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观赏植物分类学

观赏植物分类学

作者:李先源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8-01
开本: 其他 页数: 472
本类榜单:自然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96.6(7.0折) 定价  ¥13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观赏植物分类学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555809
  • 条形码:9787030555809 ; 978-7-03-055580-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观赏植物分类学 本书特色

院士作序,内容丰富,收录植物170科929属2398种,融入**分类学成果,附主编30余年拍摄彩插1200余幅

观赏植物分类学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植物分类学的基础原理和方法,植物分类形态术语,并以维管植物中含观赏植物较多的科为重点,概述了各科的识别特征和常见园林植物。全书共收录我国园林植物2398种,包括近年来引种的国外植物和新品种,并有彩色实物照片1200余幅。

观赏植物分类学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植物分类学的概念 1
1.2 植物分类的依据 1
1.3 植物分类的等级 2
1.4 植物的命名 3
1.4.1 普通名与学名 3
1.4.2 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简介 3
1.4.3 科及科以上等级的命名 4
1.4.4 属的命名 4
1.4.5 种及种下等级的命名 4
1.4.6 杂种的命名 4
1.4.7 品种的命名 5
1.4.8 命名人名 5
1.5 植物检索表 5
1.6 被子植物分类系统 6 
第2章 植物分类形态术语 7
2.1 一般性状 7
2.1.1 生长场所 7
2.1.2 生长习性 7
2.2 根 7
2.2.1 根及根系的类型 7
2.2.2 根的变态类型 8
2.3 茎 8
2.3.1 枝条外形 8
2.3.2 茎的基本类型 9
2.3.3 茎的分枝方式 9
2.3.4 茎的变态类型 9 
2.4 芽 10
2.4.1 定芽与不定芽 10
2.4.2 叶芽、花芽和混合芽 10
2.4.3 裸芽和鳞芽 10
2.4.4 活动芽和休眠芽 10 
2.5 叶 11
2.5.1 叶的组成 11
2.5.2 单叶与复叶 11
2.5.3 叶序 11
2.5.4 叶片的形态 12
2.5.5 叶尖的形态 13
2.5.6 叶基的形态 13
2.5.7 叶缘的形态 14
2.5.8 脉序 14
2.5.9 叶的变态 15 
2.6 花 15
2.6.1 花的组成 15
2.6.2 禾本科植物花的组成 16
2.6.3 花冠类型 16
2.6.4 雄蕊类型 18
2.6.5 雌蕊类型 19
2.6.6 子房位置类型 19
2.6.7 胎座类型 20
2.6.8 花序类型 20
2.6.9 花程式和花图式 21 
2.7 果实 22
2.7.1 单果 22
2.7.2 聚合果 23
2.7.3 聚花果 24 
2.8 蕨类植物分类专用术语 24
2.9 裸子植物分类专用术语 25 
第3章 蕨类植物 26 
3.1 蕨类植物的一般特征 26
3.1.1 蕨类植物孢子体 26
3.1.2 蕨类植物配子体 26 
3.2 蕨类植物分类 26
3.2.1 石松科(Lycopodiaceae) 27
3.2.2 卷柏科(Selaginellaceae) 27
3.2.3 水韭科Isoetaceae 28
3.2.4 木贼科Equisetaceae 29
3.2.5 松叶蕨科Psilotaceae 29
3.2.6 瓶尔小草科Ophioglossaceae 30
3.2.7 观音座莲科Angiopteridaceae 30 
3.2.8 紫萁科Osmundaceae 31
3.2.9 桫椤科Cyatheaceae 32
3.2.10 凤尾蕨科Pteridaceae 33
3.2.11 铁线蕨科Adiantaceae 34
3.2.12 铁角蕨科Aspleniaceae 35
3.2.13 乌毛蕨科Blechnaceae 36
3.2.14 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 37
3.2.15 肾蕨科Nephrolepidaceae 39
3.2.16 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 40 
第4章 裸子植物 43 
4.1 裸子植物一般特征 43 
4.2 裸子植物分类 43
4.2.1 苏铁科Cycadaceae 43
4.2.2 蕨铁科Stangeriaceae 45
4.2.3 泽米铁科Zamiaceae 46
4.2.4 银杏科Ginkgoaceae 49
4.2.5 南洋杉科Araucariaceae 49
4.2.6 松科Pinaceae 51
4.2.7 杉科Taxodiaceae 55
4.2.8 金松科Sciadopityaceae 57
4.2.9 柏科Cupressaceae 58
4.2.10 罗汉松科Podocarpaceae 63
4.2.11 三尖杉科Cephalotaxaceae 65
4.2.12 红豆杉科Taxaceae 65 
第5章 被子植物 68
5.1 被子植物概述 68
5.1.1 被子植物主要特征 68
5.1.2 被子植物分类概况 68
5.2 被子植物分类 69
5.2.1 木兰科Magnoliaceae 69
5.2.2 番荔枝科Annonaceae 75
5.2.3 蜡梅科Calycanthaceae 76
5.2.4 樟科Lauraceae 78
5.2.5 胡椒科Piperaceae 80
5.2.6 八角科Illiciaceae 82
5.2.7 莲科Nelumbonaceae 82
5.2.8 睡莲科Nymphaeaceae 83
5.2.9 毛茛科Ranunculaceae 85
5.2.10 小檗科Berberidaceae 88
5.2.11 罂粟科Papaveraceae 90
5.2.12 悬铃木科Platanaceae 91
5.2.13 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 92
5.2.14 榆科Ulmaceae 94
5.2.15 桑科Moraceae 95
5.2.16 荨麻科Urticaceae 99
5.2.17 胡桃科Juglandaceae 101
5.2.18 杨梅科Myricaceae 101
5.2.19 壳斗科Fagaceae 102
5.2.20 桦木科Betulaceae 103
5.2.21 木麻黄科Casuarinaceae 104
5.2.22 紫茉莉科Nyctaginaceae 104
5.2.23 番杏科Aizoaceae 105
5.2.24 仙人掌科Cactaceae 105
5.2.25 苋科Amaranthaceae 108
5.2.26 马齿苋科Portulacaceae 109
5.2.27 石竹科Caryophyllaceae 110
5.2.28 蓼科Polygonaceae 113
5.2.29 白花丹科(蓝雪科)Plumbaginaceae 115 
5.2.30 芍药科Paeoniaceae 116
5.2.31 山茶科Theaceae 116
5.2.32 藤黄科Clusiaceae,Guttiferae 120
5.2.33 杜英科Elaeocarpaceae 122
5.2.34 梧桐科Sterculiaceae 123
5.2.35 木棉科Bombacaceae 125
5.2.36 锦葵科Malvaceae 126
5.2.37 大风子科Flacourtiaceae 131
5.2.38 堇菜科Violaceae 132
5.2.39 西番莲科Passi.oraceae 133
5.2.40 秋海棠科Begoniaceae 134
5.2.41 杨柳科Salicaceae 135
5.2.42 白花菜科(山柑科)Capparaceae 136 
5.2.43 十字花科Brassicaceae,Cruciferae 137 
5.2.44 杜鹃花科Ericaceae 139
5.2.45 山榄科Sapotaceae 143
5.2.46 柿树科Ebenaceae 144
5.2.47 安息香科Styracaceae 144
5.2.48 紫金牛科Myrsinaceae 146
5.2.49 报春花科Primulaceae 147
5.2.50 绣球花科Hydrangeaceae 148
5.2.51 景天科Crassulaceae 150
5.2.52 虎耳草科Saxifragaceae 155
5.2.53 蔷薇科Rosaceae 156
5.2.54 含羞草科Mimosaceae 171
5.2.55 云实科Caesalpiniaceae 175
5.2.56 豆科Fabaceae 181
5.2.57 胡颓子科Elaeagnaceae 187
5.2.58 山龙眼科Proteaceae 188
5.2.59 千屈菜科Lythraceae 189
5.2.60 瑞香科Thymelaeaceae 192
5.2.61 桃金娘科Myrtaceae 193
5.2.62 柳叶菜科Onagraceae 199
5.2.63 野牡丹科Melastomataceae 201
5.2.64 使君子科Combretaceae 202
5.2.65 蓝果树科Nyssaceae 203
5.2.66 山茱萸科Cornaceae 204
5.2.67 卫矛科Celastraceae 205
5.2.68 冬青科Aquifoliaceae 206
5.2.69 黄杨科Buxaceae 207
5.2.70 大戟科Euphorbiaceae 209
5.2.71 鼠李科Rhamnaceae 216
5.2.72 葡萄科Vitaceae 218
5.2.73 无患子科Sapindaceae 220
5.2.74 七叶树科Hippocastanaceae 223 
5.2.75 槭树科Aceraceae 223
5.2.76 漆树科Anacardiaceae 226
5.2.77 楝科Meliaceae 230
5.2.78 芸香科Rutaceae 231
5.2.79 酢浆草科Oxalidaceae 236
5.2.80 牻牛儿苗科Geraniaceae 237
5.2.81 凤仙花科Balsaminaceae 238
5.2.82 五加科Araliaceae 239
5.2.83 马钱科Loganiaceae 243
5.2.84 夹竹桃科Apocynaceae 243
5.2.85 萝藦科Asclepiadaceae 251
5.2.86 茄科Solanaceae 253
5.2.87 旋花科Convolvulaceae 258
5.2.88 花荵科Polemoniaceae 261
5.2.89 紫草科Boraginaceae 262
5.2.90 马鞭草科Verbenaceae 263
5.2.91 唇形科Lamiaceae 269
5.2.92 醉鱼草科Buddlejaceae 273
5.2.93 木犀科Oleaceae 274
5.2.94 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 281
5.2.95 苦苣苔科Gesneriaceae 285
5.2.96 爵床科Acanthaceae 287
5.2.97 紫葳科Bignoniaceae 294
5.2.98 桔梗科Campanulaceae 299
5.2.99 茜草科Rubiaceae 300
展开全部

观赏植物分类学 节选

第1章绪论 1.1植物分类学的概念 植物分类学(planttaxonomy)是对植物进行鉴定、命名、描述、分类及其亲缘演化关系研究的科学。植物分类学的终极目标是建立一个理想的分类系统,其基本的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鉴定 是用已知的分类群来辨认未知的标本并确定其分类地位的过程。 描述 是用专门的形态学术语对分类群的形态特征依序进行描述。对新分类群必须用拉丁文描述。特征描述的顺序依次为:习性、茎、叶、花序、花萼、花冠、雄蕊、心皮、子房位置、胎座、果实及种子。 命名 是按《国际植物命名法规》(ICBN)给分类群一个正确的名称。 分类 是依据相似性,将植物分成不同大小等级的分类群,并依据演化规律和亲缘关系,将这些等级进行排列形成分类系统。 植物分类学有时也称系统植物学(systematic botany),但严格上讲,两者是有区别的。植物分类学主要研究植物分类的原则和对植物类群的具体分类,帮助人们认识和利用植物的科学;而系统植物学主要研究植物由低等到高等的多样性及其彼此间的亲缘、演化关系。但两者均有鉴定、描述、命名、分类及演化关系等内容,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 观赏植物分类学(ornamental taxonomy)属于植物分类学的一部分,以观赏植物为对象,运用植物分类学的原理,对观赏植物的类群进行具体分类,而对其亲缘演化关系则不做探讨。 1.2植物分类的依据 1)形态学依据 植物的生长型、营养器官(根、茎、叶及其附属物)和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的形态特征宏观,易于直接观察比较,长期以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术语,用于植物各分类群特征的描述和检索表的编制,是植物分类学*早使用的证据,目前仍然视为*重要的证据。至今人们已知的绿色植物约35万种,这一数据主要是依据形态特征所确定的“形态学种”,但不是全面的“生物学种”。因此,植物分类的证据还必须扩展到遗传学、胚胎学、解剖学、细胞学、植物化学、生理学、生态学、孢粉学等不同的领域。 2)解剖学依据 解剖学特征主要用于高级分类群的鉴别,如木质部导管的有无可以区别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维管束的类型和排列方式可以区别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在被子植物中无导管的类群(如水青树、昆栏树等)被认为是原始的类群,但松属(Pinus)中,针叶树脂道的数目、位置常用于种类的鉴定。 3)细胞学依据 每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及形态通常是稳定的,减数分裂时染色体的配对程度又可揭示种间的关系,因此,在众多的细胞学特征中,只有染色体的资料用于植物分类上,并形成了新兴的学科细胞分类学(cytotaxonomy)。例如,芍药属(Paeonia)原置于毛茛科(Ranuculaceae),1946年,Corner发现芍药属的雄蕊离心发育,与毛茛科雄蕊的向心发育方式不同,应将芍药属独立成芍药科(Paeoniaceae)。1958年,Kurita对细胞学的研究表明,芍药属n=5,而毛茛科其他各属n=6~9、n=12、n=15,绝无n=5者,支持了芍药属独立成科的观点。 4)植物化学依据 植物的化学成分因种类而异,亲缘关系相近的类群必然有类似的化学成分和产物,因此,化学成分也可以作为植物分类的依据,并形成了植物分类学的分支学科,即植物化学分类学(plant chemotaxonomy)。用于植物分类的化学物质主要是一些次生代谢物质,如生物碱、黄酮类、萜类等小分子物质,以及带信息的大分子物质,如DNA、RNA及蛋白质等。 5)孢粉学依据 孢粉学研究的是种子植物的花粉(小孢子)和蕨类植物的孢子的科学。每种植物的孢子,其形状、大小、极性、对称性、萌发孔(沟)及外壁的纹饰比较稳定,种间常有差别,且孢粉取材容易,用量少,保存方便,因此,孢粉学被广泛应用于植物分类的研究,它的发展与近代电镜扫描技术密不可分。 此外,超微结构、胚胎学、古植物学、生理学、生态学等方面的资料也可作为植物分类的依据;近年来,一些新仪器、新技术、新方法发现了很多有价值的资料,补充或修订了传统分类法的许多不足之处,但在植物分类实践中,不能片面强调单一证据的作用,也不能认为只有新技术才能揭示植物分类的本质,应注重分类证据的综合应用。 1.3植物分类的等级 为了便于分门别类,根据不同植物之间相同或相异的程度和亲缘关系的远近,将植物划分为不同等级的若干类群,这些不同的分类等级称为分类阶元或分类单位。由不同的分类单位组成分类系统。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有界、门、纲、目、科、属、种7级,再加上一些亚级单位共有23个(表1-1),每种植物必须在这个分类系统中,至少在7个基本单位中占据一定位置。 表1-1植物分类的等级 1.4植物的命名 1.4.1普通名与学名 普通名(common name)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用自己的语言给予植物的名称。对于中国人来说,中名无疑是*好使用和记忆的名称,它是指得到《中国植物志》等权威著作认可的正式的中文名称。每种植物只有一个正式的中名。例如,玉兰,其普通名有lilitree、yulan、Yulan Magnolia;但在我国不同地区,也有称其为迎春花(浙江)、应春花(湖北)、白玉兰(河南)、望春花(江西)或玉堂春(广东)的。普通名和俗名存在以下问题。 (1)局限性大,只在一种语言或几种语言中使用,不便于国际交流。 (2)准确性差,一种植物尤其是广布物种,在同一种语言的相同或不同地区,可能存在多个普通名,造成同物异名现象;另外,两种或更多没有关系的物种可能有相同的普通名,又造成同名异物现象。 (3)科学性差,普通名不能显示科或属的关系,也就不明了它的分类地位。 学名(scienti.c name)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给予分类群的名称。拉丁语具有如下优点。 (1)拉丁语的语义和解释固定,不像英语或其他语言富于变化。 (2)拉丁语的语义*专业和*精准,语法意义明显。 (3)拉丁语使用罗马字母,适用于大多数语言。 1.4.2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简介 为了统一植物的名称,由国际植物学会法规委员会制定了《国际植物命名法规》(International Code of Botabical Nomenclature,ICBN,以下简称“法规”),作为国际共同遵守的准则。1867年在法国巴黎召开了**届国际植物学会并颁布了**部法规,习惯称为《巴黎法规》;1905年第二届国际植物学会在维也纳召开,《巴黎法规》被《维也纳法规》取代。此后,国际植物学会每5年召开一次,对“法规”进行讨论并修订。“法规”的要点如下。 (1)分类群的名称每个分类群只有一个合法的名称,其他名称只能作异名。 (2)合格发表发表新分类群必须是:在公开的专业刊物上发表;名称符合法规;应有拉丁文特征集要;标出命名模式。 (3)优先律原则由于信息交流的阻隔,一种植物或某一分类群往往有一个以上的名称,但只能承认其*早合格发表的名称为合法名称,其他的名称为异名(synonym)。但早期植物学文献很难考证,故规定以林奈《植物种志》出版日(1753年5月1日)为界限。 如牡丹的学名先后3次被发表过: 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1804 Paeonia moutan Sims 1808 Paeonia decomosita Hand.-Mazz.1939 按优先律原则,只有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为合法名称,其余为异名。 (4)模式方法一个类群的名称是基于该类群的特定代表为根本进行命名的,这个代表称为命名模式(nomenclaturaltype)。一个科的模式是属,如蔷薇科(Rosaceae)的命名模式为蔷薇属(Rosa),桑科(Moraceae)的命名模式为桑属(Morus);一个属的模式是种,如早熟禾属(Poa)的命名模式为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一个种或种下等级的模式必须是单份模式标本,保存在一个已知的标本馆中,并注明了采集地点、采集人名字和采集号,也可以是一个植物的绘图。模式标本的选定方法有以下7种。 ①主模式(holotype)由命名人指定的模式标本,用作新种的描述、命名和绘图。 ②等模式(isotype)是主模式的重号复份标本,由同一个采集人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采集的标本,也称同号模式标本。 ③合模式(syntype)是命名人未指定主模式标本时而引证有2个或多个标本中的任何一个,或者是同时被命名人指定为模式的2个或多个标本中的任何一个标本。 ④副模式(paratype)是命名人在原始描述中所引证的除主模式、等模式以及合模式之外的标本。 ⑤选模式(lectotype)是命名人*初没有选定主模式或者主模式已经不存在时,后人从原命名人引证的原始材料中选出的一份标本。选模式从等模式或合模式中产生。如果等模式与合模式均存在则先选等模式,如果仅存在合模式则选合模式,如果等模式、合模式均不存在,则选副模式。如果引证的标本均不存在,必须选自存在的其他原始材料。 ⑥新模式(neotype)是当某一植物所依据的原始材料全部丢失时,重新选定的模式标本。 ⑦附加模式(epitype)是当主模式、选模式或先前指定的新模式,以及与有效发表有关的所有原始材料都确实模糊不清,因而不能被准确鉴定以确保该分类群名称的精确应用时,用来作为解释性模式的一份标本或植物绘图。当指定附加模式时,主模式、选模式或新模式必须同时引证。 1.4.3科及科以上等级的命名 (1)科的命名是以该科模式属的单数属格去掉词尾,加-aceae组成。例如,蔷薇科的学名为Rosaceae,是模式属蔷薇属的学名Rosa去掉性模式的一份标本或植物绘图。当指定附加模式词尾a加上-aceae而成。桑科的学名为Moraceae,时,主模式、选模式或新模式必须同时引证。是模式属桑属的学名Morus去掉词尾us加上-aceae而成。被子植物中有8个科具有保留科名(表1-2),名称虽然不符合命名法规,但由于习惯,一直使用,这样的科就有两个科名,它们是互用名。 表1-2保留科名与标准科名 (2)科以上等级的名称是将该科合法科名的词尾-aceae替换成相应等级的词尾而成。目的词尾为-ales,纲的词尾为-opsida。据此,木兰科的合法科名为Magnoliaceae,则木兰目的名称即为Magnoliales,木兰纲的名称为Magnoliopsida。 1.4.4属的命名 属名用拉丁文的单数名词**格,书写时首字母必须大写,并采用斜体字,其后还需附上命名人,如蔷薇属RosaL.、桑属MorusL.、景天属SedumL.。属名的来源主要有古拉丁名、古希腊名、地方土名、产地、人名、用途及特征等。因拉丁名词具有性,属名会以不同的词尾后缀来表示阳性、中性或阴性。以-us、-pogon为词尾代表阳性的属,以-um、-dendron为词尾代表中性的属,以-a、-is为词尾代表阴性的属。 1.4.5种及种下等级的命名 1)种的命名 种的名称采用双名,即属名和种加词。法规规定,种加词必须小写,并用斜体字书写,其后附上命名人,如苏铁Cycas revoluta Thunb.、银杏Ginkgo biloba L.。 种加词通常为形容词,也可用同位名词或名词的第二格。种加词的来源主要有植物的土名、产地名、人名、用途、植物的特征、生长习性等。 2)种下等级的命名 亚种、变种、变型的命名采用三名,即在种的学名之后分别写上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