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闽籍学者文丛(第三辑):人文叙事——朱大可论文精选

闽籍学者文丛(第三辑):人文叙事——朱大可论文精选

作者:朱大可
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10-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73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32.4(7.2折) 定价  ¥4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闽籍学者文丛(第三辑):人文叙事——朱大可论文精选 版权信息

  • ISBN:9787211089239
  • 条形码:9787211089239 ; 978-7-211-08923-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闽籍学者文丛(第三辑):人文叙事——朱大可论文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作者1982年以来的主要文学批评作品,分宏大叙事、近景叙事、序言叙事三部分,讨论了文学的浪漫主义、文学的退化、中国散文的现代命运、文学批评中的精神分析、中国神话的解读、文学的终结,以及文学批评的“陷阱“等问题,并以海子与骆一禾、施蛰存、张爱玲、郑念、加缪、贝克特等文学和哲学家为例阐释了近景的叙事。“序言”叙事则是作者为王小波、羽戈、张念、马小盐、马莉等作家的作品所写的序言,作者别出心裁将其置于一种“独立”的叙事位置,彰显出其独特的文体价值。

闽籍学者文丛(第三辑):人文叙事——朱大可论文精选 目录

**辑 宏大叙事
饥馑的诗歌
空心的文学
缅怀浪漫主义
燃烧的迷津
零年代:大话革命与小资复兴
1978-2008:中国文学蜡像馆
文学:语文与算术的世纪之战
文化退化与文学断代
意见空间的文学丑角
中国散文的现代命运
忧郁的批评——关于文学批评的精神分析
中国神话的识读革命
文学的终结和蝶化
如何逃离“批评家陷阱”

第二辑 近景叙事
死亡的寓言
都市的老鼠
慵懒的自由——宋琳其人其诗
张爱玲的华袍及其虱子
文化口红和甜蜜的行旅——论余秋雨现象
诗歌麻将的N种玩法
我坐在加缪先生的山顶上
加缪:中国文化的局外人——荒谬美学在汉语世界的历史踪迹
马尔克斯的乌托邦——谨以此文悼念*后一位小说大师的谢世
贝克特:一个被等待的戈多
诺贝尔文学奖:一场斯德哥尔摩游戏

第三辑 序言叙事
剧痛的言说——序蒋蓝《媚骨之书》
民族国家的镜子和工艺——序高桥敷《丑陋的日本人》
外一篇没有哪个民族国家是完美的乌托邦
走出思想的童谣——序羽戈文集《无名者的心魂书写》
生活革命的先驱——序张念《女人的理想国》
爱、孤独与死亡的慢舞——序王乙宴诗集《水一样的》
破坏仪式的诗歌——序吕约诗集《破坏仪式的女人》
越过女性主义的感官视界——序《马莉诗选》

学术简表
展开全部

闽籍学者文丛(第三辑):人文叙事——朱大可论文精选 节选

  《人文叙事:朱大可论文精选》:  漫长的诗人队列,拥有着彼此相似的“世俗浪漫主义”的动人容貌,据此与西方世界的“神学浪漫主义”进行着无言的对抗。我们听见的是一种宏伟的合唱,在豪放派的激越旋律后面,婉约派发出了柔和感伤的和声,无数著名的姓氏支撑着这个庞大的美学集团。  我不想在这里谈论李白——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这个人的浪漫主义精神,与其说弥散在他的诗歌里,毋宁说停栖在他的生命风度中。他是谦逊的,他把浪漫主义的桂冠移交给了李贺,而后,飞扬高蹈着走进民间的传说。  李贺,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巅峰,他的语言和意象过于高峻,使一切批评家难以望其项背,而他的生命是那么短暂,刚刚照亮了唐朝的诗坛,就急促地陨灭了,同时,留下*奇诡壮丽的诗篇。他的生命的长度和他诗歌的高度构成了如此强烈的反差,以致他在一些小册子作家的手下成了“畸人”,也就是古怪的人、不可思议的人和逾越了古典伦理规范的人。这从反面验证了他的重要性。他本身就是一个出乎意料的奇迹。他只是没有风度而已。  李贺与李白的*大区别在于,前者是一个无比痛楚的人,而后者则恰好相反。李贺的痛楚来自他的病弱的肉体和无望的灵魂。他在这种痛楚的深渊里打滚,从颤栗的舌头上滚出诡异的诗句,说出对于时间和人生短促的惊骇和惧怕。而另一方面,他又显示了对物理世界的空前绝后的敏感性,这正是他不久将要放弃的那个实在的世界。它的质地、色泽、重量、裂纹、气味和声响,穿过砚台的影像被他轻灵精微地握住,像握住他即将长辞的世界。甚至连新小说派也不能达到他对于物体及其物体内在生命的触握深度。而后,通过对这样一种痛楚的触握,他把汉诗语言推进到李白根本无法企及的眩目境界。  这并不意味着,用粗疏或质朴语言写作的人值得我们蔑视。有时候,一种质朴的语言暗示了诗人心灵的质朴性,陶渊明是这方面的范例,一方面浪漫,一方面质朴。他用自己的伟大心灵统一美学的不相容的范畴,并借此开辟着通向乌托邦的革命道路。桃花源的景象是令人难忘的,它直接指涉了所有中国浪漫主义者所回避的事物,而这正是浪漫主义的真正核心。穿越桃花构成的墙垣,时间的河流把我们引向过去的世界。构成这个世界的要求是如此简单:田野、阡陌、屋舍、鸡犬、农夫、老人与儿童。他用这些字词概括了乌托邦里的全部事物。而当他退出后,他无法再度进入:迷津阻止了他。  我注意到了这种隐喻的意义。陶渊明用一个破坏性的结构反对了弥尔顿的理想。它不是从失乐园到复乐园的“福一达”过程,而是从得乐园到失乐园的“达一福”过程,它构成了一个比弥尔顿主义更深刻的反转的镜像。  令我惊异的还有,这个无法进入的乌托邦并未使我们绝望,它*多只能使我们为之忧伤和怅惘而已。这不仅是一个叙述技巧的问题,而且显示了浪漫主义的情感本性。在陶渊明看来,我们企及或不能企及乌托邦,它完全取决于概率和统计学的因素。这就为信念的生长提供了脆弱的理由。  正是这样的信念鼓舞了陶渊明的寒碜的田园生活——一个乌托邦的次等摹本。关于乌托邦,陶仅仅进入了一次,而关于它的摹本,陶则倾注了*大量的言辞和激情。他的喜悦和他的悲痛像稻菽一样从田园的土地生长,而*终,喜悦瓦解了,剩下的只有永久的悲痛。  乌托邦的现世化,或是浪漫主义字词的实存化,这是浪漫主义精神的*严酷的敌人。历史上所有类似的努力都注定要归于失败。我们企望用手指抓住它,而我们却抓住了一个虚空,就在这样的深刻的失望中,浪漫主义精神从我们的心灵中消退了,像消退的洪水,而后,露出了光裸的、一无所有的大地。  ……

闽籍学者文丛(第三辑):人文叙事——朱大可论文精选 作者简介

  朱大可,1957年生,祖籍福建武平,文化批评家、文化学者和小说家。哲学博士,教授。曾任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述有专著《流氓的盛宴》、《华夏上古神系》(上、下卷)、《中国神话密码》,文论集《文化的焦虑:朱大可守望书系》(五卷)、《燃烧的迷津》、《聒噪的时代》、《孤独的大多数》,随笔集《记忆的红皮书》,中篇小说集《古事记》,短篇小说集《六异录》,另主编《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九卷)等。    林继中(1942-),福建漳州人。1967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198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1986年毕业于山东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导师为萧涤非先生。原漳州师范学院院长,现为闽南师范大学荣休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在《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中华文史论丛》等发表论文140余篇,出版专著有《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文化建构文学史纲》《激活传统——寻求中国古代文论的生长点》《杜诗学论薮》《文本内外——文化诗学实验报告》《林继中文集》(8卷)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