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传说时代的南土文明:屈家岭文化

传说时代的南土文明:屈家岭文化

作者:单思伟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02-01
开本: 其他 页数: 324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152.5(7.7折) 定价  ¥19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传说时代的南土文明:屈家岭文化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738240
  • 条形码:9787030738240 ; 978-7-03-073824-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传说时代的南土文明:屈家岭文化 本书特色

屈家岭文化是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明的巅峰,也是中国早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本书对屈家岭文化分期、年代、时空框架、文化谱系等方面做了扎实的研究,对于理解和解读中国早期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有意义的成果。

传说时代的南土文明:屈家岭文化 内容简介

屈家岭文化是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时期代表性文化。文化层面上,屈家岭文化结束了以往多个文化系统林立的局面,实现了文化统一,并对外扩张,深刻影响了周边地区的文化格局。聚落与社会层面上,屈家岭文化时期遗址数量、密度和规模远超以往时期,大量兴建古城、人口空前膨胀、人群分化、农业经济发达、宗教意识进一步发展,表明屈家岭文化已达到较高的社会复杂化程度,是长江中游史前文明进程的高峰。
本书致力于构建屈家岭文化的时空框架和谱系结构,将屈家岭文化分为两期四段,七个地区类型。在广域文化背景下,以文化分期的尺度来揭示屈家岭文化的形成、发展、转化或瓦解的动态变迁过程,并将区域文化互动关系与模式融入文化变迁动因解释中,是对谱系研究内涵的有益延伸。

传说时代的南土文明:屈家岭文化 目录

目录
**章 绪论(1)
**节 研究背景(1)
第二节 研究简史(2)
第三节 理论、方法与研究目的(9)
一、理论、方法(9)
二、研究内容、目的(15)
第二章 文化界定(16)
**节 遗存分类(17)
第二节 文化界定(29)
第三章 遗存分析(32)
**节 汉东平原及汉西平原北部(32)
一、汉东平原(32)
二、汉西平原北部(57)
三、小结(59)
第二节 洞庭湖平原及汉西平原南部(61)
一、澧水中下游(61)
二、荆江南岸(82)
三、汉西平原南部(88)
四、小结(90)
第三节 沅江中上游(91)
一、遗存分析(91)
二、小结(93)
第四节 峡江地区(93)
一、遗存分析(94)
二、小结(101)
第五节 鄂西北豫西南地区(102)
一、鄂西北山地及丹江库区(102)
二、襄宜地区(115)
三、南阳盆地(118)
四、小结(121)
第六节 鄂北及鄂东北地区(123)
一、随枣走廊(123)
二、鄂东北地区(134)
三、小结(140)
第七节 鄂东南地区及淮河上游(141)
一、鄂东南地区(141)
二、淮河上游(149)
三、小结(151)
第四章 分期与年代(152)
**节 各地区遗存年代串联(152)
第二节 分期(154)
第三节 年代(155)
一、相对年代(155)
二、绝对年代(163)
第五章 地区类型划分与时空分布(172)
**节 地区类型划分(172)
第二节 时空分布(176)
第六章 屈家岭文化的形成(186)
**节 屈家岭文化形成前长江中游地区的文化格局(186)
一、屈家岭下层文化(186)
二、朱家台文化(191)
三、雕龙碑三期文化(194)
四、文化格局(195)
第二节 大汶口文化中期持续西进(198)
第三节 秦王寨文化向南发展(200)
第四节 屈家岭文化的形成(203)
第五节 屈家岭文化各地区类型的成因(208)
第七章 屈家岭文化的发展及与周边文化的关系(217)
**节 屈家岭文化对长江中游地区的整合(217)
一、汉东文化系统对汉西至峡江地区的逐步控制(217)
二、哨棚嘴文化在峡江地区的进退(232)
第二节 屈家岭文化向北扩张(235)
一、淮河至海岱地区——大汶口文化(235)
二、丹江上游至渭河盆地及邻近地区——泉护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246)
三、中原地区——秦王寨文化(255)
四、黄河中、下游地区文化格局的变动(260)
第三节 屈家岭文化对长江下游的渗透(264)
一、与薛家岗文化的关系(264)
二、对良渚文化的渗透(268)
第四节 屈家岭文化与赣鄱、粤北地区的联系(272)
一、石峡文化(272)
二、山背类型遗存(277)
第八章 屈家岭文化的流向(280)
**节 良渚文化的西进(280)
一、宁镇地区——北阴阳营文化(281)
二、皖江地区——凌家滩文化、薛家岗文化(284)
三、长江中游——屈家岭文化(286)
四、赣鄱、粤北地区——石峡文化(288)
第二节 大汶口文化晚期的扩张(289)
一、宁镇地区——北阴阳营第四期遗存(290)
二、皖西南地区——张四墩文化(290)
三、长江中游——屈家岭文化(292)
第三节 庙底沟二期文化向南拓展(293)
第四节 屈家岭文化向石家河文化的转化(294)
第九章 结语(301)
后记(305)
插图目录
图一 油子岭遗址A类遗存居址主要器形组合(17)
图二 油子岭遗址A类遗存墓葬主要器形组合(18)
图三 油子岭遗址B类遗存居址主要器形组合(18)
图四 屈家岭遗址第二次发掘A类遗存居址主要器形组合(19)
图五 屈家岭遗址第二次发掘B类遗存居址主要器形组合(20)
图六 屈家岭遗址第三次发掘A类遗存居址主要器形组合(21)
图七 屈家岭遗址第三次发掘B类遗存墓葬主要器形组合(22)
图八 谭家岭遗址A类遗存居址主要器形组合(22)
图九 谭家岭遗址A类遗存墓葬主要器形组合(23)
图一〇 谭家岭遗址B类遗存居址主要器形组合(23)
图一一 谭家岭遗址B类遗存墓葬主要器形组合(24)
图一二 谭家岭遗址C类遗存居址主要器形组合(25)
图一三 肖家屋脊遗址居址遗存主要器形组合(26)
图一四 肖家屋脊遗址墓葬遗存主要器形组合(26)
图一五 龙嘴遗址A类遗存居址主要器形组合(27)
图一六 龙嘴遗址A类遗存墓葬主要器形组合(28)
图一七 龙嘴遗址B类遗存居址主要器形组合(28)
图一八 龙嘴遗址C类遗存居址主要器形组合(29)
图一九 油子岭文化、屈家岭下层文化、屈家岭文化器形组合对比(31)
图二〇 屈家岭遗址屈家岭文化居址遗存的分段(35)
图二一 谭家岭遗址屈家岭文化居址遗存的分段(39)
图二二 邓家湾遗址屈家岭文化居址遗存的分段(41)
图二三 邓家湾遗址屈家岭文化墓葬遗存的分段(44)
图二四 肖家屋脊遗址屈家岭文化居址遗存的分段(46)
图二五 肖家屋脊遗址屈家岭文化墓葬遗存的分段(48)
图二六 三房湾遗址屈家岭文化居址遗存的分段(49)
图二七 油子岭遗址屈家岭文化居址遗存出土陶器(50)
图二八 一百三十亩遗址屈家岭文化居址遗存出土陶器(51)
图二九 笑城遗址屈家岭文化居址遗存出土陶器(52)
图三〇 笑城遗址屈家岭文化墓葬遗存的分段(53)
图三一 陶家湖遗址屈家岭文化居址遗存的分段(54)
图三二 赵家坡遗址屈家岭文化居址遗存的分段(55)
图三三 六合遗址屈家岭文化居址遗存的分段(55)
图三四 六合遗址屈家岭文化墓葬遗存的分段(56)
图三五 城河遗址屈家岭文化居址遗存的分段(58)
图三六 钟桥遗址M3出土陶器(59)
图三七 城头山遗址屈家岭文化墓葬遗存的分段(一)(64)
图三八 城头山遗址屈家岭文化墓葬遗存的分段(二)(67)
图三九 城头山遗址屈家岭文化墓葬遗存的分段(三)(70)
图四〇 城头山遗址屈家岭文化墓葬遗存的分段(四)(74)
图四一 三元宫遗址屈家岭文化墓葬遗存的分段(77)
图四二 宋家台遗址屈家岭文化居址遗存出土陶器(78)
图四三 宋家台遗址屈家岭文化墓葬遗存的分段(78)
图四四 划城岗遗址第二次发掘屈家岭文化居址遗存的分段(80)
图四五 划城岗遗址第二次发掘屈家岭文化墓葬遗存出土陶器(80)
图四六 漉湖遗址屈家岭文化居址遗存的分段(82)
图四七 走马岭遗址1990~1994年发掘屈家岭文化居址遗存的分段(84)
图四八 走马岭遗址1990~1994年发掘屈家岭文化墓葬遗存的分段(84)
图四九 走马岭遗址2014~2016年发掘屈家岭文化居址遗存的分段(85)
图五〇 车轱山遗址屈家岭文化墓葬遗存的分段(85)
图五一 鸡鸣城遗址1996年调查采集陶器(87)
图五二 鸡鸣城遗址2014年试掘H1出土陶器(87)
图五三 阴湘城遗址屈家岭文化居址遗存出土陶器(88)
图五四 关庙山遗址屈家岭文化遗存的分段(89)
图五五 高坎垅遗址屈家岭文化居址遗存出土陶器(92)
图五六 高坎垅遗址屈家岭文化墓葬遗存的分段(92)
图五七 杨家湾遗址屈家岭文化墓葬遗存的分段(95)
图五八 清水滩遗址屈家岭文化居址遗存出土陶器(96)
图五九 官庄坪遗址屈家岭文化居址遗存出土陶器(97)
图六〇 李家湾遗址屈家岭文化墓葬遗存的分段(100)
图六一 大溪遗址第四次发掘ⅠM4出土陶器(101)
图六二 青龙泉遗址1959~1962年发掘屈家岭文化居址遗存的分段(104)
图六三 观音坪遗址屈家岭文化居址遗存的分段(106)
图六四 七里河遗址屈家岭文化居址遗存的分段(109)
图六五 下王岗遗址屈家岭文化居址遗存的分段(111)
图六六 全岗遗址屈家岭文化居址遗存的分段(114)
图六七 曹家楼遗址屈家岭文化居址遗存的分段(115)
图六八 曹家楼遗址屈家岭文化墓葬遗存出土陶器(116)
图六九 凤凰咀遗址屈家岭文化居址遗存的分段(118)
图七〇 安国城遗址P4M1出土陶器(120)
图七一 金鸡岭遗址屈家岭文化居址遗存的分段(126)
图七二 金鸡岭遗址屈家岭文化墓葬遗存的分段(128)
图七三 西花园遗址**类遗存(129)
图七四 西花园遗址第二类遗存的分段(129)
图七五 黄土岗遗址屈家岭文化居址遗存出土陶器(130)
图七六 四顾台遗址屈家岭文化居址遗存的分段(131)
图七七 四顾台遗址W1出土陶折沿罐(131)
图七八 余家岗遗址屈家岭文化居址遗存的分段(133)
图七九 余家岗遗址M3出土陶器(133)
图八〇 叶家庙城址屈家岭文化居址遗存的分段(135)
图八一 叶家庙城址屈家岭文化墓葬遗存的分段(135)
图八二 家山遗址屈家岭文化居址遗存的分段(136)
图八三 家山遗址屈家岭文化墓葬遗存的分段(136)
图八四 吕王城遗址屈家岭文化居址遗存的分段(138)
图八五 土城遗址屈家岭文化居址遗存的分段(138)
图八六 北门岗遗址屈家岭文化居址遗存出土陶器(139)
图八七 放鹰台遗址**次发掘屈家岭文化居址遗存出土陶器(142)
图八八 放鹰台遗址**次发掘屈家岭文化墓葬遗存的分段(142)
图八九 放鹰台遗址第二次发掘屈家岭文化居址遗存出土陶器(143)
图九〇 放鹰台遗址第二次发掘屈家岭文化墓葬遗存的分段(143)
图九一 蟹子地遗址83M1出土陶器(145)
图九二 螺蛳山遗址屈家岭文化墓葬遗存出土陶器(147)
图九三 吊尖遗址屈家岭文化墓葬遗存出土陶器(147)
图九四 栗山岗遗址屈家岭文化居址遗存出土陶器(148)
图九五 庙山岗遗址屈家岭文化居址遗存出土陶器(149)
图九六 李上湾遗址屈家岭文化居址遗存的分段(150)
图九七 屈家岭文化典型陶器分期图(153)
图九八 屈家岭文化**阶段各地区类型遗存空间分布图(177)
图九九 屈家岭文化第二阶段各地区类型遗存空间分布图(179)
图一〇〇 屈家岭文化第三阶段各地区类型遗存空间分布图(182)
图一〇一 屈家岭文化第四阶段各地区类型遗存空间分布图(184)
图一〇二 屈家岭遗址第三次发掘屈家岭下层文化墓葬遗存的分段(188)
图一〇三 马岭遗址朱家台文化遗存的分段(193)
图一〇四 雕龙碑遗址第三期居址遗存的分段(195)
图一〇五 曹家楼遗址**期遗存的分类(197)
图一〇六 付庄遗址秦王寨文化因素与大汶口文化中期因素共存的墓葬(199)
图一〇七 大汶口文化中期向西、西南扩散器物举例(200)
图一〇八 党楼遗址一期前段遗存出土主要陶器(202)
图一〇九 朱家台文化、雕龙碑三期文化、屈家岭下层文化遗存中的秦王寨文化因素举例(2
展开全部

传说时代的南土文明:屈家岭文化 节选

**章绪论 **节研究背景 长江中游(湖北及邻近地区)是我国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中重要地区之一,史前时期曾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在中国文明多元一体结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长江中游地区的考古工作虽然可以追溯到1925~1926年美国自然博物馆中亚探险队对大溪遗址的调查②,但真正系统性的考古工作是在1949年以后展开的,总体落后于北方。屈家岭文化是长江中游地区**个识别出来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也是长江中游*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文化③。选择屈家岭文化作为研究课题,主要基于以下四个方面的考虑。 1)仰韶时代是中国史前社会繁荣和向文明时代转变的关键时期④。屈家岭文化是仰韶时代晚期长江中游*具代表性的文化,也是中国史前文化多样性、重瓣花朵式向心结构⑤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屈家岭文化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文明多元一体结构的形成过程。 2)屈家岭文化是史前**个整合了长江中游地区的文化,也是长江中游史前诸文化中分布范围和影响范围*广的文化。从当前的考古发现来看,屈家岭文化的分布范围北至豫西南、豫东南地区,东至鄂东南,南抵沅江上游,向西基本占据了峡江地区。其影响范围更是向北远至黄河中、下游,向东到达长江下游,向南至赣鄱,向西至峡西地区,深刻地影响了周边的文化格局。 3)屈家岭文化时期是长江中游史前社会组织变革、社会复杂化的关键阶段。长江中游之前发生的少量筑城活动在屈家岭文化时期达到鼎盛,这一时期开始大规模地修筑古城。长江中游目前共发现19座城址,到屈家岭文化时期,延续使用和新建的古城共计18座,代表了史前以大量城址为特征性聚落形态的高峰。 4)屈家岭文化发现和命名至今已有近六十年,但学界对屈家岭文化的内涵、分期、类型、文化谱系、聚落形态及所反映的社会组织等方面的研究尚有继续探讨的余地。具体来讲,屈家岭文化的内涵和界定尚不能完全达成一致;屈家岭文化的分期、分段方案总体较为粗放,地区类型划分不够准确;屈家岭文化的形成、发展和瓦解的过程、动因以及在发展过程中与周边文化的互动关系还没有进行系统、深入的梳理和分析;屈家岭文化的聚落形态、社会结构等方面也较少有专门系统性的研究,仅在个案和更大时空范围内的综合性研究中有所涉及。这些问题随着近些年大量科学的田野发掘材料的积累,得到较大程度的解决。 如上所述,前三点表明屈家岭文化在中国文明化进程中占有重要分量;第四点表明将屈家岭文化作为研究课题,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必要。 第二节研究简史 自屈家岭文化发现和命名至今,学界对屈家岭文化的内涵、分期、类型、谱系及聚落和社会发展阶段等问题的研究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前期) 京山屈家岭遗址于1954年配合石龙过江水库工程调查时发现②,1955年和1956~1957年分别进行了两次发掘③。**次发掘即认识到了屈家岭遗存与仰韶文化系统差异较大。第二次正式发掘充分认识到了这类遗存具备较多特有的文化特征,于1965年出版的发掘报告中正式命名为“屈家岭文化”,并初步分为早、晚两期,晚期又分为晚一、晚二两段。夏鼐先生则于1959年在长办文物考古队队长会议上的发言提过屈家岭文化。1958~1961年又在位于汉水中游地区的郧县大寺、青龙泉等遗址发现了与屈家岭遗址同类的遗存,扩大了屈家岭文化的分布范围。同时依据郧县的大寺、青龙泉和均县的朱家台、乱石滩等遗址的地层叠压关系确定了“仰韶一屈家岭一龙山”相对年代序列关系②。在此期间,峡江地区也进行了较多的考古工作,调查和发掘了巫山大溪、宜昌杨家湾、秭归朝天嘴等遗址③。特别是大溪遗址的两次发掘,发现了大溪遗存反映的文化内涵与江汉地区的屈家岭文化有别,发掘者推测其年代可能比屈家岭文化略晚。张云鹏先生根据上述田野发现(包括黄冈地区堵城等地的调查④),认为屈家岭文化的分布范围北至桐柏山、西北至汉水中游、西至峡江地区、东到鄂东地区,基本涵盖了整个长江中游地区⑤。 20世纪70年代前期对汉水中游地区的黄楝树、下王岗等遗址的发掘再次验证了“仰韶一屈家岭一龙山”的年代序列_。安志敏先生对这一年代序列做了一定程度的修正,认为不能笼统地说屈家岭文化早于龙山文化,黄楝树遗址的屈家岭文化大体与龙山早期的庙底沟二期文化相当。但可以确认屈家岭文化是早于龙山晚期的。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屈家岭文化的发现和命名,并对屈家岭文化的分期、相对年代和分布范围做了初步探讨。特别是屈家岭遗址的分期方案对后来的研究带来深刻影响。夏鼐先生于20世纪50年代对考古学文化的内涵和定名规则做出的系统论述直接指导和推动了国内考古学文化的发现与研究。 (二)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 随着大溪文化的命名逐渐被学界接受,大家开始关注大溪文化与屈家岭文化的关系问题。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宜都红花套①、松滋桂花树②、江陵毛家山③、澧县三元宫④等遗址的发掘,在地层关系上确认了“大溪文化一屈家岭文化一湖北龙山文化”⑤的年代序列,同时认识到屈家岭文化已经跨越长江分布到达湖南北部地区。到了80年代,屈家岭文化和大溪文化之间的关系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话题。大家意见不一,主要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是前后承袭发展的关系;另一派认为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是两个起源不同、各自发展的文化。两派观点长期争论,至今未能统一意见。 前者以李文杰、何介钧等先生为代表。李文杰先生首先著文系统地讨论了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仰韶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地层关系和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论证出屈家岭文化是继承大溪文化发展而来_。随后何介钧先生根据50~70年代的考古发现归纳出长江中游“大溪文化”一“屈家岭文化”一“长江中游龙山文化”三种前后承袭的原始文化序列。其中“长江中游龙山文化”后来被正式称为石家河文化。值得一提的是,发表年代较早的《江陵毛家山发掘记》曾指出当前所称屈家岭文化应该是屈家岭晚期遗存,主要分布于湖北省全境和河南省西南部,承袭于大溪文化;而相当于屈家岭早期的遗存,还包括放鹰台等遗址,仅分布于湖北中部地区,则是另外一个文化类型,年代与大溪文化相当或略晚。 后者以王劲先生为代表。王劲先生认为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是起源于不同地区的两个不同的考古学文化。大溪文化起源于三峡以东的川东鄂西一带,屈家岭文化起源于江汉平原,前者的起源时间要早于后者。继而总结出长江中游地区三种不同的文化序列:**种是江汉平原上的由屈家岭文化一典型的屈家岭文化发展而来的文化类型①;第二种是鄂西南地区的大溪文化一含屈家岭文化因素的大溪文化一季家湖文化;第三种是鄂西北地区的仰韶文化一屈家岭文化一青龙泉三期文化②。张之恒、王杰先生都认为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两种文化有一段时间并行发展,有各自不同的渊源和发展,两者是相互影响关系③。这一派基本认为屈家岭文化起源于江汉平原。 在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二者的关系争论中,部分学者还对大溪文化晚期和屈家岭文化早期的界限提出不同的认识。以向绪成先生为代表的学者认为以屈家岭下层为代表的遗存应属大溪文化晚期④,何介钧先生等则认为属屈家岭文化早期⑤。 关于屈家岭文化的分期,王劲先生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以屈家岭下层、放鹰台下层等遗存为代表;中期以屈家岭晚一、晚二和青龙泉二期遗存为代表;晚期以天门石家河罗家柏岭下层、均县观音坪下层遗存为代表⑥。实际上王所分的第三期已出现鬵等器类,具备“龙山文化”的特点⑦。何介钧先生将屈家岭文化的划城岗类型分为三期⑧。张绪球先生将屈家岭遗址的下层及同类遗存剔除后,将以屈家岭遗址晚期为代表的遗存作为屈家岭文化,重新分为早、晚两期。 与此同时,学界对屈家岭文化的地区类型划分也做了初步分析。*早有何介钧先生所分的分布在汉水流域的屈家岭类型和分布在长江干流、洞庭湖区的划城岗类型⑩。沈强华先生在何的基础上将鄂西北地区的“屈家岭文化”单独划为一个地方类型,增加为青龙泉类型,同时认为鄂东地区可能为另外一个类型。也有学者提出屈家岭类型、青龙泉类型和关庙山类型共三个类型的划分方案。屈家岭文化与周边文化的联系也开始有学者给予关注①。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屈家岭文化起源问题的研究,具体表现为对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是否为承袭关系的争论,从而延伸到对长江中游史前文化序列的不同见解。其次对屈家岭文化的分期和类型划分也做了一定的研究。就理论方法而言,苏秉琦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区系类型理论起到主要指导作用②。 (三)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前期至今) 20世纪90年代前期,余西云先生以鼎这一核心器类的发展脉络为线索对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谱系做了较为系统的梳理③。按余的梳理,当时学界归入屈家岭文化早期的遗存与屈家岭文化晚期有质的差别,应为两种不同的考古学文化,前者称为屈家岭下层文化,后者称为屈家岭上层文化。在屈家岭上层文化整合长江中游之前,峡江至洞庭湖地区的文化序列为城背溪文化一关庙山一期文化一大溪文化;汉东至鄂东地区为螺蛳山遗存一屈家岭下层文化;汉水中游为下王岗一期文化一庙底沟文化(含较多半坡文化因素);之后受到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的影响,长江中游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屈家岭上层文化并扩张到整个长江中游地区;正是屈家岭上层文化先后吸收了江汉平原屈家岭下层文化、汉水中游的早期文化和鄂西地区大溪文化的成分,从而形成三个不同的地域类型;*后屈家岭上层文化晚期吸收了较多的长江下游良渚文化因素,转化为石家河文化。 20世纪90年代后期,孟华平先生将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概括为两个文化系统,一是以彭头山文化、皂市下层文化、城背溪文化、汤家岗文化、大溪文化为代表的釜文化系统,也可称为南方系统,主要分布在环洞庭湖地区和峡江地区;二是以边畈文化、油子岭文化、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为代表的鼎文化系统,也可称为北方系统,在油子岭文化之前主要分布在汉东地区,之后逐渐扩大到整个长江中游地区。同时认为在鄂西北地区和鄂东南地区存在两个文化交叉地带④。孟在早年发表的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