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之道:信仰、人生与制度

中国之道:信仰、人生与制度

作者:付金财
出版社:华龄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1-01
开本: 其他 页数: 375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71.5(7.3折) 定价  ¥9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国之道:信仰、人生与制度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6921982
  • 条形码:9787516921982 ; 978-7-5169-2198-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之道:信仰、人生与制度 本书特色

全书以东西文化比较的视角,梳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从中国人敬天、孝亲的文化特点,推演出中国何以生生不息,以及中国之所以地域广大、历史悠久的文化论断,解决了许多人的精神困惑,能够增强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

中国之道:信仰、人生与制度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工科学生讲述中国文化的“中国文明探秘”一课的讲义修订而成。本书以敬天、孝亲的中国式信仰为中心,解释中国人的人生、家庭、社会、经济、政治等方方面面,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文明的内在连贯的结构性叙事,比较完整地刻画了中国文明的全貌。全书分三部分共十二讲,从生生不息到人文化成,再到家国天下,论证了中国文化何以能大且长久。同时注意与西方文化进行对比,阐释了中国文化优越于西方文化之处何在,对当代大学生了解中国很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中国之道:信仰、人生与制度 目录

开场白
卷一 生生不已缈
**讲 超大规模
五帝缔造中国
前中国的“满天星斗”
大洪水与中国的诞生
中国大道:和而不同
中国的根本属性:超大规模
第二讲 敬天
神灵崇拜的局限性
敬天之确立
理解唯一真神
理解天
唯天为大
诸神统于天
第三讲 家与孝
人生而在家中
神教的破家倾向
神教与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中国观念:人是家的存在者
孝德之自然基础
《论语》论孝道
婚姻之道
齐家之道
第四讲 死生与鬼神
西方方案:以死了死
中国人的神鬼观念
事死如事生
鬼神之“如在”
人事莫重于祭祀
敬鬼神而远之
生生之教
第五讲 仁爱
神教的博爱
天生人而仁
由孝悌到仁爱
仁与礼
中国之教:顺乎人情

卷二 人文化成
第六讲 人文
太初有文
中国认识论:取象
取象的文字体系
“造象”艺术:书画
中国大地的人文化
第七讲 历史
西方的空间,中国的时间
治历明时以显天
月令:因时而治
节日:依时而生
《易经》:唯变所适
时间无始无终
历史意识
道:不同于真理
中庸:君子而时中
第八讲 礼乐
不知礼,无以立
礼因人情而为之节
礼节制人欲
礼与法律之同异
仪礼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礼者,敬也
礼之用,和为贵
乐以和人、神

卷三 家国天下
第九讲 自主
西方的奴隶制与自由的焦虑
西方的神教与自由的焦虑
在天之中,人人平等
编户齐民:平等的制度化
自主,自觉,自立,自强
不向他人求自由
第十讲 治理之道
反思西式法治
反思西式投票民主
修身:作为治理之本
齐家:作为社会治理之底盘
宗族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中间环节
治国:百代皆行汉政制
旧制度,新活力
第十一讲 厚生
人伦与勤劳、储蓄偏好
圣贤建立生产型政府心
古代中国作为世界工厂
解释西方近世之兴起
破除西方兴起的神话
中国实现富强的文化根源
第十二讲 天下
中国的成长历程
中国与外部交往的通道
平天下之道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
中国在世界体系中的奋斗

后序 中国之道
敬天与文教
仁作为普遍价值
一元政府
厚生主义
天下秩序
进阶阅读书目
展开全部

中国之道:信仰、人生与制度 节选

  上面描述的中国形成过程可概括为一句话:中国形成于一次聚合。因此,中国从一开始就是内部多样的。  我们刚才讲到《尧典》里的“平章百姓”,何以会有“百姓”?就是因为,原来生活在广阔地方的族群聚集到了晋南、豫西。大家都熟悉的几位圣王就来自不同地方。尧应当是本地人,也有可能他是从太行山以东迁徙到此的,保定以西有唐县、行唐县,古人说帝尧是“唐尧”。但他可能迁徙较早,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他是中国**位王。大家都到他的地盘上,他肯定要当王,当之无愧。  但是,舜就不是本地人了,如果你读过典籍就会看到,对舜的籍贯,古人有不同说法。跟舜有关的地名集中在两个地方,一个是济南,有很多地名跟舜有关,比如舜耕路、历山、历下区,等等。孟子说过:“舜,东夷之人也。”可是,在山西东南部黄河向东拐弯的内角,今天山西的运城、永济,也会发现大量与舜相关的传说、地名,运城市西北就有一座宏大的舜帝陵,运城和晋城之间有一座历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如果我们知道中国诞生前的那场大迁徙就能明白,舜的族群在这两个地方都活动过。推测起来,舜和他的族群*初生活在山东龙山文化地区,老家就是今天济南这一片地方。后来由于洪水,他带领自己的族群往西迁徙。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迁走了,因为用不着,大水只是淹没了低洼的地方,高处还是可以继续生存的。这一点,《禹贡》里面就提到过,讲到兖州时说“降丘宅土”,洪水退去之后从山丘上降下来定居于平地上,那说明以前是在丘陵上生活的。这个族群一分为二,一部分留在了山东,另一部分人迁到了山西。到了山西,当然住不进陶寺那个核心区域,而住在河边,大概算不上特别好的地方。并且也会用家乡山川的名字给新到地方的山川命名,移民通常都会这样做,比如你在美国可以看到很多英国地名。  至于禹和他的族群,恐怕也是移民户。大家想到禹,马上会想到浙江的会稽山,在浙江绍兴一带确实有很多关于禹的传说。典籍里也有记载,说禹葬在会稽。典籍又记载禹“娶涂山氏之女”。涂山在哪儿呢?在现在的安徽蚌埠市怀远县。我们前面说了,禹立国,其王城很可能*初在夏县。那么,这几个地方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这里其实也隐藏了一条迁徙路线:禹所在的族群*初生活在良渚文化区,所以这个家族有治水的技艺,因为今天良渚的考古发现,*让我们震惊的就是其高超的水利设施。直到今天,南方人生存的**技能仍然是治水。后来水灾严重了,超出了人的能力极限,他的族群就一路向西北迁徙,过太湖,过长江,到淮河南岸进行一次休整,安徽怀远县有一个村子,名字叫作禹会村,而很神奇的是,考古学家确实在那里发掘到了四千多年前会盟的遗迹。我有一年自驾去铜陵,在高速公路蚌埠附近经过一个服务区,瞟了一眼,“禹会服务区”,心中一动。返回时,专门停留参访。登上涂山,脚下就是淮河,对岸是荆山,淮河从两山之间穿过。山下几公里就是禹会村。*神奇的是,就在这附近,20世纪60年代初兴建了淮河上*重要的水利枢纽——蚌埠闸。由此你可以想象,当年大禹族群为什么在这里停留了,作为水利专家,他们立刻发现了这里是治淮的关键所在。这就是中国历史的连续性。禹的族群在那里生活一段时间后,再沿着淮河的支流颍河向西北迁徙,进入河南,乃至于到山西南部。用迁徙可以解释一件事:鲧、禹善于治水。如果他们的族群生活在北方,我们就无法理解他们何以具有治水的技能。但如果他们是从南方来的,那很容易理解。  这两个例子很典型。前面说过,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早有若干个文化区,自成一体,虽然来往密切,但毕竟相互独立。现在这几个本来生活在不同文化区的族群,因为一场全国范围的灾害性气候,而迁徙、聚合于晋南、豫西。这样一来,文化的多元就是中国自诞生那一刻起就具有的基本特征。而且一直持续到今天。中国内部的多样性是显而易见的,表现在方方面面。大家可以相互看一下各自的长相,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北方人,一类是南方人,比如,我这个长相,我得承认,祖先恐怕是戎狄。你们去看秦始皇兵马俑,大概有三四种面形、脸形,反映出秦始皇统治下的中国人来自不同族群,故其容貌特征不一样。更不要说中国在文化、宗教信仰的多样性了,也都各不相同。直到今天,我们有丰富的方言,这些方言都有各自漫长的历史。方言的背后是多元的地方性文化。  但这会引出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的族群、文化如此多样,是怎么做到长期不分的?希腊人其实差不多同属于一两个民族,却从来没有塑造为一个共同体。聚合不一定会带来超大规模。我们可以想象,不同族群遭遇,完全可能采取另外一种办法相处,比如征服。活不下去的舜的族群一路西进,征服山西,让山西人做自己的奴隶,自己做奴隶主;或者,活不下去的禹的族群千里迢迢,带着浙江人征服河南人、山西人。大家不要笑,这样的事情在两河流域、在印度、在古希腊、在欧洲历史上反复发生。简直可以说,中国以西的人类的历史,就是一次又一次征服的历史。

中国之道:信仰、人生与制度 作者简介

姚中秋,笔名秋风,当代儒者,经济学者,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教授(双聘),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弘道书院院长。著有《论语大义》《孝经大义》《可大可久——中国政治文明史》等著作。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