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机车车辆动力学

作者:姚建伟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12-01
开本: B5 页数: 444
本类榜单:工业技术销量榜
中 图 价:¥156.4(7.9折) 定价  ¥19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机车车辆动力学 版权信息

机车车辆动力学 内容简介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铁道机车车辆动力学的基本理论、仿真分析和试验方法。除了系统论述经典理论之外,还融合了近几年国内外机车车辆动力学研究领域的新成果。**章和第二章概述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及其发展历程;第三章论述轮轨滚动接触理论,并结合机车车辆实际运用过程中出现的轮轨滚动接触疲劳及磨耗等问题进行机理及对策分析;第四章论述机车车辆垂向动力学分析方法,并给出高速客车垂向振动分析模型的工程实例;第五章在分析铁道车辆蛇行运动机理的基础上,论述机车车辆横向运行稳定性仿真分析和试验评价方法;第六章论述铁道车辆的曲线通过问题;第七章论述铁道车辆的脱轨安全性问题及其预防措施;第八章论述列车纵向动力学的相关理论及仿真分析方法;第九章论述机车车辆动力学试验技术;第十章介绍近年来国内外机车车辆动力学方面新的研究动态。

机车车辆动力学 目录

目录
“轨道交通科技攻关学术著作系列”序

前言
**章 机车车辆动力学基本理论和方法 1
1.1 机车车辆动力学研究对象 1
1.1.1 机车车辆的基本特点及组成 1
1.1.2 轨道线路的基本特点及轨道不平顺 4
1.2 机车车辆动力学分析思路及流程 9
1.3 机车车辆多刚体动力学模型建立方法 10
1.3.1 多刚体动力学基础知识 11
1.3.2 牛顿-欧拉法 14
1.3.3 达朗贝尔原理 16
1.3.4 虚功原理及动能和势能 16
1.3.5 拉格朗日分析力学 20
1.3.6 哈密顿正则方程 22
1.4 机车车辆动力学求解方法 24
1.4.1 凯恩方法 24
1.4.2 振型叠加法 27
1.4.3 直接积分法 29
1.4.4 辛数学方法 36
1.5 理论模型的系统分析方法 41
1.5.1 阻尼对振动衰减的影响 41
1.5.2 幅频特性分析 43
1.5.3 频谱分析 47
1.6 机军车辆非线性动力学相关理论 53
1.6.1 非线性动力学的几个历史性突破 53
1.6.2 非线性振动与分岔理论 57
1.6.3 混沌 59
参考文献 63
第二章 轮轨滚动接触理论 64
2.1 轮轨滚动接触理论体系和架构 64
2.2 轮轨接触几何关系 66
2.2.1 轮轨基本特征及轮轨接触参数 66
2.2.2 轮轨接触几何求解方法 75
2.2.3 轮轨三维接触几何求解方法 78
2.3 轮轨蠕滑理论 92
2.3.1 带着及蠕滑现象 93
2.3.2 蠕滑率的求解 95
2.4 轮轨法向接触理论 96
2.4.1 Hertz接触理论的适用条件 97
2.4.2 椭圆接触斑的确定 98
2.4.3 Hertz接触条件下的法向力计算 99
2.4.4 non-Hertz接触条件下的法向力计算 102
2.5 轮轨滚动接触经典理论 106
2.5.1 轮轨滚动接触理论发展历程 106
2.5.2 Kalker线性蠕滑率/力模型 107
2.5.3 Johnson-Vermeulen无自旋三维滚动接触模型 110
2.5.4 Kalker的FASTSIM算法 110
2.5.5 Polach 非线性滚动接触理论 113
2.5.6 经验公式 117
2.6 三维滚动接触问题求解方法 118
2.6.1 经典滚动接触理论的局限性 118
2.6.2 基于有限元法的轮轨接触力学 120
2.6.3 基于有限元参数二次规划法的接触理论 122
2.6.4 非稳态滚动接触力学 124
2.7 考虑接触表面特性的轮轨接触问题分析方法 125
2.7.1 表面温度对摩擦系数的影响问题 126
2.7.2 表面粗糙度对蠕滑力的影响研究 126
2.7.3 微观水平下的轮轨接触力分析方法 128
2.8 轮轨滚动接触摩擦管理思路和方法 132
2.8.1 轮轨秸着 132
2.8.2 轮轨磨耗 135
2.8.3 摩擦管理 137
参考文献 139
第三章 机车车辆垂向动力学 142
3.1 机车车辆自由振动 142
3.1.1 机车幸辆简化的单自由度垂向振动模型 143
3.1.2 机车车辆简化的两自由度垂向振动模型 147
3.2 机车车辆强迫振动 150
3.2.1 机草草辆简化的单自由度强迫振动模型 150
3.2.2 机车车辆简化的两自由度强迫振动模型 152
3.3 机车车辆随机振动 155
3.3.1 随机振动基础 155
3.3.2 机车车辆的垂向随机振动分析模型 160
3.4 高速客车垂向振动响应的数值求解方法 165
3.5 车辆垂向振动对轨道结构动力性能的影响 171
3.5.1 车辆垂向振动影响轨道结构动力性能评定标准 171
3.5.2 轮轨动态作用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172
参考文献 173
第四章 机车车辆的横向运行稳定性 174
4.1 车辆蛇行运动与自激振动机理 174
4.1.1 机军车辆的蛇行运动 174
4.1.2 机车车辆的自激振动机理 180
4.2 车辆横向运行稳定性仿真分析方法 185
4.2.1 牢辆横向运行稳定性线性分析方法 185
4.2.2 车辆横向运行稳定性非线性分析方法
4.3 车辆的蛇行失稳极限环分岔形式 209
4.3.1 机幸车辆系统常微分方程的分岔 209
4.3.2 机车车辆Hopf分岔形式及影响因素 212
4.4 高速车辆横向运行稳定性评价方法 217
4.4.1 高速车辆稳定性评价方法案例比较分析 218
4.4.2 高速车辆稳定性评价方法的新建议 226
4.5 提高机车车辆横向运行稳定性的方法 228
4.5.1 合理的轴箱定位刚度 228
4.5.2 设置抗蛇行减振器和横向减振器 228
4.5.3 选择合理的车轮踏面斜率 230
4.5.4 其他方法 230
参考文献 232
第五章 机车车辆曲线通过分析方法 233
5.1 蠕滑力导向机理 233
5.1.1 轮对通过曲线时的纯滚线 233
5.1.2 曲线通过时作用在轮对上的蠕滑力 234
5.1.3 蠕滑力导向机理 236
5.2 幸辆稳态曲线通过分析方法 237
5.2.1 线性稳态曲线通过 238
5.2.2 非线性稳态曲线通过 243
5.3 幸辆动态曲线通过分析方法 248
5.3.1 轨道模型 249
5.3.2 蠕滑力-蠕滑率模型 250
5.3.3 轮对动态曲线通过的运动方程 251
5.3.4 转向架及车体动态曲线通过的运动方程 255
5.4 径向转向架 257
5.4.1 自导向径向转向架 257
5.4.2 迫导向径向转向架 258
5.4.3 动力学特性分析模型及运动方程 259
5.5 独立轮对 261
5.5.1 独立轮对的结构及特点 261
5.5.2 自调节独立轮对的导向原理 262
5.6 车辆曲线通过性能评价方法
5.6.1 轮对与轨道间的横向力 266
5.6.2 脱轨系数 266
5.6.3 离心加速度 266
5.6.4 冲角 267
5.6.5 磨耗数和磨耗指数 267
参考文献 268
第六章 机车车辆脱轨安全性 269
6.1 脱轨类型及原因分析 269
6.1.1 脱轨的过程及其分类 269
6.1.2 脱轨原因及影响因素 273
6.2 脱轨仿真研究 276
6.2.1 对准静态爬轨过程的仿真研究 277
6.2.2 高频轮重变化对脱轨影响的仿真研究 278
6.2.3 对蛇行失稳导致脱轨过程的仿真研究 279
6.2.4 动态脱轨过程的仿真研究 281
6.3 脱轨试验研究 287
6.3.1 脱轨试验简介 287
6.3.2 日本持胜试验线上的货车脱轨试验 289
6.3.3 中国的货物列车脱轨试验 292
6.3.4 意大利实心军轴单轮对脱轨试验 294
6.4 现行脱轨评价方法 297
6.4.1 车辆爬轨脱轨准则 297
6.4.2 JNR以及EMD的脱轨系数持续时间指标 303
6.4.3 由轨距扩大或钢轨翻转引起的脱轨的评价准则 305
6.5 脱轨评价新方法 307
6.5.1 根据车轮抬升量评判车辆脱轨的方法与准则 307
6.5.2 车辆脱轨安全评判的动态限度 308
6.5.3 列车脱轨能量随机分析理论 309
6.5.4 三维准静态脱轨准则的研究 309
6.5.5 高速列车动态脱轨评价方法 311
6.6 脱轨预防措施 311
6.6.1 车辆设计方面 312
6.6.2 轨道设计方面 312
6.6.3 运用维护方面 312
参考文献 313
第七章 机车车辆动力学性能试验技术 316
7.1 试验方案设计 316
7.1.1 试验的必要性 316
7.1.2 试验方案选择 317
7.1.3 试验条件 317
7.1.4 试验线路的选定 319
7.1.5 试验主耍参数 319
7.2 试验方案实施 329
7.2.1 一般方法及原理 330
7.2.2 测试用传感器
7.2.3 测点布置 339
7.2.4 测试设备 339
7.2.5 测试流程 341
7.3 试验数据采集与处理方法 341
7.3.1 数据采集 342
7.3.2 数据检验 343
7.3.3 数据的统计处理方法 348
7.4 试验结果评判标准 350
7.4.1 车辆安全性评判标准 351
7.4.2 轨道疲劳 355
7.4.3 平稳性(舒适性)评判标准 357
参考文献 364
第八章 机车车辆动力学新发展 366
8.1 刚柔搞合系统动力学 366
8.1.1 机车车辆刚柔搞合系统建模方法 367
8.1.2 机军车辆刚柔体系统动力学应用实例 372
8.2 主动及半主动控制技术 377
8.2.1 主动及半主动控制技术的控制原理 377
8.2.2 主动及半主动控制技术在机车车辆性能优化中的应用 380
8.3 机车车辆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技术 394
8.3.1 机车车辆监测诊断技术的发展趋势 395
8.3.2 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方法 398
8.3.3 机车车辆故障诊断技术应用实例 398
8.4 高速铁路大系统藕合研究体系及其系统建模 406
8.4.1 高速列车祸合大系统的基本构成 406
8.4.2 高速列车搞合大系统的功能 410
8.4.3 高速列车搞合大系统服役模拟研究 413
8.5 优化技术在机车军辆中的应用 415
8.5.1 车轮型面优化的研究进展 416
8.5.2 遗传算法在机车车辆动力学性能优化中的应用 422
参考文献 426
展开全部

机车车辆动力学 节选

**章 机车车辆动力学基本理论和方法 机车军辆动力学也称军辆系统动力学,主要是研究列军在线路上运行时机军车辆各个构件之间、各节车辆之间及列车与线路之间的力、加速度和位移等相互动力作用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垂向动力学、横向动力学、轮轨几何关系与轮轨蠕滑作用以及其运行平稳性、稳定性等。本章以机车幸辆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考虑车辆作为多刚体系统在轨道线路的外激励作用下的动力学特性。 1.1节介绍机车车辆动力学这门学科主要的研究对象及特点;1.2节阐述机车车辆动力学分析思路及流程;1.3节和1.4节就机车车辆多刚体动力学的力学模型建立及求解方法进行归纳;1.5节介绍如何根据理论分析结果对系统进行评价;1.6节简要介绍与机车车辆动力学有关的非线性动力学理论。 1.1 机车车辆动力学研究对象 铁路运输是依靠列车在线路上运行来实现的。其整体系统主要是由机车车辆和轨道线路组成,在这个复杂系统中,它们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为了准确地建立动力学模型,其首要任务是明确机军车辆动力学的研究对象,了解其结构组成和特点,本节就机车车辆与轨道线路的特点与组成分别进行介绍。 1.1.1 机车车辆的基本特点及组成 1.机车车辆的基本特点 绝大多数的机车车辆是沿专门为其铺设的钢轨运行,这种特殊的轮轨关系成为机车车辆的*大特征,并由此产生了许多其他特点。 (1)自行导向:一般交通运输工具均具有操纵运行方向的机构,但机车车辆是通过轮轨结构使得车轮沿直线及曲线轨道运行,而无需控制方向。 (2)随行运动:由于车辆轮对具有一定形状踏面,轮对沿着平直钢轨滚动时,产生一种特有运动——轮对横向移动的同时绕通过其质心的铅垂轴转动,即蛇行运动,如图1.1所示。 (3)低运行阻力:与公路汽车、轮船等其他交通工具相比,机车车辆的运行阻力小。其运行阻力受线路条件的影响,主要包括走行部的轴与轴承以及幸轮与接触面的摩擦阻力。机车车辆的轮对与轨道均为硬度较高的钢材,且轮轨接触变形小,因而车辆运行中摩擦阻力较小。 图1.1 轮对蛇行运动示意图 (4)成列运行:由于机车车辆的自导向与低运行阻力的特点决定它可以编组、连挂组成列车,车与车之间需设连接、缓冲装置,且由于列车惯性较大,每辆车均需设置制动装置。 (5)严格限界要求:机车车辆在轨道上运行,元法像其他运输工具主动避让靠近物,因而对车辆轮廓及运行环境具有严格的限界要求,以确保运行的安全可靠。 2.机车车辆主要结构部件 机车车辆从出现初期至近代,由于不同的目的、用途及运用条件,机车车辆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类型与结构,但基本是由车体、转向架、牵引装置及制动装置等组成,如图1.2所示。 图1.2 机车车辆的基本组成 (1)车体:车体的主要功能是容纳运输对象(旅客、货物),一般轨道车辆是采用前后两个独立的走行部(转向架)支承并引导车体运行。车体可相对转向架的构架运动,弹簧悬挂缓和轨道不平顺等引起的外部激励,提高旅客乘坐舒适性。多级悬挂中的减振器充当阻尼作用,外部激励引起的车体振动能量将在振荡时被耗散。 车体作为刚体弹性支承在走行部上,因而此刚体称为簧上质量。车体具有6个自由度和相应的主振型:车体沿z轴方向所作的铅垂振动为沉浮振动;沿y轴方向所作的横向振动为横摆振动;沿z轴方向所作的纵向振动为伸缩振动;车体绕z轴作幅角为的回转振动为摇头振动;绕y轴作幅角为士。的回转振动为点头振动;绕z轴作幅角为的回转振动为侧滚振动,如图1.3所示。 图1.3 车体的振动形式 (2)走行部:它位于车体与轨道之间,引导车辆沿轨道运行和承受来自车体及线路的各种载荷并缓和动作用力,它是车辆的关键部件,又称为转向架。由于车辆的用途、运行条件、制造和检修能力及历史传统等因素的不同,转向架的类型繁多、结构各异。但它们又都具有共同的特点,其基本组成部分和作用是相同的。一般转向架的组成可以分为以下几部分,如图1.4所示。 构架:它是转向架的骨架,是安装各种零件的载体,承受和传递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各向力。转向架构架具有与车体类似的刚体振动自由度,即浮沉、横摆、伸缩、摇头、点头、侧滚。 轮对:直接向钢轨传递列车重量和动作用力。通过轮对的回转实现列车在钢轨上的轴箱远行。 轴箱及定位装置:它是联系构架和轮对的活动"关节",它除了保证轮对能自由回转外,还能通过其定位装置使轮对适应线路条件,相对于构架前后、左右运动。 图1.4 转向架示意图 弹性悬挂装置:它是用来保证一定的轴重分配、缓和轮轨冲击作用、保证车辆运行平稳性等动力学性能的重要装置。该装置一般由弹簧、减振器及弹性定位元件组成。设置在轮对与转向架之间的弹簧悬挂装置称为轴箱悬挂装置或者一系悬挂装置,设置在构架与车体之间的弹簧悬挂装置称为中央悬挂装置或者二系悬挂装置。 转向架按弹簧悬挂装置的不同可以分为一系弹簧悬挂转向架和二系悬挂转向架.采用一系悬挂的车辆,从车体至轮对之间,只设有一系弹簧减振装置,如图1.5(a)所示。所谓"一系",是指车体的振动只经过一次弹簧减振装置实施减振。采用一系弹簧悬挂,转向架比较简单,便于检修,制造成本较低。所以一般多在对运行品质要求相对较低的货车转向架上采用.采用工系悬挂的车辆上,从车体至轮轨之间,设有二系弹簧减振装置,如图1.5(b)所示。在转向架中同时有摇枕弹簧减振装置和轴箱弹簧减振装置,使军体的振动经历二次弹簧减振装置衰减。三系弹簧悬挂的转向架结构比较复杂,采用的零部件数目较多,但由于它是从上向下由车体至构架再由构架到轮对,先后两次充分利用从车体底架至轮对之间的有限空间,具有较大的弹簧装置总静挠度,并对摇枕悬挂和轴箱悬挂分别选择各自的减振阻尼及刚度,确定适宜的挠度比,改善车辆的运行品质。所以,二系弹簧悬挂多在对运行品质要求较高的客车转向架上采用。 图1.5 弹簧悬挂简图 (3)牵引与制动装置:它们是保证列车安全运行及准确停车所必不可少的装置,提供和控制列车运行或停止运动的纵向力。 按有无牵引动力,大致分为动幸与拖车两种形式。动车是通过变速系统驱动动轮转动,在导向轨道上产生带摩擦性质的水平教着力,推动动车并牵引拖车前进。由于列车的惯性很大,因而不仅要在动车上安装制动装置,还必须在拖车上设置制动装置,这样才能使运行中的车辆按需要减速或在规定距离内停车。 (4)连接和缓冲装置:列车成列运行必须借助连接装置,即在车辆间的连接部位设置连接器或军钩缓冲器,传递列车的纵向力并吸收纵向载荷变化时产生的纵向振动或冲动。 缓冲装置一般位于幸辆间的车钩后部,具有弹簧与阻尼性质,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冲击并吸收纵向振动能量,对减小车组间纵向冲动有很大作用。 1.1.2 轨道线路的基本特点及轨道不平顺 1.轨道线路的基本特点 轨道支承与引导机车车辆沿既定线路运行,它承载车辆重量、横向荷载以及牵引制动时的纵向力。轨道一般由钢轨、轨枕、道床及路基等组成,如图1.6所示。轨道的几何与力学特性是影响轨道车辆运行性能的主要因素,其主要作用如下: 图1.6 轨道基本结构 1-钢轨;2-中间连接件;3-轨枕;4-道床;5-路基 (1)承载减振。轨枕下的道床由石昨或轨道板组成,能有效吸收轮轨振动,将轮轴载荷扩展到面积更大的路基上。 (2)降低磨耗。钢轨轨头具有与车轮踏面相匹配的断面轮廓,且轨面平滑,滚动阻力小,从而在提供导向力的同时提高车辆抗蛇行的动力性能和轮轨磨耗性能。 (3)弹性阻尼性。轨道的结构具有弹性阻尼特点,轨道的几何和弹性不平顺是形成轮轨振动的基本要素,轨道的不平顺是不可避免的,它不仅包括轨道的几何不平顺而且包括弹性不平顺,因而要设计良好的轨道车辆,必须考虑轨道的几何与力学特性。 2.线路平面构造 一般的线路平面图是由直线区段、圆曲线区段以及连接两者的缓和曲线组成,在站场中的多股道之间是通过道岔来连接的。 1)直线 两股钢轨在直线区段时,轨顶应在同一水平面上.当车辆在直线上运行时,如果轨顶不在同一水平面,将使车辆轮对所受的垂向力不均匀分布。为减少垂向载荷的不均匀分布,需控制线路的平顺性。 直线线路分为有缝线路和无缝线路两种。有缝线路采用左、右轨同时出现轨缝的对接接头方法,这种形式比轨缝左、右错开排列的错接接头容易保证轨顶的平顺性。元缝线路是用普通标准长度的钢轨在线路上焊接而成的长钢轨,而不是在元限长的线路上不出现轨缝,仅仅是减少了轨缝的数量。由于接头减少,车辆运行更趋平顺。 钢轨的热胀冷缩是元法避免的,元缝线路靠轨枕、道床等形成的纵向阻力阻碍钢轨变形。夏季高温时,线路内的温度压应力较大,在轮对与线路间的横向力作用下,可能会产生"涨轨"这一种扭曲变形。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