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王朝之痒

王朝之痒

作者:坏土豆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03-01
开本: 16开 页数: 338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40.1(5.9折) 定价  ¥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王朝之痒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0212755
  • 条形码:9787520212755 ; 978-7-5202-1275-5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王朝之痒 本书特色

★百万粉丝公众号“一个坏土豆”首部作品,全网1亿+阅读的中国史! “一个坏土豆”自创建以来,凭借100+篇全网阅读量1000万+的爆款文章,成为文化类自媒体头部博主! ★语言简洁晓畅,诙谐却不庸俗,既有《万历十五年》的大历史观,又有《明朝那些事儿》的诙谐幽默,是一读就懂、一读就通的中国史。 ★深度解析古代王朝的两难困境! 一、汉朝:“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底气是什么? 匈奴侵袭,和亲送钱能保一时和平,汉武帝为什么就忍不了?打仗要花钱,和平靠隐忍,汉朝是怎么做到既能打击豪强,又能打击匈奴的? 二、唐朝:农耕文明的极限,是财政管辖的极限。 唐朝疆域辽阔,边疆军政开支巨大,朝廷难以维系。朝廷放权节度使,就地征税,养兵自重,终于培养出一个又一个庞大藩镇,反过来威胁朝廷。 三、宋朝:从唐朝的尸体上爬起来,头也不回地奔向另一条不归路。 宋朝没有燕云十六州、河西走廊的天然屏障,面对游牧民族的长驱直入,没有走唐朝的老路,始终对地方严防死守,军事、财政、司法都收归中央,于是官越来越多,兵越来越弱。 四、明朝:要内斗,还是要失控的内斗? 对于明朝皇帝来说,大臣互相斗得越狠,皇权越稳。从大明到南明,皇帝的这一套平衡术终于玩砸了。 五、清朝:改革还是守旧,这是一道送命题。 康熙朝末期,清廷贪污腐败成风。雍正帝即位,他可以什么都不做,继承“祖宗之法”,等待问题彻底爆发。他也可以锐意改革,却势必得罪利益集团,搞不好王朝要提前覆灭。 ★11个王朝隐患如附身之虱,胡乱抓挠便血流成河! 阶层固化、土地兼并、豪强政治、外敌入侵、财政制度、税收制度、人口问题、民族融合、藩镇割据、气候变化、地理位置……为什么王朝越想解决这些问题,自身得到的反噬也越大? ★王朝都是站在岔路口,面对艰难却迫不得已的抉择。 个人的抉择往往影响了整个王朝的走向,帝王将相的每一次抉择都是以王朝兴衰为代价,看秦始皇、汉武帝、嬴政、商鞅、王安石等急流勇进却被时代击垮的历史改革者的困惑与坚定、进取与挫败。

王朝之痒 内容简介

本书从先秦一直写到清朝,王朝那些艰难却迫不得已的抉择是王朝兴盛之源,更是王朝覆灭之因。本书揭秘了导致各个王朝覆灭*核心的问题。让阶层固化的人才选拔机制、不断抑制却变本加厉的土地兼并……3000年中,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古代王朝。每个王朝的策略虽有成效,但只是暂时抑制了问题爆发,甚至带来了更大的问题。本书通过解析这些问题,构造出一部完整深刻、脉络清晰、观点新颖的中国史。

王朝之痒 目录

第yi章 王朝:无助的皇帝,三百年的宿命

第二章 先秦:阶层固化与人才选拔机制

第三章 秦朝:历经数千年争议,却永远是千古一帝

第四章 西汉(一):唯有苦心孤诣,方可虽远必诛

第五章 西汉(二):汉武帝与资本的战争,终将永垂史册

第六章 东汉:皇帝与门阀的九百年战争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战乱三百年,争夺中华文明的正朔

第八章 隋唐(一):那些权谋、制衡和猜忌,安史之乱的真正原因

第九章 隋唐(二):史诗级帝国的崩溃,农耕文明的极限

第十章 五代十国:帝国的转身

第十一章 宋朝(一):理想主义者和心中魔鬼,只有一步之遥

第十二章 宋朝(二):从史诗王朝到战五渣,弱宋究竟少了什么

第十三章 宋朝(三):没了岳飞,南宋的北伐成了闹剧

第十四章 元朝:草原帝国的巅峰与衰落

第十五章 明朝(一):被朱元璋和读书人联手颠覆的明朝

第十六章 明朝(二):南北榜案

第十七章 明朝(三):东林书院的崛起

第十八章 清朝:向权贵宣战,朕就是这样的汉子

第十九章 启示(一):中国为什么没有走向资本主义

第二十章 启示(二):大英帝国与强汉盛唐

第二十一章 启示(三):同样是大航海,为什么明朝赚不到钱

第二十二章 启示(四):中国这两项成就,决定了全人类的文明进程

第二十三章 启示(五):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真相

第二十四章 启示(六):中华文明延续五千年的地理密码


展开全部

王朝之痒 节选

从长城读懂帝国的*大难题
谈到为什么要设节度使,就如同今天问古代为什么要修建长城?那么低矮的城墙,能阻挡游牧民族吗?甚至有人会说,修建长城是中华民族没有进取心的表现。然而,即使今天,我们也想不出比修建长城更好地抵挡游牧民族的方法了。
农耕文明很难彻底打败游牧民族。游牧民族有马,他们跑得更快,在广阔的草原和大漠潜伏,随时可以过来抢劫,让农耕民族防不胜防。为什么农耕民族没有马,或者农耕民族的马没有游牧民族的好?对于游牧民族来说,马是生产资料;对于农耕民族来说,不打仗马就没用。拉车用牛,看门用狗,马有什么用?马还特别能吃,所谓马无夜草不肥。但这个问题对于游牧民族来说就不是问题,草原上到处都是草,随便吃,养马对于他们来说是零成本。
游牧民族拥有高度机动性,即使打不过敌方,也总能跑得过。即使在汉武帝时期,调动全国的人力、财力也没能将匈奴完全剿灭,只是让他们远遁而去。要知道,数百年之后,少数民族与南方政权对峙的起点就是匈奴贵族刘渊起兵于离石,建立了汉赵政权。
而且,茫茫大草原,方圆几千里,游牧民族居无定所,去哪里剿灭游牧民族?很多时候都是按下葫芦起了瓢,匈奴、鲜卑、羯、羌、氐……古代没有卫星定位系统、追踪系统,农耕文明对游牧民族束手无策。
还有就是,在古代农耕文明无法同化游牧民族。我们看地图上长城的位置会发现,长城几乎就是沿中国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修建的。这并非历史巧合,而是因为降水量低于400毫米的地方几乎无法进行农耕,或者说在这样的环境中,农耕文明无法存在。
这里的地理环境只适合游牧民族生存。而中原王朝的文化、政治、经济等基本上是按照农耕文明的特点来制定的,追求的是编户齐民,进行人丁管理。但是这套方法无法匹配草原文明。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不断地变换地点,怎么来抵挡控制?
所以,修长城就是这个时期*好的方法了。有了长城,游牧民族的人过得来,马却过不来,这样他们就“废了”。而且长城能将所有针对游牧民族的贸易点有效地控制在朝廷手中,高效打击走私商人。这好处还不够明显吗? 群敌环伺的唐朝
唐朝有别于汉朝,也有别于明朝,它是一个兼收并蓄、兼容并包的帝国,有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两种基因。
因为北方长期战乱,空置了大量的土地。公元582年,隋文帝杨坚在北齐、北周均田的基础上发布均田令,这为隋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隋唐的版图突破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深入到草原、沙漠和高原的腹地。我们常关注隋炀帝三次出征高句丽,但不知道隋朝曾和突厥长期作战,平定北方,杨广还是草原帝国的大可汗。而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李世民被称为天可汗。隋唐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共主。
因为有着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两种基因,唐朝一开始就有着更为强烈的进取心,对疆域的拓展雄心万丈。
公元669年,唐朝疆域达到极限。此时中亚的绿洲地带受唐朝支配,唐朝疆域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省),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面积达一千二百三十七万平方千米,也有一种说法是一千零七十六万平方千米。
此时的唐朝已经深入游牧民族的腹地,自然被群敌环伺。高昌、吐蕃、突厥、回鹘、吐火罗、小勃律、石国、波斯……多到我们数不清!
在武则天时期,唐朝的外部防线遭遇了一连串的打击。突厥复国漠北;吐蕃在几次大会战中屡败唐军,一度占领安西四镇;契丹亦一度祸乱营州(今辽宁朝阳)。
到了李隆基时期,形势依然严峻。《通典》记载:“我国家开元、天宝之际。宇内谧如,边将邀宠,竞图勋伐。西陲青海之戍,东北天门之师,碛西怛逻之战,云南渡泸之役,没于异域数十万人。(天宝中哥舒翰克吐蕃青海,青海中有岛,置二万人戍之。旋为吐蕃所攻,翰不能救而全没。安禄山讨奚、契丹于天门岭,十万众尽没。高仙芝伐石国,于怛逻斯川七万众尽没。)杨国忠讨蛮阁罗凤,十余万众全没。向无幽寇内侮,天下四征未息,离溃之势岂可量耶!”
唐朝认识到,目前的疆域是极限。以后的战争将是与各民族之间的内部冲突,冲突的状态将长期存在。但是武则天和李隆基时期的唐朝所面临的问题绝非二人能力的问题。
英国的疆域在*广阔的时候超过了三千三百五十万平方千米,沙俄的疆域*广阔的时候达到二千二百万平方千米。唐朝的管理难度远远高于英国和沙俄,因为英国和沙俄是用工业时代的技术、军备在进行管理,唐朝是在用公元7世纪的农耕文明管理这片广袤的土地。如此大的版图,仅仅后勤运输这一块就已经难以承受。
而且农耕文明的管理制度——租庸调、编户齐民等根本无法管理游牧民族,*适合游牧民族的始终是部落首领制。所以,在几百年的历史中,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是无法一次性融合的,如突厥先臣服后反叛,反叛后再臣服,或者分裂成数个敌人。
唐朝所面对的突厥,其实力远超汉朝时的匈奴。突厥已经不是简单的游牧民族,而是早就走上了国际扩张道路的超级强敌。突厥和中亚古老的族群——粟特人联合(安禄山就是粟特人)走上了国际贸易的道路。粟特人将东方的商品沿着突厥控制的草原一直送到波斯,再送到欧洲。粟特人为突厥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突厥成了一个强大的草原帝国。在几百年的历史中,突厥一直是唐朝的强劲对手之一。 节度使为什么是*好的选择
这个时候,唐朝的府兵制和募兵制已经无法适应帝国的需求。
唐朝的府兵制源于隋朝,简单来说就是给士兵发土地,士兵在和平时种地,战争时打仗。打仗的时候士兵只带长矛和弓箭,其他的由国家来出,而且士兵不用服劳役。府兵制不仅节省了国家的军费开支,还保障了农业建设。但是到了李隆基时期,这个制度显然已经不行了。
土地兼并是中国古代王朝的通病,到了李隆基时期,伴随人口的快速增长,国家早就没有土地可以发了。第二,帝国的疆域已经扩展到草原的腹地,还能去哪儿找新的土地呢?第三,如果让普通的步兵和游牧民族打仗,大概率打不赢。要打游牧民族,步兵根本不行,上去就是送死,唐朝真正需要的是比游牧民族更强悍的精锐骑兵。
唐太宗李世民刚掌权不久,突厥颉利可汗率领数十万大军一路攻杀至长安城下,李世民不得不亲自出面议和才解决了这一危机。这充分说明,平时耕地、战时出征的步兵可以平定内乱,但无法和游牧民族一较高下。当然,四年之后李世民一雪前耻,大败突厥,俘虏并善待了颉利可汗,不过这是后话了。
既然府兵制已经无法满足唐朝的需求,于是募兵制就成了唐朝的主流军事制度。李隆基时期就开始征募职业士兵,国家发工资,给装备、粮饷,短时间内就有了一支强有力的军队。但是很快李隆基就发现这样玩不转了。
士兵的工资政府还勉强能够承受,*痛苦的是后勤补给。经过了南北朝的长期战乱,北方生灵涂炭几百年,唐朝的经济重心已经移到江南了。这个时候的唐朝还是租庸调制度,收的是实物税。从江南地区将粮食物资运送到边陲很难,这样的运输难度根本不足以支撑唐朝的边疆战事。战事不停,迟早会把帝国的经济拖垮。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李隆基时期,唐朝面临东北、漠北、西北、西南等方面的敌人,一共在全国设置了十个战区。如何确保每个战区的士兵都能得到补给和装备呢?李隆基做出了决定:设置节度使统管当地的民政、财政和军务。也就是说,节度使有了收税的权力。一旦节度使有了收税的权力,就离军阀不远了。
李隆基在位期间,边镇十节度使拥兵四十九万,而中央禁军不过十二万,典型的外重内轻、强枝弱干。而且唐朝从一开始玩的就是以夷制夷那一套,边防军官很多都是胡人,这样危险系数更大。
从理论上来说,唐朝一共设置了十个节度使,相互制约,并进行合理的调度和轮岗,这是没有大问题的。然而,在安禄山的超级马屁功夫下,再加上李隆基因年岁渐长导致的糊涂昏聩,让安禄山拥有了近二十万的强大兵力,*终酿成了大祸。
要知道,安禄山一个人任三镇节度使,几乎就是平卢、范阳、河东三大重要边区的土皇帝。他对辖区内的各种人才、军备简直了如指掌,而且他的辖区已经深入河南腹地。毕竟陕西到洛阳咫尺之遥,其他边区的节度使即使想过来救援也来不及。中央禁军又如何是久经沙场的边防军的对手?
李隆基*终还是玩砸了!
安史之乱后,唐朝至少出现了三位雄主令唐朝出现中兴之治。唐宣宗开启宣宗之治,唐武宗开启会昌中兴,唐宪宗开启元和中兴。所有能开启中兴的唐朝皇帝首要的成绩就是遏制了节度使的野心并削减他们的兵权。但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跳出与节度使博弈的轮回。好在江南一直平稳,为唐朝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税赋,才能让唐朝再续命一百五十年。
江南之所以能平稳,是因为其地处腹地,根本没必要设置节度使。
唐朝是一个让中华民族目眩神迷、让后人无限崇拜的辉煌时代。唐朝的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精神更是超越了时代,永远释放着夺目的光彩。唐朝节度使的设置并不能说是一次完全的失败,它也是雄心万丈的传奇王朝的不断尝试与实践,以期完成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融合。
我们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评判唐朝,因为我们早已突破了农耕文明的极限。我们对唐朝的敬意将超越时代,因为唐朝时国家的管理难度超越了任何一个朝代,而这个难度恰是源于唐朝的不懈追求。

王朝之痒 作者简介

坏土豆,文化类自媒体创作者,“一个坏土豆”“坏土豆不哭”等创建者及执笔者。
坏土豆擅长从经济学与各阶层人性的独特角度来分析历史,用新颖的代入式笔法解读王朝的兴亡与历史上的改革,厘清王朝背后的决策与故事。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