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典故中的中国(九说中国·第二辑)

典故中的中国(九说中国·第二辑)

作者:鲍鹏山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9-01
开本: 32开 页数: 301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34.3(7.0折) 定价  ¥4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典故中的中国(九说中国·第二辑) 版权信息

  • ISBN:9787532181841
  • 条形码:9787532181841 ; 978-7-5321-8184-1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典故中的中国(九说中国·第二辑) 本书特色

1、典故携带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DNA信息,隐藏着解读中国人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的密码。 2、有人说,如今先秦诸子的阅读能够渐成盛大气象,鲍鹏山的研读生发功莫大焉。本书虽然集中讲了九则典故,但其大多数内容都与先秦诸子有关。 3、鲍鹏山对典故的阐释和解读,可谓材料丰富,逻辑严密,观点新颖,语言爽利,虽然说的是久远的“轴心时代”,但其中所蕴含的现代意识和现代精神尤令人深思、赞叹。

典故中的中国(九说中国·第二辑)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鲍鹏山是上海开放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青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史,古代文化。中国典故数量庞大,如何学习典故,向典故学习什么,这都是一门学问。《典故征引的中国》精选中国典故九则,对典故出处、故事、流变、含义、运用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和阐释。在本书中,作者鲍鹏山先生用准确、流畅、生动、幽默的文字,深入挖掘九个典故中所蕴含的中国情感、中国智慧和家国情怀。本书并非故纸堆里的爬梳,作者古为今用的著述方式,在让我们领略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也给我们如何理解今天的中国与世界提供了更加多样的视角。

典故中的中国(九说中国·第二辑) 目录

引言 / 001

一 紫气东来:中国之道 / 001

二 杏坛弦歌:中国之教 / 039

三 楚王攻宋:中国人的爱与正义 / 063

四 城门立木:中国人的怕与奴役 / 089

五 以羊易牛:中国人的人性与道德 / 129

六 庄周梦蝶:中国人的人格与自由 / 167

七 子贡说齐:中国的政治与制度 / 211

八 管鲍之交:中国式友谊 / 239

九 孟姜女哭长城:中国良知 /271


展开全部

典故中的中国(九说中国·第二辑) 节选

《典故中的中国》第二章《杏坛弦歌:中国之教》选读 老子出关走了,后来的孔子也曾经有这样的去意。他曾经感叹:“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一个西去流沙,一个东浮大波。当然,孔子毕竟坚持“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论语??微子》),留恋人间,不舍大众,*终没有成行,他只是离开了鲁国,周游列国,做“避人之士”(《论语??微子》)而绝不避世。甚至,老了以后,孔子还是回到鲁国,整理六经。他的整理六经、著述《春秋》,也是老子著述《道德经》的意思,用文字来走进未来的时代。 其实,在老子被尹喜强迫留下五千言之前,孔子也曾用他的方式纠缠过他,让他留下教诲。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这样一则动人的故事: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身。” 此刻的老子,估计应该六七十岁,孔子才三十四岁。面对这样一个血气方刚的后生,老子不动声色地点出两个字:藏和愚。 其实,愚就是藏。把智慧藏起来,示人以愚,大智若愚。这就是老子的基本处世之道。反过来,我们可以想象得到:三十而立之后的孔子,是何等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是何等志向远大,理想崇高!是何等意志坚定,自信自负!他此刻*需要的,就是收敛和藏蓄,是心性的稳定质朴。 严格地说,此时的老子,是体制中人,而孔子,则是江湖的。孔子以后,诸子百家,都是江湖学派,来自私学。所以,和老子道貌岸然做着国家档案馆馆长,深居简出,言简意赅,要言不烦不同,孔子的世界,是开放的空间,洒满明媚的阳光。他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我们来看看孔子生活的场景,与老子的那个阴暗的档案馆,是何等不同: 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须眉交白,被发揄袂,行原以上,距陆而止,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庄子??渔父》) 庭院深深的档案馆和风高日丽的杏边高地,这是体制与江湖的绝佳象征。现在的曲阜孔庙里,即有一个杏坛赫然矗立。不明白历史的人,还以为当初孔子教学,就是这么一个场所,就有这么一个场所。 但细揣庄子之意,他笔下的“杏坛”,乃是孔子带着弟子从茂密浓郁的森林中走出,恰好碰到的一个水边高阜,上有一树杏花正艳。于是,他们就此停住,弹琴读书。此地既是渔父打渔之地、谋生之所,又是隐居之处,那里芦苇丰茂,绝无可能在鲁国都城之内。也就是说,“杏坛”本来就只是庄子随口诌出的一个词,绝无可能是孔子专门讲学之所,则今天孔庙里的杏坛,就只能是后人望文生“物”而造出来的。顾炎武说: 《庄子》书凡述孔子,皆是寓言,渔父不必有其人,杏坛不必有其地。即有之,亦在水上苇间、依陂旁渚之地,不在鲁国之中也明矣。(《日知录??卷三十一》) 但是,一个道家人物随口诌出的词,为什么能够被坐实?一个虚构的寓言,又何以竟然成为历史? 其原因非常简单:这个寓言,不是生活的真实,但有着本质上的真实;不是物理上的真实,却是精神上的真实——它确实是孔子日常教学生涯的高度概括。而这样的开放、开阔、阳光明媚而春意盎然的物理空间,正是孔子和煦明媚的心理和思想空间的直接外化,与老子那个充满霉变气味和历代亡灵的守藏室的物理空间以及老子本人阴郁高冷的心理和思想空间,形成鲜明对照。老子是肩负文化传承使命的史官,却心灰意冷,意兴阑珊,不仅放弃责任一走了之,走之时,连一句话都不想留下;孔子却以一个江湖人士的身份,挑起了这个为往圣继绝学的使命,官方不给教席,他就私人办学,而且终生以之,诲人不倦,不知老之将至。 老子的精神状态是过去时代的,有老贵族百年老宅子的阴暗气息,代表着王官之学的深沉与颓唐;而孔子的精神,则是新时代的,代表着私学的兴起,有新一代的开阔与敞亮,生意盎然。他在唤醒这个民族,唤醒这个民族的一代新人,他在孕育一个百家争鸣的新时代。 庄子为他题名的“杏坛”,后来甚至成了教育行业、教育界的一个代名词。 晚年的孔子,曾经这样概述自己的一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十五岁开始志学,此后的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岁,都是“学”,可谓“学而不厌”,“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但这个“学”,还真不是自家一人之学,不是“自了汉”之学,而是普度众生之学,是以学度人。“志于学”云云,乃立志于追求学,立志于传承学,并立志于弘扬学,而后顺理成章建立自家之学。所以,“学而不厌”之外,另有一个“诲人不倦”(《论语??述而》),这才是孔子“志于学”的比较全面的意思。 “学而不厌”的结果,我们看到了:十年一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所立,到了七十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进入人生化境。 而“诲人不倦”,则使得孔子创立了人类有史以来的**所私立大学。

典故中的中国(九说中国·第二辑) 作者简介

鲍鹏山,文学博士、作家、学者。上海开放大学教授,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团中央“青年之声”国学教育联盟副主席,央视《百家讲坛》、上海电视台《东方大讲坛》、上海教育电视台《世纪大讲坛》、山东教育卫视《新杏坛》等栏目的主讲嘉宾。浦江学堂、花时间读书社创办人。出版有《中国人的心灵——三千年理智与情感》《风流去》《鲍鹏山新说水浒》《鲍鹏山新批水浒传》《孔子传》“孔子三来”(《孔子如来》《孔子归来》《孔子原来》)《论语导读》《寂寞圣哲》《先秦诸子八大家》《附庸风雅——第三只眼看诗经》《致命倾诉》等著作二十多部。作品被选入多种文集及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全国统编高中语文教材。2016年被评为“感动上海”年度十大人物。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浏览历史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