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批判的限度

作者:范昀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10-01
开本: 32开 页数: 348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41.3(7.0折) 定价  ¥5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批判的限度 版权信息

  • ISBN:9787308228299
  • 条形码:9787308228299 ; 978-7-308-22829-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批判的限度 本书特色

文学研究还能关心世界吗? 文学研究若继续无视社会现实,沦为行话与扯淡的大本营 批评理论若继续我行我素,回避对公众阅读经验作出有效回应 文学学者们若不能对诗歌与小说有所感动,却只对反叛与发表倍感兴奋的话 那么人文学科必将付出被社会不断边缘化的代价

批判的限度 内容简介

传统的文艺研究与当代的文化批评,往往满足于哲学与理论话语的“高空作业”与“概念游戏”,与现实中的伦理与公共生活缺乏有效联系与回应。基于这一令人沮丧的现状,本书致力于在“后批判”的时代语境中,寻求文艺研究对现实生活的真正联系与介入,探索美学思想介入人类良好生活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本书由四个板块构成。**编集中探讨当代文艺美学在回应个体生活与社会现实的面临的困境。第二编重点发掘18世纪思想与文化所能提供的历史启示。在对沙夫茨伯里、卢梭以及莫扎特的考察中,我们能够看到在300年前,人类情感、艺术与那个时代的公共生活紧密联系。第三编着重呈现当代伦理学家在发掘文学的实践智慧以及在当代意义上重建“诗与哲学联盟”过程中所做出的很好贡献。第四编则从自身实践的角度来呈现我个人所致力的一种“公共写作”,这种公共性不仅体现在主题意义上,而且也体现在文体意识中。在此我信任韦恩·布斯的判断,修辞即伦理。

批判的限度 目录

**编 理论的问题:超越批判话语 1

1 “后批判”浮出水面 3

2 反抗性话语与当代文论事业 9

3 德国文化中的深度诱惑 34

4 超越本真性迷思:论政治感 52

5 走出乌托邦话语:艺术与现实感 62

第二编 历史的启示:18 世纪的审美文化 85

1 公共生活中的笑:沙夫茨伯里的幽默论 87

2 追寻真诚:论卢梭与现代自我认同 118

3 启蒙的眼泪:论18世纪的情感主义 138

4 歌剧与启蒙:论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 155

5 名声与文明:18世纪的景观社会 178

第三编 当代的方案:20 世纪的伦理转向 195

1 人如何生活:当代英美文论的伦理定位 197

2 莱昂内尔·特里林:立场之间才是诚实之所 220

3 韦恩·布斯:文学共导中的友情 234

4 玛莎·努斯鲍姆:追寻美学的现实感 250

第四编 批评的实践:历史与现实 277

1 彼得·沃森:知识融通与人文判断 279

2 约翰·威廉斯:《奥古斯都》与历史意识 286

3 约翰·凯里:文化精英的傲慢与偏见 307

4 玛莎·努斯鲍姆:用爱的力量赢得正义 318

5 斯维特兰娜·博伊姆:怀旧的未来 333


展开全部

批判的限度 节选

1 “后批判”浮出水面 2015 年10 月,芝加哥大学英文系教授丽莎??鲁迪克(Lisa Ruddick) 发表了一篇题为《当没有什么是酷的》(“When Nothing is Cool”) 的文章。她在文中描绘了一幅当代英语文学研究的黯淡景象。文学界除了“酷玩”之外,别无追求。她举了一篇在学界广受追捧的文学批评的例子:小说《沉默的羔羊》中的负面形象变态杀人狂比尔,被评论作者塑造成“英雄”。因为在这位批评家看来,比尔通过杀害女性,剥去并穿上女性的皮肤挑战了厌女症所建构的人性从而拒绝了加在我们身上的两性意识,性别的界限就此被打破,“性别正义”得以实现。此文出自当代著名批评家之手,并被列为跨性别批评的典范之作。这种让圈外人吃惊的案例,圈内人恐怕早已司空见惯。当代文学批评不仅隔断了与普通读者的联系,而且变得日益是非不分,善恶不明。鲁迪克援引法国人类学家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 的话指出,这种对待人类经验的粗暴态度,体现了一种“批评的野蛮主义”。 鲁迪克教授对当下文学研究的批判,无疑给文学界投下了一枚不小的炸弹。虽说针对当代文学研究的类似批评并不鲜见,但绝大多数的批评来自学界之外或来自保守主义阵营。像鲁迪克这样一位来自“左翼”内部的女性主义者,对圈内之事提出这样严厉的批评,此前并不多见。但近些年来,来自鲁迪克这样的“局 内人”的批评越来越多,由弗吉尼亚大学教授、《新文学史》主编芮塔??菲尔斯基(Rita Felski) 编辑的文集《批判与后批判》(Critique and Postcritique, 2017) 的出版,更是体现了西方“左翼”内部集体性地对当前文学研究状况的反思与批评。该文集收录了10多位学者的论文,这些文章在聚焦于当下批评所处的困境之外,也对批评的未来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这也让“后批判”(postcritique) 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正式浮出水面。 这并非“后批判”**次出现在读者的视野之中,菲尔斯基在其2015 年出版的专著《批判的局限》(The Limits of Critique,2015) 中就提出这一概念。在那部作品中,菲尔斯基对批评的历史与局限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探讨。她特别用大写的“Critique”来指代那种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批评实践,指出这种批评理念不再受制于传统批评(criticism) 所设定的对文学作品进行解释与评价的任务,而是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好斗性与反叛性;批评意味着一种对主流价值的抗拒与否定。这种理念主导了当代文学研究数十年之久。从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解构主义、结构主义到精神分析批评,都共享了一种“症候式的解释”模式。 新一代的青年学者与批评家从这一模式中得到的教诲是:我们需要像对待 病人或罪犯那样对待文学作品,从中发现病情或敌情。为此他们普遍采取了一种冷漠的态度来对待文本,以“深入挖掘”(digging down) 和“置身事外”(standing back) 的方式来探索文本中可能潜藏的意识形态和权力话语。同时作为批评的实践者与观察者,菲尔斯基与她的不少同行逐渐意识到,这种模式产生的问题越来越多,并日益趋于僵化。 首先,这种怀疑模式日益远离日常文学阅读经验,无法或拒绝回答“人们为何阅读文学”或“人们为何走进剧院”。其次,这种批评模式让文学研究日益成为一种霸权,“分析的那种吹毛求疵的文体像野葛藤那样繁衍,排挤了智识生活的其他形式”。这种批评模式不再具有“批评”或“颠覆”原本所体现的激进性,而是一种彻底被“规范化”了的激进,是在学术圈生存必须掌握的游戏规则。再者,这种充满敌意与反叛的批评模式,拒绝了批评家面对文本时所应具有的接纳性与开放性。早在2003年,伊芙??塞奇威克(Eve Sedgwick) 就尖锐指出,理论在文学领域酿成了“一种妄想症的心态”。*后,原本属于“左翼”的这种批评模式,却意外地沦为其对手保守主义的思想武器,比如后者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恰恰使用了这种政治阴谋论的逻辑。

批判的限度 作者简介

范昀 宁波镇海人,浙江大学文学博士。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美学与批评理论研究所副教授。美国芝加哥大学访问学者(2015—2017)。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18世纪美学史与思想史、现当代英美文论与审美思潮等。现已出版专著《追寻真诚:卢梭与审美现代性》《艺术与启蒙:十八世纪欧洲启蒙美学研究》,并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