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资本逻辑与公共性——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双重视域

资本逻辑与公共性——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双重视域

作者:桑明旭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9-01
开本: 其他 页数: 331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99.4(7.2折) 定价  ¥13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资本逻辑与公共性——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双重视域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2710587
  • 条形码:9787522710587 ; 978-7-5227-1058-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资本逻辑与公共性——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双重视域 本书特色

★此书的重要特色和学术贡献在于突破既往公共性研究的人性视角、公共理性视角和公私关系视角,将相关理论阐释置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凸显了公共性理论的唯物史观基础。 ——郝立新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此书对资本逻辑与公共性关系问题的研究,既深刻分析了马克思的理论观点,又充分观照了当代社会,是一本理论功底扎实、思想视野开阔、问题意识明确的哲学著作,为马克思哲学的研究展示了一个新的思想空间。 ——杨耕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此书将资本逻辑与公共性的关系问题纳入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框架下统一考量,这种颇具新意的研究思路对于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和政治哲学研究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要真切理解公共性建构如何超过资本逻辑,不妨请先阅此书,开卷必有益。 ——任平 苏州大学哲学系教授江苏社科名家 ★此书对马克思的公共性思想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有助于破解马克思主义在公共性研究上的失语局面,有助于从哲学基础理论阐释层面彰显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 ——吕世荣 河南大学哲学系教授 ★此书将“公共性”视作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并将其理解为一种具体社会关系的属性,这是当代青年学者在马克思政治哲学“事实”与“规范”关系问题上新的理论探索。这样的探索我觉得是非常有见识的,体现了青年学者对现实的感悟。 ——张文喜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资本逻辑与公共性——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双重视域 内容简介

  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视域不仅鲜明地体现为资本逻辑批判,而且蕴含着深刻的公共性批判维度。马克思的公共性批判经历了一个发展和演变过程,随着唯物史观立场的确立和资本逻辑批判视域的开启,马克思实现了公共性基本范式变革。马克思以资本逻辑的形成和发展为主线,对公共性的一般发展过程进行了深入考察,并重点剖析了现代社会公共性发展的内在动力、演进趋势、危机形式及其解决思路。系统阐释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双重视域及其理论观点,对于当代社会公共性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资本逻辑与公共性——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双重视域 目录

引论

**章 资本逻辑与公共性: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两个维度
**节 马克思哲学视域中的现代性及其基本问题
第二节 资本与资本逻辑
第三节 公共性及其相关概念

第二章 马克思公共性批判的历史进程
**节 理想主义阶段的公共性批判
第二节 理性主义阶段的公共性批判
第三节 人本主义阶段的公共性批判
第四节 历史唯物主义阶段的公共性批判

第三章 马克思在公共性基本范式上实现的转换
**节 公共性内涵:从理性公共性、自然公共性到社会公共性
第二节 公共性载体:从国家到市民社会
第三节 公共性主体: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
第四节 公共性历程:从思辨历程到现实历程
第五节 公共性动力:从神学动力、理性动力、自然动力到生产动力
第六节 公共性标准:从抽象标准到现实标准

第四章 马克思对公共性发展的历史考察
**节 资本逻辑的形成和发展:马克思考察公共性发展的基本线索
第二节 自然形成的共同体与群体公共性
第三节 资本逻辑与自然形成的共同体的解体、群体公共性的转化
第四节 抽象共同体与物化公共性
第五节 资本逻辑与抽象共同体的解体、物化公共性的转化
第六节 自由人联合体与自由公共性

第五章 资本逻辑与现代社会公共性的发展
**节 资本逻辑与资本主导形态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 资本主导形态的历史演变进程
第三节 资本主导形态演变与现代社会公共性的发展

第六章 资本逻辑与现代社会公共性危机
**节 资本内在矛盾与现代社会公共性危机的根源
第二节 资本内在矛盾与资本逻辑悖论
第三节 资本逻辑的原则维度与现代社会公共性危机的类型

第七章 解救现代社会公共性危机之思:从黑格尔到后现代
**节 黑格尔主义方案
第二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方案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方案
第四节 三种主要方案的意义与缺陷

第八章 超越资本逻辑:马克思对现代社会公共性问题的解答
**节 超越资本逻辑:解救现代社会公共性危机的根本出路
第二节 资本逻辑的内在超越
第三节 革命逻辑的“外部超越
第四节 超越的“过渡”:驾驭资本逻辑的社会主义
结语:社会主义社会公共性建构的立场和原则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资本逻辑与公共性——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双重视域 节选

  作为一种具体社会关系的属性,公共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如何看待公共性的发展历程?公共性的发展是一个思辨过程还是一个现实过程?能否正确把握这些问题,对于理解马克思的公共性思想来说至关重要。  讨论公共性的发展历程,需要从黑格尔谈起。尽管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的思想中就已闪现出一些关于社会发展的火花,但是总体上看,这些思想还是比较朴素的,不成体系的。真正具有浓厚历史感并为公共性发展提供历史视野的思想家是黑格尔。不过,黑格尔所描述的历史仅仅是绝对精神运动的历史,不是现实的历史,尽管黑格尔哲学中的历史与现实的历史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并且在很多方面是对现实历史发展的深刻洞见,但是由于它的“颠倒”性质,诸多深刻见解也只能湮灭在思辨的逻辑轨迹之中。  在黑格尔看来,精神或理念是历史发展的前提和主体,精神或理念是按照一定规律运动发展的,这种运行规律是精神或理念本身所固有的属性,关于精神或理念的自在自为的规律的科学就是逻辑学。精神或理念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按照逻辑规律外化为自然界(自然哲学的研究对象),然后再回复到精神或理念本身(精神哲学的研究对象),在精神哲学中,精神还会经历从主观精神(灵魂、意识、心灵)到客观精神(法、道德、伦理)再到绝对精神(艺术、天启宗教、哲学)的过程。精神或理念的运动发展过程构成了黑格尔视野中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历史发展遵循否定之否定的逻辑规律,精神或理念每一次回归自身,都较之以往呈现出更高的必然性和普遍性,也就是说,经历否定之否定之后的精神或理念都会呈现出更高程度的公共性。  历史地审视公共性,并且将公共性的发展过程看作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上升过程,这是黑格尔哲学的合理性一面,并自始至终一直被马克思所坚持和发展;将公共性的发展看作精神或理念的发展过程,是黑格尔哲学的不合理一面,这一方面曾一度对马克思产生过较大的影响,直到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之后才祛除这种影响。  前文已经提到,马克思在写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虽然在一般世界观上已经转向了唯物主义,并对黑格尔哲学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但是在阐释公共性发展的问题上,其思想依然具有黑格尔哲学的影子。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公共性缺失,是由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导致的,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社会公共性的水平和结构取决于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具体性质。因此,要提高社会公共性水平就必须扬弃异化和私有财产,扬弃异化和私有财产后,人类历史发展就进入了共产主义阶段。马克思在这部手稿中对公共性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描绘了图景。但是不难看出,在这里,马克思论证公共性发展的逻辑进路与黑格尔论证历史发展的逻辑进路基本一致。首先,马克思预设了一个类本质的存在,这个类本质相当于黑格尔所说的精神或理念;其次,在一定阶段中,类本质发生了异化,使得人和人的类本质相分离,这与黑格尔语境中精神或理念的外化是一样的;*后,随着类本质的复归,人完全占有了自己的本质,人类社会便进入了共产主义阶段。这与黑格尔语境中精神或理念的复归是相一致的。可见,在当时的马克思看来,公共性的历史发展依然是一个思辨的过程。  1845年之后,在公共性发展问题上,马克思实现了从思辨历程到现实历程的转变,开始在现实的社会关系维度审视公共性的发展。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论述了部落所有制、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等历史上依次更替出现的所有制形式,社会公共性的发展过程伴随着所有制的发展过程。同时,对于未来共产主义的论证,马克思不再根据类本质的“三段式”发展过程,而是从生产力发展、普遍交往、消除私有制和强制性分工等现实的维度来论证。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从社会发展的现实过程出发,历史地描绘了资本主义社会公共性,一方面肯定了资本主义社会公共性的发展,包括创造出超过过去一切世代的生产力、打破过去一切封建关系、开拓了国际市场、改变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促进相互交往和相互依赖等,另一方面也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公共性的危机和不足,并诉诸无产阶级革命来解决这种公共性的危机和不足。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五大社会形态理论。

资本逻辑与公共性——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双重视域 作者简介

  桑明旭,哲学博士,苏州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系主任,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江苏省紫金文化优青。兼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马恩哲学思想研究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城市哲学研究分会秘书长、江苏省哲学学会副秘书长等。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政治哲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等课题7项,出版著作3部,在《哲学研究》《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