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宋诗鉴赏

宋诗鉴赏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11-01
开本: 32开 页数: 484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41.8(7.2折) 定价  ¥5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宋诗鉴赏 版权信息

  • ISBN:9787020173594
  • 条形码:9787020173594 ; 978-7-02-017359-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宋诗鉴赏 本书特色

“新选中国名诗1000首”丛书整体简介: ★ 当代诗学研究名家葛晓音、莫砺锋等集体打造。 ★ 内文双色印*,版式疏朗悦目;配有精美古画,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 ★ 注释简明准确,鉴赏专业独到,编校精良。 “新选中国名诗1000首”丛书是由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韩经太主编,邀请当代中国诗学研究名家赵敏俐、钱志熙、葛晓音、莫砺锋、张晶、左东岭、蒋寅、张福贵注评的一套诗歌鉴赏丛书,共八册。其中葛晓音注评的《唐诗鉴赏》、莫砺锋注评的《宋诗鉴赏》各200首,赵敏俐注评的《先秦两汉诗鉴赏》、钱志熙注评的《魏晋南北朝诗鉴赏》、张晶注评的《辽金元诗鉴赏》、左东岭注评的《明诗鉴赏》、蒋寅注评的《清诗鉴赏》、张福贵注评的《现当代诗鉴赏》各100首。丛书在编选体例上贯彻“通古今之变”的大历史视野,将中国古典诗歌与中国现当代诗歌贯通选析;在鉴赏上追求“道艺不二”的阐释策略,努力揭示每首名诗的思想意蕴和艺术魅力。注释简明准确,鉴赏专业独到。内文双色印*,版式疏朗悦目。书中配有与内容相关的古画,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阅读这套丛书不仅能够领略中国诗歌中的奇葩异卉,而且能够洞悟如何分析一首好诗的金针秘笈,从而走进中国诗歌的殿堂。 “新选中国名诗1000首”丛书书目: 先秦两汉诗鉴赏 赵敏俐 注评 魏晋南北朝诗鉴赏 钱志熙 注评 唐诗鉴赏 葛晓音 注评 宋诗鉴赏 莫砺锋 注评 辽金元诗鉴赏 张 晶 注评 明诗鉴赏 左东岭 注评 清诗鉴赏 蒋 寅 注评 现当代诗鉴赏 张福贵 注评

宋诗鉴赏 内容简介

《宋诗鉴赏》是“新选中国名诗1000首”丛书中的一种,是由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莫砺锋先生注评。莫砺锋先生兼任中国宋代文学学会会长,主要从事唐宋文学研究。《宋诗鉴赏》精选宋代诗词200首,选目经典,注释简明准确,赏析细腻妥帖,发掘每首名诗的思想意蕴和艺术特征,语言丰富而流畅,是一部的赏析佳作。 “新选中国名诗1000首”丛书整体简介: ★ 当代诗学研究名家葛晓音、莫砺锋等集体打造。 ★ 内文双色印刷,版式疏朗悦目;配有精美古画,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 ★ 注释简明准确,鉴赏专业独到,编校精良。 “新选中国名诗1000首”丛书是由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韩经太主编,邀请当代中国诗学研究名家赵敏俐、钱志熙、葛晓音、莫砺锋、张晶、左东岭、蒋寅、张福贵注评的一套诗歌鉴赏丛书,共八册。其中葛晓音注评的《唐诗鉴赏》、莫砺锋注评的《宋诗鉴赏》各200首,赵敏俐注评的《先秦两汉诗鉴赏》、钱志熙注评的《魏晋南北朝诗鉴赏》、张晶注评的《辽金元诗鉴赏》、左东岭注评的《明诗鉴赏》、蒋寅注评的《清诗鉴赏》、张福贵注评的《现当代诗鉴赏》各100首。丛书在编选体例上贯彻“通古今之变”的大历史视野,将中国古典诗歌与中国现当代诗歌贯通选析;在鉴赏上追求“道艺不二”的阐释策略,努力揭示每首名诗的思想意蕴和艺术魅力。注释简明准确,鉴赏专业独到。内文双色印刷,版式疏朗悦目。书中配有与内容相关的古画,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阅读这套丛书不仅能够领略中国诗歌中的奇葩异卉,而且能够洞悟如何分析一首好诗的金针秘笈,从而走进中国诗歌的殿堂。 “新选中国名诗1000首”丛书书目: 先秦两汉诗鉴赏 赵敏俐 注评 魏晋南北朝诗鉴赏 钱志熙 注评 唐诗鉴赏 葛晓音 注评 宋诗鉴赏 莫砺锋 注评 辽金元诗鉴赏 张 晶 注评 明诗鉴赏 左东岭 注评 清诗鉴赏 蒋 寅 注评 现当代诗鉴赏 张福贵 注评 中国是诗的国度,追求“诗意人生”是一代代中国人的美好理想,名家选名诗,是中华诗国优良的诗教传统。选诗既选艺术的创新创造,也选诗人的立德立心。这套丛书的八位作者,都是享誉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领域的名家,教书育人堪为楷模,道德文章蔚为表率。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虽是一套诗选,但其中所蕴含的深湛学术功底、睿智学术眼光,不啻为一套精粹的学术读本。相信“新选中国名诗 1000 首”丛书的出版,必将得到读者朋友的热烈欢迎。 ——康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宋诗鉴赏 目录

目录

前言001

王禹偁

村行001

林逋

自作寿堂因书一绝以志之004

杨亿

南朝006

柳永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009

雨霖铃(寒蝉凄切)011

望海潮(东南形胜)013

范仲淹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016

张先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019

木兰花(龙头舴艋吴儿竞)021

晏殊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024

鹊踏枝(槛菊愁烟兰泣露)026

曾公亮

宿甘露僧舍028

梅尧臣

汝坟贫女030

鲁山山行032

小村034

欧阳修

戏答元珍036

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038

踏莎行(候馆梅残)040

生查子(去年元夜时)042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043

苏舜钦

淮中晚泊犊头045

中秋夜吴江亭上对月怀前宰张子野及寄君谟蔡大047

王安石

明妃曲050

桃源行053

示长安君055

思王逢原057

题西太一宫壁二首059

泊船瓜洲062

书湖阴先生壁064

桂枝香(登临送目)065

王令

暑旱苦热068

苏轼

和子由渑池怀旧070

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072

游金山寺073

饮湖上初晴后雨077

有美堂暴雨078

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

t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080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

t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084

寒食雨086

题西林壁088

惠崇春江晚景090

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091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094

荔支叹096

汲江煎茶099

江神子(十年生死两茫茫)101

江神子(老夫聊发少年狂)103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05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107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109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111

念奴娇(大江东去)113

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115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117

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119

晏几道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121

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123

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124

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126

魏夫人

菩萨蛮(溪山掩映斜阳里)128

孔平仲

代小子广孙寄翁翁130

黄庭坚

郭明甫作西斋于颍尾请予赋诗133

登快阁135

过家137

寄黄几复139

老杜浣花溪图引141

六月十七日昼寝145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147

题落星寺149

书摩崖碑后151

念奴娇(断虹霁雨)154

清平乐(春归何处)157

李之仪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159

秦观

泗州东城晚望161

春日162

满庭芳(山抹微云)164

望海潮(梅英疏淡)166

鹊桥仙(纤云弄巧)168

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170

踏莎行(雾失楼台)172

贺铸

六州歌头(少年侠气)174

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178

陈师道

示三子181

除夜对酒赠少章183

九日寄秦觏184

舟中186

绝句188

春怀示邻里189

晁补之

摸鱼儿(买陂塘旋栽杨柳)193

张耒

海州道中196

怀金陵198

周邦彦

苏幕遮(燎沉香)200

兰陵王(柳阴直)202

六丑(正单衣试酒)204

满庭芳(风老莺雏)207

少年游(并刀如水)209

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211

唐庚

醉眠213

徐俯

春日游湖上215

叶梦得

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217

王庭珪

送胡邦衡之新州贬所220

朱敦儒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223

吕本中

柳州开元寺夏雨225

南歌子(驿路侵斜月)227

李清照

夏日绝句229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231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232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234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236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238

永遇乐(落日镕金)239

声声慢(寻寻觅觅)241

曾几

癸未八月十四日至十六夜月色皆佳244

陈与义

雨246

巴丘书事248

伤春250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252

临江仙(忆昔午桥桥上饮)254

张元幹

贺新郎(曳杖危楼去)257

贺新郎(梦绕神州路)260

刘子翚

汴京纪事(选二)263

岳飞

满江红(怒发冲冠)267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269

韩元吉

好事近(凝碧旧池头)272

陆游

游山西村275

剑门道中遇微雨277

金错刀行278

长歌行280

关山月284

楚城286

夜泊水村287

书愤290

临安春雨初霁292

沈园二首294

钗头凤(红酥手)296

鹊桥仙(华灯纵博)298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301

范成大

后催租行303

四时田园杂兴(选二)305

杨万里

小池308

初入淮河绝句310

朱熹

春日312

观书有感314

张孝祥

水调歌头(雪洗虏尘静)316

六州歌头(长淮望断)319

念奴娇(洞庭青草)322

辛弃疾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325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327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330

沁园春(三径初成)332

木兰花慢(汉中开汉业)334

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337

丑奴儿(千峰云起)340

鹊桥仙(松冈避暑)342

贺新郎(老大那堪说)344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346

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348

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351

贺新郎(甚矣吾衰矣)353

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355

永遇乐(千古江山)357

陈亮

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360

念奴娇(危楼还望)363

刘过

沁园春(斗酒彘肩)367

姜夔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选二)370

扬州慢(淮左名都)372

踏莎行(燕燕轻盈)374

点绛唇(燕雁无心)376

暗香(旧时月色)378

疏影(苔枝缀玉)380

翁卷

乡村四月383

戴复古

频酌淮河水385

赵师秀

约客387

杜耒

寒夜389

林升

题临安邸391

叶绍翁

游园不值393

刘克庄

北来人395

军中乐397

沁园春(何处相逢)399

史达祖

双双燕(过春社了)402

吴文英

莺啼序(残寒正欺病酒)405

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408

家铉翁

寄江南故人411

谢枋得

武夷山中414

王沂孙

眉妩(渐新痕悬柳)416

刘辰翁

兰陵王(送春去)419

柳梢青(铁马蒙毡)422

周密

一萼红(步深幽)425

文天祥

正气歌429

念奴娇(水天空阔)436

汪元量

潼关441

蒋捷

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444

张炎

解连环(楚江空晚)446

谢翱

效孟郊体449


展开全部

宋诗鉴赏 节选

王禹偁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家世贫寒,其父以磨麦为生。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曾多次知制诰。直言敢谏,数遭贬谪,先后被贬至商州、滁州、黄州等地,移知蕲州,病卒。人称王黄州。著有《小畜集》《小畜外集》。生平见《宋史》卷293本传。 村v)行〔1〕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2〕。万壑有声含晚籁〔3〕,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4〕,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释 〔 1 〕本诗选自《全宋诗》卷六五,作于宋太宗淳化三年(992)秋,时王禹偁在商州(今陕西商洛商州区)。 〔 2 〕信马:任马行走。野兴:到郊野游览的兴致。 〔 3 〕籁:原指孔穴中发出的声音,泛指各种声响。 〔 4 〕棠梨:一种落叶乔木,叶长圆形,俗称“野梨”。 鉴赏 王禹偁被贬商州,是因论妖尼道安诬陷大臣徐铉事而获谴于朝廷,无辜被黜,心中自有牢骚。王禹偁所任“团练副使”,是个无职无权的闲差,故常往郊野游览山水,自嘲曰:“平生诗句是山水,谪宦方知是胜游。”(《听泉》)此诗即此类作品的代表作。诗人世代农家,熟悉农村生活,热爱农村风光,故而游兴浓厚。全诗写景生动,颔联尤称名句。钱锺书先生云:“山峰本来是不能语而‘无语’的,王禹偁说它们‘无语’,或如龚自珍《己亥杂诗》说‘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并不违反事实;但是同时也仿佛表示它们原先能语、有语、欲语而此刻忽然‘无语’。”(《宋诗选注》)程千帆先生则云:“壑本无声,风过则闻之有声,这是真;峰不能语,静立却反似能语而不语,这是幻。闻之真与见之幻交织,从明丽宁静中显示出凄清,同时也显示出诗人的孤独。”(《读宋诗随笔》)此外,此联写景不像唐诗那样描绘声色,而以深刻的思理取胜,它与全诗比较朴素的字句互相映衬,较早体现出宋诗的艺术特征。王禹偁家乡在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与商州东西遥隔,但二地均为山区,“村桥原树”之类普通的山村风景甚为相似,故诗人于吟咏之余,忽生乡思,从而惆怅不已,这与开头的游兴甚浓抑扬相对,形成情感上的一重波澜,而诗人在政治上的失落感也就尽在不言之中。 林逋 林逋(967—1028),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早岁浪迹江淮间,后隐居于杭州孤山。不娶不仕,种梅养鹤,号称“梅妻鹤子”。卒谥和靖先生。著有《林和靖诗集》,存诗近300首。生平见《宋史》卷457本传。 自作寿堂因书一绝以志之〔1〕 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头秋色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2〕,犹喜曾无封禅书。 注释 〔 1 〕本诗选自《全宋诗》卷一〇八,作于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乃林逋之绝笔诗。寿堂:生前所造的墓室,亦称“寿坟”。 〔 2 〕“茂陵”二句:汉司马相如卒后,汉武帝使人往其家,得遗书一卷,言封禅,颂帝德。茂陵,汉代县名,武帝时为筑陵墓而设,在今陕西兴平,相如家于此。茂陵又指汉武帝之陵墓,代指武帝。 鉴赏 林逋是北宋隐士,居于杭州西湖孤山,不仕不娶,惟好植梅养鹤。林逋居处离杭州城仅一箭之遥,然二十年未尝入城。林逋在生活上并不矜持虚矫,曾两次接受朝廷所赐粟帛,郡守长官来家拜访亦不峻拒,但数蒙保荐却坚不出仕。此诗乃其绝笔,颇见其志。前二句说生前与湖上青山相对,死后景色萧疏。后二句自喜平生所作诗文,皆与功名政治无关,不像汉人司马相如那样热衷功名,谄媚君主,临终时还将一卷“封禅书”托给其妻,以待朝廷之访求。 宋以前的隐士,往往隐于远离红尘的深山,且常将隐居当成求名入仕的终南捷径。林逋的行为迥然独异。林逋的主要生活年代是宋真宗朝,真宗曾封禅泰山,又使人伪造天书。此诗不但是对朝廷污浊风气的批判,也是对自身清高人格的赞美。林逋生前,范仲淹曾数度往访,盛赞其道德文章。林逋卒后,苏轼赞曰:“先生可是绝俗人,神清骨冷无由俗。”(《书林逋诗后》)范、苏等名臣在朝中风节凛然,林逋在江湖不辱其志,他们从不同的维度为北宋士大夫的人格塑造做出贡献。此诗是隐逸精神的一曲赞歌,风格亦清丽可诵,是真隐士的“诗言志”之作。 杨亿 杨亿(974—1020),字大年,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少以神童称,宋太宗淳化三年(992)赐进士出身。真宗时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卒谥文。著有《武夷新集》。生平见《宋史》卷305本传。 南v)朝〔1〕 五鼓端门漏滴稀〔2〕,夜签声断翠华飞〔3〕。繁星晓埭闻鸡度〔4〕,细雨春场射雉归。步试金莲波溅袜〔5〕,歌翻玉树涕沾衣〔6〕。龙盘王气终三百〔7〕,犹得澄澜对敞扉〔8〕。 注释 〔 1 〕本诗选自《全宋诗》卷一二〇,作于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至大中祥符元年(1008)之间,当时杨亿奉诏修撰《历代君臣事迹》,期间与刘筠、钱惟演等唱酬甚多,成《西昆酬唱集》。 〔 2 〕五鼓:五更。端门:汉代宫殿之正门。 〔 3 〕签:此指更签,即更筹,古代夜间报更用的计时竹签。翠华:装饰着翠羽的车盖,指帝王的车驾。 〔 4 〕埭:指“湖北埭”,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城北,齐武帝晨游钟山射雉,至此始闻鸡鸣,又名“鸡鸣埭”。 〔 5 〕“步试金莲”句:齐东昏侯凿金为莲花以帖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莲花”。波溅袜,用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句意。 〔 6 〕玉树:陈后主所作舞曲,名《玉树后庭花》。 〔 7 〕“龙盘”句:《吴录》载诸葛亮言:“钟山龙盘,石头虎踞。”庾信《哀江南赋》:“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 〔 8 〕澄澜:指江水。敞扉:敞开之宫门,暗指宫殿荒芜,宫门不闭。 鉴赏 此诗是杨亿在馆阁中编书时与诸文士相与唱酬之作,是西昆派诗风的代表作之一。“南朝”指偏安于江左的宋、齐、梁、陈四朝,它们国祚不永,兴替仓促,自从李商隐以来,诗人作怀古诗时常将它们视作一体。元人方回评此诗“杂赋南朝”(《瀛奎律髓汇评》卷三),甚确。清人冯班批评此诗“颇伤琐杂,未足拟玉溪《咏史》也”(同上),其实李商隐的《南朝》诗也是杂糅宋、齐、梁、陈诸朝史事而咏之,杨诗与李诗正是一脉相承。此诗虽然摹拟李商隐诗,但含有讥刺当时朝政之现实意义。宋真宗一朝,崇尚浮华,粉饰太平,杨亿于此时对南朝诸荒政辛辣讥刺,绝非无的放矢。《西昆酬唱集》结集不久,御史言杨亿等“述前代掖庭事,事涉浮靡”,真宗随即下诏斥杨亿等“属词浮靡”,可见此诗的讽刺击中要害。 就艺术而言,此诗用事精稳深密,文字典雅华美,均得李商隐之真传。诗中将一系列的南朝典故组织成文,结构巧妙,章法井然。文字虽然华美,但颇能以清新之气进行调节,如颔联清丽可诵,绝无宫庭诗浓艳繁缛之积弊;尾联以江水澄澜千古长流,以反衬宫殿荒芜之人事变迁,感慨深沉,且极有张力。相对于五代诗风的单薄浅陋,此诗雍容大气,代表着宋诗在艺术上的新气象。 柳永 柳永(987?—1053?),初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进士,曾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场监、屯田员外郎等职。世称“柳屯田”。著有《乐章集》。 八声甘州〔1〕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2〕,苒苒物华休〔3〕。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v)v)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4〕,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5〕,误几回、天际识归舟〔6〕。争知我〔7〕、倚栏干处,正恁凝愁。 注释 〔 1 〕本词选自《全宋词》**册,第43页。作年不详。此调首见于柳词,或为柳永首创。 〔 2 〕是处红衰翠减:到处花叶凋零。 〔 3 〕苒苒:渐渐。物华:指景物。 〔 4 〕渺邈:遥远。 〔 5 〕颙(yónɡ)望:抬头仰望。 〔 6 〕天际识归舟: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 7 〕争知:怎知。 鉴赏 柳永词中有多首抒写离愁别恨的名作,但思念的对象各有不同。从词意看,此词的思念对象应是留在家乡的妻子。上片写景,通过秋雨过后的萧瑟景象来表现内心的羁旅愁思。下片抒情,以登高临远的实情与想象中佳人妆楼凝望的虚景进行对照,来反衬自己想念家乡与恋人的心情。《诗·魏风·陟岵》云:“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杜甫《月夜》云:“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这种怀人而从对方写起的方法历来深受赞赏。柳永此词则更进一步,先说自己对对方的怀想,又写对方对自己的思念,思绪在两地之间回还往复,情思更加缠绵悱恻。 此词中用以领起全句的衬字极有特色,上片中先用“对”字领起开头两句,暗示自己凭栏面对着萧瑟秋景。接着又用“渐”字承上启下,引出满眼秋色。下片以“望”字兴起思乡之念,以“叹”字转入目前处境,*后以“想”字生发佳人妆楼盼望归舟的情景。这些领字都是仄声字,都是一字顿,它们使得词意起伏跌宕,也使得全词声调苍凉激越。 词中的其他修辞手段也值得注意,比如“潇潇”“苒苒”等叠字,“清秋”“冷落”等双声字,“长江”“阑干”等叠韵字,以及“渺邈”这个双声叠韵词,它们使得全词声情摇曳,富有声情之美。 此外,此词文字工致,意境优美,“渐霜风凄紧”三句气势阔大,语言凝练,深得苏轼称赏,认为它们“不减唐人高处”(赵德麟《侯鲭录》卷七)“天际识归舟”本是谢朓的名句,柳永在前面加上“误几回”三字,委婉生动,曲尽人情。柳词常以青楼女子为相思对象,有时失于轻浅,此词抒写夫妻之情,深沉真挚,洵称名篇。 雨霖铃〔1〕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2〕,留恋处〔3〕,兰舟催发〔4〕。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5〕。v)v)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6〕,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注释 〔 1 〕本词选自《全宋词》**册,第21页。作年不详。或谓作于词人十七岁时,且“写与妻子别情”,无据。 〔 2 〕都门:京都之城门。帐饮:在室外设帐幕宴饮饯别。 〔 3 〕留恋处:一本作“方留恋处”。据《全宋词》所载此调,此句以四字为较常见。 〔 4 〕兰舟:即木兰舟,船的美称。 〔 5 〕楚天:泛指南方的天空。长江中下游一带古为楚地。 〔 6 〕经年:年复一年。 鉴赏 此词作年不详。从词意看,应作于词人离开汴京南下时,与词人“执手相看泪眼”的送行者是其妻子或情人。上片描写临别时的情景,起首三句写离别时周围的景物,不仅点明时间、地点,而且为后面的“无绪”心情作了铺垫。苍茫秋色,凄切鸣蝉,饯别的恋人欲饮无绪,欲留不能。兰舟催发,离别到了*后的时刻,恋人却反而“无语凝噎”。此时的无语不是真的无语,只是黯然神伤而说不出话。虽然无语,但是心潮起伏,思绪万千,故下句以“念”字领起,设想种种别后情景,让“凝噎”未出的话语得到尽情的倾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情调凄恻而境界阔大,虽是写景,实亦抒情,景无边而情无限,衬托出离别之后茫然不知所归的心绪。下片换头以抒情起,仍然承接着上片“念”字之意,叹息自古到今离情之可哀,设想自己在清秋时节的寂寞冷落。“今宵”二句是更深一层的设想,却又是以景寓情,融情入景,写出了一个冷落凄清的动人意境。 总之,全词层层铺叙,处处点染,极尽形容,生动地展现出词人离别时的心理和情感,成为宋词中刻画离愁别恨的名篇。宋人谈论柳永与苏轼的词风差异时,即举此词为例(见俞文豹《吹剑录·续录》),可见它是柳永词风的一个标志。 望海潮〔1〕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2〕,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3〕。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4〕。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v)v)重湖叠清嘉〔5〕。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6〕。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7〕。 注释 〔 1 〕本词选自《全宋词》**册,第39页。作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时柳永在杭州。 〔 2 〕三吴:指吴兴、吴郡、会稽。钱塘(今杭州)旧属吴郡,故称“三吴都会”。 〔 3 〕参差:高低不齐,此指人家之居室而言。 〔 4 〕天堑:此指钱塘江。 〔 5 〕重湖:杭州西湖分里湖与外湖,故称。叠:重叠的山峰。清嘉:清秀美好。 〔 6 〕高牙:军前的大旗。“牙”指牙旗。 〔 7 〕凤池:即凤凰池,中书省的美称,此处指代朝廷。 鉴赏 据吴熊和先生考证,此词乃赠予孙沔者。孙沔时以资政殿学士知杭州,故词中称其“千骑拥高牙”云云。全词虽有献词地方长官以求赏识之意,但其主要内容则是对杭州风貌的客观描写,堪称北宋杭州的一幅风俗画。 此词的写法有两大特点,一是以铺叙见长,先后从地理位置之优越、山川风景之壮丽、经济民生之繁荣、市民游乐之盛况、高官吟赏之从容等各个方面对杭州进行描绘,从而多角度地展现了这个繁华都会的全貌。这种写法常见于汉赋等文体,柳永移用于词体,这是他对长调艺术的特出贡献。二是前代的写景诗词主要着眼于山川风景,表达的是士大夫的高雅眼光。此词则兼及风土人情,甚至将主要篇幅用于后者,这是柳词偏重市民情趣的典型体现。比如上片先写杭州的地理特征,但是“钱塘自古繁华”一句却点明词人的主要兴趣在于杭州繁荣发达的社会风貌。“烟柳画桥”三句表面上是写景,但仔细分析,则“画桥”和“风帘翠幕”纯属建筑、装饰等人工之美,它们正是“参差十万人家”的人文景观。“云树”以下三句描绘钱塘江涛之壮丽,自属自然之美,但“市列珠玑”三句又将目光转回市民生活的场景。“珠玑”“罗绮”云云,在晏、欧等同代词人笔下皆是避之唯恐不及的俗物,但柳永却津津有味罗列之,甚至对“竞豪奢”的民风颇为赞赏。下片专咏西湖,但重点却是游湖之人而非湖景自身。所以前人常用来表达隐逸情趣的钓翁,在柳永笔下却与“莲娃”一样成为市民游乐活动的象征。正因如此,此词中富丽的景象与欢乐的气氛融于一体,组成一种祥和美丽的境界,引人入胜。相传此词引起金主亮的南侵之念,虽查无实据,却事出有因。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曾知睦州、苏州等州军,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卒谥文正。著有《范文正公文集》《范文正公诗余》。生平见《宋史》卷314本传。 渔家傲〔1〕 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2〕。四面边声连角起〔3〕。千嶂里〔4〕,长烟落日孤城闭。v)v)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5〕。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 〔 1 〕本词选自《全宋词》**册,第11页。作于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或二年(1042),时范仲淹在庆州(今甘肃庆阳)。 〔 2 〕衡阳雁去:衡阳有回雁峰,相传秋雁南飞,至此而止。 〔 3 〕边声:边地的各种声响。李陵《答苏武书》:“边声四起。” 〔 4 〕嶂:耸立如屏障的山峰,此指黄土高原上的峁(mǎo)。 〔 5 〕燕然未勒:燕然,山名,今名杭爱山,在蒙古国境内。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匈奴至此山,刻石纪功而还。勒,刻。 鉴赏 范仲淹是北宋名臣,素以天下以己任。当时西夏元昊称帝,时常侵扰宋境,成为北宋的心腹大患。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因韩琦之荐,朝廷召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奔赴西北边防。次年,范仲淹徙知庆州,至庆历三年(1043)元昊约和、边事稍宁后方还朝。范仲淹守边有策,威震敌国,西夏兵不敢轻犯,相戒曰:“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兵甲。”边民则为之谣曰:“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然而当时北宋军力较弱,范仲淹亦无完胜强敌之良策,只能加强城防,尽责守边而已。 在一个秋日,范仲淹看到鸿雁南飞,听到边声四起,不由得心怀悲凉。长烟落日,坐落在千万座山嶂间的山城显得格外孤独。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只能饮酒浇愁。要想像东汉窦宪那样大破匈奴、勒功燕然,只是理想而已。然而身负守边重任,又怎能一心思归?史载庆历三年朝廷召范仲淹与韩琦还朝,二人多次上章表示“愿尽力塞下,不敢以他人为代”,朝廷不许,二人始还朝。可见“归无计”者,非不能也,乃不愿也。此时范仲淹年过半百,这位爱护部伍的老将军深知长年守边的士卒思家心切,他本人也早已愁白了头发,于是在羌管悠悠的严寒之夜难以成眠。 此词写景雄浑苍茫,抒情悲壮苍凉,且将英雄气概与儿女情怀熔于一炉,是宋词中别开生面的杰作。相传欧阳修戏称此词为“穷塞主之词”(见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一)。其实此词真切生动地写出一位边防将领的复杂情感,堪称“守边大将之词”。 张先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曾任嘉禾通判、永兴军通判、都官郎中等职。著有《张子野词》。生平见夏承焘《张子野年谱》。 天仙子〔1〕 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2〕。 水调数声持酒听〔3〕,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4〕,往事后期空记省。v)v)沙上并禽池上暝〔5〕,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注释 〔 1 〕本词选自《全宋词》**册,第70页。作年不详。张先于庆历元年至四年(1041—1044)任秀州通判,此词当作于其间。 〔 2 〕嘉禾:即秀州(今浙江嘉兴)。倅(cuì):佐贰副官,此指通判。 〔 3 〕水调:曲名。 〔 4 〕流景:流逝的时光。“景”指日光。 〔 5 〕并禽:双栖的禽鸟。 鉴赏 此词所咏的是时光迁逝引起的闲愁。这种情愫没有很明确的边界,也缺乏很深沉的内涵,但它忧来无端,难以消解,所以在古典诗词中屡见不鲜,若要写得生动,全靠出奇制胜的艺术构思。此词就是如此。张先此年五十二岁,虽然他后来得享高寿,但相对于当时的平均寿命来说,他已经进入老境了。于是,盛年不再、往事如梦便引起无穷的惆怅和愁闷。即使听曲娱情,借酒浇愁,也难以遣散心头的缕缕愁绪。此词的妙处在于,词人并未明言所愁何事。春去不回,是否叹惜青春不再?“沙上并禽”,是否暗示对往日爱情的追忆?一切皆是若有若无,发人深省。 如果说上片中的叙事还稍有端倪可寻,那么下片纯属写景,而种种愁闷皆融于景中,堪称情景交融之典范,其中尤以“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为著名。宋人称张先为“张三影”,即激赏此句中“影”字之工。王国维则评曰:“‘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人间词话》)沈祖棻又评曰:“其好处在于‘破’、‘弄’两字,下得极其生动细致。”(《宋词赏析》)一个七言句中竟有两字深得读者赞赏,可见其遣字造句之精工细巧。然而此句另有一大妙处:夜深人静,是谁在园中徘徊不去,竟然等到云破月来?又是谁与花卉深情相对,遂得见到花枝弄影?当然是词人自己。融情入景而无迹可睹,真乃高手。枝上繁花即将变成明日的满径落红,词人的伤春惜时之意尽在不言中,一唱三叹,回味无穷。

宋诗鉴赏 作者简介

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宋代文学学会会长。主要从事唐宋文学研究,出版过《江西诗派研究》《朱熹文学研究》《杜甫评传》《古典诗学的文化观照》《唐宋诗歌论集》《杜甫诗歌讲演录》《莫砺锋讲唐诗课》等著作。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