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道德认同与价值认同: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伦理认同研究(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第二辑)

道德认同与价值认同: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伦理认同研究(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第二辑)

作者:徐瑾 江畅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04-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56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51.8(7.5折) 定价  ¥6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道德认同与价值认同: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伦理认同研究(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第二辑) 版权信息

道德认同与价值认同: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伦理认同研究(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第二辑) 内容简介

全书分为理论篇和经验篇两个部分。理论篇力图阐明核心价值观转化为社会道德体系和道德生活基本规范的主要路径。经验篇力图从中西方历史上的主流价值观实现社会伦理认同的经验和教训中,为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实现社会伦理认同获得启示和滋养。本书从核心价值观实现伦理认同的角度较为系统地回答了核心价值观如何转化为社会道德体系,进而如何转化为个人的信念、品质和行为准则的问题。

道德认同与价值认同: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伦理认同研究(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第二辑) 目录

**部分 理论篇

**章 核心价值观转化为道德理论
一 、核心价值观道德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 核心价值观实现社会认同的直接和间接方式
(二) 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化要求及其可行性
二 、核心价值观道德化的目标和基本任务
( 一) 核心价值观道德化的目标
(二) 核心价值观道德化的基本任务
三 、核心价值观实现社会伦理认同的具体路径
(一) 将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伦理认同视为长期战略
(二) 实现核心价值观社会伦理认同的当前着力点
第二章 核心价值观转化为道德观念
一 、 由核心价值观形成正确的善恶观
( 一) 善恶观的历史变迁
(二) 道德相对主义及其对善恶观的侵蚀
(三) 以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善恶观
二 、 由核心价值观形成正确的是非观
(一) 是非观的界定及其重要性
(二) 当代社会是非观迷失的表现和原因
(三) 以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三 、 由核心价值观形成正确的美丑观
(一) 美丑观与审美的关系
(二) 当代社会美丑观错位的表现和原因
(三) 以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美丑观
四 、 由核心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义利观
(一) 义利观的传统文化根基
(二) 当代社会义利观失范的表现和原因
(三) 以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第三章 核心价值观转化为道德规范
一 、 由核心价值观形成普遍认同的公共道德规范
(一) 公共道德规范概述
(二) 社会公德缺失的表现和根源
(三) 树立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公共道德规范
二 、 由核心价值观形成普遍认同的家庭道德规范
(一) 家庭道德规范概述
(二) 家庭美德缺失的表现和根源
(三) 树立以平等和谐为核心的家庭道德规范
三 、 由核心价值观形成普遍认同的职业道德规范
(一) 职业道德规范概述
(二) 职业道德缺失的表现和根源
(三) 树立以敬业诚信为核心的职业道德规范
第四章 核心价值观转化为道德人格
一 、 由核心价值观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
(一) 理想信念及其重要性
(二) 当代社会理想信念缺失的表现和原因
(三) 由核心价值观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
二 、 由核心价值观形成优秀的人格品质
(一) 人格品质的内涵与特点
(二) 当代社会是非观迷失的表现和原因
(三) 以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三 、 由核心价值观形成正确的美丑观
(一) 美丑观与审美的关系
(二) 当代社会美丑观错位的表现和原因
(三) 以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美丑观
四 、 由核心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义利观
(一) 义利观的传统文化根基
(二) 当代社会义利观失范的表现和原因
(三) 以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第三章 核心价值观转化为道德规范
一 、 由核心价值观形成普遍认同的公共道德规范
(一) 公共道德规范概述
(二) 社会公德缺失的表现和根源
(三) 树立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公共道德规范
二 、 由核心价值观形成普遍认同的家庭道德规范
(一) 家庭道德规范概述
(二) 家庭美德缺失的表现和根源
(三) 树立以平等和谐为核心的家庭道德规范
三 、 由核心价值观形成普遍认同的职业道德规范
(一) 职业道德规范概述
(二) 职业道德缺失的表现和根源
(三) 树立以敬业诚信为核心的职业道德规范
第四章 核心价值观转化为道德人格
一 、 由核心价值观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
(一) 理想信念及其重要性
(二) 当代社会理想信念缺失的表现和原因
(三) 由核心价值观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
二 、 由核心价值观形成优秀的人格品质
(一) 人格品质的内涵与特点
(二) 由核心价值观形成理想人格
(三) 理想人格包含的具体品质
三 、 由核心价值观形成正确的行为准则
(一) 行为准则的性质与特点
(二) 由核心价值观形成正确的行为准则
(三) 正确行为准则包含的具体内容

第二部分 经验篇

第五章 中国传统社会儒家价值观实现社会认同的伦理分析
一 、儒家价值观的伦理内涵
(一) 儒家价值观概说
(二) 儒家价值观的伦理内涵
二 、儒家价值观实现社会认同的历史与逻辑分析
(一) 儒家价值观实现社会认同的历史分析
(二) 儒家价值观实现社会认同的逻辑分析
三 、儒家价值观实现社会认同的经验与不足
(一) 儒家价值观实现社会认同的成功经验
(二) 儒家价值观实现社会认同存在的不足
四 、核心价值观对儒家价值观实现社会认同的借鉴
(一) 伦理认同是实现社会普遍认同的重要途径
(二) 实现社会伦理认同要慎重对待非主流文化
(三) 实现普遍的社会伦理认同是 一个历史过程
第六章 西方近现代价值观实现社会认同的伦理分析
一 、西方近现代价值观的伦理内涵
(一) 西方近现代价值观概说
(二) 西方近现代价值观的伦理内涵
二 、西方近现代价值观实现社会认同的历史与逻辑分析
(一) 西方近现代价值观实现社会认同的历史分析
(二) 西方近现代价值观实现社会认同的逻辑分析
三 、西方近现代价值观实现社会认同的经验与不足
(一) 西方近现代价值观实现社会认同的成功经验
(二) 西方近现代价值观实现社会认同存在的不足
四 、核心价值观对西方近现代价值观实现社会认同的借鉴
(一) 从资本逻辑走向人的逻辑是实现社会认同的
必然要求
(二) 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普世价值观的根本区别
(三) 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伦理认同要落脚于人民幸福
第七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实现社会认同的伦理分析
一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伦理内涵
(一)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概说
(二)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伦理内涵
二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实现社会认同的历史与逻辑分析
(一)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实现社会认同的历史分析
(二)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实现社会认同的逻辑分析
三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实现社会认同的经验与启示
(一) 先进性: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实现社会认同的
理论品格
(二) 中 国化: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实现社会认同的
现实基础
四 、核心价值观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实现社会认同的学习借鉴
(一) 核心价值观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继承和发展
(二) 始终保持先进性是核心价值观实现社会伦理
认同的前提
(三) 始终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核心价值观实现
社会伦理认同的根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道德认同与价值认同: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伦理认同研究(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第二辑) 节选

核心价值观实现社会认同不仅仅是核心价值观自身的需要,也是构建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需要。当前我国处于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时期,道德体系的重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道德体系的重建不是说在当代中国没有道德规范,而是说没有适合当代中国的完美道德体系。实际上,当前我国社会上充斥着各种价值观,有着各种不同的道德规范,给人们的道德判断和行为规范方面造成了巨大困扰。在这种情况下,重新构建适合于当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道德体系,并使之成为所有人普遍认同的主流文化是必要的。在当前中国社会,除开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核心价值观)之外,西方价值观和传统价值观都有着重大影响。西方价值观主要指近现代以来西方国家奉行的价值体系,其主要内容是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等。这些价值观与西方社会的道德重建是密切相关的,也具有历史进步性。但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的顽瘴痼疾终究无法克服,于是人的异化也无法消除。这些看起来非常美好的价值观也变得虚伪不实。但是即便如此,随着改革开放,国门打开,西方价值观涌入中国,对我国社会造成了巨大影响,对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和价值体系造成了巨大冲击。再加上西方国家有意无意地将一些腐朽思想传入我国,对我国社会风气造成了恶劣影响。在当前的全球互联网时代,要想彻底杜绝西方价值观对我国的影响是不可能的,而且还可能导致文化上重新闭关锁国,而且这也是一种文化不自信的表现。真正的优秀的文化是要经得起各种考验的,正如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所经历的艰难困苦一样,挑战和磨难是进步的必经之途。因此,对西方价值观的引领、规范、控制和利用是核心价值观的必要工作。传统中国价值观以儒家价值观为核心,曾经沉寂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如今在当代中国也逐步开始流行。当然,目前的传统(儒家)价值观尚没有完成现代化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在社会上虽然有日益增强的影响,但其内容的相对陈旧(毕竟是产生于封建时代)使得其还没有更大的社会认同度。传统价值观的核心是整体主义,这一点和西方价值观所主张的个人主义是完全相反的,因此这两种价值观在社会上有明显冲突,由此也造成了社会上人们思想的动摇。当然,就整体主义这一特点来说,传统(儒家)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文化是有契合性的,这也是传统价值观现代化转换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基础,当然,这就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化既是核心价值观提高自身社会认同的要求,也是构建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要求。这要求首先要对核心价值观进行理论上的转换。这种转换的首要之义是将核心价值观转化为道德理论,即从理论上论证核心价值观道德化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其目标。其次,从具体建设的角度来说,核心价值观应当转化为道德观念,或者说,道德观念的建立应当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道德观念主要包括善恶观、是非观、美丑观、义利观等等方面,这些观念与当前我国社会所面临的道德相对主义盛行、是非观迷失、美丑观错位、义利观失范等问题紧密相连。

道德认同与价值认同: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伦理认同研究(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第二辑) 作者简介

徐瑾,湖北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省道德与文明研究中心、湖北大学农村社区研究中心研究员,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与价值论研究。 江畅,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湖北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国际价值哲学学会(ISVI)前会长,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发表论文约350篇,出版著作36部,获教育部和湖北省优秀成果奖一、二等奖7项。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