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文明的历史[十]:东亚的开国

中国文明的历史[十]:东亚的开国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4-01
开本: 16开 页数: 328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23.5(4.9折) 定价  ¥4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国文明的历史[十]:东亚的开国 版权信息

  • ISBN:9787220125522
  • 条形码:9787220125522 ; 978-7-220-12552-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文明的历史[十]:东亚的开国 本书特色

本书内容详实有趣;语言平易通俗;论述视野广大,角度独特。 日本权威历史学家 , 以宏大的视角,为读者讲述东亚各国陆续开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

中国文明的历史[十]:东亚的开国 内容简介

19 世纪中后期,沉睡中的东亚各国陆续遭遇西方列强的入侵,由此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展开了的一场激烈的碰撞与交锋。东亚各国在剧烈的冲击下,被迫开始沉痛的蜕变,打开国门,走向世界。本书由日本知名东洋史专家组织编写,将清末中国、日本等国的锁国状况与欧洲同时期历史做对比,再讲述西方国家入侵,东亚各国被迫陆续开国的过程,*后浓墨重彩地介绍了东亚国家做出的一系列反抗斗争与应对措施。

中国文明的历史[十]:东亚的开国 目录

绪? 言 / 1

**章? 东亚世界与欧洲世界 / 5

第二章? 欧洲世界的发展与东亚 / 17

第三章? 东亚的锁国 / 30

第四章? 广州与长崎 / 43

第五章? 中国的开国——鸦片战争 / 61

第六章? 广东民众的抗英运动——“亚罗”号战争 / 79

第七章? 太平天国的革命与反革命 / 95

第八章? 日本的开国 / 111

第九章? 西太后与李鸿章 / 125

第十章? 对俄纷争——伊犁问题 / 141

第十一章? 对法纷争——越南问题 / 150

第十二章? 对日争端——琉球、台湾问题 / 163

第十三章? 朝鲜的动向 / 171

第十四章? 日清冲突 / 183

第十五章? 瓜分中国 / 194

第十六章? 革新运动的发展 / 209

第十七章? 革命旗帜升起 / 223

第十八章? 中国民众的愤怒 / 235

第十九章? 日俄战争前夕 / 248

第二十章? 日俄战争 / 260

第二十一章? 亚洲民族的觉醒 / 276

关系年表 / 290

解? 说 / 301

出版后记 / 316


展开全部

中国文明的历史[十]:东亚的开国 节选

 第三章? 东亚的锁国 日本锁国 德川家康许可荷兰、英国在日本开展贸易,原本是为了压制葡萄牙的贸易垄断以及以此为媒介的宗教和政治上的势力渗透。因此,与荷兰、英国的贸易开始后,家康对待葡萄牙和天主教的态度也就不可避免发生了转变。 起初,传教士们极力考虑日本的风俗习惯而采取了极为谨慎的态度来传教,但之后却出现了信徒破坏寺院、神社的现象。此外,葡萄牙商人还奴役贫民子女,将他们作为奴隶运送到南洋。 早前,丰臣秀吉统一战国接近尾声时,对切支丹大名发挥影响力的天主教就已开始成为障碍。1587 年,征服岛津氏的丰臣秀吉下令驱逐传教士,并于次年没收了长崎的教会领地,将其收为直辖地。不过由于丰臣秀吉依然奖励海外贸易, 这个驱逐令有些有名无实。但在 16 世纪末,长崎发生了将来自西班牙的方济各会传教士与信徒 26 人处刑的事件。 因为海外贸易,继丰臣秀吉之后的德川家康也对传教持着宽容态度,全国的天主教徒一时间达到数十万。 然而,与荷兰、英国的贸易开始后,德川家康逐渐对与传教结合在一起的葡萄牙人开展的贸易采取严格的政策。1604年(庆长九年),德川家康将京都、堺(大阪南部)、长崎三个城市有实力的商人召集起来,制定了“丝割符”,由“丝割符”商人一并采购葡萄牙人*为重要的输入日本的商品—中国生丝,之后再在幕府和“丝割符”商人间进行分配,然后出售(这是因为之前葡萄牙输入的生丝一半以上都是由日本天主教徒销售的,这成为耶稣会的活动基金)。接着,德川家康在1613 年(庆长十八年)许可英国通商活动后不久便禁止天主教。为抗议该禁令,长崎发生了规模达数千人的游行活动。对此,德川家康将长崎的教会一举消灭,将传教士和信徒驱赶到了澳门和马尼拉。 德川家康在消灭丰臣家族后的第二年(1616 年)便去世。此后,为了稳固政权,江户幕府对天主教徒采取了严苛的搜捕和残暴的迫害政策。 尽管如此,为了从根本上断绝传教士活动,幕府依然无论如何都要采取限制贸易的措施。1633 年(宽永十年),幕府开始禁止日本人去海外活动,也禁止那些居住在海外的日本人归国。1635 年,幕府又将贸易地点限制在长崎,并于次年建立出岛,将葡萄牙人隔离于此。那些与葡萄牙人通婚的日本人以及出生的混血儿被流放到澳门。接着,幕府动用大量兵力,在荷兰船只炮火的帮助下平息了有大量天主教徒参与的岛原之乱(1637—1638 年)。次年(1639 年),幕府便开始禁止葡萄牙人通商。1641 年(宽永十八年),幕府将平户的荷兰商馆迁至长崎出岛进行隔离,将对外贸易对象限制为荷兰和中国。中国人虽暂时享有贸易自由的权限,但逐渐也受到了限制。1689年(元禄二年),长崎建立唐人屋敷将中国人隔离在内。此后历时百余年的锁国体制就这样形成了。 中国锁国 在 16 世纪 50 年代至 60 年代的中国,那些触犯明朝禁海令从事秘密贸易的中日两国海盗商人经常出没于中国南部的沿海地带,惹恼了中国当局。在他们被镇压下去后,1567 年, 除渡航日本外,海禁得到解除。但是中日两国间的秘密贸易仍然持续着。明清交替之际,抵抗清朝的郑芝龙是与平户通商的秘密贸易者的首领,他和日本女子结婚并生下了郑成功,此事广为人知。郑成功赶走了热兰遮城的荷兰人,并以台湾为根据地,持续对抗荷兰援助下的清朝。为此清朝于 1661 年发布了迁界令—东南沿海的居民内迁 50 里,禁止了海上贸易。随着郑氏*后降清,迁界令也于 1683 年废止。 虽然荷兰时不时会向清朝派遣使节,也帮助清朝平定了郑氏,但由于葡萄牙从中干扰,清朝只允许荷兰进行八年一次 的朝贡。 英国起初也在果阿葡萄牙官厅的许可下,派了贸易船去往中国,并于 1637 年抵达澳门,但遭到当地葡萄牙人的阻挠,于是独自进入广州开展贸易。之后又由于葡萄牙的干扰,英国在广州的通商也失败了。1670 年以后,英国便利用清朝和郑氏之间的抗争,在厦门和台湾一带从事贸易。 迁界令虽于 1683 年解除,但对外贸易真正放开却是在1685 年,葡萄牙和英国船只可以在广州、厦门、宁波等地开展交易。但到了 1757 年(乾隆二十二年),对外贸易被限制在广州进行。这一方面是广州海关官吏和贸易商人贿赂清朝中央的结果,另一方面,对清朝当局而言,将贸易限定在一个港口也有利于监视外国人活动。当然,广州仅是清朝与英国等欧洲国家开展贸易的港口,此外清朝还与藩属国开展朝贡贸易,与俄罗斯则通过外蒙古北境的贸易城市或在北京进行贸易。 另一方面,针对中国人的海外活动,清政府已于 1717 年(康熙五十六年)下令禁止航海至菲律宾、爪哇一带,允许居住海外的华侨三年以内归国,但到了 1727 年(雍正五年),华侨归国一律遭到禁止。不过秘密渡海从未中断。 总之,在 18 世纪中期以前的中国,外国势力在清朝政权之下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尽管中国的天主教因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以上帝为“天”,采取承认祖先崇拜的传教策略而获得了成功,但到了清代,却被多明我会的神父视为异端加以攻击。 罗马教皇也对此下了禁令。此外,神父干涉中国内政招致了清朝皇帝和官僚的反感,在雍正帝即位后,传教士被流放至澳门。天主教虽因此走向衰落,秘密传教活动却仍在进行。 欧洲科学、技术和经济的进步 当东亚在锁国牢笼里故步自封时,欧洲世界的科学、技术、经济却在不断发展。 大体上从古代直至 17 世纪,科学和技术一直处于分离状态,科学被当成是只用头脑进行思考的产物,与利用身体的技术者即手艺人不同,科学被视作高尚的,而技术则遭到轻视。 欧洲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由这两者密切结合才实现的,而将这两者结合起来的是由欧洲地理扩张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现实需要。为了满足这一需要,技术者的经验和科学家的思考相互协作,通过实验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共同发展。 由于地理扩张而变得频繁的大航海,带来了地图、指南针、地球仪、航海表的进步。而在伽利略、牛顿等人的推动下有了天文学、力学、数学的进步。 另外,大炮的使用使得弹道研究成为必要,也推动了力学进步。 16 世纪的宗教改革战争中出现了大量伤员,为了医治他们,此前由理发匠兼职的外科手术、解剖工作等逐渐作为外科医学、解剖学发展起来。 由于能够制成冶铁用木炭的木材越来越少,17 至 18 世纪期间,人们开始尝试使用煤,将之做成焦炭,用来冶铁。 随着煤炭需求的增加,为了抽出炭坑中涌出的水,18 世纪初人们开始构思设计蒸汽泵,并在 18 世纪末由詹姆斯·瓦特完成了改良。就这样,蒸汽机开始取代马力、水力和风力。 世界性商业发展起来后,市场进一步扩大,为满足其需要,有必要进一步扩大毛织品、棉织品的生产。18 世纪 30 年代,约翰·凯伊发明飞梭就是应其所需。接着,为了纺织大功率飞梭织布机所需的大量生丝,又有了纺纱机改良。18 世纪末,克朗普顿发明了走锭纺纱机。为适应纺纱机的纺纱效率, 卡特莱特又发明了将飞梭织布机进一步机械化的动力织布机。 机器的发明使得制作机器用铁的需求增加。18 世纪末,使用蒸汽机送风的大型熔矿炉的发明提高了生铁的生产效率。 但是,为了去除生铁里的氧气使之成为熟铁(锻铁),又需要使用木炭进行氧化精炼,这一效率向来很低。18 世纪末,随着使用煤炭或焦炭的反射炉的发明,效率得到了提升。不仅如此,之前人们一直使用蒸汽锤将熟铁敲打成板或棒的形状,后来想出了使用轧机进行压延的方法。如此一来,供给由于蒸汽机制造而需求大增的熟铁成为可能。 英国的发展 引领上述科学技术发展的是英国。英国原本是欧洲的落后国家,在从欧洲大陆引进了技术和技术者后,毛织品工业发展了起来。特别是新大陆的发现使英国成为交通要塞,贸易得到了发展,那些在宗教改革中受到罗马教廷迫害的法国、尼德兰新教徒技术者纷纷逃到英国。17 世纪以后,英国的科学、技术、经济进步显著,自七年战争(1756—1763 年)中制服了法国后,英国便牢牢掌握了欧洲的领导权。 在英国,继毛织品后棉织品开始发展。18 世纪末,兰开夏郡地区使用以蒸汽机为动力的纺纱机、织布机运转的棉工业得到发展,并引导了产业革命。 棉织品原本是印度的特产,东印度公司强行向印度达卡的手工业者“预付”钱款,从他们手中低价收购棉织品(东印度公司强行预支纺织工人一笔款项,要求其在一定时间内生产出一定价值的定量棉布,如逾期无法完成或质量不达标,将对纺织工进行惩罚),进口到国内后带动流行热潮。但当英国本土可以低成本生产棉织品后,印度棉织品便渐渐淡出英国国内市场。不仅如此,棉织品还成为英国重要的出口商品。 当欧洲科学、技术、经济快速发展时,南北美洲的殖民地开发运动也在推进。 因卡伯特而名义上是英国殖民地的北美东北海岸,在伊丽莎白女王时期开始被殖民。 为推翻西班牙势力,女王在海上抢掠西班牙船只,并染指北美的殖民活动。但是,真正的殖民是进入 17 世纪以后的事,从国王那里获得殖民地经营特许的公司和领主向美洲派遣移民。这些移民中,既有饱受英国国教教会压迫之苦、向新大陆追寻自由的清教徒,也有躲避王侯战争兵役之人,还有圈地运动中遭领主圈占土地的农民,等等。就这样,北美形成了十三州殖民地,农林业、手工业、商业渐渐得到发展。但英国一贯采取的政策却是把北美作为本国国王、贵族、工商业者榨取利益之地。 法国通过 17 世纪初的探险占领了加拿大的东北部,并在路易十四世(1643—1715 年在位)时期,殖民了圣劳伦斯河流域至密西西比河流域。 英法两国的殖民地每逢欧洲内部的英法交战之际都会被卷入对战,在七年战争中,英国夺走了法国的殖民地。 十三州殖民地中的大部分逐渐成为王属殖民地,由英女王任命总督。总督的任务是推进旨在维护英国利益的法律的实施,这与殖民地居民的利益发生了冲突。特别是将七年战争造成的宗主国财政负担改由殖民地分担的立法,更是引起了殖民地居民的反抗。不仅如此,英国为保护东印度公司利益还于 1767 年制定了茶叶法,限制北美殖民地的茶叶进口,殖民地居民不得不高价购买茶叶。1773 年,他们袭击了停泊在波士顿港口的英国船只,夺走茶箱,倒入海中。为此,波士顿港遭到封锁,大量军队驻扎马萨诸塞州,居民的反抗受到严重处罚。这继而引发了独立战争(1775—1783 年),在以法国、西班牙为首的欧洲国际势力的帮助下,北美十三州殖民地实现了独立,成立了美利坚合众国。 在美洲的殖民势力发展期间,亚洲的英国势力以东印度公司为代表发展了起来。虽然英国东印度公司在日本、东南亚贸易中被荷兰东印度公司打败,但在中国贸易这一块,如后所述,却始终掌握着主导权。在印度贸易方面也是如此,英国通过七年战争驱逐了法国势力,于 1765 年获得孟加拉的地租征收权,拉开了殖民统治的序幕。之后英国又利用藩王纷争,通过武力、收买、胁迫等手段,扩大了统治范围。 而另一方面,1768 年至 1780 年间库克船长的三次航海探险,为英国占领由荷兰航海家亚伯·塔斯曼发现于 17 世纪的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南太平洋地区奠定了基础。

中国文明的历史[十]:东亚的开国 作者简介

波多野善大,1908 年生,京都帝国大学史学专业毕业,曾在上海工作。先后任名古屋大学文学部教授、爱知学院大学教授。著有《中国近代军阀研究》《近代中国人物群像》等。 姜婧,日语语言学硕士,翻译爱好者。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浏览历史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