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地球的故事

地球的故事

作者:李四光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04-01
开本: 32开 页数: 242
本类榜单:少儿销量榜
中 图 价:¥21.0(5.7折) 定价  ¥36.8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地球的故事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8091060
  • 条形码:9787568091060 ; 978-7-5680-9106-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地球的故事 本书特色

◆ 中小学生成长经典伴读,李四光写给青少年的地质科学普及读本 中国著名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立者李四光写给青少年的地质科学普及读本。阅读本书,我们不仅可以明白地球的外部特征和内部构造,还可以懂得火山喷发和地震的发生原理,更可以了解煤炭、石油的形成过程,等等。李四光教授从寻常的现象入手,带领我们开启对地球的好奇模式,重新认识我们的生命家园。 ◆ 一部能够让我们了解地球、增加地质知识、培养科学精神的作品 全书行文严谨,语言质朴平易,说理深入浅出,将枯燥的科学知识饶有趣味地娓娓道来。该作品还反映出李四光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脚踏实地做人的科学素养,文情并茂,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科学普及类读物。 ◆ 环保印刷,彩色插图,给孩子多元化的科学启蒙 既有知识密度,又轻松好读。本书解答了地壳的形成、冰川的起源、地球的年龄等问题,并附插图、图表辅助理解,包含年代地层表、地壳物质循环、地球内部构造等插图,引领读者进入一个更加直观与立体的地质世界。全书彩色插图,环保油墨印刷,采用进口品质纸张,以松木纸浆为原料,拥有植物纤维,纸色护眼。

地球的故事 内容简介

《地球的故事》是一部有关地质知识的经典科普读物。主要讲述了地球的年龄、地壳的形成、地质力学的发展、冰川的起源等地质问题,也包括古生物及古人类、人类起源地等地质学交叉学科生物学的问题。全书既有科学性,又具趣味性与可读性,书中不仅展现了我国的一些基本地质历史及风貌,也展露了作者严谨治学、脚踏实地做人的科学精神。

地球的故事 目录

看看我们的地球/1

从地球看宇宙/7

地球年龄“官司”/10

天文学地球年龄的说法/13

天文理论说地球年龄/16

地质事实说地球年龄/20

地球热的历史说地球年龄/23

地球之形状/27

地壳的概念/30

浅说地震/48

燃料的问题/52

现代繁华与炭/60

大地构造与石油沉积/82

地史的纪元/84

地质力学发展的过程和当前的任务/91

启蒙时代的地质论战/119

地层工作的要点/129

三大冰期/140

中国地势浅说/158

侏罗纪与中国地势/166

沧桑变化的解释/170

古生物及古人类/176

人类起源于中亚吗/206

读书与读自然书/212

如何培养儿童对科学的兴趣/215

风水之另一解释/217

展开全部

地球的故事 节选

导读(节选) 《地球的故事》让我感到吃惊:具有如此程度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的李四光,用平常的语言把《地球的故事》写得如此朴实易懂而又不乏深度,今天读来也有很多的收获。具体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本书围绕一个轴线——时间轴——展开:从地球的年龄开始,分别从天文和地理的角度来展开地球四十亿年的故事,自然引出地球的历史。从远古时代到生物兴起的寒武纪,到地形地貌基本定型的侏罗纪以及沧海桑田之变的全新世,精彩而生动。 二、另外一个辅助本书展开的轴线是空间轴:通常我们所讲的空间是围绕周边的三维空间,而地球的三维空间的维度是比较大的,从地球结构的四个圈层,到高山大海的起伏,有一个大的空间跨度,在这样的空间跨度上来看待地球上的一切会有完全不同的效果——高山挺拔,而下面岩石的相对密度较小,大海深沉,海底岩石相对密度较大;有一个奇妙的平衡。分布于地球上的平原、河流,均有自己的故事,你可以找到你自己所在的地理位置的故事。 三、在这样的两个轴线形成的时空中,穿插了众多和社会人文有关的事情:动植物的兴起和发展,人类社会所必需的石油、煤炭的成因及勘探等。把地质学的基本理论表达得十分完整,读者既可以从中了解地球的知识,也可以了解地质学的基本知识。 四、书中对地质力学也进行了介绍:它是由地质学和力学相结合的一个学科,具体来讲,是抓住了地球运动中自转速度变化引起的板块运动的规律,且对所有的构造体系进行综合研究的结果。虽然新的理论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今天已经鲜有人提及地质力学,但作为一种思考方法,我认为地质力学在地学界也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五、李四光对新中国儿童学习地理知识也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希望能够从小就打好地理学的基础,长大成为祖国需要的有用人才。 今天我们提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其实里面均有一个基础,就是地质基础。如果你想了解绿水青山和地质基础之间的关系,利用本书提供的时间和空间轴线,加上基本的地学知识,你自己就可以去寻找和发掘其中的深刻内涵。这本书既是中小学生的好读物,也是普通人了解地质学的好书! 看看我们的地球(节选) 地球是围绕太阳旋转的九大行星之一,它是离太阳不太远也不太近的第三颗行星。它的周围有一圈大气,这圈大气组成它的*外一层,就是气圈。在这层气圈下面,就是有些地方是由岩石造成的大陆,大致占地球总面积的3/10,也就是石圈的表面。其余的7/10都是海洋,称为水圈。水圈的底下也都是石圈。不过,在大海底下的这一部分石圈的岩石,它的性质和大陆上露出的岩石的性质一般是不同的。大海底下的岩石重一些、黑一些,大陆上的岩石轻一些,一般颜色也淡一些。 石圈不是由不同性质的岩石规规矩矩造成的圈子,而是在地球出生和它存在的几十亿年的过程中,发生了多次的翻动,原来埋在深处的岩石,翻到地面上来了。这样我们才能直接看到曾经埋在地下深处的岩石,也才能使我们想象到石圈深处的岩石是什么样子。 随着科学不断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了解是越来越广泛和深入了,可是到现在为止,我们的眼睛所能钻进石圈的深度,顶多也还不过十几千米,而地球的直径却有12000多千米呢!就是说,假定地球像一个大皮球那么大,那么,我们的眼睛所能直接和间接看到的一层就只有一张纸那么厚。再深些的地方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们有没有什么办法去侦察呢?有。这就要靠由地震的各种震波给我们传送来的消息。不过,通过地震波获得有关地下情况的消息,只能帮助我们了解地下的物质的大概样子,不能像我们在地表所看见的岩石那么清楚。 地球年龄“官司”(节选) 地球的年龄,并不是一个新颖的问题,在上古的时代早已有人提及了。例如迦勒底人(Chaldeans)的天文学家,不知用了什么方法,算出世界的年龄为21.5万岁。波斯的琐罗亚斯德(Zoroaster)一派的学者说,世界的存在只限于1.2万年。中国俗传世界有12万年的寿命。这些数目当然没有什么意义。古代的学者因为不清楚自然的历史,都陷入一个极大的误解,那就是他们把人类的历史、生物的历史、地球的历史,乃至宇宙的历史,当作一件事看待,意谓人类未出现以前,就无所谓宇宙,无所谓世界。 中古以后,学术渐渐萌芽,荒诞无稽的传说渐渐失去可信性。然而公元1650年时,竟有一位有名的英国主教厄谢尔(Bishop Ussher)曾大书特书,说世界是公元前4004年造的!这并不足为奇,恐怕在科学昌明的今日,世界上还有许多人相信上帝只费了6天的功夫,就造出我们的世界来了。 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期,地质学、生物学与其他自然科学同一步调,向前猛进。德国出了维尔纳(Werner),英国出了赫顿(Hutton),法国出了布丰(Buffon)、拉马克(Lamarck)以及其他著名的学者。他们关于自然的历史,虽各怀己见,争论激烈,然而在学术上都有永垂不朽的贡献。俟后英国的生物学家达尔文(Charles Darwin)、华莱士(Alfred Russel Wallace)、赫胥黎(Huxley)诸氏,再将生物进化的学说公之于世。于是一般的思想家才相信在人类出现以前,就已经有了世界。那无人的世界,又可据生物递变的情形,分为若干时代,每一时代大都有陆沉海涸的遗痕,地球历史之长,可想而知。至此,地球年龄的问题,始得以正式成立。 浅说地震(节选) 地震能不能预报?有人认为,地震是不能预报的,如果这样,我们做工作就没有意义了。这个看法是错误的。地震是可以预报的。因为,地震不是发生在天空或某一个星球上,而是发生在我们这个地球上,绝大多数发生在地壳里。全球一年大约发生地震500万次,其中95%是浅震,一般在地下5~20千米。虽然每隔几秒钟就有一次地震或同时有几次,但从历史的记录来看,破坏性大甚至毁灭性的地震,并不是在地球上平均分布,而是在地壳中某些地带集中分布。震源位置,绝大多数在某些地质构造带上,特别是在断裂带上。这些都是可以直接见到或感到的现象,也是大家所熟悉的事实。 可见,地震是与地质构造有密切关系的。地震,就是现今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也就是现代构造变动急剧地带所发生的破坏活动。这一点,历史资料可以证明,现今的地震活动也是这样。 地震与任何事物一样,它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一个过程。近年来,特别是从邢台地震工作的实践经验看,不管地震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不管哪一种或哪几种物理现象,对某一次地震的发生,起了主导作用,它总是要把它的能量转化为机械能,才能够发生震动。关键之点,在于地震之所以发生,可以肯定是由于地下岩层在一定部位突然破裂。岩层之所以破裂又必然有一股力量(机械的力量)在那里不断加强,直到超过了岩石在那里的对抗强度。而那股力量的加强,又必然有个积累的过程,问题就在这里。逐渐强化的那股地应力,可以按上述情况积累起来,通过破裂引起地震;也可以由于当地岩层结构软弱或者沿着已经存在的断裂,产生相应的蠕动;或者由于当地地块产生大面积、小幅度的升降或平移。在后两种情况下,积累的能量,可能逐渐释放了,那就不一定有有感地震发生。因此,可以说,在地震发生以前,在有关的地应力场中必然有个加强的过程,但地应力加强,不一定都是发生地震的前兆,这主要是由当地地质条件来决定的。

地球的故事 作者简介

李四光 地质学家、教育家,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一生致力于古生物学、冰川学以及地质力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首次发现了中国第四纪冰川,并在能源勘探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写下了大量著作,为新中国的地质事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代表作有《地质力学概论》《冰期之庐山》《中国北部之??科》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