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人与经典·中庸

人与经典·中庸

出版社: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6-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60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34.8(6.0折) 定价  ¥5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人与经典·中庸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1160254
  • 条形码:9787551160254 ; 978-7-5511-6025-4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人与经典·中庸 本书特色

《大学》《中庸》(合称《学庸》)与《论语》,均为孔学入门之书,也是中国学问入门之书。《学庸》可谓儒学众经之胆,比佛家的《心经》《金刚经》好。长辈说《大学》即佛经的《心经》,《中庸》即佛经的《金刚经》。 《中庸》开首三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乃是《中庸》全书之主旨,讲体用之道,将天人思想包括无遗。有处世经验了,再融会贯通,方知为处世之不二法门。

人与经典·中庸 内容简介

本书由皇家名儒爱新觉罗·毓鋆口授心传,学生整理而成。本书以毓老师1999年于奉元书院讲述《中庸》内容为底本,参以相关授课内容为补充。另补加《中庸》原文及编者白话翻译,以方便阅读,掌握要点出处。堪称毓老师历年讲述《中庸》之大者。

人与经典·中庸 目录

目录:

导??读 / 1

**章 / 5

第二章 / 26

第三章 / 30

第四章 / 31

第五章 / 34

第六章 / 35

第七章 / 41

第八章 / 42

第九章 / 43

第十章 / 44

第十一章 / 48

第十二章 / 50

第十三章 / 53

第十四章 / 62

第十五章 / 69

第十六章 / 71

第十七章 / 75

第十八章 / 79

第十九章 / 85

第二十章 / 91

第二十一章 / 123

第二十二章 / 125

第二十三章 / 128

第二十四章 / 131

第二十五章 / 134

第二十六章 / 137

第二十七章 / 146

第二十八章 / 150

第二十九章 / 158

第三十章 / 164

第三十一章 / 169

第三十二章 / 176

第三十三章 / 179

附录一 《中庸》原文 / 214

附录二 《中庸》译文 / 225


展开全部

人与经典·中庸 节选

**章 《中庸》**章为经,与《大学》经的部分合观,可以有更深的体会。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开首三句,乃是《中庸》全书之主旨,讲体用之道,将天人思想包括无遗。有处世经验了,再融会贯通,方知为处世之不二法门。 “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在”,与《中庸》的“之谓”,均为肯定词,知道就要行,能知能行。 “天命之谓性”,“之谓”,就是,是肯定的,天命就是性。“在天曰命,在人曰性”,何以说知天、知命,而不说“知性”?“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易经·系辞上传》),性,是体;善,是用。“诚者,天之道”,善,是天之道的用。“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孟子·离娄上》),不明天之道,就不懂人之道。 中国人*会用性之善。善,是性的用,“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天命之谓性”,知自己性之所在才能成德,故“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论语·尧曰》)。 “率性之谓道”,“率”,顺也,即前面有一东西存在,顺着;顺性就是道,尽此之谓,性外无别道。性,是大本;良知良能,是性之用。天命就是性,“顺性命之理”(《易经·说卦传》曰“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行性之道,即本良知良能去做。人人皆有性,人人皆可率性,“性相近”,本性相同;“习相远”,习性,情也,因环境而异。能知就能行,知行合一谓之学。 “率性之谓道”,人人皆有道,人人皆可以为尧舜。“修道之谓教”,修“率性”就是教,教育在引发人性,唤醒良知。“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开宗明义》),善性之本。 头脑必要清楚,对任何事才能分析清楚。以孔子之智,犹“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到五十岁了才知天命,那他是经过什么步骤以后才知天命?经过“不惑”,“四十而不惑”(《论语·为政》),即不惑不欲。净惑于欲,还能知天命?嗜欲深者,天机浅。“惑”与“欲”如打不破,根本无法达天命。“知天命”,“天命之谓性”,懂得天命了,就懂顺着人性做事。 顺治(1638—1661)作有修道偈: 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 朕本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事转烦。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一回。未曾生成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不如不来又不去,来时欢喜去时悲。 悲欢离合多劳虑,何日清闲谁得知?若能了达僧家事,从此回头不算迟。 世间难比出家人,无忧无虑得安宜。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 五湖四海为上客,皆因夙世种菩提。虽然不是真罗汉,也搭如来三顶衣。 金乌玉兔东复西,为人切莫用心机。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乾坤一局棋。 禹开九州汤放桀,秦吞六国汉登基。古来多少英雄汉,南北山头卧土泥。 黄袍换却紫袈裟,只为当年一念差。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生在帝王家? 十八年来不自由,南征北讨几时休?我今撒手西方去,管他万代与千秋。 他在那么小的年纪,就能看破荣华富贵,可能有慧根,境界特别高!我和他是两种人,我认为人生是有责任的。 人要是没有人性,能对人类有贡献?读书人要明理,一个明理的人能不爱国?读书要改变器质,器质是慢慢修的。私情是一件事,正义更是一件事。懂得义了,见义必为,勇也。 要启发智慧,好好努力,“时乘六龙以御天”(《易经·乾卦》)。必学实学,现在“救死唯恐不暇”(《孟子·梁惠王上》云“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还扯闲? 人的斗争——与欲斗争,太难了!四十岁到五十岁是与欲斗争,“男人要坏,四十开外”。什么人可以真正知天命?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人心都如镜了,则“不将不迎”(《庄子·应帝王》)。必练习做到此一程度。 英国占领香港有什么法?收回却说要法。必得有智慧与浑蛋划清界限。政客并不代表民,使他动而有悔,成为孤家寡人,即釜底抽薪。 证严能号召四百万人,是以德。领导社会的是德,能言行一致。证严的智慧,完全是她清修的功夫得来的,生活过得清苦。必得求真。 圣严的文笔好,但是口才不行,我对她说:“你不讲,大家都还懂。你一讲,大家都糊涂了!”人贵乎有自知之明。 必要有群德,不能不为子孙谋,不能完全任人宰割。因为“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易经·乾卦·文言》),没有希望,正是因为没有智慧。不知结果即是祸。百姓不懂,无聊话会影响百姓。现在大学生什么都有,就是没有脑,台湾教育弄至此。 我训练小孙子何以难?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又一套……有那个环境?台湾文化何以低?来台*好的人为大兵,*坏的……军眷天天搓麻将,这种环境怎能造就出人才?真想望子成龙,必有那个环境,至少也得是蛇窝,是长的,而非扁的。之所以失败起不来,因为没有那个智慧。 凡事皆操之在己。有了智慧,为了生存不能不投一点“机”,现在可不能等闲视之。一民族的力量,不是数字所能表现的。今后中国绝对是“寸土不失”,任何一块土都不丢,此时也。 人必要有识时之智,要真正能不惑于欲。必要尽己之本能,绝不能借助外力,我总说“自求多福”在此。 “率性之谓道”,是先觉者,顺着人性做事;“修道之谓教”,是后觉者,跟着学。人性就是道,“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失其赤子之心”,就是大人、圣人。人的赤子之心特别短,“伪”太可怕了!如好面子,也是欲。人就是人,“还没死,怎能不想?”想是一回事,可以不做。“想”与“做”,两回事。想,意淫;做了,洗不清。出家不容易,人要学真,直人就是真,“人之生也直”。

人与经典·中庸 作者简介

爱新觉罗·毓鋆(1906-2011),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礼亲王代善裔孙,号安仁居士。 六岁始,为末代皇帝溥仪伴读,师从陈宝琛、罗振玉、叶玉麟等大儒,十三岁读毕十三经并可以背诵四书五经,一生多次研读《四库全书》,通达古代经史子集之学。他虽出身皇族,却猛烈批评帝制;壮年曾经叱咤风云,晚年安居斗室讲学直至仙逝。 其讲学注重因时举譬,倡导经世致用,使古代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学问焕发了新时代的活力。毓老先生世寿一百零六岁,教学六十四年,及门学生与授业弟子数万人,遍及海内外与各行业,被誉为两千五百多年孔子儒学的当代集大成者。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