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建院四十周年纪念专辑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建院四十周年纪念专辑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3-01
开本: 32开 页数: 268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23.8(6.1折) 定价  ¥3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建院四十周年纪念专辑 版权信息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建院四十周年纪念专辑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中国西南文化研究”丛书之一。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成立60年来,为云南省的历史研究做了很多贡献,所里研究员们就此撰写了很多有学术价值的文章。值此成立60周年之际,历史所将自己历年来的很好作品汇集成册。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建院四十周年纪念专辑 目录

我在云南历史研究所的那几年
合作共赢结硕果
——庆祝历史研究所建所六十周年
我与历史研究所的文化史研究
我的历史研究所记忆
茗淡杯香三十年史海浮舟又一春
——我与历史研究所三十年
我在历史研究所的学术成长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发展历程
与主要贡献的启示
——杜玉亭研究员访谈
龙永行与云南中法战争研究
在田野中寻找历史
——桑耀华治学识认
孙代兴访谈记录及学术年谱
云南民族调查资料白皮书概说
片马事件及其影响再研究
陆军学堂提调秦光第
开国将帅与云南史事考论3则
记方国瑜致柴德赓书札
云南笔记史料三种概说
云南军阀史研究述评
薪火相传再创辉煌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文献研究所
六十余载光辉历程
展开全部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建院四十周年纪念专辑 节选

  1987年,我得到硕士学位后,决定不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而是到历史研究所工作。这个选择看起来很奇怪,但是有原因的。  我本科读的是云南省师范学院史地系,1980年毕业后留校,1984年考到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班。这个班有两个专业方向,一个是民族学,另一个是东南亚历史。我读的是东南亚史,却对民族学感兴趣。院领导杜玉亭老师来讲课的时候,我也去听。在他的影响下,我开始到昆明附近安宁的几个大花苗村寨做田野调查。那段时间,社科院请来两位法国人类学家,一个叫孔多米纳斯,另一个叫勒穆瓦。勒穆瓦长期住在老挝,研究苗族和瑶族,会讲流利的苗话和瑶话。他到云南来调查,社科院便让我选点并陪同。我带他到安宁草铺的新村和水井湾去了两三天,这期间他让我买了一个大笔记本,教我怎么做村寨平面图和家族的调查。此后,我虽然从未接受过正规的文化人类学训练,但因勒穆瓦的指引,找到了自我学习的方向。社科院图书馆有一些中国台湾“中研院”出版的田野考察报告和几部英文版的人类学著作,我都找来研读,仿照其中的模式,设计自己的调查方案。两年里,我学习了简单的苗语和英国传教士柏格里创制的苗文,和两个村的老人合作,绘出了完整的家族谱系和迁徙图。这些训练,使我得以掌握基本的调查技巧,为以后开展更深入的田野工作奠定了基础。  从社科院研究生班毕业,我实际写了两篇毕业论文,一篇是《清代中泰大米贸易》,另一篇是《宁村苗族的祖先祭祀与亲族结构》。①东南亚研究所所长陈吕范老师本来希望我到该所工作,但我一方面痴迷于民族学,另一方面也考虑到做东南亚无法得到**手资料,只能抄外国人的东西。而研究苗族,我已经有厚厚的一本调查笔记和初步的调查经验,对于如何往下走,感到胸有成竹,于是找了谢本书老师,顺利地进了历史研究所。  80年代,谢本书老师率先闯进云南军阀史研究的禁区,进而打开了云南近现代史的研究领域。我进历史研究所的时候,所里的人在谢老师的引导下,大多在做云南近现代历史研究。我和四川大学毕业的段玉明却另有爱好,他偏向宗教文化,我偏向民族文化。谢老师和之后接任所长的荆德新老师并未干预我们的兴趣,而是放手让我们自由发展,我们就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下逐渐开拓出新的天地。当时先后进入省社科院的有一大批云南大学历史系、中文系的毕业生,大家受到思想解放风潮的影响,突破原有专业的约束,经常聚在一起讨论文化问题。记得民族文学所的郑凡写的**本著作《震撼心灵的古旋律》,被列入《走向未来丛书》,成为我们做学问的风向标。受这种风气的感染,我从1989年起转向关注更大的文化议题。我在院图书馆发现哈佛大学人类学系主任张光直先生的一本小书《美术·神话与祭祀》②,于是很快翻译出来,交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书中附有张先生专为这个中文版写的后记,其中有两个要点,给了我极为关键的启示。  其一,人类文明从野蛮到现代的演变可以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以人与自然关系的分裂为起点,通过技术的突破而形成的,可称之为“断裂式的文明”;另一种是以人与人关系的改变为动力,主要通过政治权威的建立而形成,可称之为“连续性的文明”。前者是苏美尔——西方式的文明,后者是玛雅——中国式的文明。张光直先生的这个论点,将启发我去探讨文化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即张先生所说的“人类与动物之间的连续,地与天之间的连续,文化与自然之间的连续”。  其二,今天我们所遵循的历史观,都是以西方文明在近现代的宏大扩张为基点,它并不能全面阐释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规律。随着人们对中国和其他非西方文化认识的深入,今天,我们有可能直接依据中国的原始材料,为社会科学提供新的理论和方法,“由此而产生的理论概括将会具有更大的适应性和准确性”。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建院四十周年纪念专辑 作者简介

杨福泉,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民族学、人类学、纳西学研究。迄今在国内外出版了《纳西族与藏族历史关系研究》、《纳西族文化史论》、《灶神研究》、《西行茶马古道》等29种个人专著;在《民族研究》、《世界宗教研究》、《民间文学论坛》、《思想战线》、《云南社会科学》、美国《藏缅语研究》(Linguistics of the Tibeto-Burman Area)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170多篇论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