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为经典辩护

为经典辩护

作者:凌越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11-01
开本: 32开 页数: 346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35.4(6.1折) 定价  ¥5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为经典辩护 版权信息

  • ISBN:9787305259746
  • 条形码:9787305259746 ; 978-7-305-25974-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为经典辩护 本书特色

一部20世纪西方版《经典常谈》 知名评论家凌越的这部新作,是一部重读经典的“娱思”之作。他写得认真而艰苦,经常为了写好一个人物而读近百万字的内容,就像威尔逊那样“为了写一篇评论而读了一架子书”。凌越体内的“批评器官”仿佛时代喧嚣中一枚沉静而昂扬的音叉。 【封底语】 书名“为经典辩护”是我全部书评写作的一个核心思想。经典作品有时看起来不够时髦,甚至不可避免地沾染了时间的尘埃,但所有经典作品都有一股扑不灭的活力,英国作家伍尔夫曾准确地将这种活力比喻为大洋里“深沉的潜流”。正是这股不易察觉的潜流,带动人类思潮向前运动,并将人类带往他们自己都不敢相信的未来。相对而言,我较少关注流行读物,这使我可以避免奥登所说的在批评劣作时容易流露出的虚荣心,而且它们在光鲜一阵子后就会消失,根本无需书评人额外付出“埋葬的劳动”。 书评作为一种文化市场的产物,必须依赖于“意见市场”的需要。因此,书评作为广义的“意见”之一种,必然会随着社会对于“意见”的抵触和反感而不断萎缩。这多少是件让人伤感的事情,但伤感的不仅是书评写作在上升期的戛然而止,也是以此为象征的整个文化市场的日渐衰落。 ——凌越

为经典辩护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高水平的评论集,分为上下两辑,主要涉及文学和历史两大领域。评论对象都是备受关注的经典之作,例如费吉斯的《娜塔莎之舞》、埃德蒙·威尔逊的《到芬兰车站》、汤普森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蒙森的《罗马史》、阿玛蒂亚森的《惯于争鸣的印度人》、里尔克的《马尔特手记》、卡尔维诺的《为什么读经典》、杜拉斯的《琴声如诉》、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书中还有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加缪、康拉德、布罗茨基等一系列杰出作家传记的评论。这组评论文字朴实、内蕴绮丽,没有通常学术文章的干涩与生硬,而有着思想随笔的熨帖与自由,也就是宇文所安说的“娱思”一类的文章。

为经典辩护 目录

上辑

探究俄罗斯文化的底色

为地上天堂打下**根桩

从“地下”窥探启蒙运动

一部英国早期工人运动的史诗

在吉本和蒙森的夹缝间

三种视角看印度

挑起双眉的旅行者

文学和纪实的双重魅力

将报道带入沉静的氛围

刷新第三帝国的历史与记忆

让历史真相从迷雾中浮现

下辑

卡尔维诺:为经典辩护

詹姆斯??伍德:批评的美学

略萨:小说结构的魔法师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死屋和地下室写作

康拉德:以道德之光照亮黑暗

托马斯??曼:从专制拥趸到反纳粹斗士

菲茨杰拉德:爵士时代的幻梦

加缪: 为人道主义立下里程碑

昆德拉:我总是听见小说

聂鲁达:自传中的留白

布罗茨基:从威尼斯远眺圣彼得堡

附录“我们晓得墓地中没有死者”

后记

展开全部

为经典辩护 节选

布罗茨基:从威尼斯远眺圣彼得堡 “这座城市没有资格成为一个博物馆,因为它自己就是一件艺术品,是我们这个物种所创作的*伟大的杰作。”这句话出自布罗茨基1989年底出版的自传性散文《水印》。这部作品是布罗茨基为他所钟爱的城市威尼斯创作的一部文字肖像,其文字有着浓郁的诗意的敏感,从方方面面道尽了布罗茨基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和布罗茨基别的书一样,这本柔情之书也为他赢得了许多读者,其中一位读者的身份有点特殊,她叫伊莲娜??亚科维奇——20世纪90年代初期俄罗斯文化部长叶夫根尼??西多罗夫的新闻秘书。 通过布罗茨基的老朋友莱茵,亚科维奇和身在纽约的诗人取得联系,并在电话交谈中提出是否可以给布罗茨基拍一部纪录片,布罗茨基客客气气地答道:“啊,看看吧……”显然,是要拒绝。但亚科维奇没有放弃,在去莱茵处取材料时,又向他提出这一建议,莱茵显然兴致颇高,而且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莱茵的参与,才让这一设想成为可能。他们甚至没有怀疑过布罗茨基自己是否同意,“而直接讨论起该在哪儿拍摄。我们一致决定,就在威尼斯——那里很美,而且布罗茨基还写了一部随笔集《水印》,这就是现成的纪录片脚本嘛。”是啊,布罗茨基怎么会拒绝在自己*喜欢的城市,一边漫步欣赏威尼斯绝美的风景,一边和老朋友回忆往事呢? 不出所料,1993年11月,“我们与布罗茨基在威尼斯一起度过了整整一个星期”。这部纪录片名叫《与布罗茨基一起漫步》,片子拍得很顺利,也很成功,并于1995年5月24日(布罗茨基*后一个生日)获得首届“电视太空”职业电视奖。《与布罗茨基漫步威尼斯》一书是那次拍摄过程的完整文字资料汇编,既包括布罗茨基在纪录片中的谈话记录,也包括摄影机关闭之后录音机录下的内容。也就是说,这是布罗茨基未曾公布的*后的谈话,其重要价值自不待言。 威尼斯美轮美奂的风景给纪录片增添了浪漫的情调,但亚科维奇很清楚这不是重点,重点在于布罗茨基对于威尼斯的亲近感,会使他在漫步中更加轻松自在,更愿意开口说话——说什么呢?说什么都好!这可是这位享誉世界的诗人离开故国21年后**次在摄像机前用俄语谈论他所热爱的文学、音乐和艺术。当然,在拍摄过程中,亚科维奇也会很巧妙地将话题转向俄罗斯当下的政治,以及布罗茨基过去的经历。尽管亚科维奇本人对此兴趣更大一些,但她很尊重这位诗人骄傲的个性,在漫谈中,话题变得非常开放,而愉悦的谈话气氛则产生了更多有趣的话题和观点。 众所周知,布罗茨基曾两次成为世界新闻的中心人物。一次是1987年,由于其作品“超越时空限制,无论在文学及敏感问题方面,都充分显示出广阔的思想和浓郁的诗意”,布罗茨基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另一次是1964年,年轻的布罗茨基被苏联法庭指控“利用黄色诗歌和反苏作品毒害青年”,以“社会寄生虫”的罪名,被判服苦役五年。这一案件,在苏联内外引发了广泛而强烈的抗议。亚科维奇之所以会和布罗茨基取得联系,正是因为她看到了两份苏联政府解禁的布罗茨基档案材料:一份是1964年至1965年的,涉及“审判布罗茨基在创作知识分子中引发的各种曲解”;另一份是1987年的,是领导干部们关于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通信记录,他们都不知道该如何对待他的获奖。

为经典辩护 作者简介

凌越,诗人,译者,评论家。安徽铜陵人,现居广州。著有诗集《尘世之歌》《飘浮的地址》,评论集《寂寞者的观察》《见证者之书》《汗淋淋走过这些词》等。主编“俄耳甫斯诗译丛”。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