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晚晴十年 清末新政与近代中国

晚晴十年 清末新政与近代中国

作者:马平安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03-01
开本: 16开 页数: 200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25.3(5.5折) 定价  ¥4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晚晴十年 清末新政与近代中国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2699373
  • 条形码:9787512699373 ; 978-7-5126-9937-3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晚晴十年 清末新政与近代中国 本书特色

清鉴不远,晚清十年,新政失败,多因一果。 清政府在新政过程中没有搞好社会各阶层的平衡,治理能力的欠缺与治理体系不完善*终导致了清政府的垮台。

晚晴十年 清末新政与近代中国 内容简介

晚清十年,民族危机,存亡危机,统治危机,竞争危机,面对重重危机,清政府自上而下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自强运动,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国计民生之诸多领域,希望达到富国强兵、消弭革命,挽救统治的目的。但是积弊已深,大势已去,清政府在新政过程中没有搞好社会各阶层的平衡,由于治理能力欠缺,治理体系不完善,*终在立宪派、北洋集团、地方督抚、皇族亲贵、革命党等各方的利益博弈中,清王朝的统治大厦轰然坍塌。

晚晴十年 清末新政与近代中国 目录

**章  国策的转移

第二章  第二次自强运动

第三章  官俸制度之改革

第四章  科举制度之废除

第五章  利益集团的崛起

第六章 “西天取经”与政治改革的得与失

第七章  慈禧晚年的高层人事架构

第八章  慈禧平衡朝局之办法

第九章  摄政王载沣的理政方略

第十章  堡垒总是从内部攻破


展开全部

晚晴十年 清末新政与近代中国 节选

清末新政是清廷在*后十年间所进行的一次较为全面系统的改革自强运动,涉及国计民生诸多领域,*主要的则是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改革。 为政在人。 为了清廷的万世基业,已进入垂暮之年的慈禧太后,也不得不重新振作精神,一方面与光绪皇帝改善关系,一方面希望通过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改革,实现富国强兵,再次引领清王朝这艘已经千疮百孔的航船渡过险滩,力图化解清政府所面临的全面统治危机。 改革,本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承担着高风险、高回报。新政成功,则大清国基业重筑;新政失败,则可能直接导致清王朝统治的灭亡。这是一场极其凶险的政治赌注,考验着清王朝*高统治者的政治智慧与应变的能力。 首先,经济改革方面。应该说,在经济改革与开放上,清政府是花费了气力、用尽了自己智慧的。从1901年到1905年,中国经济也确实出现了快速的增长。不过,由于改革的实际权力被地方督抚所操纵,经济改革的成果一是滋生了一批新的商人阶层,二是助长了地方势力的抬头。这两股政治势力,为了自己的利益,*后联合起来抵抗中央政府,这也是导致清政权灭亡和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政治改革方面。从1905年开始,在江浙立宪派的鼓动下,各省督抚纷纷要求清廷实行君主立宪。在立宪派与督抚的双重压力下,清廷开始派遣王公大员出国考察学习,从1906年起开始尝试预备立宪,从1907 年开始在直隶等省尝试推广地方自治,1908年制定与颁布《帝国宪法》, 在京师设立资政院,在地方各省筹办咨议局,艰难地迈出了政治改革的步伐。然而,帝制与宪政不两立。专制政治是清王朝赖以生存的政治土壤, 一旦开了立宪的口子,传统的专制意识形态将再也无法有力地统治民众。清政府既然舍弃两千余年的专制政治而照抄照搬西方各国的立宪政治,实际上人就成了自己的掘墓人而从此陷入无法自拔、四面楚歌的泥潭。 再次,文化教育方面。1905年,清廷接受张之洞、袁世凯的意见,宣布废除科举制度。当执政者为科举制度画上句号的时候,传统教育遗留下来的问题并没有因为科举制度的废除而宣告终结。事实上,当清政府甩掉旧包袱的时候,他们很快就发现又增加了一个更大的新包袱。结果非常明显,科举制度的废除,破坏了国家吸收和垄断精英士子的正常渠道,造成了传统人才资源的大面积流失和引发了人们恐慌及反对的情绪,造成了政府对读书人群体的失控。旧式私塾出身者不再支持政府,新式学堂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对于清政府更是离心离德。当旧式知识分子对当政者怨恨与离弃达到一定程度时,当反政府的新式知识分子大面积 时,便是这个专制王朝行将崩溃之时。 *后,军事改革方面。军事改革是清政府在新政中*为关注与投入的关键领域。清政府为此在京师设立练兵处,企图全部以新军取代绿营,建立相当规模的现代化军队。然而,当清政府集全国财力、人力训练而成的新式军人,不仅没有成为保护清王朝统治的坚强支柱,反而*终倒戈一击,成为这个王朝的终结者。武昌首义的**枪是由张之洞训练而成的湖北新军打响,袁世凯的北洋新军则前线倒戈,成为迫使清廷和平退位的*大筹码。 种瓜得豆。 历史说来就是这样无情与残酷。 新政成功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新政不但没有达到清政府挽救自己统治的目的,相反倒十足地加速了这个腐败王朝的灭亡步伐。 新政失败了吗?好像也不能这样简单地下结论。历史是一条向前奔流不息的长河。毕竟,清王朝虽然灭亡,但新政的成果也是明显的,它也为民国初年的中国发展初步奠定了基础。 不过,今天看来,这场新政的教训应该多于经验。政治方面的教训多于其他方面的教训。清末新政虽然没有达到挽救清王朝统治的目的,但其改革开放的诸多举措及其经验教训却值得认真总结和探讨,以为我们今日的改革发展事业提供史鉴。 《诗经·大雅·荡》说:“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这就是写作本书的目的。

晚晴十年 清末新政与近代中国 作者简介

马平安,1964年生,河南卢氏人,历史学博士、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政治史、中国近代政治史。写作出版《春秋何以无道》《大变局下的晚清君臣》《北洋集团与晚清政局》《中国政治史大纲》《中国传统政治的基因》《中国近代政治得失》等著作20余部;在《世界宗教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