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心象造境——何怀硕苦涩美感的世界

心象造境——何怀硕苦涩美感的世界

作者:初枢昊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8-01
开本: 其他 页数: 596
本类榜单:艺术销量榜
中 图 价:¥137.1(7.7折) 定价  ¥17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心象造境——何怀硕苦涩美感的世界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9841575
  • 条形码:9787559841575 ; 978-7-5598-4157-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心象造境——何怀硕苦涩美感的世界 本书特色

★ 洋洋40万言,旁征博引,精妙的艺术解读,体味“苦涩”的另类美感 作者沉淀十年,以细腻精彩的文笔梳理了何怀硕艺术的发展源流,勾画出何怀硕庞大的精神与艺术体系,既有细细爬梳其艺术流变,进行艺术本体层面的讨论,更有深究其人格魅力,一个充满理想主义热忱和堂吉诃德式的勇气的台湾艺文大的家形象跃然笔端,可谓难能可贵的关于何怀硕的重要研究读本。 ★ 二十余年书信往来,珍贵的一手资料,承载作者与传主间伯牙子期般三十二载的惺惺相惜 本书作者与何怀硕先生过从甚密,从20世纪90年代的首次通信至今,白驹过隙,逾二十载的两岸书信往来,留下独一无二的宝贵一手资料,见证作者与传主间伯牙子期般的惺惺相惜。 ★ 收录300幅珍贵作品,高精印刷,还原艺术家作品的丰富层次 300幅图片独jia授权出版,部分早期画作鲜为人知。全书采用色泽柔和的精品纯质纸印制,多次精准校色,呈现珍贵图像的诸多细节和丰富层次,体味沉凝涩古的艺术之境。 ★ 易英、刘庆和等联合力荐,何怀硕亲笔作序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艺术史家易英,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刘庆和等诚意撰写热情洋溢的推荐语。传主何怀硕亲笔作序,坦言阅读此书,犹如在别人的镜子中看到昨日的自己、今日的自己与依稀可辨的明日的自己。

心象造境——何怀硕苦涩美感的世界 内容简介

本书为台湾地区艺文大家何怀硕先生的艺术评传。作为艺术家的个案研究,作者以其与何怀硕的通信为切入点,旁征博引,涉及大量对画作艺术本体性的赏析与解读,探讨了其作品中的艺术表现形式、艺术风格、艺术元素的塑造与运用、构图取景等具体艺术理论问题。此外,书中还涉及何怀硕相关著述、艺术文献的爬梳,对何怀硕的艺术发展脉络、成因、艺术思考等进行全面而立体的释读,凸显了台湾地区艺术家深厚的家园情怀。本书叙述笔调富含文学性而不失艺术史理论的严谨度和专业度,图文并茂,多幅佳构为抢先发售出版。

心象造境——何怀硕苦涩美感的世界 目录

001 / 小引

《孤旅》——少年漂泊者

006 / 少小离家

011 / 无根的生活

018 / 临仿、收藏与《大师的心灵》 艺术家的襟怀

061 / 创作记录:进入历史

066 / 朋辈嗤然讥傲物

089 / 发现怀斯:超验的世界

098 / 《涩园读书图》:闭户即是深山

126 / 博观约取,乃以瓦注——书法篆刻与格调

151 / 《近代中国美术论集》与《傅抱石画论》

文化主体性的建构

156 / 疏雨长流:东西方与抽象

170 / 素描的中国风格

180 / 意匠如神与身份意识

190 / 反思西潮与反躬自省

203 / “线”与中国风格

210 / 名实之辩:“国画”“西画”与“现代中国画”

传统新变

220 / 西潮东风

261 / 苦涩的美感

265 / 风格的诞生

298 / 未之闻:造境

336 / 创造价值之反省

光影之相与“心象”

353 / 光影之魅

368 / 永恒的月光

394 / 心象.寓言

吾土吾民

426 / 枯树赋

442 / 反思前夜风雨急

464 / 荒原与废墟

471 / 空茫.归乡

498 / 写真不貌寻常人

我们生活的时代

514 / 存天下之心

529 / 人的境遇

542 / 像一支箭,射到大海里去

结语

564 / 独立苍茫

后记

571 / 从前以后

展开全部

心象造境——何怀硕苦涩美感的世界 节选

少小离家 何怀硕1941年11月3日出生于广东潮安。在他的记忆中,这里就像台湾屏东的小镇般封闭,但作为著名的侨乡之一,当地人谋食海外之风颇盛,很早便在香港谋生的父亲何平秋,便是大潮中的一员。父母于1929年结婚,先后育有子女四人。何怀硕行三,上面两个姐姐,下面一个弟弟。清贫的家境,无法给他提供优越的早年教育,不过家庭信仰和父亲对于鲁迅的热爱给予他广阔的想象天地,为他开启了一扇通往人文艺术的窗口。在家乡读完小学和初中后,他确信自己必然会走上文学或艺术创作的道路。尽管很喜欢唱歌,但声带受损,使他无法走上这条*能感染人的艺术路途。对于贫寒的学子,一支笔无疑比音乐更容易亲近,而画笔又比文笔更能直观贴切地表达自我对世界的感怀,虽然他从未放弃文笔。当地封闭的地理文化环境,令早慧的何怀硕感到沉闷与压抑。2012年,他在台湾大学《我的学思历程》演讲中,回首前尘:“我从小即向往到大江南北闯荡。我非常讨厌家乡,不明白为何那么多人热爱家乡!我的家乡非常封闭、狭隘而俗气,一代一代的人都过着雷同的生活,他们却感到心满意足。”内心对外面世界的好奇与渴望,让他自小就盼望着挣脱周遭环境加在身上的束缚与限制。“现在回想起来,我的一生可用两个字形容——逃亡,我这一生大多处于逃亡状态。”1956年,初中毕业的他,同时考上两所学校,一所是家乡的高中,一所是离家千里之外,位于长江边的武汉艺术师范学院附中(即后来的湖北艺术学院附中)。当时的他,经过认真的思量,“人生有许多关卡得靠自己决定——若你一步步的决定都是对的,有利于往后的人生发展,代表你很有智慧,且运气不错;不过有时一步走错,就往另一个方向去了”,想到古人说“男儿志在四方”,决心远离家乡,从此开始了他几乎是漂泊的人生。不过,早岁离家千里而又艰辛的这一经历,很像8世纪初的唐代诗人郭震,从昆虫的鸣叫中感受到人生的苦涩: 愁杀离家未达人, 一声声到枕前闻。 苦吟莫向朱门里, 满耳笙歌不听君。 ——《蛩》 在宇文所安眼中,《蛩》中“苦涩的吟唱”,即“苦吟”,无异于诗人的镜像:远离家庭,客居异乡,被朱门生活排除之外,“苦”是诗人经历的底色,既存在于昆虫的鸣叫中,也存在于诗人的歌吟中。何怀硕艺术苦涩的基调,或许正由早年的这些点点滴滴浸染而成。少年何怀硕就读的湖北艺术学院附中,与包括初中、高中的普通附中不同,是一种特类,只有高中,是为培养进入大学的本科生而准备的艺术教育。附中的课程,学习重点是素描、水彩和油画等西画技法,直到进入大学前,何怀硕才将从事现代水墨画当作一生的志业。“我个人由西画的训练开始,后来我感到我的气质里面属于中国的成分更多,我从事中国画的学习和创作。但我不断注视西方绘画的发展。”他说: 我的思想受西方影响很大、很多。虽然我画中国水墨,我正想将西方思想来启示中国文化的再生,或开启另一个方向,不再走佛道老庄了。 素描、水彩和油画等训练,他的体会是:“画过各种画,不见得就精博,但各种体验对尔后的创作,提供无限的益处,至少不太容易囿于一家一派。此外,我对文学、诗、音乐、哲学、知识的酷爱,使我不认为绘画只是技巧的磨炼而已。我觉得绘画观建立的先决条件是人生观与宇宙观的探索。所以我鄙夷成套的技术,主张由意象产生技巧。”因而他反对有些画家将自己的身份特殊化,反对技巧本位主义: 我以为画家只是借助造型在视觉上产生的效果,来表达他对宇宙人生看法的一种人。技巧的磨炼固然很重要,但他要先成为一个对宇宙、人生有见地的人。像哲学家、学者一样,只是艺术家表达他的见地不以理性的文字,而是以感性的形象,构成他的境界,来宣示他个人独特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缺乏这个条件,光凭技巧,我们只能把这种画家看成技术家,与艺术家相去甚远。所以,我感到一个艺术家要具备强烈的感受性与悟性,他要对世界人生有强烈的兴趣,对人类古今思想有所涉猎,他便能发现、能掠取、能赞赏,亦能批判。这是艺术家所以为大众先知先导的原因。他可以不是哲人,不是学者,但其文化心灵,其对人类文化的关切,应有相同的怀抱。 环境的贫乏,迫使好强的何怀硕从小在生活上节衣缩食,热衷于通过书本填补内心对知识的渴望。高中时,他自拟了一套读书计划,暗地里用两年课余时间苦读中国文学史,从《诗经》到唐诗,重要原典配合近代的名家评论一起阅读。郑振铎、闻一多、刘大杰、王力与朱光潜等学者的著作,被消化为一本本的读书笔记,并将古诗文的意境与现实相印证: 回想我十几岁在武昌,冬天踩着烂泥拌着死叶的土路,看着黑色枯秃的树枝,忍着饥寒,盼望春天。等到大地远方隐约呈现一抹梦幻似的淡绿色,杨柳枝梢也似乎有点绿味,我忽想起古诗中有“不知谁为染鹅黄”“绿柳才黄半未匀”句,正是此时的远方地上、枝头显露带着嫩黄的新绿意。又有“草色遥看近却无”,也道尽了春晓的实况。那是由于“透视”的原理,近处看不到如针尖一样小的绿苗,远处因为千万苗尖重叠才显示了淡淡的绿色。我那时没读过多少古诗,能与实景印证,心中多乐啊。待秋冬来到,“无边落木萧萧下”,换来了萧索悲凉。新生的欢愉与凋伤的悲哀,才能发现、体会美;不论是从悲伤中来,或终将回到毁灭的悲伤中去,两者不须臾离,原是铁律。 带着嫩黄的新绿意。又有“草色遥看近却无”,也道尽了春晓的实况。那是由于“透视”的原理,近处看不到如针尖一样小的绿苗,远处因为千万苗尖重叠才显示了淡淡的绿色。我那时没读过多少古诗,能与实景印证,心中多乐啊。待秋冬来到,“无边落木萧萧下”,换来了萧索悲凉。新生的欢愉与凋伤的悲哀,才能发现、体会美;不论是从悲伤中来,或终将回到毁灭的悲伤中去,两者不须臾离,原是铁律。

心象造境——何怀硕苦涩美感的世界 作者简介

初枢昊,1969年生。199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经济系,200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获硕士学位。先后任中央美术学院《世界美术》《美术研究》编辑。发表论文有《东坡雪堂1082年》《经验的世界与超越:太空摄影、玻璃和时间观看》等,译文有《超现实主义,男性-女性》等,译著有《摄影理论简史》《我,米开朗基罗,雕刻家——一部书信体自传》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