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在哈工大的熔炉中锻炼成长

在哈工大的熔炉中锻炼成长

作者:孙光裕著
出版社: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8-01
开本: 24cm 页数: 136页
本类榜单:传记销量榜
中 图 价:¥41.8(7.2折) 定价  ¥5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在哈工大的熔炉中锻炼成长 版权信息

  • ISBN:9787576703856
  • 条形码:9787576703856 ; 978-7-5767-0385-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在哈工大的熔炉中锻炼成长 本书特色

孙光裕同志是哈工大的一名优秀教师和科研管理工作者。早在20世纪80年代,他就是学校备选的出国研修生,后因工作需要,被选拔到学校科技管理工作岗位。作者以自己丰富的生活阅历为素材,怀揣激情写出一部回忆录,这部回忆录既是人生的总结,又是自我思想和人格的升华,能给人以激励,也是给予后人的宝贵财富。

在哈工大的熔炉中锻炼成长 内容简介

本书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原企业党工委书记、学校生产开发办公室主任孙光裕老师的回忆录,书稿共分11章,详细回忆了作者的童年、中学时代、大学时代、在部队工作及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工作时期值得回忆和与读者分享的精彩人生经历。

在哈工大的熔炉中锻炼成长 目录

**章 我的童年
一、祖辈们生活的苦难之旅
二、父亲母亲到农村“插队落户”
三、不能泯灭的童年记忆
第二章 我的中学时代
一、初中时代的美好时光
二、高中时代的艰苦求学
三、难忘中学时代亲密的伙伴和战友
第三章 我的大学生活
一、全新的大学,美好的校园
二、笃志好学,刻苦攻读
三、在社会活动中锻炼成长
四、“学习雷锋”友爱互助
五、毕业分配到“大三线”
第四章 在部队农场劳动锻炼
一、英雄的部队
二、军营中的磨炼与成长
三、依依不舍的告别
第五章 在贵州〇一一基地
一、踏上贵州高原
二、山沟里的军工厂
三、在车间当钳工
四、参加革命样板戏演出队
五、爱人来厂探亲
六、到厂设计科工作
七、夹弯沟的情谊
八、工作调动
第六章 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第二次专业选择
二、在教学科研**线
三、参加出国研修人员培训班
四、提职和提干
五、调入学校科研处
六、组建校生产开发办公室和
校科技实业开发总公司
七、创办国家大学科技园
八、“国之重器”的感悟
九、出国访问和学术交流
十、赴回归前的香港参展和学习
第七章 到社会企业兼职
一、在哈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二、在哈工大科软股份有限公司和长城公司
第八章 我的家庭生活
一、欢乐美满的家庭
二、乐天知命的幸福晚年
第九章 我的第二故乡——三亚
第十章 大学毕业50年后校友重逢
一、长春聚会
二、烟台校友再相逢
第十一章 后续
一、退休生活
二、重游香港和澳门
三、和老伴结婚50周年金婚庆典
附录
孙光裕小传
努力发展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
展开全部

在哈工大的熔炉中锻炼成长 节选

**章 我的童年 听父辈们讲,我的原籍在山东省武城县周楼村。据说,这个村在20世纪60年代划归河北省故城县。我没有回过老家。80年代我母亲曾回去一次,那时候亲人们还在。当时我正在北京出差,妈妈打来电话说舅舅和姨妈都很想我,想让我回去看看。我很高兴地买了火车票,但将要起程时,接到学校电话,要我参加部里的重要会议,结果没回成。这是我终生的遗憾。寻根的机会错过就没有了。 一、祖辈们生活的苦难之旅 爷爷对我讲,关里家收成不行,十年九旱,一亩地一年也打不了多少粮食。所以很小的时候他就闯关东了。他出生在1900年,17岁时跟着亲戚去东北营口种了一年西瓜,然后就和同村人一起来到了哈尔滨。他在哈尔滨的饭馆做过伙计,在道外十九道街的火磨厂打过工,还在道外北七道街和三哥(我的三爷爷)一起开过饭馆。爷爷兄弟四个,只有他和三爷爷在哈尔滨定居,其他爷辈的人我没见过。 三爷爷这个人很聪明,在哈尔滨的前期生活得很好,曾娶过两房太太,育有四子一女。他的儿女(即我的叔叔、姑姑)年龄和我相仿,小时候我们经常走动,至今仍有来往。我记忆中,爷爷和三爷爷的关系并不好,也不太来往,据说是在北七道街开饭馆时落下的恩怨。小时候,我经常去看望三爷爷,都是父亲让我去的。三爷爷对我很好,他有文化,很幽默也很疼我,是一位风趣、和蔼、慈祥的老人。 爷爷没念过书,不识字,也不善言谈。但是,他深谙世道,为人公平仗义,处世有方。不但在家很有威望,就是邻里间纠纷不解的时候,也都求他出面,他都能给处理好。我记忆中的爷爷历尽沧桑,终日在温饱线上挣扎。我开始记事的时候,家中已有十来口人,爷爷经常改换营生,但始终换不来家庭的温饱。解放前后的几年他开过饭馆,还开过杂货铺。后来,他给别人炒过花生,拉过水车,做过更夫,好像没做过“体面”的工作。现在老人们能得到的安逸和幸福,他一天都没有享受过。 我小的时候,我的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因为生活困难,很少能吃到肉和细粮。过中秋节时只能分到半块月饼(后来分到过一块),还舍不得吃,几天才能吃完。和我家很熟悉的邻居房叔叔曾对我讲:“你爷爷很了不起,曾资助过地下党(即共产党)。”我问起爷爷这件事,爷爷说:“我不知道他们是共产党,只知道他们是跑老客(做生意)的。我开饭馆时经常给他们送饭吃。”解放后,上级党组织曾派人找到我爷爷,准备让我的父亲到哈尔滨港务局当科长。但因为当时赚钱太少(当时每个月只能挣到290分,分是一种临时发行的代币券,290分相当于当时的30元钱左右),爷爷没让去。那时候,家里正开着个小杂货铺,还可以维持生活。但是,这个杂货铺开得很不容易:爷爷不识字,不会开发票,爸爸也做不到卖每笔货都开发票,所以钱匣里的钱和发票总是对不上数。税务局的人认为,这就是偷税漏税,就要罚款。到了1957年,生计实在难以维持的时候,我哭着闹着,叫爷爷和爸爸再也不要开这个杂货铺了。爷爷不开杂货铺了,但因交不上房租,门市房也没了。爷爷没有了生计,只好到道外环卫处去拉水车(喷洒路面的人力车),父亲则到道外的一个伟力电器安装队去学电工。后来这个安装队被合并到哈尔滨第二变压器厂。当时他们的工资是每月三十几元,也很难养家,爷爷有时候中午去饭馆买碗五分钱的大米饭拌着酱油就吃了。 P1-4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