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抉择与书写:抗战时期的中国史家群体研究(1937~1945)

抉择与书写:抗战时期的中国史家群体研究(1937~1945)

作者:郑善庆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2022-12-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54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69.5(7.9折) 定价  ¥8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抉择与书写:抗战时期的中国史家群体研究(1937~1945) 版权信息

  • ISBN:9787100215664
  • 条形码:9787100215664 ; 978-7-100-21566-4
  • 装帧:70g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抉择与书写:抗战时期的中国史家群体研究(1937~1945) 本书特色

留守与南迁:抗战时期中国史家的心态与书写这是一个特殊的时代,战火纷飞、民族危难,但名家辈出、大师云集。 陈垣、余嘉锡、洪业、邓之诚、孙次舟、侯外庐……在世变日亟的抗战时期,他们或砥砺志节,潜心著述;或自比孤臣,茕茕孑立;共同创造了中国史学发展的“黄金时代”。本书从地域视角分析“留守”与“南迁”两大史家群体,探讨学术与世变的关系,进而反思在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话语下史家心态与书写的转变,力求展示战时史学的多重面向。

抉择与书写:抗战时期的中国史家群体研究(1937~1945) 内容简介

世变愈急,则史学变得愈快;世变愈大,则史学变得愈新。在战火频仍、民族危亡的抗战时期,中国史家群体在留守与南迁的抉择上,既有政治环境的潜在影响也有生存压力的现实考量。本书以抗战时期史家因不同地域、不同学术倾向而形成的“群体”为主要研究对象,考察“留守”与“南迁”两大史家群体的组织、思想、学术活动及史学成就。地域抉择的矛盾心态影响了史家书写方式的转变,作者以此为视角探究史家当时幽微心态与日后很好成就之间的细密联系,重塑抗战时期中国史学发展与流变的整体场景。

抉择与书写:抗战时期的中国史家群体研究(1937~1945) 目录

简目:绪论**章 留守与南迁视野下的史家们**节 战前中国史学发展的“黄金时代”第二节 战争之下的史家南迁与留守第二章 留守北平的史家群体**节 何以自处:留守者的心态与境遇第二节 战时辅仁大学史家——陈垣第三节 战时辅仁大学史家——余嘉锡第四节 战时燕京大学的史家第五节 遗老们的文史之学——以古学院为例 第三章 南迁者:以重庆、昆明为中心的官方史家群体**节 战时的官方史学编纂机构与正统性塑造第二节 战时的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及其业绩第三节 战争年代傅斯年与史语所的转变第四章 战时国统区的马克思主义史家群体**节 对马克思主义史家的认识与分歧第二节 战时马克思主义史家的撰述环境第三节 以《中苏文化》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史家群体第四节 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家群体的撰述特色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史家群体的转向与论争第五章 抗战时期史学作品的学术评价与争议**节 “学审会”的成立与运作第二节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的评审第三节 柴德赓《鲒埼亭集谢三宾考》的评审第四节 史学获奖作品的统计与分析第六章 高校文科研究所与战时中国史学的发展**节 文科研究所创设的背景第二节 战时的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 第三节 辅仁大学文科研究所第四节 其他高校的文科研究所第五节 战时文科研究所的本土化转向第七章 爱国主义、群体争竞与政治纠葛下的战时史学场景**节 战时中国史家民族观与节操观的重新审视第二节 战时史学机构间的竞争——以顾颉刚的遭遇为个案第三节 学术整合与政治分野第四节 战时中国史学的场景及其可能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展开全部

抉择与书写:抗战时期的中国史家群体研究(1937~1945) 作者简介

郑善庆,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学史、中共党史研究。编纂出版《翁心惠日记》《浙东革命根据地口述史》等。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省哲社规划课题项目等。在《南开学报》《史学月刊》《清史研究》等刊物发表文章20余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