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乡村文化振兴:城乡融合与内生发展

乡村文化振兴:城乡融合与内生发展

作者:林拓 等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2023-01-01
开本: 其他 页数: 440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132.7(7.9折) 定价  ¥1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乡村文化振兴:城乡融合与内生发展 版权信息

  • ISBN:9787100182102
  • 条形码:9787100182102 ; 978-7-100-18210-2
  • 装帧:70g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乡村文化振兴:城乡融合与内生发展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专业研究机构,宣传、1. 本书基于地域空间视角,对城乡文化融合发展下的乡村文化振兴展开系统研究,深入探讨城乡公共文化多元化主体与多样化载体的地方性、层级性与区域性等重要问题。全书共分为上、下两篇,分别聚焦载体形态和主体构成问题。 2. 本书有大量案例分析和数据,以实证的角度、统计学的方法,对于上海、成都、武汉等几个有代表性的城市进行案例分析,探索城乡融合和乡村文化内容发展的方式,提出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政策建议。 3. 本书从载体和主体两个方面入手分析,逻辑清晰,思路明确,破解了复杂的理论和实践难题,对于乡村文化振兴具有实务工作上的突破性意义和重要理论价值。

乡村文化振兴:城乡融合与内生发展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地域空间视角,对城乡文化融合发展下的乡村文化振兴展开系统研究,深入探讨城乡公共文化多元化主体与多样化载体的地方性、层级性与区域性等重要问题。全书共分为上、下两篇,分别聚焦载体形态和主体构成问题。本书把握“城乡融合”和“内容发展”两大关键,将地域空间维度引入公共文化服务研究,把政府、社会、公众等的复杂关联回归到具体场域和空间过程加以分析,破解了长期困扰学界的诸多理论与实践难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新发现,极大地丰富拓展了相关理论谱系,为政策制定和实务工作提供了新的重要依据与参考。

乡村文化振兴:城乡融合与内生发展 目录

**章 绪论
一、乡村文化:一个跨世纪的难题
二、公共文化: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础
三、地域空间: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
四、核心议题:城乡融合与内生发展
五、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第二章 乡村文化发展的中国探索:文献调研
一、公共文化服务:概念与构成
二、乡村文化发展:意义与问题
三、乡村文化发展:路径与经验
四、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机制的相关研究
五、公共文化服务效率研究

上篇 乡村文化振兴的载体形态及其优化
第三章 公共图书馆的城乡联动难题及其双重调适
一、城乡一体化的演进及其深层难题
二、布局优化与体制优化的双重调适
三、结语
第四章 公共文化馆的地域根植性及其重塑提升
一、公共文化馆地域根植性的历史渊源及其建构
二、地域根植性面临的新挑战及其两轮曲折探索
三、地域根植性的再建构及基层重塑的双重逻辑
四、公共文化馆层级设置及要素配置的区域检视
第五章 公共博物馆的城乡空间特质及其治理创新
一、公共博物馆布局均衡性的多视角分析
二、公共博物馆城乡发展分异的形成过程
三、国际发展转向与乡村博物馆功能再审视
四、城乡协同的博物馆布局优化及治理创新
第六章 公共文化设施的城乡综合布局:案例城市分析
一、上海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综合布局分析
二、武汉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综合布局分析
三、成都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综合布局分析
第七章 大中城市新建设施布局:趋向及问题
一、新建公共文化设施的空间布局趋向
二、文化设施与城市功能的空间融合
三、新建公共文化设施布局的问题及应对
第八章 基于空间区位与地域资源的服务载体创新
一、城乡接合部的公共文化服务载体创新
二、“乡村末梢”的公共文化服务载体创新
三、基于地域资源的公共文化服务载体创新
……

下篇 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构成及其共治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乡村文化振兴:城乡融合与内生发展 节选

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的国家战略, 2050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将全面实现,国家明确提出了“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首次明确提出“乡村文化振兴”,标志着“乡村文化振兴”提上国家的议事日程。 2021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进一步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从乡村文化遗产遗迹保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实际上,如今提出“乡村文化振兴”不仅是近百年来乡村文化的新发展与再出发,更是充分把握文化这一关乎乡村振兴战略成效乃至成败的关键,故而必须直面长期以来困扰乡村文化发展的瓶颈问题,发掘乡村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 一、 乡村文化 :一个跨世纪的难题 回望近代中国的发展,广大农村地区的衰落与薄弱一直是倍受关注的重大问题。早在清末,刘师培已经发现当时城市化对农村的严重影响及其后果。 a辛亥革命后不久,对城乡落差的严峻状况已有尖锐批评 :“今日都市之腐败,乃为世界之未有;农村之衰颓,亦为世界之未有。” b就在所谓的民国“黄金十年”期间( 1927—1937年),当时已有识之士更明确地指出农村文化的凋敝。 c这主要在于,“畸形发展的文明,即城市文明的进步,而农村文明因其相差之距离的悬殊,其结果致物质的建设、精神的建设,一切集中城市,农村日渐荒芜” 。就在“黄金十年”的末期, 1937年梁漱溟曾感叹,“中国近百年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乡村破坏史”,中国“跟着近代都市文明的路学西洋而破坏了中国乡村”。 至于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载体,则过度集聚于大都市,“文化之创造亦不一定是在都市”,“图书馆、博物馆在其他城市间亦可促进改良,而不一定需要集中在都市形成一个中央集权的方式”。十月革命后,李大钊(1919年)呼吁“青年呵!速向农村去吧!”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关于城乡联动发展的历史先声。当时,已有不少人已经认识到乡村的重要性,以梁漱溟、晏阳初、卢作孚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和实业家主导发起了乡村建设实践,比以往乡绅主导的更加注重文化和教育,但却陷入“自己运动、乡村不动”的怪圈。 g民国政府为发展农村文化所做的尝试收效甚微,历史的重任留给了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乡村文化振兴:城乡融合与内生发展 作者简介

林拓,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院城市与区域经济系、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共中央编译局中国现实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行政学院领导考评研究中心特聘专家。上海曙光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主要著作有《中国行政区划改革再出发》《无声的民主:企业民主与国家治理》《打造“一带一路”前行航标:新时代我国海外园区研究》等,主持“新型城镇化下我国行政区划优化设置及其评估研究”等项目并顺利结题。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