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秦出土文献编年续补

秦出土文献编年续补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2023-01-01
开本: 其他 页数: 344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88.5(7.5折) 定价  ¥11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秦出土文献编年续补 版权信息

  • ISBN:9787100218429
  • 条形码:9787100218429 ; 978-7-100-21842-9
  • 装帧:70g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秦出土文献编年续补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历史研究者对文字史实年代进行考订,并增加了器物图版和铭文照片或摹本,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便于研究者利用;文中按语列出各家说法,更有利于读者理解秦的出土文书。 秦文字资料续有刊布,尤其是新见秦玺印封泥和陶文资料数量巨大,新的秦铜器、兵器资料也不时出现,这些材料都需要进一步系统收集整理。本书主要对《秦出土文献编年订补》出版之后新见的秦文字资料进行了详尽地搜集整理,按照年代顺序编年条列,主要涉及文字考释,史实考辨、年代考订等,并增加器物图版和铭文照片或摹本,以方便研究者利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大程度上保留了文献的原始价值,为以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文献基础。

秦出土文献编年续补 内容简介

秦文字资料续有刊布,尤其是新见秦玺印封泥和陶文资料数量巨大,新的秦铜器、兵器资料也不时出现,这些材料都需要进一步系统收集整理。本书主要对《秦出土文献编年订补》出版之后新见的秦文字资料进行了详尽地搜集整理,按照年代顺序编年条列,主要涉及文字考释,史实考辨、年代考订等,并增加器物图版和铭文照片或摹本,以方便研究者利用,图文结合的形式,优选上保留了文献的原始价值,为以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文献基础。

秦出土文献编年续补 目录

(1)秦公簋一 約秦襄公時期(前777—前766年)/001 (2)秦公簋二 約秦襄公時期(前777—前766年)/002 (3)秦公簋三 約秦文公時期(前765—前716年)/003 (4)秦公簋四(秦簋) 約秦襄公時期(前777—前766年)/004 (5)秦公鼎一 約秦文公時期(前756—前716年)/005 (6)秦公鼎二 約秦文公時期(前756—前716年)/006 (7)秦公鼎三 約秦文公時期(前756—前716年)/007 (8)秦公鼎四 約秦文公時期(前756—前716年)/008 (9)秦公鼎五 約秦文公時期(前756—前716年)/008 (10)秦公壺一 約秦文公時期(前765—前716年)/009 (11)秦公壺二 約秦文公時期(前765—前716年)/011 (12)秦公銅器殘片一 春秋早期,下限秦憲公(前704年)/011 (13—15)秦公銅器殘片二 春秋早期,下限秦憲公(前704年)/011 (16—17)秦公銅器殘片三 春秋早期,下限秦憲公(前704年)/012 (18—20)秦公鐘三件 春秋早期,下限秦憲公(前704年)/013 (21)秦子戈甲 秦静公或出子時期(下限前698年)/013 (22)秦子戈乙 秦静公或出子時期(下限前698年)/015 (23)秦子矛 秦静公或出子時期(下限前698年)/015 (24)元用戈 約春秋早期(前715—前695年)/016 (25)公矛 約春秋早期(前715—前695年)/016 (26)公車矛 約春秋早期(前715—前695年)/017 (27)宫字銅矛 約春秋早期(前715—前695年)/018 (28)卜涘尔八高戈 約春秋早期(前715—前695年)/018 (29)秦公及王姬鼎 秦武公初即位時(前697年之後不久)/020 (30)秦伯喪戈五 約秦穆公時期(前659—前621年)/021 (31)秦公乍子車戈 約秦穆公時期(前659—前621年)/022 (32)西祠器銅豆 春秋晚期/023 (33)十四年大良造鞅殳鐓 秦孝公十四年(前348年)/024 (34)十六年大良造鞅殳鐓 秦孝公十六年(前346年)/025 (35)王元年相邦張儀鼎 秦惠文王元年(前324年)/025 (36)四年相邦樛斿戈 秦惠文王後元四年(前321年)/026 (37)四年□□□戈 秦惠文王後元四年(前321年)/026 (38)王六年上郡守疾戈 秦惠文王後元七年(前318年)/027 (39)王七年上郡守疾戈 秦惠文王後元七年(前318年)/028 (40)王八年内史操戈 秦惠文王後元八年(前317年)/029 (41)十二年相邦義鼎 秦惠文王前元十二年(前326年)或後元十二年(前313年)/030 (42)咸陽鼎 戰國中期(下限前350年)/031 (43)烏氏扁壺 戰國中期(下限前350年)/032 (44)丁亥鏡 戰國中期/033 (45)十一年相邦緩戈 秦昭襄王十一年(前296年)/034 (46)十三年上郡守壽戈一 秦昭襄王十三年(前294年)/035 (47)十三年上郡守壽戈二 秦昭襄王十三年(前294年)/036 (48)十五年相邦戈 秦昭襄王十五年(前292年)/036 (49)十九年蜀守斯離銅鑒 秦昭襄王十九年(前288年)/038 (50)二十年相邦冉戈 秦昭襄王二十年(前287年)/039 (51)卲宫鼎 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前286年)/039 (52)家丞戈 秦昭襄王二十一年至二十九年間(前286—前278年)/040 (53)二十六年左工銅釦一 秦昭襄王二十六年(前281年)/042 (54)二十六年左工銅釦二 秦昭襄王二十六年(前281年)/042 (55)張氏銅鼎 約秦昭襄王十九年(前288年)至二十六年(前281年)前後/043 (56)“阿”字漆卮底座 約秦昭襄王十九年(前288年)至二十六年(前281年)前後/044 (57)“右”字銅底座 約秦昭襄王十九年(前288年)至二十六年(前281年)前後/045 (58)王廿圓漆盒盖口銅釦 約秦昭襄王十九年(前288年)至二十六年(前281年)前後/045 (59)圓漆盒底銅釦 約秦昭襄王十九年(前288年)至二十六年(前281年)前後/046 (60)“公”字圓漆盒底銅釦 約秦昭襄王十九年(前288年)至二十六年(前281年)前後/046 (61)“十”字圓漆盒口銅釦 約秦昭襄王十九年(前288年)至二十六年(前281年)前後/047 (62—64)西咸新區坡劉村秦墓出土印章 約秦昭襄王十九年(前288年)至二十六年(前281年)前後/047 (65)西咸新區坡劉村秦墓出土陶文 約秦昭襄王十九年(前288年)至二十六年(前281年)前後/048 (66)丞廣弩機 秦昭襄王二十六年(前281年)左右/048 (67)二十七年邦工戈 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年)/049 (68)二十七年家丞银釦 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年)/050 (69)小妃漆盒 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051 (70)平安夫人漆盒 秦昭襄王三十七年(前270年)/051 (71)三十八年上郡守慶戈 秦昭襄王三十八年(前269年)/053 (72)三十八年上郡守慶戈 秦昭襄王三十八年(前269年)/054 (73)四十年上郡守起戈三 秦昭襄王四十年(前267年)/055 (74)四十年工師韓勺 秦昭襄王四十年(前267年)/056 (75)四十四年上郡守綰戈 秦昭襄王四十四年(前263年)/057 (76)四十六年上郡守陵戈 秦昭襄王四十六年(前261年)/058 (77)五十年上郡守??戈 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059 (78)五十二年蜀郡守竈戈(含戈鐓) 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前255年)/060 (79)大官漆豆足座一 秦昭襄王時期(前306—前251年)/062 (80)大官漆豆足座二 秦昭襄王時期(前306—前251年)/063 (81)大官漆豆足座三 秦昭襄王時期(前306—前251年)/063 (82)二年上郡守錡矛 秦王政二年(前245年)/064 (83)三年上郡守錡矛 秦王政三年(前244年)/065 (84)四年相邦吕不韋矛二 秦王政四年(前243年)/066 (85)四年相邦吕不韋戈二 秦王政四年(前243年)/067 (86)四年相邦吕不韋戟二 秦王政四年(前243年)/068 (87)八年丞甬戈 秦王政八年(前239年)/068 (88)十二年丞相啟顛戈 秦王政十二年(前235年)/069 (89)十四年少府銅鈹 秦王政十四年(前233年)/070 (90—91)十五年寺工鈹兩件 秦王政十五年(前232年)/071 (92)十六年櫟左工器 秦王政十六年(前231年)/072 (93)二十一年少工銀釦 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6年)/072 (94)二十一年少工喜銀釦 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6年)/073 (95)二十五年盌(盛)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074 (96)倉端王義鼎 秦王政時期(前246—前221年)/075 (97)靈臺出土相邦吕不韋戈 秦王政時期(前246—前221年)/077 (98—101)閻甘園舊藏始皇詔權量四件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078 (102)始皇詔書半斗陶量一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081 (103)始皇詔書半斗陶量二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081 (104)始皇詔書半斗陶量三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082 (105)鄒縣出土始皇詔書陶斗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083 (106)赤峰出土始皇殘詔書陶量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084 (107)始皇詔書殘陶量一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085 (108)始皇詔書殘陶量二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085 (109)始皇詔書殘陶量三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086 (110)始皇詔書殘陶量四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087 (111—118)國博藏始皇詔書陶量殘片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087 (119—124)吉林大學文物室藏始皇詔書陶量殘片等 秦始皇二十六年 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088 (125—129)赤峰蜘蛛山遺址出土始皇詔書殘陶量及“亭印”陶文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089 (130)始皇詔銅方升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090 (131)始皇詔銅橢量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091 (132)始皇詔銅量一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092 (133)始皇詔銅量二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093 (134)始皇詔銅量三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094 (135)始皇詔銅權甲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094 (136)始皇詔銅權乙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097 (137)始皇詔銅權丙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098 (138)始皇詔銅權丁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099 (139)始皇詔銅權戊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099 (140)始皇詔銅權己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100 (141)始皇詔銅權庚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100 (142)始皇詔銅權辛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100 (143)北大賽克勒博物館藏始皇詔銅一斤權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101 (144)鑒印山房藏始皇詔一斤銅權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102 (145)日本藏始皇詔一斤銅權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103 (146)長安馬氏藏始皇詔一斤銅權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103 (147)始皇詔二十斤銅權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104 (148)始皇詔二十四斤銅權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104 (149)始皇詔鐵石權甲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105 (150)始皇詔鐵石權乙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106 (151)始皇詔鐵石權丙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107 (152)始皇詔“禾石”鐵權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107 (153)始皇詔一石鐵權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108 (154)始皇詔版甲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109 (155)始皇詔版乙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110 (156)始皇詔版丙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110 (157)新蔡斗始皇詔版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111 (158)始皇詔銅箍殘件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112 (159)始皇詔故道殘量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113 (160)三十三年弩機 秦始皇三十三年(下限前225年)/113 (161)三十四年少府戈(含戈鐓)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114 (162)穎陽矛 秦王政時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15 (163)銅鞮戈 秦始皇時期(前221—前210年)/116 (164—208)秦兵馬俑一號坑新出土陶文 約秦王政元年至秦始皇三十七年間(前246—前210年)/118 (209)秦始皇陵馬廄坑出土銅洗 約秦始皇末年(下限前210年)/123 (210)咸亭權一 約秦二世元年至三年(前209—前207年)/124 (211)咸亭權二 約秦二世元年至三年(前209—前207年)/124 (212—214)秦小權三件 約秦二世元年至三年(前209—前207年)/125 (215)秦“六朱”銅權 约秦代(下限前206年)/125 (216)西安閻良新發現秦石刻 約秦二世時(前209—前207年)/126 (217)秦始皇帝陵園内城石刻 約秦二世時(前209—前207年)/127 (218)長安馬氏藏二世元年詔版 秦二世元年至三年(前209—前207年)/128 (219)兩詔方升 秦二世元年至三年(前209—前207年)/129 (220)兩詔銅橢量甲 秦二世元年至三年(前209—前207年)/130 (221)兩詔銅橢量乙 秦二世元年至三年(前209—前207年)/131 (222)日本求古齋藏兩詔銅橢量 秦二世元年至三年(前209—前207年)/132 (223)兩詔銅權甲 秦二世元年至三年(前209—前207年)/133 (224)兩詔銅權乙 秦二世元年至三年(前209—前207年)/135 (225)兩詔銅權丙 秦二世元年至三年(前209—前207年)/136 (226)兩詔銅權丁 秦二世元年至三年(前209—前207年)/137 (227)左樂兩詔銅權 秦二世元年至三年(前209—前207年)/137 (228)兩詔銅版 秦二世元年至三年(前209—前207年)/139 (229)秦“錘”字銅權 约秦代(下限前206年)/139 (230)路里鼎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40 (231)信宫鼎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41 (232)平宫鼎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41 (233)沙羡銅鼎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42 (234)雕陰鼎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45 (235)平陸鼎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46 (236)陰密鼎一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47 (237)陰密鼎二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47 (238)宣曲鼎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47 (239)熒陽鼎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48 (240)西鼎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49 (241)脩鼎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50 (242)烏氏鼎一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50 (243)烏氏鼎二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52 (244)襄成鼎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53 (245)瀕陽鼎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53 (246)上洛鼎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54 (247)平鼎二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55 (248)大官鼎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55 (249)泰官鼎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56 (250)亭里鼎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57 (251)朱公鼎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57 (252)度鼎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58 (253)官斗壺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59 (254)邦右莤鈁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59 (255)公敦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60 (256)大官盉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60 (257)咸少銅燈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61 (258)少府戈一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62 (259)少府戈二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63 (260)櫟左工戈一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63 (261)櫟左工戈二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64 (262)燕下都出土櫟陽戈一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64 (263)燕下都出土櫟陽戈二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65 (264)中陽戈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66 (265)河陰戈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67 (266)郁郅戈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68 (267)西都戈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68 (268)臨江戈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69 (269)臨江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69 (270)雕陰戈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70 (271)郫戈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71 (272)饒戈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72 (273)柏人戈一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73 (274)柏人戈二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74 (275)柏人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75 (276)陭氏戈一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75 (277)陭氏戈二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76 (278)郝戈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77 (279)江魚戈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77 (280)魚戈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78 (281)析戈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79 (282)武安戈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80 (283)咸陽戈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81 (284)啟封戈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82 (285)宜安戈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83 (286)畢據戈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84 (287)山陽戈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84 (288)燕下都出土上郡武庫戈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85 (289)雞冠山出土上郡武庫戈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86 (290)鄂王城出土武庫戈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87 (291)公戈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87 (292)燕下都出土藍田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88 (293)櫟陽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89 (294)陽城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89 (295)成都矛一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90 (296)成都矛二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91 (297)□陽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92 (298)孱陵矛一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92 (299)孱陵矛二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93 (300)孱陵矛三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93 (301)河南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94 (302)滎陽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94 (303)平都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95 (304)陽周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96 (305)武戳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97 (306)武都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97 (307)漆垣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98 (308)杜陽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00 (309)原都戈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01 (310)西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02 (311)葉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02 (312)垣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03 (313)麗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04 (314)冀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04 (315)降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05 (316)武始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06 (317)詔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06 (318)公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07 (319)武垣劍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07 (320)武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08 (321)武庫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08 (322)武庫受屬邦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09 (323)屬邦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09 (324)寺工矛甲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10 (325)寺工矛乙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11 (326)少府鐓一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12 (327)少府鐓二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12 (328)武庫戈鐓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13 (329)中陽鐓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13 (330)雕陰戈鐓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14 (331)鐓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14 (332)雕陰弩機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15 (333)平都弩機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15 (334)直陶雍弩機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16 (335)漆垣弩機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16 (336)西都弩機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17 (337)中陽弩機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18 (338)中陽馬銜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18 (339)竹陽柲冒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19 (340)高奴銅器座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19 (341)臨洮方策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20 (342)華陽右般銀釦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21 (343)平都中陽器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22 (344)茝陽殘器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23 (345)少府器 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23 (346)長信宫倉銅箕 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24 (347)驁銅鑰 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24 (348)脩鋪首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25 (349)襄成環權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26 (350—351)咸陽閆家寨戰國秦遺址出土車器 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26 (352)“永齊里乙”半斗陶量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27 (353—357)咸陽花楊戰國秦墓出土帶字陶鼎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28 (358)咸陽閆家寨戰國秦遺址出土陶文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29 (359—371)西安徐家灣等地出土秦陶文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30 (372—391)臨潼馬額秦墓出土陶文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31 (392)秦始皇陵園“擊鼓坪”遺址出土陶文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33 (393)黄陵史家河墓地出土陶缶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33 (394—395)“公斗”銘陶量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34 (396—401)鳳翔八旗屯西溝道秦墓出土陶文和半兩錢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34 (402)咸陽岩村墓地出土十二斗陶罐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36 (403—404)陝西商州孝義村出土陶文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36 (405—406)安康一里坡戰國墓出土陶文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37 (407—416)甘肅崇信出土陶文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38 (417)山西侯馬喬村出土“降亭”秦陶文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41 (418—427)三門峽市司法局、剛玉砂廠秦人墓出土陶文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41 (428—429)三門峽大嶺糧庫圍溝墓出土秦陶文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42 (430—432)洛陽于家營秦墓出土陶文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43 (433—438)武當山柳樹溝墓群出土秦陶文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43 (439—455)秦皇島金山咀秦代建築遺址出土陶文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44 (456—466)遼寧綏中姜女墳秦漢建築遺址出土秦陶文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45 (467—468)成都市小南街古遺址出土秦陶文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46 (469—471)邯鄲市東莊遺址出土秦陶文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46 (472—474)邯鄲故城出土秦陶文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47 (475—477)國家博物館藏秦陶文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47 (478—495)酒餘亭周曉陸藏秦陶文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48 (496—508)《新出陶文封泥選編》收録秦陶文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49 (509—608)西泠印社博物館藏秦系陶文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49 (609—625)《夕惕藏陶》所見秦陶文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54 (626—640)步黟堂藏秦陶文(部分)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55 (641—682)二介山房藏秦陶文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56 (683—689)鑒印山房藏秦陶文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58 (690—727)鑒印山房藏秦封泥(部分)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58 (728—737)冰齋魏傑藏秦封泥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60 (738)咸陽閆家寨戰國秦遺址出土玉印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60 (739)寺工印模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61 (740)高樂漆盤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61 (741)蒜頭銅壺 秦代(前221—前207年)/262 (742)南門外閣殘版 秦代(前221—前207年)/263 (743)司工權 秦代(前221—前207年)/264 (744)私府鼎 約戰國晚期至秦漢之際/265 (745)栒邑鼎 約戰國晚期至秦漢之際/266 (746)夏陽邦工鼎 約戰國晚期至秦漢之際/267 (747—852)臨潼新豐秦墓出土陶文 約戰國晚期至秦漢之際/268 (853—861)臨潼新豐秦墓出土印章 約戰國晚期至秦漢之際/278 (862)臨潼新豐秦墓出土半兩錢 約戰國晚期至秦漢之際/280 (863)沙羡矛 約戰國時期至秦漢之際/281 (864)灋丘鼎 約戰國時期至秦漢之際/282 (865)析鼎一 秦漢之際/282 (866)析鼎二 秦漢之際/283 (867)旬陽壺 秦漢之際/285 (868)犛鈁 秦漢之際/285 (869)北食右鼎 秦漢之際/286 (870)平都量 秦漢之際/287 (871)元年鄜弩機 秦漢之際/288 (872)陵里車飾一 秦漢之際/289 (873)陵里車飾二 秦漢之際/290 (874)陵里車飾三 秦漢之際/291 (875)陵里車飾四 秦漢之際/291 (876—877)陵里車飾五(兩件) 秦漢之際/292 (878)九年詔事琴組件 秦漢之際/292 (879)右工琴組件 秦漢之際/293 (880)九年詔事左工琴組件 秦漢之際/293 (881)樂府鐘府調琴器 秦漢之際/294 (882)内官棒形器 秦漢之際/296 (883)私府鎏金勺 秦漢之際/296 (884)當陽銅勺 秦漢之際/298 (885)中府勺 秦漢之際/299 (886)汧勺 秦漢之際/299 (887)平陶缶(棘里陶缶) 秦漢之際/300 (888)公字陶罐 秦漢之際/301 附 録/302 後 記/316
展开全部

秦出土文献编年续补 节选

《續補》更多的是對2012年後秦新出土或新著資料的補充,其中不乏重要器物。30所收秦伯喪戈五,銘文:“秦政(正)白(伯)喪,戮整(政)西旁(方),乍(作)(造)元戈喬黄,竈(肇)尃(撫)東旁(方),巿鉣用逸宜。”《訂補》40已收録澳門蕭春源先生珍秦齋所藏伯喪戈4件,其銘文“戮整”之“整”作“政”,“東旁”之“旁”作“方”。《訂補》41又收珍秦齋藏伯喪矛2件,銘文:“又(有)司白(伯)喪之車矛。”“伯喪”董珊先生《珍秦齋藏秦伯喪戈矛考釋》(2005年)認爲是秦憲公時的執政大臣大庶長弗忌,2019年董先生作《秦子車戈考釋與秦伯喪戈矛再釋》聯繫2014年甘肅甘谷縣出土秦子車戈銘文,改認“伯喪”是秦穆公時大夫公孫支(字子桑),其後説近是。《續補》31也收入了秦公作子車戈。秦穆公在位39年,國勢强盛,但出土器物極少,現在空白終於得以填補。《續補》29收入的秦公及王姬鼎,董珊先生以爲是秦武公及其夫人爲其長女所作媵器,亦是。《續補》45收湖南衡陽市出土的十一年相邦緩戈,按語引吴良寶説,戈作於秦昭襄王十一年,“緩”即趙人樓緩。《續補》49收陝西考古研究院藏十九年蜀守斯離銅鑒,學者多以爲“斯離”即《史記·秦本紀》昭襄王二十三年提到的“尉斯離”,他曾“與三晉、燕伐齊,破之濟西”。此次伐齊者還有楚,六國聯合,秦軍主將爲斯離。《續補》75所收傳出湖南沅陵县的四十四年上郡守綰戈,也很值得注意。“綰”學者或以爲是《史記·范雎蔡澤列傳》提到的“五大夫綰”,當是。按《吕氏春秋·審應覽·應言》:“秦王立帝,宜陽令許綰誕魏王。”又《戰國策·魏策三·秦敗魏於華魏王且入朝於秦》:“秦敗魏於華,魏王且入朝於秦。周訢謂王曰:‘……願王之有以易之,而以入朝爲後。’魏王曰:‘子患寡人入而不出邪?許綰爲我祝曰:“入而不出,請殉寡人以頭。”’周訢對曰:‘……今秦不可知之國也。猶不測之淵也;而許綰之首,猶鼠首也。内王於不可知之秦,而殉王以鼠首,臣竊爲王不取也。’……王尚未聽也。支期曰:‘王視楚王。……’王謂支期曰:‘吾始已諾於應侯矣,今不行者欺之矣。’……支期説於長信侯曰……長信侯曰:‘樓公將入矣,臣今從。’……長信侯曰:‘王毋行矣!臣能得之於應侯,願王無憂。’”“應侯”即范雎,“樓公”即樓緩,則“上郡守綰”必爲昭襄王臣許綰。許綰曾爲宜陽令,上郡守,奉昭王命出使魏國。據馬非百先生説(見《秦集史》第288—290頁)乃昭王四十九年至五十年間事,許綰“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幹練之才,殊爲難得。《續補》76收入私藏四十六年上郡守陵戈。《史記·秦本紀》:“(昭襄王四十八年)其十月,五大夫陵攻 趙邯鄲。四十九年正月,益發卒佐陵。陵戰不善,免。王齕代將。”“陵”應即“五大夫陵”。看來,昭襄王四十四年時,上郡守爲許綰,四十六年時,上郡守已爲五大夫陵,而許綰則轉任宜陽令。宜陽雖爲秦三川郡縣,但因爲在軍事上的重要性,其地位幾乎與郡相當。《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甘茂曰)宜陽,大縣也,上黨、南陽,積之久矣。名曰縣,其實郡也。……因大悉起兵,使甘茂擊之,斬首六萬,遂拔宜陽。”許綰轉任宜陽,并非降職,而是應對韓、魏的一種安排。《續補》216所收西安閻良發現的有銘刻石,記録了該石料的用途、編號、接收機構及其職官,讓我們知道秦始皇地宫内有石構宫室,其設計、施工、備料有嚴格程序,已有孫偉剛、董珊先生著文討論,極有價值。 《續補》對《訂補》的體例既有繼承,也有完善。繼承是每器或每條銘文皆列其藏地、圖文著録、釋文、簡要按語。完善一是增加了照片或摹本,便於讀者參驗;二是按語列各家説法,其出處該用脚注,而不再置於書末,這樣便於讀者了解。

秦出土文献编年续补 作者简介

王伟,历史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出土文献与周秦文字。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各1项,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著有《秦出土文献编年订补》(三秦出版社2014年)(与王辉合著)。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