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苦难的意义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03-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70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56.9(5.7折) 定价  ¥99.9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苦难的意义 版权信息

苦难的意义 本书特色

·知名心理学家、多伦多大学心理学教授、美国哲学与心理学协会前主席保罗·布卢姆的先锋力作 多伦多大学心理学教授布卢姆是享有盛誉的心理学家与科普作家,在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道德心理学与哲学领域多有建树。他曾被评为“耶鲁大学蕞受欢迎的心理学教授”,在科研、教学与科学写作领域屡获大奖,本书是他集结心理学与脑科学等领域前沿研究的先锋力作。 ·一本崭新视角的幸福之书,带你从心理学与脑科学的视角重新认识苦难 布卢姆在这本颇具先锋性的科学作品中指出,我们并非像通常以为的那样总是追求快乐、回避痛苦,也绝非天生的享乐主义者,相反,我们会主动寻求痛苦。布卢姆以扎实的科学研究和广泛的引证向我们证明,苦难如何为我们的快乐奠定基础,又如何成为幸福人生的必要条件。全书叙述风格幽默通俗,又不失科学性、故事性与哲学意味,能让我们在愉快的阅读体验中重新认识苦难,从而找到走向幸福而有意义人生的新方向。 ·众多心理学、商业大咖鼎力推荐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心理学系教授喻丰、哈佛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史蒂芬·平克、沃顿商学院终身教授亚当·格兰特、哈佛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丹尼尔·吉尔伯特、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劳丽·桑托斯、《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苏珊·凯恩鼎力推荐! ·湛庐文化出品

苦难的意义 内容简介

为什么那么多人热衷于登山、跑马拉松、吃辣、看恐怖电影?为什么那么多人念念不忘于自己吃苦、受冻、流泪的经历?为什么那么多人的关键性成长都发生在重创之后? 多伦多大学心理学教授保罗·布卢姆基于心理学、脑科学、认知神经科学等领域的众多新发现,为我们带来了关于苦难与幸福的全新阐释。他在书中探讨了三个主要观点:一,疼痛、恐惧和悲伤等某些类型的自愿受苦能成为快乐之源;二,良好的生活不仅指快乐的生活,还包括对道德良善和意义的追求;三,有些类型的痛苦,比如抗争和克服困难导致的痛苦,是实现更高目标、度过完满人生所必xu经历的。他还在书中驳斥了流传已久的关于“人类天生就是享乐主义者,只追求快乐”的人性观,揭示人类倾向于追求更深刻、更具超越性事物的本性,从而为我们指明了通往真zheng幸福而有意义人生的方向。 作为广受欢迎的科普作家,布卢姆的写作沿袭了其畅销书《摆脱共情》《善恶之源》通俗、幽默的文风,又兼具科学性、故事性与哲学意味,对任何领域的读者来说都是一场科学与智识的饕餮盛宴。

苦难的意义 目录

第1章 痛苦的意义

快乐与意义:自愿受苦的两种目的

痛苦本身未必是消极的

人生满意度与幸福感并不呈正相关

痛苦是获得更强烈快乐所付出的代价

我们天生渴望正义与群体幸福

平衡生活中的幸福感与意义感

第2章 先苦后甜比先甜后苦的记忆更美好

我们感受到快乐,是因为和过往体验形成了反差

消极体验带来专注和快乐

自我惩罚是消除愧疚感的手段

自我惩罚是在释放信号

利用对立理论,辨别真正能转化成快乐的痛苦

第3章 主动寻求痛苦的快乐

想象力,人类用以改变世界的*大天赋

大多数快乐并非来自真实世界

为了获得快乐,我们主动寻求痛苦

可控的恐惧感带来快乐

英雄之旅,揭示我们生活中的欲望

借由想象和虚构,为现实中的困境提供精神指南

出色的故事,彰显合作型社会所需的美德

第4章 艰辛的努力,带来更扎实的快乐

努力是一种反本能行为

持续工作对谁来说都很难

疲惫是提示你该去做更重要事情的信号

努力本身可以成为快乐的来源

当被视为一种游戏或玩乐时,努力就会令人快乐

心流,*具吸引力的一种努力

第5章 让有意义的体验改变和丰富你的人生

我们为什么痴迷登山

通过挑战来了解和实现自我

为养育孩子付出得越多,人生越有意义感

着眼于具体任务,找到自己的独特使命

何谓有意义的行为

*有意义的体验源自高度的快乐或高度的痛苦

第6章 痛苦,激发成长的力量

仪式是社会的黏合剂

赋予痛苦意义,从而在负面体验中更快地康复

仅仅受苦还不够,要选择有价值的痛苦

适度的痛苦能提高韧性和共情水平

过度的痛苦会使人戒备和不友善

合作与社会支持:将痛苦转化为成长力量的关键

第7章 以恰当的方式自愿受苦,从中发现人生的丰富意义

我们并非天生就会感到幸福

动机多元论:一味地寻求快乐,只会适得其反

快乐与意义可以兼得

自愿受苦可以成为联结感、归属感与爱的来源

致谢


展开全部

苦难的意义 节选

第1章 痛苦的意义 我的小儿子扎卡里喜欢自讨苦吃。他总爱跟小伙伴们比赛扇耳光,或者让你跟他比赛吃芥末。到了高中,他参加了攀爬“珠穆朗玛峰”高级训练项目。当然,他并非去爬真正的珠穆朗玛峰,而是要完成8 848.86 米的累计攀登高度,毕竟他还得上学。每天下午晚些时候,扎卡里就会去攀岩馆,上上下下攀爬好几个小时。事实上,他每周要训练四五天,每天爬300多米,为期30天。每次训练结束后,扎卡里都会记录他现在爬到珠峰哪个位置了,记录如果他真的离开珠峰大本营,往山上爬,然后又返回,一路上他会看到怎样的景致。整个训练过程并不令人感到舒适,甚至让人筋疲力尽,扎卡里对此也有过强烈的抱怨,但他还是乐在其中。 我敢打赌,你也做过类似的事情。也许你喜欢放弃家里的软床和热水澡,去野外露营;也许你喜欢骑自行车,出类拔萃的选手们会热情赞美这项运动带来的那种“甜蜜的痛苦”1,就像一位自行车手所描述的那样:“当你看到你的剩余骑行时间又缩短了,尽管此时你已上气不接下气、精疲力竭,你还是会露出欣慰的笑容……当骑着自行车,抬头看见长长的陡坡顶部已在不远处时,你就会忽略双腿的酸软,并祈祷身体中的内啡肽之神能助你熬过*痛苦的一道难关。” 我不是一名运动员,但很久以前我跑了一次马拉松。当决定挑战马拉松时,我已胖得不成样子了。为此,我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来准备,有时训练是在新英格兰地区的寒冬里完成的。我仍记得在漆黑的清晨跑步有多痛苦,脸被冷风吹得失去知觉、足部的水疱随时刺痛、肌肉又酸又疼,但这些记忆又那样弥足珍贵。 此外,一些更消极的受虐式快感也令人着迷。为什么我们会喜欢兴奋和敬畏的感觉,为什么我们会对别人的胜利感到高兴,为什么我们会享受性欲的满足,这些问题的答案已不再神秘。可是,为什么我们还喜欢体验恐怖呢?几年前,我看到我的大儿子一边做作业一边观看一部法国食人族艺术电影。我只瞄了一眼,就足足恶心了一下午。 或许你喜欢这类事物,可能你已经放下本书,开始上网浏览类似的图像和影片;又或许你跟我一样,对这些东西不感兴趣。然而,事实上每个人都会喜欢某些负面体验。我自己喜欢诸如《黑道家族》《绝命毒师》《权力的游戏》这类电视剧,尽管剧中充满暴力和谋杀等情节,也充满对各种各样的痛苦和伤害的描绘,但它们还是能吸引我的眼球。而且我敢打赌,只要你有兴趣,即便剧中没有暴力,只是让人感到压抑的电视剧也会让你沉迷其中。 喜欢沉迷于哪种特定的痛苦以及对这种痛苦的喜好程度因人而异。我喜欢吃辛辣的咖喱,喜欢坐过山车。热水澡呢?喜欢,但不喜欢水太烫。长跑呢?也喜欢。尽管每个人的偏好各不相同,但没人能抗拒痛苦的诱惑。 快乐与意义:自愿受苦的两种目的 在进一步探讨之前,我想做一番语义上的区分。我会像其他人那样使用“愉悦”(pleasure)和“疼痛”(pain)这两个词,简单来说,它们分别指代让你叫出“哇!”和“哎哟!”的感受。我还会谈论与身体疼痛无关的消极体验,比如,在一个进展艰难的项目上长时间工作;沉浸在悲伤的记忆中;你饿了,却仍然选择禁食的时刻。有时候,我把这类体验称为“痛苦”(suffering)。它符合词典里的标准定义:经受疼痛、压抑、苦难的状态。但这一定义并不意味着必须经受巨大的疼痛、压抑和苦难。 我已经意识到,有些人会对我的用词表示反感,甚至觉得受到冒犯。我曾将某些并不严重的行为(实验室中轻微的电击)描述为痛苦,一位年龄比我大的女士愤怒地告诉我,她的父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那种恐怖经历才算得上痛苦。在她看来,我宽泛地使用“痛苦”一词,削弱了她父母曾经遭受的痛苦的程度。我能理解她的心情。当我听到有人把在机场排长队等待安检称为“折磨”时,我也有与那位女士相同的感受。作为戏剧性的夸张,“折磨”这个词使用得没有问题,但严格来说,如此使用“折磨”是具有冒犯性的,因为它的真正含义被削弱了。 在这个问题上,我希望我们能有更丰富的词汇,便于人们对不同程度的痛苦做出区分。但事实上我们没有更好的选择,因此我仍将使用“痛苦”一词来描述全谱系的消极体验。正如你的舌头碰到你发炎的牙齿的那种疼痛属于疼痛一样,各种各样温和的痛苦也是痛苦。但如果你不喜欢我谈论痛苦的方式,只需在脑海里将我用的这个词转化为更怪异但或许更准确的表达——出于生理或心理原因,那些通常令人感到厌恶的体验,如此一来,我们对痛苦的理解就能达成一致了。 本书将探讨两种不同类型的自愿受苦。**种与享受辛辣食物、过烫的热水澡、恐怖电影、剧烈运动等有关。我们会看到,这类体验能带来快乐。它们可以增强未来体验的快感,让人远离自我意识,满足好奇心,提高社会地位。第二种与登山和生养孩子等体验有关,这类行为需要付诸努力,通常也并不那么愉快,但它们也是构成良好生活的一部分。 这两类自愿受苦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差异。烫得人发痛的热水澡、辛辣咖喱带来的不适感是主动追求的结果,我们期待它们发生,如果没有这种期待,它们就不会发生。另一类痛苦则有所不同。在为参加马拉松比赛做准备时,没人希望自己受伤,也不想因为退赛而感到失望。然而,搞砸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你不会希望成为一个游戏的输家,但如果知道自己每次都会赢,你就体会不到任何乐趣。事实上,从更宽泛的层面上讲,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做白日梦就没有遭受失败的可能,然而这正是白日梦的缺陷所在。行为经济学家和精神病学家乔治·安斯利(George Ainslie)曾抱怨说,白日梦的问题在于“缺乏稀缺性”(shortage of scarcity)。我们可以选择让自己陷入困境,也可以选择让自己摆脱困境,这种自由使我们少了很多由孤独的幻想所带来的快乐。 假若你想知道为什么无所不能会让人觉得无聊,这就是原因所在。如果没有氪星石,谁会在意“超人”的冒险之旅呢?事实上,如果真有无所不能的人,那他一定会很痛苦。电视剧《迷离时空》(The Twilight Zone)3 就阐明了这一点。一个匪徒死了,令他惊讶的是,他在一个貌似天堂的地方醒来。他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性、金钱、权力。但无聊开始滋生,沮丧接踵而至,*终匪徒告诉自称是他的向导并一直为他服务的人,自己不适合待在天堂。他说:“我想去地狱。”向导告诉他,这里可不是天堂,他已身在地狱。 “疼痛即快乐”“我们能从痛苦中获得快乐”,诸如此类的说法有一定道理。蒸桑拿之类的例子清晰地表明,我们能够理解特定类型的疼痛和压抑所带来的诱惑。哲理歌曲作家约翰·库加·梅伦坎普(John Cougar Mellencamp)反复吟唱“伤痛如此美妙”,听众则纷纷点头称赞。但如果你稍微一想,就会发现这句歌词有点奇怪,甚至自相矛盾。 毕竟,疼痛这一概念似乎蕴含着贬义。在一篇经典论文中,美国哲学家大卫·刘易斯(David Lewis)虚构了一个对疼痛的感受不同于常人的疯子4。当遭遇疼痛时,我们可能会大喊大叫或者大哭大闹,希望疼痛马上消失。然而,那个疯子一旦遭遇疼痛,他的行为就会变得奇怪:他会思考数学问题,会交叉双腿并打响指。刘易斯设想的这个疯子没有动机去回避疼痛或者设法消除疼痛。

苦难的意义 作者简介

[加]保罗·布卢姆(Paul Bloom) ·知名认知心理学家、发展心理学家、多伦多大学心理学教授、美国哲学与心理学协会前主席,曾被评为“耶鲁大学蕞受欢迎的心理学教授”。 ·《科学》杂志评出的Twitter上蕞有影响力的50位明星科学家之一,先后获得心理学卓yue奖、斯坦顿奖、莱克斯·希克森社会科学领域杰出教师奖、美国蕞佳科学写作奖、威廉·詹姆斯奖、克劳斯·J.雅各布斯研究奖等。在耶鲁大学任教期间,其“心理学导论”课程是该校蕞受欢迎的公开课之一,全球学习者超千万人次。 ·《行为与脑科学》联合编辑、《大西洋月刊》特约撰稿人。其作品广泛见于《自然》《科学》《纽约时报》《美国科学家》《纽约客》《大西洋月刊》等报刊。已出版《苦难的意义》《摆脱共情》《善恶之源》等6本书,畅销全球。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