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运载火箭增压输送系统

运载火箭增压输送系统

出版社:中国宇航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12-01
开本: 26cm 页数: 16,543页
本类榜单:工业技术销量榜
中 图 价:¥142.8(8.5折) 定价  ¥1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运载火箭增压输送系统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5918266
  • 条形码:9787515918266 ; 978-7-5159-1826-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运载火箭增压输送系统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运载火箭增压输送系统及其组件。上篇“系统”包含增压系统、输送系统、贮存系统和系统可靠性, 下篇“组件”包括管路、阀门、气瓶、蓄压器和密封结构。内容涉及系统和组件的理论、设计、仿真和试验等方面。

运载火箭增压输送系统 目录

目录





第1章绪论1


11引言1


12增压输送系统组成及总装4


121系统4


122组件8


123总装8


13增压输送系统仿真与试验9


131仿真9


132试验13


14增压输送系统可靠性15


参考文献16

上篇系统

第2章增压系统19


21概述19


22增压方式22


221贮气式增压22


222自生增压37


223化学反应增压43


224活塞泵式增压44


225增压方式选择46


23增压换热数学模型49


231常温贮箱增压换热模型50


232低温贮箱增压换热模型52


233增压气瓶增压换热模型59


234管路的换热模型60


24增压流量控制61


241增压控制方式61


242增压响应时间63


243孔板流量计算64


25增压气体消能71


251消能器结构72


252消能器仿真76


253消能器试验80


26增压系统性能仿真81


261需要的增压压力81


262初始容积及压力84


263系统性能仿真85


27增压系统试验88


271试验参数确定88


272系统试验状态90


273系统试验实施91


参考文献96

第3章输送系统99


31概述99


32布局方案101


321串联贮箱布局101


322并联贮箱布局105


323交叉输送107


33贮箱出流109


331液体汽化109


332液面塌陷111


333出流漩涡113


334出流装置分类114


335出流试验120


34POGO抑制125


341POGO振动简介125


342动特性分析127


343POGO抑制分析131


35水击分析133


351水击计算134


352特殊水击现象136


353水击抑制方法138


36发动机预冷139


361预冷方式分类139


362预冷系统设计须考虑因素148


363预冷分析150


364强制循环预冷装置171


37推进剂剩余控制174


371混合比调节174


372推进剂利用单元调节原理176


373推进剂利用单元设计考虑因素177


374典型推进剂利用单元介绍178


38间歇泉抑制181


381影响因素分析182


382解决途径183


39分叉流压力跳变抑制187


391压力跳变机理187


392数值分析189


393解决途径190


参考文献192

第4章贮存系统197


41概述197


42推进剂加泄198


421系统设计199


422特殊加注过程205


43贮箱排气安全207


431系统参数207


432系统布局208


44气封吹除214


441加泄系统置换214


442气封及排空功能214


443舱段吹除功能215


45低温推进剂贮存管理功能217


451贮箱蒸发相变分析217


452在轨蒸发量控制220


453火箭集成流体系统225


46微重力推进剂管理功能227


461微重力液体特征228


462正推沉底方案229


463推进剂管理装置230


参考文献240

第5章增压输送系统可靠性度量244


51概述244


52可靠性模型244


521串联系统245


522并联系统245


523表决系统245


524贮备系统246


53可靠性预计247


54可靠性指标分配247


541可靠性指标分配原则247


542可靠性指标流程247


55可靠性评估249


551可靠性评估的基本定义249


552可靠性评估的工作及评估内容250


553可靠性评估与可靠性验证的关系250


554可靠性评估的意义250


555单元可靠性评估250


556系统可靠性评估253


557典型阀门产品可靠性评估案例255


558气瓶产品可靠性评估典型案例257


559系统可靠性评估典型案例258


56可靠性试验260


参考文献263

下篇组件

第6章管路267


61概述267


62管路结构及附件269


621大口径导管及附件结构270


622小口径导管及附件结构277


63管路材料介质相容性279


631腐蚀性介质相容性279


632氧相容性281


633煤油相容性281


634自然环境腐蚀性282


64管路补偿283


641补偿需求283


642补偿方案285


65管路热防护292


651管路绝热293


652管路防热298


66管路应力分析与评定299


661管路应力分析300


662管路应力评定303


67管路振动疲劳分析及评估306


671应力疲劳寿命曲线306


672疲劳损伤度理论和疲劳损伤度评估308


673振动疲劳寿命分析310


674结构振动疲劳损伤度等效关系321


675基于结构固有频率中心频带的随机振动疲劳影响分析324


68管路应变疲劳分析326


681应变疲劳寿命理论326


682应变疲劳寿命分析328


69管路稳定性329


691直管稳定性329


692波纹管稳定性333


610管路试验337


6101试验介质的选取337


6102试验控制点与测量点的布置338


6103试验载荷条件的加载340


参考文献343

第7章阀门347


71概述347


72阀门结构原理348


721单向阀348


722加排阀352


723电磁阀355


724手动开关358


725破裂膜片360


726电爆阀363


727减压阀366


728安全阀(安溢阀)370


729过滤器374


73阀门运动导向375


731滑动导向结构失效影响因素376


732滑动导向结构失效机理376


733滑动导向结构失效的抑制措施380


734悬浮导向结构383


74阀门自激振动及稳定性388


741阀门自激振动的产生机理389


742单向阀线性稳定性仿真分析及试验验证398


743安全阀非线性稳定性仿真分析及试验验证406


744单向阀三维动态流场稳定性仿真分析410


75阀门冲击、振动与疲劳414


751结构冲击破坏414


752结构振动疲劳417


753敏感元件应变疲劳420


参考文献424

第8章气瓶427


81概述427


82金属材料气瓶428


821结构与材料428


822强度分析433


823关键工艺436


83复合材料气瓶439


831结构与材料439


832结构设计442


833关键工艺452


84试验与检测458


841试验458


842检测458


85安装和减振464


参考文献467

第9章蓄压器469


91概述469


92结构形式471


921金属膜盒式蓄压器472


922注气式蓄压器476


93金属膜盒柱失稳480


94金属膜盒疲劳寿命488


95注气式蓄压器防晃设计496


参考文献502

第10章密封结构504


101概述504


102结构形式505


1021端面密封结构505


1022圆周密封结构513


1023锥面密封结构514


1024阀芯与阀座密封结构515


103预紧力设计516


1031法兰预紧力设计516


1032管接头预紧力设计519


104漏率模型521


1041漏率521


1042泄漏流动形态521


1043其他漏率模型523


1044漏率转换525


105漏率检测方法527


1051气泡法527


1052氦质谱法528


1053压力变化法534


参考文献537

第11章展望539


111运载火箭技术发展趋势539


112增压输送系统的发展趋势540


113增压输送系统组件发展趋势541


114增压输送系统试验技术发展趋势542


115增压输送系统仿真技术发展趋势542


参考文献544


展开全部

运载火箭增压输送系统 作者简介

王亚军,曾负责多个运载火箭型号增压输送系统研制工作,长期致力于运载火箭总体设计研究和工程实践。为运载火箭增压输送系统,特别是低温增压输送系统的技术发展做出了贡献。获国防科技进步奖1项,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技术发明奖1项,科学技术奖1项。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