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城墙(第四辑)

中国城墙(第四辑)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10-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48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135.0(7.5折) 定价  ¥18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国城墙(第四辑)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730121
  • 条形码:9787030730121 ; 978-7-03-073012-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城墙(第四辑) 内容简介

《中国城墙》是国内首本专门、系统研究中国城墙和“城墙学”的辑刊,由中国城墙研究院、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办公室、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共同主办。本书旨在深入持久挖掘、研究、推广、保护、利用中国城墙遗产,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助力中国明清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城墙(第四辑) 目录

目录
城墙考古
青海共和盆地古代城址的调查与研究 曹凯 杜玮(001)
河北省滦州市孙薛营村西牙城古城址考古勘探和勘察简报 唐山市文物古建研究所 滦州市文物管理所(039)
寿县明清城墙驳岸调查简述 蔡波涛 李军(050)
江苏溧阳团城明清遗址考古调查初步发现 史骏 董珊珊(061)
发现镇朔关 高兴东 李辉 姜恩庆(071)
城墙历史
对明代南京京师外城的初步认识 贺云翱(083)
明代开封周王府城垣形制考论 陈潇 王雁君(094)
徽州城墙考略 孙璨 周晨禾(111)
济南城市发展与城墙变迁探析 程彩霞(141)
城墙学研究城垣做法册式(清)刻本 佚名 张晓东 点校(156)
近百年来成都古城墙研究综述 孙正阳 刘佳艺 吉怡蓉 王应瑄 张幸莹(180)
城墙保护
临淄齐国故城开裂城墙剖面遗迹本体抢救性保护设计研究 周双林 杨朔 余冰娇 闫海涛(189)
南京城墙遗产监测与预警体系构建的探讨 王天文 王南南(202)
南京城墙龙脖子段城墙现状检测与安全性评估 段本欢(212)
展开全部

中国城墙(第四辑) 节选

城墙考古 青海共和盆地古代城址的调查与研究 曹凯 杜玮 摘要:青海共和盆地分布有大量的古代城址,基于田野考古调查,详细记录盆地内35 处城址的位置、形制、保存状况,利用无人机和RTK 等设备对城址进行测绘并绘制出城址的平面图。依据城址的规模、城内布局、所处位置将其划分为城、戍堡、寺城、建筑群四类。通过分析遗物特征、14C 测年数据并结合历史文献研究,表明城址集中在西汉、南北朝、唐宋、明清四个时期。 关键词:共和盆地;考古调查;城址类型;城址年代 共和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处于祁连山和昆仑山的过渡地带,地理坐标为东经98°03′—102°12′,北纬35°35′—37°22′。四周群山环抱,东接日月山,西部和南部毗邻昆仑山系的河卡山、鄂拉山,北邻青海南山,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整体呈西窄东宽的葫芦状。共和盆地自古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历史上,羌族、鲜卑、吐蕃、吐谷浑、蒙古族等民族都在共和盆地活动过,对共和盆地的历史演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留下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古代城址便是其中重要一类,本文集中研究调查发现的35 座古城。 一、考古调查发现 盆地内城址可分为城、戍堡、寺城、建筑群四个类型,共发现城21 座,戍堡9 座,寺城3 处,建筑群1 处。根据城址规模、所处位置、功能可以将盆地内的城址分为城和戍堡两大类型。大者如支东加拉古城,周长约1700 米,面积约16 万平方米;小者如上沟后堡,周长约200 米,面积约0.3 万平方米。一般前者墙体边长100 米以上,建于平地和川谷内;而后者边长小于100 米,建于山顶、山腰或黄河两岸的谷口处,类似于“桥头堡”。此外,该地区还存在两种特殊的城址类型——建筑群遗址和寺城,前者往往在不到1 平方千米的面积里,有3 处以上的城址存在,城址有大有小,互相间隔几百米不等;后者一般地面无残留的墙体,遗址中可采集到大量的板瓦、筒瓦、瓦当等建筑构件,可能是重要的佛教寺院所在地,将其划分成盆地内的一类城址。 (一)城 共调查城址21 座,有15 座墙体保存较好,测绘后绘制了城址平面图,其中支东加拉古城和黑古城年代比较清楚,伏俟城和那亥烈古城做了考古勘探,克才古城、切吉古城做了14C 测年,故将这6 座城址调查情况介绍如下,其余城址情况见附表一。 (1)支东加拉古城位于兴海县河卡乡塘格木农场八中队与九中队之间,北距塘格木农场约1.5 千米处。周围是平坦草原,地势开阔,水草丰茂,与切吉古城相距约3.9 千米。古城呈正方向分布,平面近方形。东墙现长444 米,西墙现长430 米,南墙现长428 米,北墙现长433 米,面积约16 万平方米。南墙和北墙可确认中门。城东南角暴露断面,中下部可见夯层,厚7.5—8 厘米,未见夹夯物,土质较纯,底部被掏出一洞,上部覆盖塌积物。城墙破坏较严重,墙体较低,大部分被芨芨草覆盖。城中部有一南北向现代水沟,水沟东侧已被 开垦成农田,西侧为草地(图一—图三)。 南墙以内采集有少量灰陶片,以绳纹、弦纹为主;西墙南段采集有夹砂红陶片以及绳纹与弦纹灰陶片;城内中部农田区采集有较大的弦纹、斜向平行纹、波浪纹灰陶罐口沿、腹部残片。西墙内中南部有一处陶片较密的区域,采集到红陶与绳纹灰陶片等。东墙北部有一低洼处,可能为侧门或破坏所致。城内采集有完整石磨盘1 件,残磨盘2 件(图四)。 (2)伏俟城位于海南州共和县石乃亥乡铁卜加村西北约1.1 千米,北距石乃亥乡政府驻地约4.5 千米处。此城南侧为石乃亥北山,北邻莱济河,东南距青海湖约7.5 千米。该城所处草原,地势平坦,水草丰茂,交通便利。 图一 支东加拉古城航拍 图二 支东加拉古城DEM 图三 支东加拉古城平面图 图四 支东加拉古城采集标本 1—3. 磨盘 4. 陶器口沿 5. 陶器器底 6—8. 陶片 古城分内外两重城墙,内城平面略呈方形,修建于地势平坦的草原上,城墙用细砂土夯筑而成,夯层之间夹杂有砂砾层。墙体总体保存状况良好,地表仍存较为明显的轮廓。内城东墙现长243 米,西墙现长240 米,南墙现长256.7 米,北墙现长268 米,面积约6 万平方米。四墙体现存宽度在26—30 米,勘探后内城四面墙体宽16—18 米。内城东墙中部辟有一门,宽约5.6 米。东门外附有平面近似方形的瓮城,其北墙长约22.4 米,东墙长约24 米,南墙长约13 米,瓮城南开有城门。外城东墙有两道,在内城东墙以东400 米处为**道墙,有两门,此墙现存长度为1075 米。郭城东二墙距东一墙363—454 米,有一门,现长795 米。 南墙长约1451.6 米,西墙现长约874 米。北部为莱济河,因此未修筑城墙。总体面积约135 万平方米。外郭城外有壕沟,壕沟总体长约4195 米,宽1.8—3.4 米,深1.5—2.2 米,沟底淤土层厚0.3—0.5 米(图五—图七)。 图五 伏俟城内城航拍 图六 伏俟城内城DEM 目前城内地表残存夯土建筑两处,通过勘探发现四处建筑基址。城内地表遗物较少,只在内城西北角盗洞内发现大量瓦片,分板瓦和筒瓦两大类。瓦片分饰有粗绳纹、细绳纹以及叶脉纹,部分瓦面上刻划或戳印有文字。 (3)克才古城位于共和县克才村西北,一处向东伸出,北、东、南三面邻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