像在转移到屏幕中之后,其运动更呈加速度趋势。他将之称为图像专制,主体在高速运转的图像面前,犹如海浪中的孤弱水草,将被连根拔起,随波逐流,失去统一性和连贯性。为了彻底解构人类主体对图像的整合能力,维利里奥放弃了胡塞尔在现象学中不证自明,带有恒定、纯粹和理想特征的视觉图式,而是将人类的视觉感知确立为“线条与表面、图形与背景、存在和缺席、形式和反形式”等因素相互斗争与转化的“不稳定动态结构”,这样一来,外在的图像很容易就能突破主体的防御,扰乱主体的内在构成,造成主体的陷落。另一种看法以马克·汉森为代表,他与维利里奥的观点相左。在汉森看来,在新媒介审美活动中,数字技术向主体身心结构中的铭刻只是主客关系的一个方面,而更为突出的另一个方面则是,任何数字图像和信息在本质上都不是自主独立的,它们要想获得意义都要经过人类身体框架的主动过滤、填充和阐释。也就是说,主体不仅不会被数字图像击溃,反倒对数字信息起到构型作用,就此,马克·汉森曾说,任何形式的数字艺术形式,“都不可能被赋予德勒兹所认为的自主性,其形式所反映的一直是具身感知的需求,或者更确切地说,反映了技术能力和人类具身感知之间历史性的偶发谈判。  ……

触感审美:新媒介时代的文艺接受与批评 作者简介

  李红春,男,山东德州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艺学博士,纽约大学访问学者。已出版《自由空间与审美话语——社会领域分化中的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等学术著作3部;主持省部级社科项目3项;先后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等多项奖励。多次赴美国、日本、澳大利哑等国家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浏览历史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