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活性毁伤增强破片战斗部技术

活性毁伤增强破片战斗部技术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8-01
开本: 24cm 页数: 288页
本类榜单:工业技术销量榜
中 图 价:¥53.2(7.0折) 定价  ¥7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活性毁伤增强破片战斗部技术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8289214
  • 条形码:9787568289214 ; 978-7-5682-8921-4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活性毁伤增强破片战斗部技术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阐述活性毁伤增强破片战斗部技术研究*新进展及成果,共包括6章内容。第1章主要阐述破片成形理论、破片飞散特性、冲击波场理论等内容;第2章主要阐述活性破片战斗部技术体系、活性破片爆炸坚动适应性设计、爆炸鉴动适应性与初速匹配设计、活性破片弹道特性等内容;第3章主要阐述防空活性杆条战斗部设计、反导活性杀伤增强装置设计、活性杆条战斗部杀伤场理论和影响规律等内容;第4章主要阐述活性破片爆炸驱动适应性、活性破片飞行特性、活性破片战斗部毁伤效应和活性杆条战斗部实验方法等内容;第5章主要阐述活性破片毁伤增强效应、防空和反辐射威力增强模型等内容;第6章主要阐述活性破片、直接碰撞、小脱靶量反导威力增强模型等内容。

活性毁伤增强破片战斗部技术 目录

第1章破片战斗部基础理论001

1.1概述002

1.1.1破片战斗部类型002

1.1.2破片战斗部毁伤方式006

1.1.3破片战斗部发展趋势009

1.2破片成形理论011

1.2.1破片尺寸分布011

1.2.2破片质量分布016

1.2.3破片初速分布017

1.3破片飞散特性028

1.3.1破片飞散方位角028

1.3.2破片空间分布特性030

1.3.3破片弹道飞行特性034

1.4冲击波场理论036

1.4.1炸药当量模型036

1.4.2冲击波形成理论037

1.4.3冲击波特性参数040

第2章活性毁伤增强破片战斗部设计方法043

2.1活性破片战斗部技术体系044

2.1.1毁伤机理044

2.1.2技术内涵045

2.1.3关键技术049

2.2活性破片爆炸驱动适应性设计051

2.2.1技术原理051

2.2.2理论模型055

2.2.3影响规律059

2.3爆炸驱动适应性与初速匹配设计063

2.3.1爆炸驱动适应性分析063

2.3.2活性破片爆炸驱动初速066

2.3.3活性破片初速影响规律069

2.4活性破片弹道特性073

2.4.1弹道特性分析073

2.4.2存速预估模型073

2.4.3弹道特性影响规律074

活性毁伤增强破片战斗部技术目录第3章活性毁伤增强杆条战斗部设计方法079

3.1防空活性杆条战斗部设计080

3.1.1防空杆条战斗部技术080

3.1.2战斗部结构设计082

3.1.3活性杆条设计088

3.2反导活性杀伤增强装置设计093

3.2.1反导杀伤增强技术093

3.2.2装药结构设计097

3.2.3活性毁伤元设计102

3.3活性杆条战斗部杀伤场理论108

3.3.1初速理论108

3.3.2飞散理论110

3.3.3杀伤场理论113

3.4活性杆条战斗部杀伤场影响规律113

3.4.1飞散速度影响113

3.4.2飞散角速度影响116

3.4.3飞散姿态影响119

第4章活性毁伤增强破片战斗部实验方法123

4.1活性破片爆炸驱动适应性实验方法124

4.1.1静爆回收法124

4.1.2弹道发射回收法131

4.1.3抗碎性表征方法133

4.2活性破片飞行特性实验方法136

4.2.1直接测量法136

4.2.2间接测量法140

4.2.3飞行特性表征方法144

4.3活性破片战斗部毁伤效应实验方法146

4.3.1结构毁伤效应146

4.3.2引燃毁伤效应153

4.3.3引爆毁伤效应155

4.4活性杆条战斗部实验方法158

4.4.1活性杆条驱动适应性158

4.4.2活性杆条弹道特性161

4.4.3活性杆条战斗部毁伤效应164

第5章防空反辐射威力增强模型169

5.1概述170

5.1.1典型目标特性170

5.1.2空中目标弹目交汇模型173

5.1.3地面目标弹目交汇模型175

5.2活性破片毁伤增强效应176

5.2.1毁伤准则176

5.2.2结构毁伤增强效应177

5.2.3引燃引爆增强效应185

5.3防空威力增强模型190

5.3.1威力半径增强模型191

5.3.2杀伤概率增强模型193

5.3.3防空威力增强规律194

5.4反辐射威力增强模型197

5.4.1杀伤区域增强模型197

5.4.2杀伤面积增强模型199

5.4.3反辐射威力增强规律200

第6章反导威力增强模型209

6.1概述210

6.1.1典型目标特性210

6.1.2传统反导技术216

6.1.3活性杀伤增强反导技术218

6.2活性破片反导威力增强模型219

6.2.1毁伤增强机理220

6.2.2毁伤增强模型221

6.2.3毁伤增强规律228

6.3直接碰撞反导威力增强模型238

6.3.1毁伤增强机理238

6.3.2毁伤增强模型240

6.3.3毁伤增强规律247

6.4小脱靶量反导威力增强模型252

6.4.1毁伤增强机理252

6.4.2毁伤增强模型254

6.4.3毁伤增强规律261

参考文献267

索引276


展开全部

活性毁伤增强破片战斗部技术 作者简介

王海福 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理工大学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特聘教授,国防科技某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期致力于活性毁伤体制弹药战斗部理论与工程技术创新工作,先后主持演示验证、型号研制等重大重点项目11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第一完成人)、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奖(带头人),授权发明专利27项,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7部。 余庆波 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主要从事活性毁伤元武器化应用技术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防科技项目7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第二完成人、第四完成人)、中国兵工学会青年科技奖,授权发明专利15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葛超 工学博士,助理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主要从事活性毁伤材料及冲击引发机理研究,先后承担国防科技项目3项,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主要完成人),授权发明专利5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