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陪伴式成长:走进孩子的内心

陪伴式成长:走进孩子的内心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时间:2022-11-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80
本类榜单:家庭教育销量榜
中 图 价:¥23.1(5.5折) 定价  ¥42.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陪伴式成长:走进孩子的内心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5755420
  • 条形码:9787505755420 ; 978-7-5057-5542-0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陪伴式成长:走进孩子的内心 本书特色

1、本书是意大利知名儿童心理学家的畅销之作 2、作者是意大利心理学家、心理治疗学者和作家,《当代心理学》杂志主编,教育及心理类电台和电视节目的常驻嘉宾。曾在罗马**大学担任发展心理学教授 3、书中列举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常见的68个典型问题并给予解决方法 4、如:厌学、拖沓、情绪不稳、暴力、多动、霸凌、争吵、脏话、虐待、家庭作业、尿床、工作等问题 5、本书**部分主要分析孩子的心理需求以及各个成长阶段心理状态的变化 6第二部分划分单个主题解释在养育过程中父母和孩子会面对的诸多问题并给出建议 7、作者从专业角度和实践经验出发,提供相应的方法和策略,让双方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共同成长。 8、养育孩子不仅仅需要爱,更需要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懂得和孩子的相处之道

陪伴式成长:走进孩子的内心 内容简介

《陪伴式成长:走进孩子的内心》是是意大利知名儿童心理学家写给新手父母的畅销之作。为人父母,**节课就是要明白世上没有很大程度上完美的父母,尤其是当孩子让父母失去耐心,变得焦虑、困惑甚至绝望的时候。本书先对孩子的心理需求以及各个成长阶段的心理状态变化进行阐述,然后再划分单个主题来讨论在养育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并从专业角度和实践经验出发,提供相应的方法和策略,让双方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共同成长。

陪伴式成长:走进孩子的内心 目录

目录

**部分 助其成长 / 1

儿童心理需求 / 2

不同发展阶段 / 15


第二部分 解决问题 / 31

收养 /32

假想伙伴 / 37

爱 /40

对孩子的恨 / 42

依恋 / 45

保姆 / 52

咬指甲的孩子 / 54

多动的孩子 / 57

欺凌行为 / 59

任性 使坏 恶作剧 /63

同龄人 / 65

家庭作业 / 67

交流 / 70

专心 / 74

分享 / 77

儿童消费主义 / 80

虐待动物 / 82

抑郁 / 85

绘画 / 88

阅读障碍 / 92

离婚 / 97

复发性腹痛 / 104

问题与回答 / 106

毒品 / 110

家庭教育 / 113

假性自我 / 118

童话故事与阅读 / 120

自信 / 124

儿歌 / 130

恐惧症 / 132

兄弟姐妹 / 135

双胞胎 / 140

玩积木 / 152

游戏与娱乐 / 156

暴力形象 / 161

食欲不振 / 164

童年里的恋爱 / 168

情商 / 171

社交智能 / 174

儿童的直觉 / 176

外语 / 178

父母间的争吵 / 180

儿童间的争吵 / 183

疾病 / 186

虐待 / 190

工作 / 193

无聊 / 197

新生儿的嗅觉 / 201

如何谈论内脏器官 / 203

脏话 / 206

继父 / 208

恐惧 / 210

恋童者 / 218

童年思维(发展) / 220

尿床 / 222

羞耻心 / 225

一起开怀大笑 / 227

成长的节奏 / 229

6岁 / 232

谈谈儿童的性 / 236

独自在家 / 239

睡觉 / 243

敏感 / 246

电视 / 251

性情 / 254

孩子的幽默感 / 258

假期 / 260

溺爱孩子 / 265


展开全部

陪伴式成长:走进孩子的内心 节选

助其成长 儿童心理需求 养育一个孩子需举全村之力。 ——中世纪谚语 现如今,孩子成长的世界与半个世纪前相比已有了很大不同,至少在欧美国家是如此。孩子们得到了更多物质关怀(吃、穿)、更多医疗护理,从小就习惯坐汽车出行,和父母出国旅游,爷爷奶奶们往往年纪也不大(还在上班、还能出门旅游),参加各种体育锻炼,拥有许多玩具,使用PS游戏机、电脑和手机等高精尖产品获取信息、休闲娱乐、隔空交流。现在的孩子们,一举一动都会让人觉得,他们的成长速度和情感需求都与从前的孩子有着本质区别,他们摆弄的那些科技产品——PS游戏机、智能手机——让生活变得丰富和有趣得多。 如果说同过去相比,孩子们所处的外部环境、受到的外界刺激已有所不同,从而造就了新的兴趣爱好,可是在根本需求上,如今的孩子却和过去没有什么两样。人们尤其应该注意,不要觉得现在的孩子身心更加成熟,事实并非如此。第三个千年中的孩子们依然需要温情、交谈、奉献与自由玩耍。 美国心理学家戴维·艾尔金德在他的《速成儿童》一书里写道:“人们觉得现在的孩子们很了不起,面对生活的各种变化,总能应对自如;从小就懂得察言观色,适应环境的能力极强,善于处理源源不断的信息,小小年纪就能够做出取舍。孩子的这些能力愈发使人相信,家庭中不能只是父母一言堂。然而,不论是‘儿童一无所知’的现代观,还是‘儿童无所不知’的后现代观,其实都歪曲了真实情况。‘现代’的孩子不像大人想的那么单纯,而‘后现代’的孩子也不像父母和社会期望的那样精明。不过,‘一无所知’这种低估对孩子往往是有利的。这种情况都是对家长要求得更多,他们应当给孩子提供保护和安全,而不是要求孩子适应成人的需要。” 认可孩子的能力与天赋、促进强化孩子的自我意识并提高其自主能力固然重要,但也不要把“知道”与“理解”、“聪明”与“成熟”混为一谈。人可以知道一些事,但却不理解个中真意;人可以很聪明——就像孩子可以在短短几年中学会大量的事情——但却不成熟。使人成熟的,绝不仅仅是智慧,更有经历、反思,往往还伴有失败与痛苦。即使在多媒体与通信技术时代,孩子的健康成长依然离不开一些基本需求。这些需求如果得不到恰当回应,就会演变成一些不当行为,这些行为意味着一种缺失、一种困境。比如,5~6岁的孩子,如果得不到关爱,那么他a a 本书在非特指的叙述性语言中,以“他”来指代所有性别。为了寻求安慰,也许会暴食、吃手(这个年纪的孩子已经可以不这样做了),或是一刻不停地缠着妈妈。一个愤怒的孩子可能会去欺负比自己小的孩子,或者通过咬指甲、轻微自残等行为把这种不满发泄在自己身上。长期处于惊恐中的孩子,出于自我保护而不敢表达情绪,唯唯诺诺,以至于看上去十分木讷,甚至呆滞。心理遭受过严重创伤的孩子则完全无法保护自己,任由其他孩子欺凌。在孩子的成长中,父母是*应关注满足其各种需求的人,此外还有一些成人的影响也至关重要。老师、爷爷奶奶、保姆、舞蹈老师、足球教练,等等,这些人都在孩子的成长中发挥着重要的补充与支撑作用:他们是父母之外的“其他”大人,帮助孩子成长,是孩子依靠与亲近的人。这本小书也是写给他们的,为的是使长辈与晚辈间的交流更加轻松与自然。下文列举了儿童的基本心理需求;本书的第二部分则深入剖析了儿童在成长、亲子关系、与同龄人相处以及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对其中的典型问题一探究竟。 无条件的爱 “我愿意陪着你”,孩子希望经常接收到这一讯息,而且*好是要付诸实际行动而不只是嘴上说的。越小的孩子,越希望自己能够被完全接受、理解、支持和引导。 明白自己无论乖不乖、学习成绩好与坏,总会有人惦念、无条件地接纳自己,这是孩童时期的一种重要感受,能够让孩子建立安全感。小孩子有时候会意识到自己的脆弱;但是,想到妈妈或者自己依赖的人想着他时,就会觉得自己安全、强大、天下无敌。爱能克服恐惧。孩子如果知道自己有一个可以依靠的港湾,就能在经历创伤后更快地走出来。当然,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可能会出现矛盾情感:一个人可能会对*亲近的人发火,但*后还是会与其重归于好。 亲子间的紧密联系恰恰是在孩子出生后的3年里建立的,在这一阶段,孩子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关爱、呵护与支持。随着一点点长大,他需要感受到来自亲近之人的关心、帮助与信赖,需要他们承认自己在这世上的一席之地,需要感受到自己是集体、家庭、群组的一分子,这种归属感会带来乐观情绪,带来主动做事和参与行动的愿望。 所有这些并不意味着孩子淘气时家长应听之任之:与自己信赖的成人生活在一起的孩子,随着逐渐成长,将能够容忍成长中必经的矛盾和“为了他们好”而受到的批评或责骂。合乎年龄与个性特征的规则会给予婴幼儿安全感:如果知道自己的父母能说了算、陪伴自己并且尽职尽责、在不同场合里举止得当、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孩子会非常高兴。 尊重孩子的个性 一味地责骂孩子笨、傻、犟,孩子犯了错就冷嘲热讽,当众揭短,对孩子态度冷淡、漠不关心,这些做法不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对这样的家长,孩子会惧怕并且躲避,在家长以及其他大人面前会表现得不自在。 尊重意味着许多事情。比如,悲伤、嫉妒、愤怒、恐惧这些情感,要认识到它们是孩子的真情流露,而不能简单粗暴地予以否定或嘲讽,这是尊重;再比如,给孩子足够的时间成长,而非使他过早背上责任、负罪感或者太多嘱托而变得心事重重,这是尊重;对孩子的成长表示出信任,而不是以成人的标准横加干涉,这是尊重;认真倾听并真诚回应孩子的话,这是尊重;不拿孩子的短处与其兄弟姐妹或同伴的长处比,不给孩子贴上类似“矮个儿”“胖子”“笨蛋”等标签,这也是尊重。 有些难听的话,大人也许出于习惯或者不经意间随口一说,他们觉得无关痛痒,可孩子却是头一回听到,而且会认为大人的话很重要,那么这些话可能会被赋予完全不同的意义。孩子正处在探索自我身份的阶段,会把一些和他有关的定义类的话套在自己身上,这会导致孩子无法完整地认识自我、迷茫,不仅在大人面前,而且在其他孩子面前都感到自卑。 家长在与孩子交流时,不能总是敷衍了事、闪烁其词,这样才能营造信任的氛围。有时,面对一些令人尴尬或者恼火的问题,大人会采取各种方式回避:假装没听见、转移话题、偷换概念,或者是利用孩子的话玩文字游戏——毕竟,这些小听众还无法像大人那样熟练驾驭语言。如此一来,孩子与家长间的交流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如果家长过于频繁地使用这些言语伎俩,孩子可能会有如下几种表现:耍脾气,变得任性乖张;顺从,逐渐变得不爱说话,有时会一声不吭;效仿,随着逐渐长大,采取和大人一样的沟通策略。与此相应的是,孩子能迅速察觉出大人是否关心自己,对自己是真诚还是欺骗。孩子能从一组信号中明白这一点:大人怎样来到自己身边,看自己的眼神,说话时的语气、态度、笑容,当然还有言行是否一致。 对孩子来说,家长和蔼可亲、不数落自己(孩子心里知道自己是“小孩”,知道自己不具备大人的能力)、时不时关心一下自己做的事情,是很令人开心的。

陪伴式成长:走进孩子的内心 作者简介

安娜·奥利维里奥·费拉里斯,意大利心理学家、心理治疗学者和作家,《当代心理学》杂志主编,教育及心理类电台和电视节目的常驻嘉宾。曾在罗马第一大学担任发展心理学教授。著有《在绿草地上奔跑:在游戏中学会生活》《洛丽塔综合征》《“起义”的父母:在当今时代养育孩子》《交给我吧:成长关系》《孩子和性教育:在充满诱惑的世界里让孩子健康成长》《第三位父母:和收养孩子一起生活》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