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1918年11月:德国革命

1918年11月:德国革命

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03-01
开本: 32开 页数: 392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45.6(5.3折) 定价  ¥8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1918年11月:德国革命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0879909
  • 条形码:9787500879909 ; 978-7-5008-7990-9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1918年11月:德国革命 本书特色

??一流历史学者对1918年德国“十一月革命”的再评价,探讨了其在德国现代史中的地位,以及纳粹主义兴起、传播的历史根源。 ??重视历史事件的亲历者的视角和感受,利用革命时期大量身份各异的人物的回忆录、日记、书信,重建历史现场,从而改变“事后诸葛亮”的历史观。 ??13幅历史图片,拉近读者与历史事件的距离。

1918年11月:德国革命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对1918年11月德国革命进行论述的历史类图书,由牛津大学出版社于2020年出版,被收入“现代世界的诞生”丛书。 1918年发生在德国的十一月革命基本已经被人们忘却了,即使有人记起,大家也都普遍认为它是一场失败的革命(德国社会民主党在革命面前的后退、慕尼黑苏维埃的失败、德国极左翼领袖的被杀害)。但罗伯特·格瓦特认为以这种方式看待德国十一月革命其实是一种误读,是片面的。他聚焦1918年**次世界大战的*后几个月与1923年希特勒发动慕尼黑政变之间的一系列戏剧性事件,试图阐释十一月革命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德国,进而更加客观公允地看待十一月革命取得的民主成果。 作者反对仅仅用当下的立场和观点去评判十一月革命这一历史事件,而是重视革命亲历者们的感受及其对革命期间诸多事件的态度,因此在写作中引用了大量出自时人的信件、回忆录等,例如艺术家凯绥·珂勒惠支、历史学家弗里德里希·梅尼克、慕尼黑革命者费利克斯·费钦巴赫、保守派哲学家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法军参谋长马克西姆·魏刚、败退的德军士兵德布林、厌恶革命的作家萨洛蒙……这些一手史料的加入,令书稿文字更为生动鲜活,一改政治史给人的枯燥单调的刻板印象;同时,不同身份、对待革命持不同立场的亲历者的表述,也有助于作者尽可能全面、客观地评价这场革命对德国民主进程乃至欧洲历史的深远影响。 “在近几年出版的关于两次大战之间历史的著作中,格瓦特的《1918年11月》是激动人心的一部”——托尼·巴伯(Tony Barber),《金融时报》(The Financial Times) “兼具可读性与历史信息。”——乔纳森·斯珀伯(Jonathan Sperber),《泰晤士报文学增刊》(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罗伯特格瓦特详细地论述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历史话题。文字流畅,没有使用过多的学术语言。详细的注释和丰富的参考书目,证明了研究的严谨深刻。他的书具有学术公信力,并适合普通读者阅读。”——吉姆·伯恩斯(Jim Burns),《北方书评》(Northern Review of Books)

1918年11月:德国革命 目录

目录:

插图目录 /Ⅰ

引言 “就像一个美丽的梦” /001

1. 1917 年和所期待的革命 /023

2. 胜利的希望 /050

3. 停战 /070

4. 水兵们的暴动 /087

5. 革命蔓延 /101

6. 柏林的*后较量 /120

7. 西线媾和 /138

8. 年轻的共和国面临的挑战 /148

9. 镇压左翼革命 /157

10. 自由主义的胜利 /180

11. 被围困的民主 /195

12. 对魏玛政权的削弱: 《凡尔赛和约》 /207

尾声 顽强的共和国: 1919—1923 年的德国 /238

注 释 /249

插图来源 /309

参考文献 /310

索 引 /355


展开全部

1918年11月:德国革命 节选

5.革命蔓延 到 11 月 9 日早晨, 普鲁士国王和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是*后一 批留在王位上的君主之一 (另一位是符腾堡的威廉)。政治中心柏林是抵抗革命的*后一个中心城市, 一种奇怪的平静似乎主宰了德国首都。正如凯绥·珂勒惠支在当天的日记中所写的那样: “今天早上在菩提树下大街 (Unter den Linden), 一切如常。” [42] 那天晚上, 弗里德里希·梅尼克和妻子安东妮奥参加了一场贝多芬的音乐会, 也感受了暴风雨前那种诡异而有先见之明的平静感, “当我们走回家的时候, 广场和街道上出奇地安静。 我的感觉是, 我们刚刚听的是一个更好的但正在崩溃的世界的*后旋律” 。 唯一一个似乎没有意识到德国君主制即将结束的人是德皇本 人。 在宪法改革——— “自上而下的革命” ———剥夺了威廉的部 分权力后不久, 他无视冯·巴登首相的意见, 于 10 月 29 日离开 柏林, 带着随从前往位于比利时斯帕的*高陆军司令部战地指挥 所。尽管在柏林, 人们对伍德罗·威尔逊 10 月 23 日的第三封照会议论纷纷, 照会已经含蓄地把威廉退位作为和平的先决条件, 但德皇还是断然拒绝考虑退位。他远离革命动荡, 来到他的将军们面前, 希望这样就可以抵抗不断增长的压力。 虽然他暂时避免了与政府直接对抗, 但也限制了自己的行动自由。在斯帕, 皇帝只有三个选择来应对即将到来的停战及其后果: 要么在一次大胆的前线战斗中“英勇”地死去 (这可能挽救了他的声誉, 或者至少挽救了霍亨索伦王朝在德国君主主义者心中的声誉);要么在忠于他的军队簇拥下向柏林进军, 镇压革命; 要么逃到一个中立国家, 完全逃避所有责任。 与此同时, 帝国首相通过电话和电报联系威廉二世, 说服他返回柏林。考虑到即将进行的谈判, 他认为德皇离开柏林是无益的。和大部分德国人一样, 冯·巴登现在确信, 要和协约国进行停战谈判, 威廉的退位已不可避免。然而, 同为贵族, 他仍然对劝皇帝退位有所顾忌, 因此, 他命令普鲁士内政部长比尔·德鲁斯 (Bill Drews) 去与威廉去进行无法逃避的交涉。11 月 1 日, 德鲁斯受命前往斯帕。 然而, 威廉拒绝了任何放弃王位的建议, 并得到了一些高级将领的支持。 相反, 他让德鲁斯向首相传达: “我不会退位。在上帝、人民和我的良心面前, 这与我作为普鲁士国王、 腓特烈大帝的继承者的责任背道而驰。 我不能也不应当在*危险的时刻离开岗位, 我的退位意味着德国君主制终结的开始……但*重要的是, 身为*高指挥官的职责要求我现在不能放弃军队。军队正在与敌人进行英勇的战斗, 它的内在凝聚力取决于*高指挥官。 如果他走了, 军队就会崩溃, 敌人会不受阻碍地闯入家园。” 威廉没有屈服于退位的要求, 而是在将军们的簇拥下, 试图假装若无其事。1918 年 11 月 3 日, 公海舰队兵变的**天, 威廉二世就离开了野战指挥部, 去前线进行计划中的访问。基尔的事件似乎并没有让他很担心, 相反, 他公开威胁革命者, 要用暴力回应, “用机枪在人行道上写上我 [给他们] 的回答。即使要把我的城堡打成碎片, 我也会下令这样做……我不想仅仅因为几百个犹太人和一千个工人就放弃王位”。 12. 对魏玛政权的削弱: 《凡尔赛和约》 …… …… 1919 年 4 月底, 战胜国将德国代表召至凡尔赛。法国东道主似乎要特意羞辱这个 180 人的德国代表团, 让他们坐着从柏林开往巴黎的火车缓缓驶过满目疮痍的法国乡村。到达巴黎后, 他们被“粗鲁地赶上公共汽车, 在重兵押送下被送到凡尔赛; 他们的行李被毫不客气地扔在酒店的院子里, 并被粗暴地告知要自己带上去”。 德国代表团团长、 外交部部长乌尔里希·冯·布罗克多夫-兰佐 (Ulrich von Brockdorff-Rantzau) 伯爵在战争期间一直主张和平, 并支持民主的德国新政府。但他的外表和举止看起来都是一个典型的德国北方贵族, 他认为自己会作为一个平等的谈判伙伴在巴黎受到欢迎。与大多数德国人一样, 布罗克多夫-兰佐相信威尔逊承诺的没有胜利者和失败者的协商和平将会兑现。 他充分预计到德国将遭受一些领土损失, 但也准备要求和会尊重自决原则。他的代表团带来了大量的地图, 以表明从历史和民族构成角度来说, 一些有争议的领土无疑是德国的。 1919 年 5 月 7 日, 德国代表团被召集到凡尔赛的特里亚农宫 酒店 (Trianon Palace Hotel) 开会。克列孟梭宣布会议开始: “结账的时候到了。你们要求和平, 我们就把和平给你们。”当布罗克多夫-兰佐发言时, 他决定继续坐着, 以此表示抗议。 他坚持认为指控德国发动战争是错误的, 否认犯下了战争罪, 并坚持认为既然战斗结束, 协约国就必须结束经济封锁。布罗克多夫- 兰佐的演讲可能是为了向国内观众保证, 这个代表团是在为德国的利益而战, 但进一步激怒了协约国领导人。德国外长离开房间后, 威尔逊、 克列孟梭和劳合·乔治都很沮丧。威尔逊说: “这是我听过的*粗鲁的演讲。 德国人真是个愚蠢的民族。 他们总是做错事。”

1918年11月:德国革命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罗伯特·格瓦特(Robert Gerwarth),都柏林大学现代史教授、战争研究中心主任。他的作品已经被翻译成大约30种文字出版,并在《过去与现在》(Past & Present)、《现代史杂志》(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历史与社会》(Geschichte & Gesellschaft)等国际一流历史学期刊上发表过多篇文章。 译者简介: 朱任东,1980年出生,江苏苏州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硕士研究生。译作有《从马汉到珍珠港:日本海军与美国》《大屠杀:一部新的历史》《战败者:两次世界大战间欧洲的革命与暴力(1917—1932)》《东线坦克战(1941—1945)》《英格兰史六部曲·君临天下》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