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苦乐参半:保持渴望,知其苦享其乐

苦乐参半:保持渴望,知其苦享其乐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03-01
开本: 其他 页数: 304
本类榜单:成功/励志销量榜
中 图 价:¥28.9(4.9折) 定价  ¥5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苦乐参半:保持渴望,知其苦享其乐 版权信息

苦乐参半:保持渴望,知其苦享其乐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中青年读者、生活中面临困惑或困难的人群、希望提高幸福感的人群在过去的几年里,你是否经历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的悲伤和渴望?其实苦乐参半才是人生的理想状态,透过悲伤,你能点燃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更好地提升自我高敏感人士的自我关怀书,学会正视消极情绪,活出豁达人生TED备受喜爱的心理学演讲人、比尔·盖茨推荐的演讲人之一苏珊·凯恩新作,演讲视频播放量超3000万2022年《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品

苦乐参半:保持渴望,知其苦享其乐 内容简介

《苦乐参半》作者苏珊·凯恩指出,这其实是一种理想化的人生状态——正是痛苦和渴望使我们的生命更加完整。苦乐参半的状态使你能够发现黑暗中的光明、悲伤中的喜悦,进而冲破悲伤,拥有更加开阔的人生。 围绕苦乐参半这种心理状态,凯恩告诉你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的消极情绪,如何直面个人乃至群体的痛苦,进而克服其负面影响,挖掘悲伤、痛苦和渴望背后的力量。作者提醒我们,忧郁并不是接近消极的,它让我们懂得退位思考,让我们对美好充满渴望,渴望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渴望可能发生的事。 阅读这本书,你将发现苦乐参半的状态蕴含的巨大能量,进入并利用这种状态,以应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将痛苦转化为创造力,改变你生活的方式、为人父母的方式、领导的方式、爱的方式,甚至看待死亡的方式,*终活出更加豁达的人生。

苦乐参半:保持渴望,知其苦享其乐 目录

序 萨拉热窝的大提琴手
引 言 苦乐参半的力量
**部分 悲伤与渴望
**章 悲伤的益处
第二章 神圣的渴望
第三章 将悲伤、渴望转化为创造力与超越
第四章 失去所爱,我们该怎么办?
第二部分 成功者与失败者
第五章 积极的暴政
第六章 超越职场的积极原则
第三部分 死亡、无常、悲伤
第七章 渴望彩虹之上的世界
第八章 拥抱悲伤和无常
第九章 疗愈集体性创伤
结 语 回 家
致 谢

展开全部

苦乐参半:保持渴望,知其苦享其乐 节选

22 岁的时候,我还是一名法律系的学生。有一次,我在宿舍里一边等朋友们来叫我去上课,一边愉快地听着一首小调乐曲,曲风有点儿苦乐参半,但不是阿尔比诺尼的曲子,那个时候我还没听过他的音乐。我听的是悲观主义吟游诗人莱昂纳德·科恩的音乐,他是我*喜欢的音乐家。 听这类音乐时,我很难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严格来说,这类音乐应该会勾起人们悲伤的情绪,但是我在听这类音乐时感受到的却是浓浓的爱意——如潮水一般倾泻而出。这种音乐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可以将世界上所有能够从旋律中感受到悲伤的灵魂紧密联系在一起。对音乐家这种能将痛转化为美好的能力,我深表敬畏。我独自一人听这样的音乐时,会情不自禁地做出祈祷的姿势,双手合十,低头闭目。 我其实是一个不可知论者,从来没有做过正式祷告,但是这种苦乐参半的音乐让我的内心更加广阔——毫不夸张地说,我都能感受到胸部肌肉的扩张。这类音乐甚至能够让我坦然接受我所爱的人,包括我自己,终有一天都会离开这个世界的事实。虽然每次这种对待死亡的平静心态可能只能持续3 分钟,但每听一次,我都会产生些许改变。如果说自我超越就是自我逐渐消失,与万物相融的那一瞬间,那么聆听这种苦乐参半的音乐之时,就是我感受到超越的时刻。我每听一次就能感受到一次。 朋友们到了我的宿舍,看见我竟然在听这种悲戚的音乐,都觉得有点儿好笑,有一个朋友甚至问我为什么要听葬礼音乐。我笑了笑,什么也没说,和她们一起去上课。故事至此结束。 然而,此后的25 年里,朋友的这句话始终萦绕在我心头。奇怪的是,我为什么会觉得这种充满渴望的音乐如此振奋人心呢?在我们的文化中,是什么使得悲伤的音乐成了人们开玩笑的谈资?写到这里,我为什么觉得有必要告诉大家其实我也喜爱欢快的舞曲呢?(我是真的喜欢。) 一开始,我只是觉得这些问题比较有趣,但是在探索答案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问题,而且还是大问题。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在当代文化的熏陶下,我们竟然根本不会问这些问题。 * * * 2000 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诗人、哲学家、艺术家和政治家的性格通常比较忧郁?他的问题基于一个古老的假设,即人体有四种体液或液体物质,每种物质对应一种气质:忧郁(悲伤)型、乐观(快乐)型、易怒(好斗)型和冷静(安静)型。这些液体的相对含量塑造了我们的性格。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认为,一个人*理想的状态就是这四种体液的含量达到平衡。但实际上,大部分人都是某种体液居多。 本书探讨的是忧郁型性格,我称之为“苦乐参半”型:内心充满渴望又饱含辛酸和悲伤,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异常敏锐,对世界之美满怀奇特而强烈的喜悦。苦乐参半型的人能够认识到,光明与黑暗、出生与死亡、苦与乐,永远是相生相伴、并行而存的。有一句阿拉伯谚语说:“生活中有甜美如蜜的日子,也有如洋葱般辣眼让你流泪的日子。”在生活中,不幸与美好总是相伴相随,即使你把现有的文明彻底摧毁,重新创建一个文明,也会再次产生同样的二元性。二元世界充满了矛盾——黑暗与光明并存。若要生存,唯一的办法就是超越二元性,那儿才是终极。苦乐参半的心态就是对交融的渴望,对归属的期待。 如果你自视是一个苦乐参半型人,那么在探讨亚里士多德关于伟人多忧郁的问题时,你难免会感到些许自鸣得意。事实上,几千年来,亚里士多德的发现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15 世纪,哲学家马尔西利奥·费奇诺就提出,罗马神话中掌管忧郁情绪的农神萨杜恩“虽然把平凡的生活让给了朱庇特,却为自己寻求了一种孤独而神圣的生活”。16 世纪的艺术家阿尔布雷特·丢勒的作品《忧郁》中描绘了一个神情沮丧的天使,但他的周围却环绕着代表创造力、知识和渴望的符号:多面体、沙漏、直通天空的梯子。19 世纪诗人夏尔·波德莱尔“创作的美几乎”都带着忧郁的色彩。 人们对忧郁的浪漫幻想随着时间的推移时起时伏,近年来呈减弱趋势。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1918 年发表了一篇颇具影响力的文章,把忧郁视为自恋,从那以后,忧郁就成了精神病理学的一部分。主流心理学将忧郁症视为临床抑郁症的同义词。 但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问题从未消失,也不可能消失。忧郁带有某种神秘特性,一种至关重要的特性。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有这种特性,诗人哲拉鲁丁·鲁米有这种特性,此外,生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政治家亚伯拉罕·林肯、女作家玛雅·安吉洛、美国歌手妮娜·西!蒙,还有诗人莱昂纳德·科恩等都具有这种特性。 那么,他们拥有的这种特性究竟是什么呢?

苦乐参半:保持渴望,知其苦享其乐 作者简介

作者:苏珊·凯恩 著作方式:著 作者简介: 苏珊·凯恩,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法学院,TED演讲人,其TED演讲已经被观看了超过3000万次。她致力于打破当今社会对外向、乐观等单一性格的盲目推崇,其关于内向、羞怯等性格特质的文章经常发表于《纽约时报》和《今日心理学》等著名刊物。著有《内向性格的竞争力》等畅销书,该书已被翻译成40种语言,影响了全世界无数读者。 苏珊·凯恩被领英评为全球十大影响力人物之一,曾获得哈佛法学院思想领导力奖、国际演讲会沟通与领导力金奖,并被《公司》杂志评为全球50强领导力与管理专家之一。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