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梅国强

作者:吕文亮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9-01
开本: 16开 页数: 444
本类榜单:医学销量榜
中 图 价:¥73.0(5.7折) 定价  ¥12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梅国强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8079440
  • 条形码:9787568079440 ; 978-7-5680-7944-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梅国强 本书特色

荆楚医学是我国重要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医学流派之一,其蕴藏的学术思想和治疗经验对后世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系统梳理荆楚中医药历史源流,整理和总结荆楚名医名家临证经验、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以及荆楚地域特色的医学体系、学术发展流派,这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助力荆楚文化发扬光大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并填补了荆楚中医药系统研究的空白。

梅国强 内容简介

本项目是湖北省公益学术著作出版专项资金项目。本书详细介绍荆楚名家的学术思想及临证、教学、科研实践精华。包括:医家传略、学术思想、医论医话、医案精选、创新成果等内容。本丛书通过深入研究挖掘湖北地域代表性医家的医学思想、理论、技术等,不仅有利于促进湖北地域中医学术、科研、临床发展,还能为祖国中医发展做出贡献。因此,本丛书的出版以一种形式表达出荆楚医学的传承和发展,体现了对国家政策的充分领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遵循中医发展的客观规律,积极推动中医传承和创新工作,扩大中医药文化影响力。

梅国强 目录

医家传略1

一、幼承家学,师从名师4

二、精研伤寒,拓展临证5

三、勇于实践,胆大心细6

四、笔耕不辍,探索不止8

五、传道授业,提携后学9

六、孜孜不倦,心系中医11

七、诗情雅趣,恬淡自得12
学术特色13

一、精研伤寒学术,深入阐发六经要旨15

二、拓展经方思维,扩大临床运用范围31

三、主张寒温汇通,有效驾驭疑难病证34

四、论证手足同病,救治危重取法少阳39

五、注重整体恒动,把握脏腑经脉相关43

六、活用唯物辩证,审机立法遣方用药47
著作简介55

一、《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57

二、《伤寒论讲义》(21世纪课程教材)76

三、《伤寒论讲义》(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成人教育教材)92

四、《伤寒论讲义》(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函授教材)124

五、《伤寒论》(“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之一)126

六、《伤寒论》(全国西医学习中医普及教材)129
医论选录133

一、论少阳腑证135

二、再论少阳腑证140

三、略论“存津液”在《伤寒论》中的运用规律147

四、答黎明同志的《商榷》(再论“存津液”在《伤寒论》中的运用规律)153

五、论桂枝汤法及其变化158

六、仲景胸腹切诊辨164

七、论叶天士“益胃阴”之运用规律176

八、医论二则183

九、水泉不止,膀胱不藏——浅议五苓散治消渴187

十、朱丹溪老年医学思想初探189

十一、胃家实之我见196

十二、论表里治法的先后缓急199

十三、湿热内伏膜原而成厥热胜复206

十四、手足少阳同病刍议208

十五、病毒性心肌炎频发室性早搏初论211

十六、论扩大《伤寒论》方临床运用途径215

十七、仲景“治未病”思想临证撮要228

十八、风心病慢性心衰之巩固疗法235

医案精选237

一、桂枝汤239

二、桂枝加葛根汤240

三、桂枝加厚朴杏子汤242

四、桂枝加附子汤243

五、桂枝去芍药汤244

六、桂枝加芍药汤246

七、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248

八、桂枝芍药知母汤249

九、桂枝加龙骨牡蛎汤250

十、黄芪桂枝五物汤251

十一、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253

十二、麻黄连轺赤小豆汤254

十三、麻黄细辛附子汤256

十四、小青龙汤257

十五、小青龙加石膏汤259

十六、大青龙汤260

十七、射干麻黄汤262

十八、小柴胡汤263

十九、柴胡桂枝汤265

二十、柴胡桂枝干姜汤267

二十一、柴胡加龙骨牡蛎汤269

二十二、四逆散270

二十三、桃核承气汤273

二十四、葛根黄芩黄连汤274

二十五、真武汤277

二十六、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278

二十七、茯苓甘草汤280

二十八、黄芪建中汤281

二十九、理中汤282

三十、桂枝人参汤284

三十一、吴茱萸汤285

三十二、乌梅丸286

三十三、小陷胸汤287

三十四、栝蒌薤白半夏汤289

三十五、半夏泻心汤291

三十六、生姜泻心汤292

三十七、甘草泻心汤293

三十八、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295

三十九、大黄黄连泻心汤296

四十、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298

四十一、当归四逆汤299

四十二、温经汤301

四十三、竹叶石膏汤302

四十四、炙甘草汤303

四十五、大半夏汤305

四十六、五苓散306

四十七、猪苓汤307

四十八、黄连阿胶汤309

四十九、麦门冬汤310

五十、酸枣仁汤312

五十一、白头翁汤313

五十二、胶艾汤314

五十三、肾气丸316

五十四、枳实薤白桂枝汤317

五十五、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319
经验用方321

一、自拟四土汤323

二、白头翁洗方325

三、柴胡蒿芩汤326

四、加减鳖附散328

五、加减清骨散329

六、化痰活血通络方331

七、疏肝和胃汤333

八、加减麻杏甘石汤334
常用药对337

一、麻黄、杏仁339

二、浙贝母、桔梗340

三、荆芥、防风341

四、白英、败酱草342

五、制三棱、制莪术343

六、制鳖甲、制香附345

七、飞青黛、海蛤粉346

八、射干、马勃347

九、生蒲黄、滑石348

十、旱莲草、女贞子350

十一、麦冬、法半夏351

十二、忍冬藤、金刚藤352

十三、金樱子、芡实354

十四、石菖蒲、远志355

十五、杜仲、续断356

十六、浮小麦、麻黄根357

十七、黄连、苏叶359

十八、胡黄连、地骨皮360

十九、桂枝、白芍361

二十、桂枝、红花362

二十一、黄芪、红景天364

二十二、苍耳子、辛夷365

二十三、制川乌、制草乌、丹参367

二十四、白鲜皮、地肤子368

二十五、地榆、槐花370

二十六、大蓟、小蓟、侧柏叶371

二十七、阿胶、艾叶373

二十八、制乳香、制没药374

二十九、田基黄、垂盆草376

三十、栀子、淡豆豉377

三十一、牡丹皮、栀子378

三十二、芦根、滑石380

三十三、淡竹叶、灯心草381

三十四、山楂、草决明382

三十五、苍术、黄柏384

三十六、茯苓、甘草385

三十七、白芍、甘草386

三十八、黄连、吴茱萸387

三十九、延胡索、川楝子389

四十、广木香、砂仁390

四十一、土鳖虫、红花391

四十二、金钱草、海金沙393

四十三、土茯苓、乌药394

四十四、泽泻、白术396

四十五、淫羊藿、仙茅、蛇床子397

四十六、丹参、牡丹皮、赤芍398

四十七、甘草、桔梗、诃子400

四十八、玫瑰花、月季花、绿萼梅402

四十九、木贼草、密蒙花、谷精草404

五十、虎杖、枳实、莱菔子405


大事记409
参考文献411
展开全部

梅国强 节选

中医药传承与创新非常重要,没有传承,创新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而只有不断实践、创新,才能发展,并得以很好地传承。因此,要加强中医药文献整理和学术流派的研究,以及地方名医学术经验的整理与发掘工作。近些年来,很多业内人士已经清楚地看到,中医药文献与学术流派是现代中医药科学研究、教育以及临床发展的重要基础,系统梳理中医药历史源流,整理中医药学术思想精华,总结历代名医名家临证经验、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尤其是对具有地域特色的医学体系、学术流派和临证经验进行整理,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指示的具体举措。在这方面尚有很多工作可做,值得大家重视。 中医学术流派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通过不断积淀、传承、演变并凝练出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和诊疗技术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历史影响和社会公认度,也是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中医学术流派特别是名医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作为中医传统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传承发展的关键。湖北省(荆楚)地域辽阔,历史悠久,九省通衢,交通便利,文化积淀深厚,药物资源丰富,历代名医辈出,具有鲜明的发展特色和规律。 荆楚医学源远流长。神农尝百草是荆楚医药学研究的开端。到了商周时期,荆楚医学开始发展,出现了具有个别性、自发性的零散的经验和认识,这一点从先秦的文献中可以看出。正是这些前期积累为战国到两汉时期医学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的医书竹简包括《脉书》《引书》。从内容可以看出,其出现的时间早于《黄帝内经》。毫无疑问,这些著作为《黄帝内经》的成书做出了贡献。晋唐到宋这一时期可以说是荆楚医学的兴起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以王叔和、庞安时为代表的名医大家。王叔和精于脉学,整理编次了《伤寒论》,庞安时提出寒温分治,两人对《伤寒论》都深有研究。明清时期是荆楚医学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临床大家万全、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此外,还有本草学家刘若金、“戒毒神医”杨际泰、内科名家梁学孟、制药名家叶文机以及他开设的知名药店“叶开泰”。近现代,荆楚地域更是名医辈出,有倡导扶阳的王和安,有内科名家蒋玉伯、张梦侬、熊魁梧,有与哈荔田有“南黄北哈”之称的妇科名家黄绳武,有伤寒名家李培生、洪子云,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当代的名医名家,他们所做的工作不仅推动了荆楚地域中医学的发展,而且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对荆楚地域医家的学术思想以及临证经验进行研究既有必要,也有可为。 本丛书通过深入研究文献,勾勒出从汉水流域至长江中段荆楚医学从源到流的发展脉络,揭示了从东汉末年到明清的荆楚中医药学的发展历史,延续至今,一代代中医名家学术相承赓续,不断地传承与创新,特别是通过对当代代表性医家的医学思想、理论、技术的挖掘,系统而深刻地梳理出荆楚医学的传承与发展脉络,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影响,亦是对中医药传承创新的贡献,也为全国各地中医流派整理、发掘研究做出了示范。 本丛书适合中医医史学、中医学术流派、中医药临床及中医药文化的研究和学习者阅读。 书将付梓,先睹为快,不揣粗简,乐而为序。

梅国强 作者简介

梅国强,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医大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张仲景国医大学名誉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专业委员会顾问,湖北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秘书长,湖北省仲景学术研究会主任委员、《中医杂志》编委、湖北省科协常委、湖北省“伤寒论”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先后获湖北省优秀教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林宗扬医学教育奖、湖北省知名中医、湖北省优秀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学会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湖北省教育系统“三育人”先进个人、湖北中医名师、湖北中医大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等奖项或荣誉称号。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