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当代中国伦理的变迁(“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书系)

当代中国伦理的变迁(“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书系)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12-01
开本: 其他 页数: 176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34.8(6.0折) 定价  ¥5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当代中国伦理的变迁(“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书系) 版权信息

  • ISBN:9787300300412
  • 条形码:9787300300412 ; 978-7-300-30041-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当代中国伦理的变迁(“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书系)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讲述了中国人的日常伦理,以及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这些伦理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诸如,核心小家庭替代了大家族,城镇化的推进更新了以往的乡村伦理。在书中,我们可以读到中国伦理的变化,感受到中国人的伦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有了新的面貌和样式。

当代中国伦理的变迁(“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书系) 目录

第1章 修身为本——-中国人的自我修养
一、儒家修身论的起源和内涵
二、《大学》篇的崛起和程朱论修身
三、《墨子》与 《荀子》中的修身论
四、身心关系与修身的中西比较解读
五、修身论的当代意义解读及未来走向

第2章 国之本在家——-中国人的家庭伦理
一、从修身到齐家
二、父子、夫妇、兄弟——-以家庭为重心的 “五伦”
三、家庭伦理的类推扩大与 “关系”思维
四、“家国天下”——-中国家庭伦理扩展的历史逻辑
五、传统家庭伦理及其现代转换

第3章 人生不能无群——-中国人的社会伦理
一、师生、朋友与传统伦理的非血缘空间
二、天、地、君、亲、师与社会秩序的伦理建构
三、中国古代社会伦理的 “感通”倾向及其利弊
四、从 “面子”问题看中国社会伦理的特殊性
五、传统师生、朋友之道的现代意义

第4章 仁义忠正——-中国古代的政治伦理
一、“政者正也”——-儒家政治伦理的根基
二、“不令而从”-政治合法性的伦理论证
三、“忠”的原初多重内涵与非单向约束
四、传统纲常伦理之合理政治内核的重新发掘

第5章 天地之大德曰生——-中国人的环境伦理
一、“生生之谓易”与古代经典对环境重要性的强调
二、儒道释思想的生态伦理内涵及其历史演化
三、三、“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与伦理意蕴
四、传统环境伦理的现代价值及其局限

第6章 面向世界的中国伦理智慧
一、中国人伦理特质在全球化时代的表现形式
二、促成现当代中国人伦理变迁的社会与技术原因
三、西方评价和文明对话:中国伦理的贡献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人的伦理智慧
展开全部

当代中国伦理的变迁(“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书系) 节选

  《当代中国伦理的变迁(“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书系)》:  正如同任何跨文化交流一样,东西方伦理之间的交流、互动对于中国现代伦理的形成既有积极作用,也有一定的风险。关于欧洲思想输入对于中国本土伦理观念的冲击及其潜在“危险”,民国学者即已有认识,张星烺先生在1934年出版的《欧化东渐史》中专立一章讨论“无形之欧化即欧洲思想文明之输入”,其中讨论“伦理思想”的小节中说道:“今之革命家喜新厌旧,打倒一切旧物。举所有中国旧伦理而推翻之,而又无新伦理而代之,使全国彷徨歧途。”①当然后来的历史发展在有些方面超出了张先生当时的预期,不过在很多方面也没有如他所担心的那样糟糕,并没有出现因革命家和一小部分激进知识分子的存在而出现“未有外人来灭吾种,而吾人已自相残灭”的悲惨后果。对于中国人的伦理特质与西方国家不同的那些方面的发掘与阐释,西方学者迟迟没有做出超越其前辈的成就,这与其中主要发达国家从19世纪中期起在对中国关系中取得的强势地位有关,主流学者习惯了接受将中国视为“文明落后地区”的意识,自然也会影响到他们对中国伦理思想研究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判断。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从1793年马噶尔尼使团访华受到“不平等的冷遇”开始,也由于对在清朝初年的“礼仪之争”中天主教徒被驱逐事件的历史记忆的复活,欧洲教会界积蓄的对中国文化的轻视情绪在18世纪得到了强化,并且*终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由于英法军队对华军事行动的成功和战争中一些教会人士的积极配合,教会与世俗界实现了要求“积极改变中国”的认识之合流。这种情况在此后将近100年里长期存在,其影响甚至一直延续到20世纪后期。当然中国文化在欧洲的形象高低起伏,也受到欧洲国家自身国力强弱和知识群体“文化自信”强度的影响。在特定时空条件下,有些国家和地区为了特定需要甚至故意忽略或者扭曲贬低中国文化的成就(如现代法国著名学者安田朴教授所列举的德国美因茨印刷博物馆的例子①)。中国人的伦理观念自然也成为他们批评和抨击的对象,而在此过程中著名思想家如孟德斯鸠、黑格尔等人的观点又经常被援引,他们那些并非确切的观点,直至20世纪*后10年,仍是大部分欧洲普通公民了解中国伦理观念的主要来源。  不过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外交流的日益频繁,普通外国人有机会与中国人一起工作生活,也了解到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远非他们以前通过自己国家有限的渠道所了解的那样。例如,有些在北京、上海长期工作的欧美人士,就发现现代中国人的道德观念相当自由开放,在很多方面和欧美相当接近。在这些城市生长起来的中国孩子具有相当强的权利意识和独立观念,如果从中学起就到欧美国家接受教育,影响他们更多的就是那些国家的伦理观念,而不再是中国传统的儒家观念或者革命道德。  当然,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区域的发展差距很大,在上述这些大城市工作生活的外国人在惊讶于中国年轻一代的伦理观念和欧美社会趋同时,广大内陆城市和农村却正在经历着工业化带来的社会伦理变迁的冲击,这些地区的中国民众的伦理观念、关系、行为也有影响深远的变化②。例如,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务工造成传统日常实践性很强的“孝道”遇到很大挑战,空间距离的阻隔使原来用来评判是否尽孝的礼节如“晨省昏定问安”、“洒扫应对进退”乃至“遇病亲奉汤药”等都变成了奢望,这些礼节转化成为电话问候和“送钱尽孝心”。这并不是因为儿女道德堕落,而是他们工作的新环境对他们提出了新的伦理要求:作为公司员工他们必须保证上班出勤率,而且这与他们的报酬和升迁密切关联。  ……

当代中国伦理的变迁(“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书系) 作者简介

  姚新中,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获北京市高校先进工作者(1988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7年)、教育部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8年),出版中英文学术专著、编著20余种。    王水涣,北方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哲学、伦理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讲师、博士后,在《读书》《学术界》《浙江社会科学》《中国出版史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多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