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悲悯与深情——中国古典文学的情感密码

悲悯与深情——中国古典文学的情感密码

作者:楚明权著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01-01
开本: 21cm 页数: 434页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56.2(7.2折) 定价  ¥7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悲悯与深情——中国古典文学的情感密码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2039153
  • 条形码:9787552039153 ; 978-7-5520-3915-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悲悯与深情——中国古典文学的情感密码 本书特色

本书为对中国古典作品的解读、鉴赏,是作者在语文教学实践时对文史作品所呈示的艺术形象、社会现象进行探索、思考的成果。全书由内篇、外篇、杂篇三大部分构成,所录文章三十余篇。其文章围绕一个主题,旁征博引,揭示出作品所含的微言大义,在引导读者对作品深入鉴赏的同时,让他们也能领悟到人生的意义,体现了作者的“言志”情怀。

悲悯与深情——中国古典文学的情感密码 内容简介

本书共三十篇,写作的初衷是针对当前语文课堂的问题,以“悲悯与深情”为主题,写一本师生皆可阅读的中国古典文学部分作品赏析,以期拓展师生文史视野,启发文化情怀。每一篇课文都是认知中国文学情感和精神的基点,许多重大的人生以及社会问题的答案就隐藏在经典课文中。

悲悯与深情——中国古典文学的情感密码 目录

自序/001

内篇

《逍遥游》:庄子的“自由宣言”/003

如何摆脱“人生之累” 宏大的开篇与大鹏的逍遥 苟足其性,自知者明 庄子的“心学” 饱受“羡欲之累”的众生 逍遥*终要回归本心 庄子的逍遥与惠子的恐惧

《氓》:淇水之畔的爱情悲诉/016

没有爱情,就没有文学 卫女的自由恋爱 相思始觉海非深:卫女等来了她的婚车“不要与男人沉迷爱情!”多么痛的领悟!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两句的高妙之处 孔子保留此诗,是为君子戒 卫女没有成为复仇的美狄亚

《离骚》:中国文人品节的奠基之作/030

《离骚》是一场悲壮的离别 “具有强烈个性的知识分子喷发的对特异环境的反抗”对温柔敦厚诗教的突破 清白死直,对世俗的隔绝与鄙弃 圣贤的迷途:孔子与屈原的车马 自古圣贤皆寂寞 对屈原赞美与贬损的交响乐 屈原是真正的君子

《孔雀东南飞》:情与礼不可解的冲突/052

“怨妇”刘兰芝 焦仲卿绝不是“愚孝” “孝”的艰难之处 刘兰芝的不舍与柔情焦仲卿很傻很天真 焦仲卿负约在前,刘兰芝决定嫁人 焦仲卿逼死了兰芝 何为“真正的悲剧”? 焦母是个可怜虫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归去来兮辞》:陶渊明的理想与困境/073

陶渊明的遗嘱:“对于家人,我其实很惭愧。” 陶渊明辞官:文学史的重大事件 “认识自己”是一个伟大而艰难的命题 老子理想的诗意表达 竟然做了“辟世之士” 悲欣交集,与命运和解 如何做到“心安理得” “君子固穷”:古典的悲酸 乞食之后,陶渊明才真正成为陶渊明 “我的朋友陶渊明”

《香菱学诗》:悲剧命运的诗意追寻/093

阐释生命与诗歌关系的伟大篇章 香菱的被拐与迷失 命运的暴击之下,忘记了自己是谁 曹雪芹*具悲悯情怀的安排 黛玉是益友,更是良师 香菱学诗的“三种之境界” 通过诗歌,追寻故乡,追寻自我 这个罪恶的世界永远愧对于香菱

外篇

河岳英灵贬谪录/121

《论佛骨表》必须写 《潮州刺史谢上表》也必须写 贬谪的文化深意,苏轼说透了 柳宗元、刘禹锡触犯了众怒 历史评价的吊诡之处 谪臣的苦难:遗弃荒野、才不尽用 宪宗的文字狱 柳宗元去世,“诗豪”刘禹锡痛哭失声 九泉之下,二人当是邻里田舍翁 平民白居易的奋斗简史 为生民悲呼的诗篇 白居易大声疾呼:“陛下你错了!” 一个有着强烈政治良知的知识分子似乎被磨平了棱角 “元祐党人”事件:史无前例的文化惨祸 这些谪臣是华夏文化的河岳英灵

生死的命题/154

孔子之死:我们民族*重大的文化事件 “你们怎么如此偏心呢?”庄子临死前非常幽默 陶渊明的自挽歌:魏晋人物对待生死的悲情与快意 李白的遗恨是千千万万才华奇绝之人的遗恨 对待生死的悲情没有成为消极的逆流

乐土何处?山水田园的断想/166

中国文人的精神宗教是山水与田园 士大夫“苦闷的象征” 宁愿自在地活着 当庇佑了无数文人的山林寺院也被剥夺 诗人们:老子“小国寡民”的信徒 普天之下,率土之滨,根本不允许桃花源的存在 田园的乐土,是中国人*强大的精神基因

大地上的游子与乡愁/176

乡愁:游子永恒的悲歌 注定漂泊无根的红楼女儿:古今游子的艺术写照 去世四十三年后,杜甫的诗魂才得以返乡 岳飞被害,故国游子认识到:“此生返回中原故乡无望了!” 李清照的汴京遗梦 陆游与辛弃疾:故国一别已生死 忘记故土意味着真正的亡国

知己的历程/192

没有知己的痛苦折磨了无数古人的灵魂 恐怖的政治摧残人性,知己何在? 开元时代:天下朋友皆胶漆 杜甫是盛唐人物的知音,也是整个盛唐时代的知音 《儒林外史》以及那个时代的悲音与哀叹 知己之爱:蒲松龄的白日梦 万般成功的西门庆,一生都没有真诚待他的知己 一个为《红楼梦》而死的女子

古典的梦境/209

人生如梦:古人*美妙的喟叹 唐人两场深远的大梦 在自己的梦里遇到自己 古人的观念中,历史是一场凄凉的大梦

诗人的时代悲欢/218

杜甫的牢骚:名垂万古知何用! 慈恩寺塔:大唐从强盛到衰亡的诗歌见证 一个极为悲哀的文学悖论 “甘露之变”:李商隐的锋芒与卓见 李商隐哭好友刘蕡,一场与时代的激烈对抗 诗人们深知:身处的时代容不下他们

深情的悲剧/229

古人之深情,纯粹、浓烈,令人动容 “琅琊王伯舆,终当为情死!” “痴人”与“痴鬼” 《红楼梦》:对“深情”认知的高峰

诗歌的时空境界/237

屈原内心的时空,深远而又深情 时空错置,其情更远 诗意的时空境界 宇宙,就是一颗诗人的心灵

诗言志/245

先民劳动中的乐趣与诗意 没有诗歌,爱的悲欢将多么乏力! 诗言志:得意与失意的士子们 “不学诗,无以言”:孙皓的诗做得好! 我们永远不要忘记,我们的祖国曾经是诗的国度

悲愁是真正的中国美学/259

古典文学中,快乐的诗篇如此稀少 诗人们的悲愁色彩,染遍了大地山河 林黛玉: 文人的悲愁的身影 悲愁是悲愁人生*好的解药

杂篇

古典小说的人物语言/271

西门庆与马二先生的高论 语言就是人物的本质 “奥斯卡影后”王熙凤 骂语:看似粗鄙,实却极见功夫

古典小说的人物对比/284

对比是一种古老而常新的写作技巧 宝玉与贾环:对比的经典范例 人物群像:更高超的人物对比

古典小说的情节技巧/294

所谓“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一波三折才能达到悲剧的高度 “三顾茅庐”与“三气周瑜”

古典小说的环境设定/302

好的文学作品营造的是“有我之境” 古典文学中雪景的巨大隐喻 环境设定,在《红楼梦》中表现得非常彻底

典故:古诗的情感载体/309

典故:一种隐秘的强大表现力 《上留田》:李白对“永王事件”的悲愤之作 辛弃疾借助孙权的典故痛责赵构 “援古证今”:用典的作用和深意 《安定城楼》: 所用典故与诗人命运的深刻关联

中国语言文化的“无尽藏”:成语漫谈/322

“道路以目”“人面桃花”: 成语的深意与诗意 “词必己出”:语言大师们的创造 “南冠楚囚”“美女簪花”“焚琴煮鹤”:成语的高雅与情趣 “唾面自干”“对牛弹琴”“玩火自焚”“与虎谋皮”:幽默风趣的古人们 “语言是生活的化身”:成语指向普遍意义的现实生活

托物言志:物我交融的艺术/339

周敦颐的莲花:“君子儒”的品格与风度 古典的意象构建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龙泉:一把传奇古剑的精神情怀 唐人与马:大唐精神的升腾与陨落

古人的逞才意识/350

王维和陈子昂:逞才的传奇 恃才傲物,好大的口气! 敢发高论,“语不惊人死不休” 和氏璧的悲剧

发愤著书/360

宰相易,著书难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满怀悲愤,为亡国存史

北方的河/369

北方无数死去的河流 消失的京水:《水经注》与唐诗里的乡愁 《诗经》:北方河水的情诗

唐诗的悲悯与同情/375

思妇:白日的相思化作深夜凄凉的美梦 杜甫写下《石壕吏》,战争就是野蛮的 宫女:大唐被辜负的牡丹

豪放与婉约/385

豪放与婉约:一阴一阳之谓道 豪放与婉约的美学对比 婉约的李白似乎更可爱 陶渊明:豪放、缠绵悱恻*多情

兴尽而返的人生/394

雪夜访戴:一个梦幻的行程 兰亭雅集:生与死的思考深度 魏晋风度的深沉之处 王徽之足以伟大,是因为他创造了一个雪夜

洛阳:看不见的城市/400

洛阳:“以后会在荆棘丛中见到你!”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长安、洛阳和南京:中国古都的沧桑因缘 孔子适周见老子:中国文化史的重量级事件 天津桥的“血色浪漫” “北邙山上列坟茔,万古千秋对洛城”

《溪山行旅图》:行走的沉思/420

孟子的“大丈夫”人格 林泉高致,宋画** 行旅倦客:庄子的悲悯之处 画中的僧人:何处而来,何处而去

苏坟夜雨/426

真正伟大的陵墓是朴素的 夜雨对床:苏氏兄弟终老的约定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 半生为罪臣,安息于荒野

后记/433


展开全部

悲悯与深情——中国古典文学的情感密码 节选

兴尽而返的人生 雪夜访戴: 一个梦幻的行程 王子猷(徽之)是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的兄长,魏晋名士的代表人物。他留给后世这样一个美好的故事: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世说新语·任诞》)这一晚,山阴(今浙江绍兴)下着大雪。徽之夜半醒来,内心或许焦灼不安。他打开房门,饮酒,见四面皎然,天地山川都为大雪覆盖,“感慨系之矣”。他此时的生命状态并不是悠然与放诞,而是冷静与感伤。于是彷徨,吟咏左思的《招隐》诗,《招隐》希慕隐逸,远离尘嚣。他忽然想起了朋友戴逵(字安道)。我们不必深究戴安道何许人也,能在这个夜半大雪之时**时间被徽之想到,必定志趣相投,必然情深义重。他是徽之在这个世界上的亲切知己。 徽之的兴致,因酒、雪、诗和戴安道,被层层激发起来。 戴安道远在剡州,换作常人必定作罢,但徽之一定要见到朋友,立即命人准备小船去拜访。兴之所至,不可遏止。 放在今天,所有人都不会这么做吧?即使在深夜,想念自己的知己,或者停留在思念,或者发一条信息表达,还有谁会三更半夜冒着大雪立即就去拜访呢? 兴之所至,便是情之所至。 从山阴到剡州很远,这一叶小舟“经宿方至”,山阴美景,目不暇接。这一路,可以想象,无尽的夜色在大雪中朦胧迷离,该是怎样一种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境界!人们此时还在尘梦之中,徽之兴高采烈,冒着大雪,立在一叶小船上,观赏到了多少美景!他也一定想到了《诗经·北风》:“北风其凉,雨雪其。惠而好我,携手同行!”这样澄明、诗意的世界,如今完全只属于他一个人,他将忆起多少美好而亲切的诗句,忘却多少现实的悲哀与苦涩,沿途该是狂想了多少与知己相见时的痛饮狂歌! 徽之的小船终于到了戴安道的家门口。 然而,天亮了,人们醒来了,世界也醒来了,他“造门不前而返”。他说:“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他可能觉得,白日的戴安道,忙于烦冗事务,是个大俗人;白日的世界,太喧闹功利,是个是非之地。他追求的是“乘兴而来”,他不追求常人所拘泥的形式与结果。 他可能觉得,这个雪夜妙不可言,得之于心,得意忘言,何必诉说? 后来的王维,也常常一个人兴之所至,在山水之间漫游,写诗道:“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这种妙不可言、兴高采烈的境界,只有自己*懂得,何必诉说。 骆玉明先生解读“雪夜访戴”这个故事说:“这种突发的兴,其实纯属个人的情绪,他和被思念的对方倒没有多大的关系;雪夜访戴的过程也是一个梦幻式的、诗意化的行程,它与日常的社交活动完全不是一回事。” 在如此兴致之中,一个人并不能够做到现实与理智,却把浪漫、纯粹做到了极致。 兰亭雅集: 生与死的思考深度 徽之这种“玄心、洞见、妙赏、深情”,这种“颖悟、旷达、真率”,集中体现了魏晋名士令人倾慕不已的神采、风度。他们塑造了中国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生命范式与文化情怀,为无数后人追慕和效仿。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也对兴致做了深刻的精神记录,从人生悲喜的角度深化了兴致的内涵。 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名士,在山阴兰亭“修禊”。这一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宇宙之大,品类之盛,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实在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羲之兴高采烈,一番得意之后,转而开始了极为沉痛的生命思考: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王羲之看透了这层悲凉。人这一生,有不同的生活方式。那些令自己感到美好的人、事,或者美景、美酒,都能够“兴怀”,因此触发内心的深情与感动,而生死丧乱、时代沦落,却激发出人内心无限的悲凉。 宇宙自然所带来的愉悦,不过是短暂生命中的美妙体验,而所有美好事物对内心的感发,却让我们加深了对不可避免的死亡的认知。 宇宙中无限的“兴怀”与生命中有限的感知,就这样成为一种不可调和的、诗意的冲突。 参透生命悲凉的真谛,人生才可能有“乘兴而来”的美的追求,才会有“何必见戴”的旷达与自然,才会珍视自我的真情,才敢于毫不掩饰、毫不犹豫、毫不畏惧地去践行自己的真理。 魏晋风度的深沉之处 毕卓(字茂世)为人狂傲放任,生前留下名言:“一手拿着蟹鳌,一手端着酒杯,在酒池中浮游,便可了结一生!” 有人问张翰(字季鹰):“你哪能够只顾一时的放纵和舒适呢?你不考虑死后的声名吗?”张翰回答:“与其使我有所谓身后名,不如现在给我一杯酒来得痛快!” 魏晋时代是发现自然、发觉自我的时代,由此,也必然发现了古往今来生命悲剧的一致性。宇宙人生的真价值、自我的真性情,便表现为对人生、对天地万物的兴致,名士们不断地追问、反顾、投入,得意就欢笑,失意便恸哭,有兴致而已,何必掩饰! 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说: 这是中国人生活史里点缀着*多的悲剧,富于命运的罗曼司的一个时期,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南北朝分裂,酿成社会秩序的大解体、旧礼教的总崩溃、思想和信仰的自由、艺术创造精神的勃发,使我们联想到西欧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这是强烈、矛盾、热情、浓于生命色彩的一个时代。正因为“这是强烈、矛盾、热情、浓于生命色彩的一个时代”,所以,阮籍在广武山上独自驾车,兴之所至,走到哪里都无所谓。他看到广武山上当年刘邦、项羽对峙的遗址,喟然叹道:“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走到路的尽头,无路可走的时候,他便痛哭而返。 张湛(小字)每次酒后大悲,便唱起凄苦无比的挽歌。 桓伊(字子野)每次听到优美的歌声,总是以“奈何!奈何!”相唱和。 那个沧海横流的时代,魏晋名士们发现了作为中国人可能极为重要的东西。 这种真性情,这种充满兴致的人生态度和由此生发的达观与豁达,风流与放诞,以及中国式的自由,都是对生命*为深沉的爱、对世界诚挚的追问、对历史和理想崇高的敬意。 王徽之足以伟大,是因为他创造了一个雪夜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很难找到几个真正的人惬意生活生存的时代,魏晋“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但魏晋名士却创造了作为人追求自由生命的奇迹。这便是魏晋式的也是中国式的人性化的生活。 魏晋人比起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要大胆,都要执着,都要不顾生前身后事,但这也使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多数是生命的代价。他们以自己的真的生命换回中国人*为可贵的人格、尊严、性情。人应该如此为人,拥有兴致的人生,如此不枉活一生一世。 诗意地栖居,自古以来都被视为美好人性所追求的目标。可惜,人类科技与工具理性越来越发达,这种人性化的生活反而越来越遥远。如何真正地栖居,或许永远没有标准答案,但人类留下了太多的参考答案。魏晋时代与西方古希腊时代的参考答案,可以说*接近人性真理。人还必须具有这种反顾自省的自觉,以及对世间万物深情的“兴致”,否则,人便成为被历史遗弃同时遗弃历史的孤儿。 兴尽而返,美好的一夜永远过去了,这个雪夜,他活得真实、逍遥、浪漫、痛快! 我们的徽之要回家了。 或许在他归途中,一切诗意的美景都将黯然失色。 徽之此生,没有什么历史贡献和道德文章。“雪夜访戴”的故事,对世人而言,可能是个笑谈。这又何妨? 他足以伟大——他创造了中国文化史上*令人倾慕的一个雪夜。

悲悯与深情——中国古典文学的情感密码 作者简介

楚明权,河南荥阳人,2009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学语文教师,提倡并实践“文化大语文”理念,研究方向为语文与中国传统文化、中高考阅读与写作。著有《语文与中国文化情怀》《语文与中国文学地理》《甲骨文:中国文化溯源》,另有长篇小说《古塔湖》、旧体诗集《南窗诗草》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