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生命大设计

生命大设计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01-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40
本类榜单:科普读物销量榜
中 图 价:¥37.4(5.5折) 定价  ¥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生命大设计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4697516
  • 条形码:9787504697516 ; 978-7-5046-9751-6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生命大设计 本书特色

推荐理由1: 媲美爱因斯坦的前沿科学家,以深邃的思考带来全新的宇宙模型,深刻揭示生命与意识才是理解宇宙的基础 推荐理由2: 以生物学为中心,结合了量子理论、宇宙学及神经科学等多门学科的前沿研究,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生命与宇宙的关系 推荐理由3: 梁文道《开卷八分钟》推荐的宇宙新论《生物中心主义》再升级,更宏大的视野,更犀利坦率的省视,更多更前沿的科学论据,完美融合自然科学与哲学

生命大设计 内容简介

重新定义科学本质的意识领域探索之旅深刻揭示生命与意识才是理解宇宙的基础现有的宇宙模型正受到挑战∶近期新的科学发现告诉我们,宇宙中有26.8%的暗物质、68.3%的暗能量和4.9%的普通物质,但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对暗物质和暗能量一无所知;科学发现正在指向一个无限的宇宙,但科学家却无法解释其真正的含义;时间、空间甚至因果联系等概念逐渐被证明是毫无疑义的。科学界对意识同样一无所知:科学家无法解释亚原子状态与有意识的观察者做出的观察行为之间的联系;他们将生命描述为静默宇宙中的一次随机事件,却不了解生命是如何产生的,或者为什么宇宙似乎是为生命诞生而精心设计的。在《生命大设计》一书中,罗伯特·兰札将宇宙万物和生命意识纳入同一框架,以全新的视角和宏大的视野展开叙述,提出了一个诠释宇宙及现实本质的全新宇宙理论∶生物中心主义。生物中心主义并不是对当前科学的否定。恰恰相反,该理论接近接受来自生物学到宇宙学、量子纠缠到意识领域的挑战,并利用这些领域的近期新科学研究,去解释为什么生命和意识才是人类理解宇宙的基础。这促使我们对生命、死亡及我们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等观念重新进行思考。

生命大设计 目录

第1章 宇宙大图景??

宇宙大爆炸模型

酵母菌和艾滋病毒是活的,但它们有意识吗?

新奇宇宙模型走入死胡同

对宇宙图景更清晰的描绘

第2章 探索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

现代人的思考并不比古人深刻多少

天上“大火球”为何总是东升西落?

地球之上的另一个平行的神圣之地

东方文明的非二元论宇宙

第3章 时间的箭头

时间是一种概念,还是一种存在?

引力场中的时间扭曲

过去和未来是存在的吗?

第4章 芝诺的悖论

追不上乌龟的阿喀琉斯与飞矢不动

时间逆转的现象会发生吗?

第5章 “毁掉台球桌”的量子们

牛顿:宇宙是一个巨大的机器

量子理论引发学术界大地震

第6章 离奇的双缝干涉实验

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

神奇的波粒二象性

观察行为为何会改变粒子状态?

第7章 奇妙的量子纠缠

爱因斯坦憎恶的粒子现象

上帝到底有没有掷骰子?

第8章 鬼魅般的超距作用

纠缠态粒子双缝干涉实验引发的疑问

逆因果律:过去或许并未发生过?

第9章 宇宙空间并不空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证明“以太不存在”

充满能量却又“空无一物”的太空

卡西米尔效应:无中生有的“真空能量”

你为何不能“拥有”虚无

第10章 生命:宇宙演化进程中微不足道的注脚

静默随机宇宙VS智能宇宙

100万只猴子随机敲打键盘能写出《哈姆雷特》吗?

数亿分之一的概率:无生命才是宇宙的常态

第11章 盲视:感知联结一切

基于体验的东方宗教

“第二层次体验”

视觉感知是我们“看到”世界的唯一途径吗?

第12章 视觉问题

三个不同的视觉世界

现实是如何由算法规则构成的?

第13章 信息构成现实

直接感受与符号:人类获取信息的方式

数字信息与模拟信息

神经元形成的“外部世界”

第14章 具备意识的机器


第15章 植物的时空意识


第16章 大一统理论


第17章 死亡与存在


第18章 万物共生


第19章 未来对生命与意识的探索


附录1 时空构造诞生于思维之中

附录2 核心问题快速查找指南

译后记 一个全新的宇宙模型



展开全部

生命大设计 节选

第1章 宇宙大图景 大多数7岁左右的孩子会问一些令人不安的问题,比如,宇宙会终结吗?我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有些孩子也许会在一只作为宠物的仓鼠死了以后,也开始担心起自己的死亡问题来了。 有些孩子的问题甚至问得更为深入。他们知道自己似乎已经进入一个复杂而又神秘的世界里了,但仍然可以偶尔回忆起在生命的**年里获得的澄净而欢乐的零星片段。但当他们进入初中和高中被科学老师提供了关于宇宙的标准解释后,那些记忆的片段便被一股脑儿地丢到爪哇国去了。“对存在的解释框架”(The Framework of Existence)已成为学术争论的焦点,或是一个纯粹的哲学问题。成年人有时也会思考这个问题,但问题是,他们的整个宇宙观似乎是混乱的,而且并不是那么令他们自己满意。 宇宙大爆炸模型 在人类发展的长河中,这些问题被一再提出,人们也对其展开了种种探究,特定时期的宇宙观*终也总是会被大众所接受。数个世纪以前,《圣经》(Bible)和教会为宇宙大图景(Big Picture)提供了解释框架。到了19世纪30年代,《圣经》对宇宙的解释在知识界已不再流行,*终取而代之的是宇宙大爆炸模型。根据这一模型,宇宙的形成是从一次突然的大爆炸开始的。这与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早在1848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出的观点颇为相似。 在这个模型中,宇宙被描绘为一种自动运行的机器,是由一些非智慧物质,即没有内在智力的氢和其他元素的原子构成的。宇宙中也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外在智能法则。更确切地说,像重力、电磁力这些看不见的力,随机性发生作用,并产生我们观察到的一切。原子经过相互之间猛烈的撞击而发生聚变,氢云被压缩成恒星,剩余的环绕着新生恒星运行的密集物质在冷却后形成行星。 宇宙一直被设定为“自动运行”状态,数亿年无生命的时间就这样消逝了,直到有一天,至少在一颗行星上,或者在其他星球上也有可能,生命诞生了。这个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呢?对我们的科学来说,这仍然是未解之谜。毕竟,虽然我们可以把已知的蛋白质、无机盐、水和其他所有生物体内包含的一切物质放进搅拌机里,无限期地搅拌下去,但生命并不会因此诞生。 酵母菌和艾滋病毒是活的,但它们有意识吗? 如果说生命的起源仍然是一个谜,那么意识就是一个更加难解的谜。我们认为属于生命的任何除了意识之外的特征,如生长和繁殖是一回事,而意识是另外一回事。它们是截然不同的。酵母菌和艾滋病病毒是活的,但它们有意识吗?当黄昏的天空变成深紫色时,是否其他生物都会和人类一样,产生愉悦的感觉? 这个问题已超出了学术研究的范畴。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物理学家已经发现,观察者的意识会影响实验的结果。然而,这一发现带来的仅仅是更强烈的高深莫测、困惑难解之感 至于意识*初是如何出现的,没有人能够猜得出来,更不消说去证明了。我们想象不出,碳、水或无生命的氢原子结合在一起后,如何获得嗅觉?这个问题显然太令人抓狂了,简直无法回答。哪怕只是提起意识的起源问题,都可能会被贴上“疯子”的标签。尽管《大英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Britannica)前出版商保罗·霍夫曼(Paul Hoffman)称之为“所有科学问题中*深刻的一个”,但是,通常在严肃的场合讨论这个问题听起来非常古怪,而且与气氛不符。尽管如此,我们稍后还是会详细探讨意识的问题。现在,只需了解这一点便足够了:意识的起源问题,绝对像美国新泽西州收费高速公路附近的垃圾填埋场里究竟有多少垃圾一样,笼罩在一片迷雾中。 所以,生命体和无生命物质的有趣结合构成了宇宙的标准模型,两者都是宇宙的组成部分。宇宙学解释道,大约在138亿年前,宇宙从虚无中突然迸发出来,并且直到现在,依然在不断地膨胀之中(如图1—1所示)。 这是每个人都听到过的故事。在全世界的学校里,老师都是这样教学生的。然而,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这种描述是多么空洞,多么令人无法信服的。这不仅是因为在日常生活的经验中,我们不曾观察到小猫或园林工具能从虚无中神奇地诞生,而且还因为这个解释不够深入。简而言之,即使这个故事是真实的,“神奇物化”的过程还是无法得到解释。

生命大设计 作者简介

[美]罗伯特·兰札(Robert Lanza) l 《时代》杂志全球影响力 100 人 l 影响未来 20 年生物技术的领导者 l 干细胞研究领域的旗手 l 安斯泰来全球再生医学负责人兼首席科学官 2007年,兰札博士在《美国学者》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宇宙新论》的文章,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论——生物中心主义,该理论将生物学置于其他学科之上,试图解决自然界的大谜题之一,即“万物理论”。兰札博士的研究成果举世瞩目,屡次获奖,被世界诸多知名媒体争相报道。 兰札博士探索科学疆域已超过四十年,是世界上首位利用核移植技术克隆出濒危物种的人,并证明了该技术可以用来逆转细胞的衰老过程;兰札博士在干细胞研究领域同样成果卓著,作为干细胞疗法的先驱之一,他出版的多部科学著作都被视为该领域的重要参考书。 [美]鲍勃·伯曼(Bob Berman) 伯曼是作品流传甚广、读者众多的天文学家之一,著有8本广受欢迎的图书。他发表过上千篇文章,是《天文学》杂志的特约编辑,并长期担任《老农民年历》的科学编辑。他还曾担任过《发现》杂志特约编辑、玛丽蒙特大学天文学副教授。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