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统一战线制度变迁问题研究

统一战线制度变迁问题研究

作者:李齐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10-01
开本: 16开 页数: 244
本类榜单:政治军事销量榜
中 图 价:¥16.0(3.8折) 定价  ¥42.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统一战线制度变迁问题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209132190
  • 条形码:9787209132190 ; 978-7-209-13219-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统一战线制度变迁问题研究 内容简介

综观学界对统一战线制度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从宏观角度整体把握,着重分析统一战线制度在我国政治架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一类是从微观角度对统一战线制度的构成进行研究。这两类分析对于我们理解和认识中国的统一战线制度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本书立足已有文献研究,从制度变迁的角度,对统一战线制度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不仅回答了统一战线制度是什么的问题,还着重分析了统一战线制度为何变迁,如何变迁,走向何处。

统一战线制度变迁问题研究 目录

前言

**章制度与统一战线制度

**节制度的必要性

第二节制度的构成

一、静态角度:制度的构成要素及其本质

二、动态角度:制度的构成要素及如何运作

第三节统一战线制度历史由来

一、“统一战线”概述

二、统一战线制度的历史演进

三、统一战线制度变迁的特点

第四节统一战线制度的构成

一、统一战线政党制度

二、统一战线劳动者制度

三、统一战线建设者制度

四、统一战线爱国者制度

五、统一战线民族和宗教制度

六、加强统一战线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第二章制度变迁的相关理论

**节西方制度变迁理论

一、西方制度学派的划分

二、制度以及制度形成的具体内容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制度变迁理论

一、马克思制度变迁理论的基本内涵

二、马克思制度变迁理论的动因

三、马克思制度变迁理论的独特品质

四、马克思制度变迁理论的优越性

第三章制度变迁概述

**节制度变迁的主体

一、制度变迁的主体

二、制度变迁主体的能力

第二节制度变迁的环境

一、影响制度变迁的经济环境

二、影响制度变迁的政治环境

三、影响制度变迁的文化环境

四、影响制度变迁的社会环境

第三节制度变迁的动力

一、制度变迁动力分析的逻辑框架

二、权力的稀缺性分析

第四节制度变迁的实现条件

一、制度变迁的成本收益的分析难以有效进行

二、在重大制度变迁中,更适用关于权力分配稀缺性的分析

三、关于制度变迁主体推动力和阻力的分析

四、关于搭便车问题的分析

第五节制度变迁的路径

一、路径依赖理论

二、连续性制度变迁与适应性效率

三、适应性效率缺失与苏联的兴衰

四、制度变迁的路径与适应性效率

五、关于适应性效率的疑问

六、制度的学习和适应的能力的产生与主体间权力结构,及对疑问的解答

七、制度变迁路径的根本决定性因素与选择

第四章统一战线制度变迁历程I:革命战争时期

**节革命战争时期统一战线制度变迁的主体与环境

一、**次革命战争时期统一战线制度变迁的主体与环境

二、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制度变迁的主体与环境

三、抗日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制度变迁的主体与环境

四、解放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制度变迁的主体与环境

五、统一战线制度变迁的历史经验

第二节革命战争时期统一战线制度变迁的动力与实现条件

一、统一战线的产生和**次国共合作

二、土地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第二次国共合作

四、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第三节革命战争时期统一战线制度变迁的内容与路径

一、**次革命战争时期统一战线制度变迁的内容与路径

二、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统一战线制度变迁的内容与路径

三、抗日战争时期统一战线制度变迁的内容与路径

四、解放战争时期统一战线制度变迁的内容与路径

第五章统一战线制度变迁历程Ⅱ: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节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战线制度变迁的主体和环境

一、新中国建立和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二、社会主义探索和建设时期

三、“”时期

第二节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战线制度变迁的动力与实现条件

一、新中国建立和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二、社会主义探索和建设时期

三、“”时期

……
展开全部

统一战线制度变迁问题研究 节选

  二、统一战线制度的历史演进  制度建设是统一战线发展和完善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趋势,统一战线制度有力保障了统一战线作用的发挥。统一战线制度建设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进行的,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共三个阶段。然而,从统一战线制度的内容发展来看,统一战线制度经历了一个由初始出现到逐步完善的过程,从单纯政策上的制度规范到政治制度上的制度规范,再到法律法规上的制度规范,统一战线的范围越来越具有空前的广泛性、巨大的包容性、鲜明的多样性和显著的社会性特点。  (一)统一战线制度的萌芽期  这一时期的统一战线制度属于单纯政策上的制度规范。经历了五四运动的洗礼,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于1921年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在党的**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问题认识不足,认为无产阶级应该永远与其他党派进行斗争①。然而,实践却让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当时的共产党组织只是一个小党,极少数具有先进思想和爱国情怀的知识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严峻的国际和国内形势压迫,要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共产党单靠自己的力量是行不通的,要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同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组成强大的统一战线。  1922年7月,党的二大召开,提出要建立“民主联合阵线”的主张。但是同国民党等革命民主党的合作是“党外合作”,这种合作方式难以在实践中实现。②因此,中共中央在同年8月份提出了“党内联合”的统一战线策略,中国共产党同各党派的合作方式实现由“党外联合”到“党内合作”的转变。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的决议案》,对国共合作的方针以及办法作出了说明。党的三大在统一战线历史上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这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巨大胜利。为了统一战线的建设,党内合作的组织形式是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这就形成了所谓的大革命初期的民主联合战线。民主联合战线的建立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进程。它虽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制度发展的初始阶段,但是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推动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政治舞台上一支重要的革命力量。①然而,大革命失败后,国共两党的关系由合作转变为对抗。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必须建立并坚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权,必须结成巩固的工农联盟。②1927年8月,中共在“八七”会议上总结**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经验和教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农民是无产阶级*主要、*可靠的同盟军,由此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1931年2月,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的政策,这既是中共巩固工农联盟的重要政策,也是统一战线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政策指导下,工农联盟统一战线进一步向前发展。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在民族危亡之际,全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国的运动热潮,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的矛盾。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发表的《八一宣言》中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政治主张。同年12月中共召开的瓦窑堡会议,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对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性质,毛泽东指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统一战线,是工农兵学商一切爱国同胞的统一战线。”西安事变之后,国民党在1937年2月召开的五届三中全会上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所提出来的抗日主张,由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是“必须采取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的策略,这是不可分离的三个环节,而以斗争为达到团结一切抗日势力的手段”③。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