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

出版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3-01
开本: 26cm 页数: 247页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33.1(7.2折) 定价  ¥4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4386405
  • 条形码:9787564386405 ; 978-7-5643-8640-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 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第二版)》是一本全面而系统地研究了中国传统文化。绪论部分扼要论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随后的十一章分上下两篇,上篇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演变、内涵特质、根本精神与价值理性,旨在对中国历经数千年的传统文化进行简要、明晰的梳理与解读;下篇详细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哲学、史学、文学、艺术、科技、教育、医学、等诸方面,旨在通过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充满智慧的哲学思想、完备独特的教育制度、发幽抉微的医学药典、嘉惠世界的科学技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全书上下两篇统分结合,既全方位展示了中国绚丽璀璨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与丰富外延,又呈现了优良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思维方式,从而引发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崇敬与深思。书中内容逻辑清晰、文字优美、论述流畅;蕴涵理论深刻,叙述深入浅出,既使阅读无乏味之感,又能引发读者的思考与共鸣。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异常丰富,包罗万象。所以,此书不可能面面俱到地穷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讨,但作者希望通过此书让读者领略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与基本特质,认清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揣摩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领悟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而对中国传统文化抱以更多的敬意与情怀。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 目录

绪论:经纬天地文治教化

**章 兼收并蓄晖光日新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演变
**节 孕育与形成:先秦
第二节 统一与变异:汉魏
第三节 转型与融会:唐宋(元)
第四节 专制与启蒙:明清

第二章 独立不改周行不殆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特性
**节 生态特性之一:大陆文化
第二节 生态特性之二:农耕经济
第三节 生态特性之三:宗法制度

第三章 天地氤氲因缘和合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特性
**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功能

第四章 致知格物否极泰来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理性
**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

第五章 体用不二显微无间
——中国传统哲学
**节 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质
第二节 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脉络
第三节 中国传统哲学的特征

第六章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中国传统史学
**节 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中国传统史学的体例表现
第三节 中国传统史学的独有特性

第七章 拟象取譬气盛势飞
——中国传统文学
**节 中国传统文学的特点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脉络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学的文体

第八章 推本天元顺承厥意
——中国传统科技
**节 中国传统科技的成就
第二节 中国传统科技的反思

第九章 含蓄隐秀灿烂求备
——中国传统艺术
**节 中国传统艺术的思想蕴涵
第二节 中国传统艺术的东方形态

第十章 政教合一雅人清致
——中国传统教育
**节 中国传统教育的制度演化
第二节 中国传统教育的思想变迁

第十一章 取类比象辨证论治
——中国传统医学
**节 中医文化渊源
第二节 中医药文化的内涵
第三节 中医药的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 节选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第二版)》:  二、贵夫无为的道家文化  中国文化的基本线索,以儒为主,儒道互补。如果说儒家满足了中国人功名的、人事的、严肃的需要,那么,道家则满足了中国人浪漫的、从容不迫和悠闲适意的要求。儒家使中国人处于工作状态,道家使中国人处于悠闲状态。道家对于中国艺术精神的发展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闻一多和郭沫若先生都认为中国的艺术来源于庄子,一部中国文学史几乎都是在它的影响下产生的。(一)道法自然道家是中国古代智慧*有活力和灵性的部分,滋养了人们的精神活动和日常生活。在古代的政治活动和艺术活动中,道家的影响尤为明显。  首先,不争之争。武王韬光养晦,*后一战克商;周公功遂身退,全德保民……作为史官的老子正是从古人先贤的成败得失中总结、提炼出政治活动的法则和技巧:“柔弱胜刚强”“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的五千言浓缩了古代政治博弈和军事斗争的智慧,为后来高明的政治家、军事家心领神会,施展于历史的大舞台。  儒、墨、法三家所论政治可以归结为有为政治,有为政治即人治(法治其实也是人治的一种形式);道家所主张的是无为政治,无为政治即是无治或天治。老子把统治分为四种类型:“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治理的*高境界是让老百姓感受不到有人在管理他,“百姓皆谓我自然”。汉初“文景之治”、唐初“贞观之治”、唐中期的“开元盛世”等,都是中国历史上无为而治的典型事例。  汉初倡行“黄老之术”的**位重要人物是曹参。高祖时曹参为齐相,后来萧何病卒,他继任为相国,便援用在齐所行的“贵清静而民自定”等黄老之术以治天下。他为相三年,选任官吏专用不善文辞、忠实朴厚之人;政令措施,一切循例而行,毫无更改;遇有建议兴革的,他便用酒把来人灌醉,使其扶醉而去,无从建议。他还明白地向惠帝表示为政之道即在安定,不必更张。因此曹参死后,人民谓其治绩是“载其清静,民以宁一”。此外,汉初一些著名的地方长官如汲黯、郑当时等,都是“管其大体而已”,甚至“卧而治之”。由于汉初统治者实行近五六十年的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经济繁荣,出现了“文景盛世”。  唐王朝的“贞观之治”亦与太宗李世民善于吸收和运用道家学说有关。李世民治国以“贵静”为宗旨,他说:“夫治国犹如栽树,木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得不安乎?”他接受魏徵谏言,纳“无为而治”为国策,使百官“各当所任”;强调“君无为,臣有为”,反对“君臣相疑”,而提倡“君臣相遇”.做到了广选人才,直纳谏言。后来的玄宗皇帝亲撰《御注道德真经》和《御制道德真经》,更是把道家“无为”的政治思想贯穿在自己的治国之策中,从而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开元盛世”。  守雌贵柔的观念,引申到政治和军事领域,便有了韬光养晦、以柔克刚之类的方法论原则。“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老子所推崇的“不争”之“争”,具体地说,就是“后发制人”“以退为进,以守为攻”。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大多采取“后发制人”的战略,诸如楚汉成皋之战、新汉昆阳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晋秦淝水之战等等,也正因为如此,《老子》被人称为“兵书”。其实,后发制人也是政治斗争的策略。在政治角逐以及人事纠葛中,“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自我表现、自以为是、自我炫耀、自尊自大等争强好胜的举动往往会适得其反。老子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刚强。”聪明的人,应该采取迂回曲折的方法。  其次,诗意栖居。儒家具有积极入世的特点,老子则采取远离现实的方式去关注现实。他把“道”这种生成万物、润泽万物而不做万物主宰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人生方面,就是一种“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的原则。“弗有”“弗恃”“弗居”并不是完全出世的,这也是一种对现实、人生的关注,只是其方式与儒家不同而已,即要人们顺应自然,按照道的自然无为的法则行事。当政治清明、仕途顺畅时,士大夫热衷于儒家,把“修齐治平”作为信条;而当社会混乱,政治腐败,或仕途坎坷个人不幸时,他们便隐居山林,或著书立说,或清心寡欲与天地同乐,等待时机再图实现自己的抱负。士大夫们在“入世”与“离世”中求得心态的平衡。  道家人生哲学重视精神境界,追求个体的精神自由。庄子强调通过“心斋”“坐忘”等内心修养功夫,从精神上超越一切自然和社会的限制,达到心神虚静、与道相通的逍遥境界,也就是真人的境界。这种理想人格,具有强烈的超越性质,是即世而又游世的自由人格。人虽然不能不生活在现实社会中,但可以尽量按照纯朴自然的本性生活,力求获得身心*大限度的自由,尽量避免一切残害本性的外在干扰,超越一切俗世强加给人的束缚,进入“物我同一”“人我同一”“神与物游”的精神境界。这种境界非常普遍地存在于中国古代士人当中,其中以魏晋名士表现尤为显著。  魏晋是庄子的时代,士大夫们实践着庄子的人生哲学,“非名教而任自然”,以老庄学说与“礼教”抗衡,他们崇尚自然,在山水、酒和丹药中获得片刻的宁静。当时*有名的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中,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其中阮籍本有济世之志,但时局维艰,曹魏政权处于风雨漂浮之中,他不愿趋奉于司马氏,便言志于诗,醉卧樽酒之中。《晋书·阮籍传》记载,晋文帝司马昭想为晋武帝司马炎向阮籍求结为亲家,阮籍醉了60天,司马昭始终没有机会与他说话,因而放弃了。钟会多次用时事、政事问他的看法,想要借其回答给他降罪,皆因其酣醉而告失败。阮籍还尤其善做青白眼:见到崇尚礼义的世俗之士,就用白眼相对;对于同道中人,则现青眼。而刘伶更是生性放诞,经常是抬棺狂饮,且身上一丝不挂于屋中,人见均嗤之,他却反唇相讥:“我以天地为房屋,以房屋为衣裤,你们为何转进我的裤子里来?”这些名士们为求长生而炼丹服药,穿衣喜宽袍大袖且经久不洗,故而多虱,因而“抠虱而谈”在当时是很高雅的举动。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