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自我效能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3-01
开本: 16开 页数: 732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94.8(6.0折) 定价  ¥15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自我效能 版权信息

自我效能 本书特色

自我效能理论为在各种生活条件下进行社会应用提供了大量的知识。应用的范围和种类证明了这一观点的解释和作用的普遍性。我希望对个人和集体能力的更好理解能有助于指引人类发展和变化的理想进程。 ——阿尔伯特·班杜拉

自我效能 内容简介

个人因素在人类自我发展、适应以及社会和个人改变中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其中,人们对其效能的信念发挥着关键作用。除非人们相信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产生期望的结果,阻止有害的结果,否则当面对困难的时候,没有什么能激励他们行动或坚持。其他任何可能作为引导或动机的因素,都是基于一个人拥有通过自己的行为产生影响的力量这一核心信念的。本书展现了个人和群体效能感知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的中心地位。 自我效能感是阿尔伯特??班杜拉创建的社会认知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这一理论中,班杜拉特别强调人是行动的动因,特别强调人所具有的动因作用,即人的能动性。因此,他认为个体与环境,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交互的,人既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又影响、形成他的社会环境。自我效能感就是人对自己作为动因的能力信念,它控制着人们自身的思想和行动,并通过它控制着人们所处的环境条件。所以,自我效能是自我系统中起核心作用的动力因素。 在《自我效能》这本书中,班杜拉对这一思想进行了深入的论述,并根据这一思想对自我效能的性质、结构、来源、自我效能感在个体一生中的发展、自我效能感起作用的途径和过程等基本问题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同时,班杜拉把自我效能感思想扩展到集体,分析了集体效能感在学校、社区、各种社会机构的成就,以至在更广大社会活动中的作用。

自我效能 目录

001译者前言
003中文版前言
005序言

/**章/理论观点
003人类动因的性质
006三元交互因果关系中的人类动因
008决定论和自我影响的实施
011个人效能的相关观点

/第二章/自我效能的性质与结构
040自我效能知觉是一种生成能力
042行为的积极产生者和消极预言者
043对个人因果作用的自我效能观点046自我效能信念系统的多维性
059自我效能的因果关系
066效能判断和行动间不一致的原因

/第三章/自我效能的来源
087动作性掌握经验
094替代经验
110言语说服
115生理和情感状态
123效能信息的整合

/第四章/调节过程
126认知过程
132动机过程
148情感过程172选择过程

/第五章/自我效能的发展分析
176个体动因感的起源
180自我效能的家庭来源
186同伴及自我效能的扩展和证实
187学校是自我效能培养的主体
190青少年的转折经验带来的自我效能增长
197成年人的自我效能
212随年龄增长的自我效能再评价

/第六章/认知功能
229学生的认知自我效能
256教师的效能知觉
260集体学校效能


/第七章/健康功能
279自我效能知觉的生物学效应
297健康促进行为中的自我效能知觉
334预后判断和自我效能知觉

/第八章/临床功能
341焦虑和恐怖性障碍
367抑郁
374饮食失调
383酒精和药物滥用

/第九章/运动功能
397运动技能的发展
411运动行为的自我调节
433集体团队效能
438身体锻炼的心理生物效果

/第十章/组织功能
455职业发展和追求
474职业角色的掌握
485组织决策中的自我效能
496职业角色扮演中的自我效能
505集体组织效能

/第十一章/集体效能
515集体效能的测量
520政治效能
544媒体影响方式的使能作用
551为社会文化变革提供条件
560集体效能的破坏因素

566参考文献
662主题索引
展开全部

自我效能 节选

/**章/ 理论观点 人们总是努力控制影响其生活的事件。通过对可以控制的领域进行操纵,能够更好地实现理想,防止不如意的事件发生。在原始社会,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极其有限,因而基本上没有能力改变生活现状,他们只能求助于超自然的力量,并且认为这些动因操纵着他们的生活。人们举行精心安排的仪式并执行各种行为准则,试图得到超自然力量的垂青或免受超自然力量的惩罚。即使在当代社会,当遇到极其不能确定的重要事件,许多人仍然采用迷信的仪式祈祷事态的发展能如其所愿。当偶尔有几次不相干的仪式与成功的后果相伴出现,人们便很容易相信是仪式影响了后果。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知识的增长极大地提高了人们预测事件并对事件进行控制的能力。对控制超自然系统的信念已让位于承认人们具有塑造自身命运力量的观点。人类自我概念的变化和生活由超自然控制变为个人控制的生命观的变化带来了因果思维上的重大转变,新的启发使人类力量的运用快速地扩展到越来越多的领域。人类的独创性和努力取代了对神灵的安慰性仪式,成为改变生活条件的手段。利用所掌握的知识,人类建立了物理技术,使得日常生活得到巨大的改观。人类发展出的生物技术能够改变动物和植物的基因构成。人类创造的医学和社会心理技术提高了身体及情绪生活的质量。人类设计出了社会系统,对易受强迫性或惩罚性制度控制的信念和行为类型进行限制。这些权利与制度性保护扩展了信念和行为的自由空间。 对生活环境进行控制的努力几乎渗透于人一生的所有行为之中,因为它提供了无数的个人和社会利益。重大事件的不确定性使人高度不安。就人们能对重大后果的产生发挥作用来说,人们能够更好地预测后果。预测能力培养了适应的准备性。不能对事件施加影响会对生活造成不利的后果,它将滋生忧惧、冷漠和绝望。因此,保护所期待的结果并避免不受欢迎的后果发生的能力对个体控制的发展和运用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人们越能够对生活中的有关事件施加影响,就越能够将自己按照自己喜爱的那样进行塑造。通过选择和创造对自己希望成为怎样的人的环境支持,人们对自己生活的方向产生影响。当然,人类的作用处于社会条件之中。因此,环境对有价值的生活道路的支持是由个体自身以及与其他人一起创造出来的。通过集体行动,人们能够调节社会系统的特性和实践以改善生活。 人类运用控制的能力是混合的赐福。个人效能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要依赖于生活的目标。例如,由不可动摇的效能所驱动的革新者和社会改革家的生活,不是轻松的生活。他们常成为讥笑、谴责和迫害的对象,即使社会*终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中获益。许多获得了认同和盛名的人通过克服表面上难以克服的困难来塑造自己的生活只是为了进入新的社会现实,但对这些新的社会现实,他们只能实行较少的控制,进行拙劣的处理。确实,有关名人和无名之辈的历史中充满着既作为生活的建设者又作为生活的牺牲品的个体。 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得到极大提高,这不仅对当前生活、同时也对后代产生了普遍性的影响。许多提供当前利益的技术也包含着危险性,对环境造成巨大损失。我们的技术能力对地球进行破坏或使地球上的许多地方变成无人居住的地区,表明了人类力量的强度在不断增加。当前公众极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所创造的技术将把我们带向何方。对自我利益的贪婪追求会给社会造成长期的破坏效应。运用社会力量将个体利益置于大众的共同利益之上,会引起大量的特殊利益,不再为解决更广泛的社会问题付出努力。如果没有对超越狭隘的自我利益的共同目标的承诺,控制的运用会退化为个人和派别力量的冲突。人们要想实现所期待的共同理想并为后人保持一个适合生存的环境就必须同心协力。简言之,人类控制的能力既可以产生积极的效果,也可以导致不良的后果。 由于控制在人类生活中处于核心地位,多年来,出现了有关它的许多理论。个体的动机水平、情绪状态和行动更多依赖于他们相信什么,而不是客观上什么是正确的。因此,研究的重心一直放在人们将自身作为原因的能力信念上。大多数理论隐含着控制是先天内驱力的观点。任何一种广泛有益的——而且因此是高度普遍的——能力很快就被解释为是自我决定的或自我掌握的先天内驱力。但是主张个人控制的努力是先天内驱力的表现的理论,削弱了对人类效能是如何发展起来的这一问题的兴趣,因为这种内驱力是人们生来就具有的。这些理论反而非常详细地描述了这些内驱力如何受到社会的阻挠并不断减弱。实质上,所有人都在尝试证明至少对影响他们的一些事件施加影响的事实并不必然表示先天动机的存在。控制本身也不能被看作是终结。实施控制以保证获得期待的结果并防止非期待的结果产生具有巨大的功能价值,并且是激励性动机的强大来源。关于控制的运用到底是先天的驱力还是由期待的利益所驱动的问题,在后面将得到相当多的关注。 人们通过个人动因的机制为自身的社会心理机能施加着原因性作用。在动因的各种机制中,没有一种比个人效能信念更处于核心地位、更具普遍意义。一个人除非相信自己能通过自身的行动产生所期待的效果,否则他们很少具备行动的动机。因而,效能信念是行动的重要基础。人们使用个人效能信念指引自己的生活。自我效能知觉指的是相信自己具有组织和执行行动以达到特定成就的能力的信念。可是,能对之实施个人影响的事件多种多样。影响可能包括调节自己的动机、思维过程、情绪状态和行为,或者它也可以包括改变环境条件,这些都依赖于一个人想要控制什么。 个体的效能信念具有不同的作用。它影响人们选择追求的行动进程、在特定意图中付出多大的努力、在面临障碍和失败时能坚持多长时间、从不幸中恢复的能力、他们的思维方式是自我妨碍的还是自我帮助式的、在应对高负荷的环境要求时体验到多大程度的应激和抑郁,以及所能实现的成功的水平。这一章将考察人类动因的性质和个人因果作用的其他概念。 人类动因的性质 人们可以对他们所做的事施加影响。当然,大多数人类行为决定于许多交互作用的因素,因而人们可以对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件产生作用,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使某一事件发生的力量应该与事件如何发生的机制相区别。例如,在体育比赛中,运动员追求特定策略,但他不会让神经系统中的运动神经元命令骨骼肌按指定模式运动。人们会根据什么是处于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和关于自身能力的信念的理解,尝试做出符合目标的行为,而不具有自己的选择如何与有益于努力的神经生理事件相协调的*模糊观念。 ……

自我效能 作者简介

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 1925—2021) 生于加拿大,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斯坦福大学荣誉教授,社会认知理论的创始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他在社会模仿领域的开创性研究拓展了我们对于人类学习的视野,所揭示的关于观察与模仿对于学习与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在当前信息时代更是突显其重要性。他对自我调节机制、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表明个人对自身能力的信念可以影响其选择、动机,甚至是幸福与健康,为我们认识人类的自我发展、适应与改变奠定了理论基础。他拓展了我们利用知识来造福人类的深度与边界,影响波及学习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治疗以及教育、管理、大众传播等研究与生活领域。他先后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加拿大勋章,美国心理科学协会(APS)威廉??詹姆士奖、詹姆士??卡特尔奖,美国心理学会(APA)桑代克奖和终身成就奖。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