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大学问·比较文学系谱学

大学问·比较文学系谱学

作者:王向远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2-01
开本: 32开 页数: 364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51.0(7.5折) 定价  ¥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大学问·比较文学系谱学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9842992
  • 条形码:9787559842992 ; 978-7-5598-4299-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大学问·比较文学系谱学 本书特色

本辑陈鸿森先生的《陈立编年事辑》一文以文献为基础,发现文献,释读文献,分析文献,利用文献,再加之以作者作为历史学家的史识,纵横阖捭,一气呵成,是文献学研究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大学问·比较文学系谱学 内容简介

《比较文学系谱学》是一部从系谱学建构的角度,对比较文学学术理论史进行全面、系统地梳理和研究的著作。书中对比较文学学术理论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著述、理论观点与学术现象做出独特的解读,为比较文学学科建立一个理论谱系,并且在世界比较文学学科发展史的大背景下,对1980年以来的中国比较文学加以定性和定位。为读者勾勒出了一条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思想从发生、确立、更新、东渐,到在中国蓬勃兴起的系谱,揭示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形成轨迹和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其理论构架完整、富有创见,语言精练简洁,是了解比较文学学科发展史的佳作。 “王向远比较文学三论”:包括《宏观比较文学19讲》《比较文学系谱学》《比较文学构造论》三本,分别从不同角度出发,对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脉络、学派分歧、学科特色等,进行了立体呈现。

大学问·比较文学系谱学 目录

序(谢天振) / 001

绪 论 / 001

第 1 章 历史积淀:

古代朴素的文学比较

一、古代欧洲人的国际视野与比较意识 / 021

二、古代阿拉伯人的国际视野与比较意识 / 027

三、古代中国人与印度人的国际视野及比较意识 / 038

四、古代朝鲜人和日本人的国际视野及比较意识 / 047

第 2 章 学科先声:

近代“比较文学批评”和“世界文学观”的形成

一、欧洲文艺复兴至启蒙运动时期的比较文学批评 / 065

二、欧洲浪漫主义时代的比较文学批评 / 075

三、近代亚洲的比较文学批评 / 092

四、“世界文学”观念的形成 / 102

第 3 章 学理基础:

历史哲学、文化人类学与比较神话故事学

一、历史哲学为比较文学提供了理论参照 / 121

二、文化人类学为比较文学奠定了学理基础 / 137

三、比较神话学是渊源学、主题学研究的*初形态 / 144

四、文化传播学派及比较故事学开传播研究之先路 / 152

第 4 章 学科成立:

理论建构与学派形成

一、“学院化”与“比较文学研究”的展开 / 167

二、波斯奈特《比较文学》与学科理论初步建构 / 174

三、维谢洛夫斯基与俄罗斯的“历史诗学” / 182

四、梵·第根与法国学派学科理论的完成 / 193

第 5 章 学科更新:

美国学派的崛起与学科理论的重构

一、韦勒克对法国学派的挑战及美国学派的崛起 / 213

二、美国学派的三重突破 / 222

三、艾田伯与法国学派的终结 / 236

四、苏联“比较文艺学”的独特立场 / 243

第 6 章 学术东渐:

日本等亚洲国家的比较文学

一、近代日本对波斯奈特比较文学理论的借鉴 / 257

二、现代日本对法国、美国两学派理论方法的引入与消化 / 267

三、蒙、韩、印等亚洲其他国家的比较文学及其特色 / 281

第 7 章 跨文化诗学:

中国比较文学及其理论特色

一、20 世纪 80 年代后世界比较文学的重心移至中国 / 291

二、研究方法的新探索 / 298

三、分支学科的理论开拓及研究范式的形成 / 314

四、“跨文化诗学”:中国比较文学的形态与特色 / 328

初版后记 / 336

再版后记 / 341



展开全部

大学问·比较文学系谱学 节选

四、“跨文化诗学”:中国比较文学的形态与特色 综上,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各种外来理论做了研究、消化、修改、补充和优化,兼收并蓄、取其精华,并在丰富的研究实践中,逐渐呈现出鲜明的学术特色。 在中国比较文学崛起与繁荣的同时,就有学者对中国比较文学的学术特色作出探讨、概括。台湾学者古添洪、陈鹏翔在1976年出版的《比较文学的垦拓在台湾》一书的序言中,将“阐发法”作为“中国〔学〕派”的特色。80年代中期,在香港任教的美国学者李达三较早提出了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设想。曹顺庆在1995年左右认为中国比较文学已经形成了“中国学派”,并指出“中国学派的特征”是“跨文化研究”,特别是跨越了“东西方异质文化”,他认为:“如果说法国学派以‘影响研究’为基本特色,美国学派以‘平行研究’为基本特色,那么,中国学派可以说是以‘跨文化研究’为基本特色”,并总结了中国学派“跨文化研究”的五种方法。 后来他又将“跨越东西方异质文化”的提法进一步凝练为“跨文明”,他认为:“‘跨文明研究’,或者说着眼于中西文明冲突、对话与交流的跨越东西方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将是中国比较文学乃至世界比较文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乐黛云、王向远不提“学派”,而提“阶段”,在两人合写的《中国比较文学百年史整体观》一文中认为,“世界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三阶段,或称第三个历史时期,已经在中国展开。中国比较文学所代表的是世界比较文学发展中的一个阶段,赋予它生命的是一个时代,它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如‘法国学派’‘美国学派’那样的‘学派’”。乐黛云在《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及多篇文章中,提出要将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作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学术立场,就是承认文化差别,寻求理解、对话与共同发展。孟庆枢等在《中国比较文学十论》一书中也认为,一部中华文化史就是“和而不同”的发展史,并将“和而不同”作为“中国比较文学的文化策略”。在概括中国比较文学的特征的时候,以上各种看法虽然不一,并曾在学理层面上展开了争论,但在确认中国比较文学崛起与学术特色的形成方面,意见是基本一致的,都有助于中国比较文学学术特色的呈现,其本身也构成了中国比较文学学术理论的一个侧面。 80年代以降三十年间中国比较文学理论与实践的过程,是对欧美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继承、阐释与超越的过程。必须把中国比较文学置于世界比较文学学术理论的谱系中,通过前后左右的比较,才能发现、总结中国比较文学的特色。本书对世界比较文学学术理论谱系的研究已经证明,比较文学学院化和学科化后,在欧美国家渐次形成了两种学术形态,即:法国学派的“文学史研究”形态,美国学派与苏联学派的以理论概括与体系建构为主要宗旨的“文艺学”形态。而到了80年代后,中国的比较文学在欧美比较文学两种形态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第三种形态,就是“文化诗学”,加上比较文学所固有的跨文化属性,亦可以称之为“跨文化诗学”。

大学问·比较文学系谱学 作者简介

王向远,1962年生,山东人,现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方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东方学、译学、比较文学学者,日本文学翻译家。治学以东方(亚洲)区域研究为主,著述涉及文学、史学、美学、译学等领域,初步建构了“宏观比较文学”“译文学”“东方学”三个学科范型及理论体系。主要著作有《东方文学史通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二十年》《源头活水——日本当代历史小说与中国历史文化》《宏观比较文学讲演录》。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