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诗词意境论

中国诗词意境论

作者:陶型传
出版社: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6-01
开本: 其他 页数: 313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37.5(7.5折) 定价  ¥5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国诗词意境论 版权信息

  • ISBN:9787549124879
  • 条形码:9787549124879 ; 978-7-5491-2487-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诗词意境论 本书特色

★心游万仞,神接千载,思路开阔,视角多边。读者切理餍心,自当获得情趣智趣理趣多方满足。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臧克和作序推荐 ★本书作者以大半个世纪的研究积累,解读中华经典文本,恢复原本客观存在但由于历时久远而中断的认知关联,别开生面,本书读者自会拓展新视野。 入手处以“意象”结构为基本单元,使得汉语诗性语言结构中的景、物、人、事、情、志、意、理诸端,分割而不隔,混沌见逻辑,相背以相协,实现为同构。由表层变体,到深层句样,化静态凝固为动态流变的观察。 带领读者深度漫游《诗经》《离骚》以及苏轼、王维、陶渊明、李商隐、李清照、辛弃疾等人经典诗词的意境蕴场,力求解脱“套版思维”,“打通墙壁说话”,让心路四通八达,神魂海阔天空,进观其小无内、其大无垠的美感堂奥。 ——臧克和(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主任)

中国诗词意境论 内容简介

  《中国诗词意境论》作者以大半个世纪的研究积累,解读中华经典文本,恢复原本客观存在但由于历时久远而中断的认知关联,别开生面,《中国诗词意境论》读者自会拓展新视野。

中国诗词意境论 目录

追源溯流说“逃夭”——《诗经·周南·桃天》的历史文化积淀
“在水一方”的人生悲剧格局——《诗经·秦风·蒹葭》的异质连类时空
“暝色起愁”的创辟与仿构——从《诗经·王风·君子于役》的“日之夕矣”说起
“后妃之德”说并非谬论——《诗经·周南·关雎》的政治教化用意
神性与人性的祭仪融合——屈原《湘夫人》的审美再造
悲愤中的人格完善精神——从屈原《离骚》的整体建构说起
无我之境与无为之境——从陶渊明《饮酒》(其五)说起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的玄禅意境
凄美的诗性悲剧意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意境美
“艰难苦恨繁霜鬓”——杜甫《登高》的从政谨敬之心
意象井置与审美解读——从杜甫《江汉》看诗性意象语言
“幽咽泉流冰下滩”——李商隐《锦瑟》的迷离惝恍意境
“打通墙壁说话”——苏轼《水调歌头》的穿越精神
“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苏轼《赤壁赋》的对等理念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的建构心理
“肝肠似火,色貌如花”——辛弃疾《摸鱼儿》的隐喻时空
主要参考书目
展开全部

中国诗词意境论 节选

  《中国诗词意境论》:  西方英雄悲剧理念与中国古典诗词悲剧意识的显著差异集中体现为,前者强调戏剧冲突,注重斗争精神,张扬崇高,情调悲壮;后者则强调真挚感情,注重圆融境界,崇尚优雅,情调凄美。张扬崇高精神的悲剧令人感到悲壮,崇尚优雅的悲剧令人感到凄美,这是合乎人性人情的必然规律。悲壮的价值,在于把崇高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令人感到伤痛、怜悯和恐惧,从而达到宣泄、陶冶和净化灵魂的作用,这在西方悲剧理论中已多有阐述,此处不再重复。对凄美之特征和意义的阐发,却乏善可陈,或只当作艺术特点和表现方法来予以观照,因而有必要深入探讨一下。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凄美情调,有两个要素:一是幽美情感,二是无可奈何的处境。凄美不是豪壮,情致优美才为凄;豪壮使人精神振奋,但精神一振翅,优美的感觉也飞走了。凄美也不等于悲惨,色调幽柔才为凄;悲惨使人惨痛、恐惧,但心魂一惨痛、一恐惧,美感愉悦就被窒息了。情致优美是凄美的本位、本体、本色;无可奈何的处境,则是决定凄美情景之格局及其审美价值的尺度。造成悲剧的原因多种多样,那些纯属偶然的、个人性格和行为缺陷的、本来完全可以避免的悲剧,因其能够连类生发的时空偏狭,意义并不大。而具有必然性、群体性、不可避免性的悲剧情景,才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凄美情调的基本格局。尽管凄美情景多种多样,但都不同程度地困囿在无可奈何的格局之中。花开花落,伤春悲秋,这是“意志不可逆”的自然格局;两地相思,离愁别恨,这是“此事古难全”的人情格局;天地无限,生命短暂,这是“万古如长夜”的人生格局。这由自然律令、人情难圆、人生苦短三大无可奈何格局所造成的凄美情境,就是中国古代诗词蕴场的主要时空。如果悲情不是处在这种种无可奈何的格局之中,而是通过主观努力即可改变的,那么诗意就应当聚焦主观努力,从而走上积极抗争的轨道;否则,悲情就变成了懦弱和投降,那就无所谓凄,更谈不上美了。《春江花月夜》的凄美情境,不仅是优美的,而且涵容了自然天规、人情难全、人生苦短三大无可奈何的处境,同时又用极其鲜明生动的语言、意象、意境将其从容而优雅地展现出来,故而说它是凄美诗境之“顶峰上的顶峰”并不为过。  人们习惯于用社会悲剧的理念来观照和阐发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悲剧意识,这当然是必要的,有时也是很重要的;但必须意识到,社会悲剧只是悲剧的一个方面,它在古今中外的悲剧理念中,都没有成为主流悲剧意识。西方悲剧理论,是以不可预测之命运悲剧和不可逆转之性格悲剧的名义,堂而皇之地绕过了产生悲剧的社会根源,故而在洋洋洒洒的悲剧论著中,几乎看不到“社会悲剧”这一概念。中国古代诗词绝大多数是抒情短篇,像《孔雀东南飞》那样衔冤封建礼教、《长恨歌》那样抱恨政治斗争的长篇悲剧,只是凤毛麟角;即使这样的凤毛麟角,笔墨也主要是泼洒在生死遗恨的情味之上。在浩如烟海的抒情短篇之中,像白居易“讽喻诗”直指社会弊政、杜甫“三吏”“三别”直指民生灾难那样的作品,也并不多见。主流还是在“情”字上摸爬滚打,不管是抒写春恨秋愁、生离死别,还是喟叹人生短暂、命途多舛,无不热衷于凄美情致的深挚动人。人们特别喜欢唐诗宋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其中那深挚的凄美情致产生了同频共振。即使在凄美情致的背后,大多隐藏着某种社会弊端和腐恶,但那是诗学社会学、诗学政治学的范畴,不是诗学审美本体论;人们习惯于寻求诗情背后的社会政治根源,这本身无可非议,但把它视为必由的途径,乃至成为解读艺术作品的唯一思路,那就必定会遮掩乃至戕害诗情的审美本体,这种流弊似乎已经成为难以扭转的历史常态和精神痼疾。  在无可奈何的凄美情调上致力诗意之美,这是审美本体观念对社会悲剧理念的穿越。穿越不等于超越,更不是取消,而是在“尊重而不等于”的前提下的再度升华。就像荷花从湖底蹿到湖面盛开一样,你可以说它是由淤泥和湖水培育出来的,这是科学的生命根源学说;你也可以说它是穿越污泥和污水而净化出来的,这是审美的隐喻象征观照。《春江花月夜》的凄美情境,显然是对人生现实的穿越性审美观照。面对自然景物,它穿越了霜寒雾迷的昏暗和风刀雨剑的灾难,提纯为“何处春江无月明”的靓丽和“江天一色无纤尘”的洁净;面对空中孤月,它穿越了“阴晴圆缺”的变幻不定和“高处不胜寒”的令人惊惧,升华为“江月年年只相似”的天地永恒和“不知江月待何人”的深情期盼;面对人类情感,它穿越了个体私欲、社会腐恶、政治角逐所造成的人性异化,净化了情感中的消极悲观、庸俗鄙陋、兽性狂暴等极端情绪,提纯了情感的真挚、深切、包容、浩瀚,即使是江水无情、落花飘零、斜月西沉、潇湘路遥的悲剧情怀,也升华为坦然、舒张、中和、圆润的审美愉悦。这是一个“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的诗意性琼楼玉宇,一种尚未被浊世异化、充满人性天然本色的圣洁  ……

中国诗词意境论 作者简介

  陶型传,笔名南山。1941年生于山东蓬莱。1965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直至退休。长期从事杂志编辑工作,参与多种《大学语文》编写。读书自娱,喜欢中国古代文论和传统诗词意象;为文随兴,发表论文数十篇。年逾古稀,始有著书之意。出版专著《审美思想发微》《意象诗论》《中国诗词意境论》。现正拟写《管蠡天海——中国古代文论掇英》。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浏览历史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