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两个伟大发现”的枢纽

“两个伟大发现”的枢纽

作者:张义修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9-01
开本: 16开 页数: 345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65.9(6.1折) 定价  ¥10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两个伟大发现”的枢纽 版权信息

  • ISBN:9787305259265
  • 条形码:9787305259265 ; 978-7-305-25926-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两个伟大发现”的枢纽 本书特色

本书立足德文考证版文献,以“对象化”概念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全程中的演变为主线,通过对马克思一系列相关概念的原初用法进行梳理和辨析,重点澄清“对象化”概念本身及以往相关研究中的误解,既填补了当前马克思思想史的相关研究空白,又促进了对马克思在哲学变革与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形成的经典理论的科学理解与深度把握,是学术梳理、个人研究、科学实践的重要参考。 内容方面: 本书回归德文原初语境,多次基于德文用法对马克思思想中的相关概念进行语境分析,并将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译文进行对比,研究角度新颖,过程严谨,结论参考性较高,对读者追根溯源大有裨益。此外,本书内容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当前学界相关研究的空白,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作者方面: 本书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丛书”中的一本,本套丛书的编者与本书著者皆为马克思思想研究领域的专业学者,深耕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多年,学术背景较好,且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

“两个伟大发现”的枢纽 内容简介

纵览马克思一生的重要文本,从其博士论文直到《资本论》,很少有概念像“对象化”这样,用法、含义、性质几经变化,却贯穿马克思哲学探索与经济学批判的全部历程。就概念来源而言,马克思的“对象化”直接来自青年黑格尔派的费尔巴哈,又与康德的“对象”概念、黑格尔的“对象性”概念紧密相关,是一个德国哲学语境独有的概念,体现了马克思自德国古典哲学而来的独特思维方式。就概念语境而言,这一概念不仅在青年马克思的文本中频频出现,更在后来的《资本论》及其相关手稿中大量出现,在经济学批判语境中扮演了支撑性的角色。本书以马克思“对象化”概念的历史演变为切入点,基于德文原初语境,希望为理解马克思的哲学方法论变革,挖掘马克思经济学批判背后的哲学基础,进而融贯地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两个伟大发现”的枢纽 目录

导论 001

一、重新发现马克思的“对象化”概念002

二、马克思“对象化”概念的研究史境遇006

三、本书的研究方法与论述框架014

上篇“对象化”与马克思哲学道路的开端

**章 “对象化”的概念史溯源023

**节 “对象”概念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出场023

第二节 黑格尔哲学中的“对象性”概念035

第三节 “对象化”之缘起: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再阐释044

第二章 “对象化”与马克思*初的哲学探索056

**节 “自我意识的对象化”:马克思的哲学起点056

第二节 “对象化”与青年马克思的初次哲学转向069

中篇 “对象化”与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现

第三章 “对象化”与青年马克思的经济学批判095

**节 “对象化劳动”:经济学理论的哲学透视096

第二节 “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异化批判理论的完整建构120

第三节 经济学批判的推进与“对象化”之思141

第四章 “对象化”与“新世界观”的诞生157

**节 作为“对象性活动”的“实践”:从人本学走向后人本学158

第二节 哲学起点的转变:告别“人的本质的对象化”173

第三节 批判方法论的转变与“对象化劳动”的偶现192

下篇 “对象化”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生成

第五章 “对象化”与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哲学基础223

**节 正视“劳动”与“对象化劳动”的重现224

第二节 “劳动”对象化为“价值”:商品和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哲学基础246

第三节 “价值”对象化为“货币”:价值形式理论的哲学基础265

第六章 “对象化”与马克思对资本关系的辩证解析284

**节 资本的本质与逻辑:基于“对象化劳动”的透视285

第二节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批判:“对象化劳动”与“活劳动”的辩证法303

参考文献 336

展开全部

“两个伟大发现”的枢纽 节选

摘自 第六章 “对象化”与马克思对资本关系的辩证解析 三、资本与劳动力的交换关系:平等背后的支配 马克思对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分析,不仅超越了政治经济学的实证思路,揭示出资本增殖的关系本性,提出了劳动力商品这一特殊商品,而且以此为基础,反思了资本与劳动的平等交换背后的秘密,即资本对劳动、“对象化劳动”对“活劳动”的支配关系。 早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马克思便已经意识到,资本家付给工人“工资”,从而让工人为自己劳动的过程,首先是一个商品交换过程,这一过程本身是平等的,但背后却蕴含着不平等。从工人的感性经验来看,工资就是资产者(Bourgeois)因为工人付出了特定的劳动时间(bestimmte Arbeitszeit)或者完成了特定的劳动(Herstellung einer bestimmten Arbeit)而支付给工人的一笔货币。“资产者用货币购买工人的劳动。工人是为了货币而向资产者出卖自己的劳动。”马克思突出了买卖行为,他想要告诉人们,劳动也是一种商品。资产者用货币换取劳动的过程也是一种商品交换过程,只不过,这种商品不是像砂糖那样可以称重的有形商品,而是只能用钟表来计量。当然,此时马克思所谓货币交换劳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资本家实际换得的商品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马克思在此将工资归结为劳动商品的价格,以此说明资本家给工人支付工资这一行为作为商品交换过程的意义:资本家就像购买其他原料和工具一样,购买回工人的劳动。工人的劳动也就由此和其他原料、工具一样,是资本家通过工资买回来的东西,是已经属于资本家的东西。因此,*终由工人借助工具加工原料而生产出来的产品,不过是资本家所拥有的各种商品所组成的新产品,工人在这种新产品的价格中“是没有份的”。一句话,资本家和工人不是合作关系,而是买主和商品提供者的关系,工资就已经是工人的劳动商品的报酬。“所以,工资不是工人在他所生产的商品中占有的一份。工资是原有商品中由资本家用以购买一定量的生产性劳动(produktiver Arbeit)的那一部分。”至于资本家后来怎么运用这个商品(工人的劳动),工人是没有支配权和收益权的。在这里,马克思正确地指出,资本家向工人支付工资的过程首先是一个商品交换过程,是符合等价交换规律的行为,而在后来的生产过程中,新产生的价值不再与工人发生关联,于是,资本家牢牢掌握了对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活劳动)的支配权。马克思由此提出,资本关系的本质是“对象化劳动”对“活劳动”的支配。 在《大纲》中,马克思再次从资本和劳动力的交换出发,进一步揭示了隐藏在资本家与工人平等交换背后的秘密,即资本获得对工人的劳动的支配权。实际上,这种支配权的剥夺是与资本和劳动的交换关系同时发生的,也是真正属于资本关系的特殊规定。 如前所述,资本家通过工资购买劳动力的过程,在狭义上,是工资与劳动力商品的交换,是一个等价交换过程;在广义上,是价值恒定的既有资本与一种能够带来新价值的“非资本”的交换过程,它意味着资本不仅是从货币形态等价地转换为商品形态,而且需要通过与资本之外的新的劳动发生关系,从而实现价值的保存和增多。一言以蔽之,资本与劳动的交换,既是作为工资的部分资本与劳动力商品的直接交换,也是作为对象化劳动的资本总体与作为资本对立面的创造价值的活劳动的交换。“能够成为资本的对立面的唯一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而且是创造价值的(werthschaffende)劳动,即生产性劳动(productive Arbeit)。” 对于资本与劳动的交换过程的这种双重意义,马克思进行了明确区分。其一,资本和劳动的交换首先表现为:“工人拿自己的商品,劳动,即作为商品同其他一切商品一样也有价格的使用价值,同资本出让给他的一定数额的交换价值,即一定数额的货币相交换。”这是一个标准的商品交换行为,“它完全属于普通的流通范畴”。其二,真正使得资本关系非同寻常的地方在于,这一过程同时包含另一种意义:“资本家换来劳动本身,这种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活动(werthsetzende Thätigkeit),是生产性劳动(productive Arbeit);也就是说,资本家换来这样一种生产力(Productivkraft),这种生产力使资本得以保存(erhält)和倍增(vervielfältigt),从而变成了资本的生产力(Productivkraft)和再生产力(reproducirenden Kraft),一种属于资本本身的力(Kraft)。”也就是说,资本所获得的不仅是有限的、量化的劳动,还是一种质性力量。资本占有了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就意味着,资本占有了对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的支配权,劳动的力量从此属于资本,而不再属于劳动者本人。就此而言,资本的一部分即工资与劳动力的交换,带来的不是资本与劳动的合作,而是资本对劳动的占有。正是这一点,使得资本运作不再是商品交换。马克思因此将第二种行为称为“资本占有劳动的特殊过程”,他强调,这种行为“是在质上与交换不同的过程,只是由于滥用字眼,它才会被称为某种交换。这个过程是直接同交换对立的;它本质上是另一种范畴。” 为什么资本与劳动的“交换”却同时带来资本与劳动的一种“非交换”的占有关系?在资本与劳动力商品的交换中,一方面,等价交换的原则仍然有效,另一方面,资本运作的总公式决定了,劳动力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才是资本增殖的来源,恰恰是这种使用价值保证了资本总公式的*终实现。资本的秘密就是从劳资交换中的这种双重意义开始的:从商品交换的视角看,只要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得到了足额支付,那么,无论接下来使用价值被如何使用,就交换层面来说,工人和资本家的关系就是平等的。“工人以货币形式,以一般财富形式得到了等价物,他在这个交换中就是作为平等者与资本家相对立,像任何其他交换者一样;至少从外表上看是如此。”但是,工人不知道的事情是,相比于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等价物,资本家更加关心的是其特殊的使用价值,即能够创造价值的劳动。只要掌握住了后者,那么,在平等交换过后,资本终将拿回预支的一切,并且获得更多。这是一个在交换之外的、属于资本关系的秘密。从这个角度来说,“事实上这种平等已经被破坏了,因为这种表面上的简单交换是以如下事实为前提的:他是作为工人同资本家发生关系,是作为处在与交换价值不同的独特形式中的使用价值……他已经处在某种另外的在经济上具有不同规定的关系中了——在使用价值的性质,商品的特殊使用价值本身都是无关紧要的那种交换关系之外”。 通过表面的平等交换,资本获得了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工人的劳动要听命于资本,换句话说,资本获得了“对他人劳动的支配权(Disposition)”。这个“Disposition”也可以被翻译为“处置”“安排”。对于工人来说,这一点在表面上并没有什么不妥,他所出卖的也就是“对自己劳动的支配权(Disposition),这种劳动是特定的(bestimmte)劳动,特定的技能(bestimmte Kunstfertigkeit)等”。然而,资本家真正获得的却不仅仅是特定的劳动及其对象化,而且是作为价值一般和财富一般的抽象劳动的对象化,是比劳动力商品自身价值更高的价值。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同样谈到了工人的劳动支配权的转移:“当工人的劳动实际上开始了的时候,它就不再属于工人了,因而也就不再能被工人出卖了。”从历史发展来看,工人在丧失了对自己的劳动的支配权之后,也就随之失去了实现财富积累的可能。*终,工人成为没有任何个人生产和生活资料,只能出卖自己劳动力的现代意义上的“雇佣工人”。然而,资产阶级的理论家们却在鼓吹工人“节约”“勤劳”的美德,甚至将工人能够创造比自身价值更高的价值视作资本对工人的伟大功绩。可见,相比于关于剩余价值的量化计量,这种劳动支配权的剥夺,才是资本凌驾于劳动之上的质性缘由。资本与劳动的交换带来的是资本世界的永恒轮回:手握劳动支配权的资本家不断发财致富,而工人永远是工人。 总而言之,资本与劳动(力)的交换带来了这样的结果:“工人丧失所有权,而对象化劳动拥有对活劳动的所有权。”这种所有权的改变,不仅涉及分配,更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这种分配方式就是生产关系本身,不过是从分配角度来看罢了。”因此,想要深入理解对象化劳动与活劳动的实质关系,就必须转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

“两个伟大发现”的枢纽 作者简介

张义修,南京大学哲学博士,浙大城市学院特聘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与城市理论研究。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