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符号唯心主义批判

符号唯心主义批判

作者:李军学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10-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94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92.0(7.8折) 定价  ¥11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符号唯心主义批判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0391931
  • 条形码:9787520391931 ; 978-7-5203-9193-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符号唯心主义批判 本书特色

与其说人生活在自然世界里,不如说生活在符号世界里。符号不但使人类告别了与动物为伍的低级阶段,而且创造了一个日益远离自然世界的属人世界。但是,人类所创造的符号在其发展过程中日益远离了人类创造它的良善初衷,反客为主地成为不堪其负的沉重枷锁,渗透于人类生活的一切领域。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离不开符号结构中能指凌驾于所指、共时超越于历时等符号唯心主义特质。符号唯心主义特征鲜明地体现在其对“物”的任意性编码方面。本书以资本主义早期的马克思的资本符号和晚期资本主义的鲍德里亚的消费符号为例,具体分析了物的符号化编码形成过程、现实表现、运行机制及其发展危机。*后,借助于西方现代哲学符号学的“身体转向”,笔者提出了不同于意识符号系统的身体符号系统,作为化解和克服符号唯心主义现象的解决之道。

符号唯心主义批判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西方符号学及其结构的研究,提出了符号唯心化理论及其特质,深度分析了符号唯心化的哲理基础。从符号与物的关系入手,探讨了符号如何嵌入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从物的功能性向物的非功能性符码化的动力机制、生成原因、运行逻辑、现实效应及其社会影响。在此基础上,借助现象学符号学理论,提出了不同于意识符号系统的身体符号系统,作为克服符号唯心化的解决之途。本书对于理解消费社会的符号消费现象及其我国当代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和现实启示意义。

符号唯心主义批判 目录

绪论
**节 缘起
一 现实缘起
二 理论缘由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基本思路、研究方法及理论贡献
一 基本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理论贡献
**章 符号唯心主义
**节 人是符号的动物
第二节 符号唯心主义:一个常被提及却尚待澄明的术语
一 意识哲学:符号唯心主义的哲学之基
二 符号唯心主义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 生产主义时期物的功能性编码
**节 物之追问
一 商品化:物的符号化的雏形
二 货币化:物的符号化抽离
三 资本化:物的符号化变异
第二节 资本逻辑的本性
第三节 资本符号的诞生秘密:禁欲抑或纵欲
一 韦伯的财富欲望观
二 利益:欲望的别名
三 欲望:符码的解辖域化
四 物欲的膨胀和消费社会的到来
第三章 消费时代物的非功能性编码
**节 鲍德里亚符号学思想谱系探源
一 巴特的符号学理论
二 列斐伏尔“消费受控的官僚化的社会”
三 乔治·巴塔耶的“耗费经济学理论”
四 德波的意象统治的景观社会
第二节 物的非功能性编码
一 物的语义分析
二 对古物的分析
三 对艺术品拍卖活动的分析
四 走向符号政治经济学
第三节 符号价值之功能
一 象征交换价值
二 夸耀性消费
三 符号社会区分功能
第四节 符号价值的实现之途:媒介与广告
第四章 符号唯心主义危机
**节 价值的颠覆
第二节 真实的谎言
第三节 物性的丧失
第四节 生态危机
第五章 面向事实本身:符号唯心主义解构之维
**节 从被编码的身体走向感性的身体
一 从实用主义美学走向身体
二 从身体走向身体美学
第二节 从自然的祛魅到自然的返魅
一 自然物:自然的异化
二 审美:自然的发现
三 艺术:自然的拯救
第三节 从存在者的真理到存在的真理
一 符合:传统真理观的本质
二 自由:走向真理的前提
三 真理:在遮蔽与无蔽之间
第六章 身体符号:化解符号唯心主义的可能性途径
**节 从“思在合一”走向“身在合一”
第二节 从身体到身体符号
一 符号“语义学”转向符号“语用学”
二 语言是对存在本源的诗性道说
三 身体符号:世界之肉身化表达
第三节 言出乎身:中国古代《周易》的身体符号特性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节 结论
第二节 展望
附录一 符号的幽灵——符号唯心主义批判
附录二 消费社会和符码统治——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批判研究
附录三 资本逻辑:符号消费的意识形态秘密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符号唯心主义批判 作者简介

李军学,哲学博士,现为西安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中西文化比较。相继在《光明日报》《世界哲学》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主持省部级课题6项。兼任中国文化与传播学会理事、陕西省价值哲学学会常务理事,以及四川大学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中国文艺评论基地(西北大学)特聘研究员。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