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传位的恩怨:三朝内禅

传位的恩怨:三朝内禅

作者:黄敏捷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1-01
开本: 16开 页数: 272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31.9(5.5折) 定价  ¥5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传位的恩怨:三朝内禅 版权信息

  • ISBN:9787205102852
  • 条形码:9787205102852 ; 978-7-205-10285-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传位的恩怨:三朝内禅 本书特色

中国历**,太上皇并不罕见 但连续四代皇帝中出现三位太上皇却只有南宋有。 是幸福的交接,还是有难言之隐?请看宋朝往事,让中国宋朝时期一段难以启齿的皇帝家务事尽收眼底。

传位的恩怨:三朝内禅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社科类历史读物。我国帝制时期,父死子替、兄终弟及是较普遍的皇位更迭方式。这种方式下,皇位继承只会发生在上代皇帝去世之后。但在南宋前期,皇位的传承却连续以“内禅”的形式出现。南宋前四帝,继位时上代君主均仍在世,他们同样面临血统上后继无人的困境,这在整个中国古代并不常见的。这固然与一直困扰宋朝皇室的身体与生育问题有关,但也受宋代所处的时代氛围、国际环境所影响。此外,宋朝所秉持的皇帝、大臣之间特有的“君臣共治”体系,以及后妃的特殊政治地位,都多少影响着皇朝在继统方式上的选择。每次内禅前后上演的充满戏剧性的皇室“父子”情仇背后,透视着从深宫之中、朝堂之上到万里疆场内外的各方角力,也揭开近古皇朝极权模式所面临的新困境。

传位的恩怨:三朝内禅 目录

总 序 / 001

引 子 / 001


**章

赵构的幸运与烦恼 / 021

一、“泥马渡康王”的背后 / 021

二、做了一个月的“太上皇” / 036

三、那些失去了的孩子 / 046


第二章

何人可继大统 / 052

一、谁可关心立储 / 052

二、养子如何养成 / 064

三、东府与西府 / 081

四、南内与北内 / 096


第三章

*终还是看走了眼 / 110

一、东宫之争 / 110

二、“英武类己”的恭王 / 119

三、等了十八年 / 134


第四章

皇帝梦圆后 / 165

一、绍熙初政,宜若可取? / 165

二、“任贤”和“纳谏” / 184

三、父子情仇 / 193

四、立子还是立侄? / 204


第五章

悍后、疯皇与又一次内禅 / 213

一、皇帝疯了 / 213

二、过宫风波 / 219

三、又一次内禅 / 235


尾 声 / 252

后 记 / 258


展开全部

传位的恩怨:三朝内禅 节选

大宋宣和七年(1125),太平日久,人繁物阜的东京城,市面上“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道路两旁举目皆是青楼画阁,似可听见“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在朝堂之上则是文恬武嬉,具有极高书画造诣的宋徽宗关心的是他新建的艮岳园林中要添置的名花美木、珍石异兽;文武百官歌功颂德的是“收复燕云”的“壮举”。谁也不敢提宋朝损兵折将后又付出一百万贯燕京“代税钱”、二十万两的犒军费、每年需交付五十万岁币给金朝的代价,才获得残破不堪的燕京及附近几个州县的尴尬事实,更不敢揭露金朝已经分兵南下,徽宗宠信的宦官童贯以赴京汇报为名丢下了军队、防区和百姓逃回东京的真相,因为徽宗下过“不准妄言边事”的御笔,更兼郊礼在即,为边事预警只会妨碍自己拿到因郊礼“推恩”而获得的诸多利益。 于是,当金军势如破竹,直下保州(今河北保定)、中山府(今河北定县)的时候,宋徽宗才似梦初觉。他一边下“罪己诏”,表示不再征集“花石纲”来修饰他的园林,一边丢下他的充塞奇珍异宝的艮岳与危如累卵的京城,也丢下他借以挥霍二十多年的皇帝之位,带着皇后与部分子女,由蔡攸扈从,逃往江南。接手这个烂摊子的,是他的长子赵桓;被他丢弃在东京的子女中,还有他的第九子赵构。 赵桓,史称他“稍急则恐惧而无谋,稍缓则迟迟而又变其谋”,其实并非为人君之*佳人选——他也不是徽宗*欣赏的儿子。徽宗*喜爱的是三子赵楷。赵楷琴棋书画皆通,有乃父之风,还是出名的学霸,曾悄悄参加科举,居然“廷策进士,唱名**”。加上其母王贵妃又有盛宠,因此深知徽宗心意的宦官童贯与大臣王黼、蔡攸也曾勾结着想要上演夺嫡之谋。虽然阴谋终于没有成功,但这位三皇子赵楷却还是创纪录地被超拜太傅,并被特许自由出入省禁,可见徽宗对他的喜爱。 除了这两名史书上浓墨重彩描绘过的皇子,徽宗实际上还有29个儿子,多得恐怕连他自己都未必能全认出来。其中一位九皇子,日后的宋高宗赵构,更有可能完全不在他爸爸的眼里。这位赵构的母亲韦氏,本是一名普通的宫女,可能也样貌普通。韦氏曾与她的好姐妹乔氏约定,谁先得宠,就在皇帝面前引荐对方,于是在乔氏受宠后,韦氏才因此获得了被徽宗“御幸”的机会。本来,这种偶然被皇帝“光临”一下的宫女,一般很快会被忘记,一切又归沉寂,她们又过着“宫花寂寞红”的生活。只是韦氏却在这样偶然的缱绻中,怀上身孕,生下徽宗的第九位皇子。她得以母以子贵,获得了婕妤的名位。 在皇宫之中,皇子与其母亲的关系是微妙的。母固然要以子贵,而子也要因其母受宠方有可能被父皇重视。正由于韦婕妤根本不被徽宗喜欢,所以赵构这名排行第九的皇子与徽宗的关系就相对疏离,他成为储君的可能性就更低了。 不过,赵构的母亲韦氏也并非柔弱无主见之妇人。史书说她“聪明有智虑”,这个下文还将慢慢道来。这里略要提及的是,从赵构的母亲韦氏日后的表现来看,虽然对于徽宗而言她也许算不上有吸引力,但对于一名身处深宫的母亲来说,她的权谋之术却足以自保,也能保护她的孩子平安无虞地度过这一段未成年的岁月。从赵构日后对权术操弄的娴熟技巧来看,他早年与母亲共同度过的时光,也许已给他的个性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在生命的前十几年,九皇子赵构虽然不太有存在感,却还是凭借他的皇子身份,在宫里不宠不辱、无忧无虑地度过了早年的时光。他的爱好也与其父兄不太一样。虽然官修史书对他在读书、书法、儒学上的造诣也有与其父兄类似的“日诵千言”之类的描绘,但也着重提到了他特别的爱好,那就是“喜亲骑射”。而且,他的孔武有力似乎超出了“票友”的水平。史载他能“挽弓至一石五斗”,按当时的标准,已经算是武艺超群,足以被选为皇帝近卫“班直”了。此外,他还能平举着两个各重55公斤的米袋“行数百步”,可谓臂力惊人。 如果在平时,这样的爱好与特长,对于一位皇子来说,不过就是多了一种娱乐项目而已,并无实用。但命运有时就是那么神奇。就在赵构虚岁二十那年,金军打到了开封。父亲赵佶南逃,大哥赵桓仓促登基,金军以战促和,要求宋帝尊金太宗为伯父,割太原、中山、河间三镇归金,纳犒军费金五百万两、银五千万两、锦缎一百万匹,并提出要以亲王、宰相作人质等要求。 宋钦宗赵桓早就进退失据。他一方面任用李纲擘划防务,另一方面又趁李纲离朝部署城防时,决意与金人媾和,答应其一切条件,同时在京城搜刮金银准备按和约交付给金人。 因为金人要求以亲王为人质,于是钦宗召见诸弟,问“谁肯为朕行”。这时,因为自己的年少英武而可能受过不少奉承的康王赵构,无论是出于初生牛犊的无畏,还是基于对金军残暴的无知,慨然而出,自愿“请行”。临行前,赵构还颇顾大义,密奏钦宗“朝廷若有便宜,无以一亲王为念”,做好了为此赴死的准备。就这样,一个平时毫不起眼的皇子,开始脱颖而出。 靖康元年(1126)正月,康王赵构和任副使的少宰张邦昌出开封,乘坐一个小筏子渡过宽约77米、深约5米的开封府护城河,上岸后从中午走到夜分,方才到达金人修筑的营寨。见到赵构等人之后,金军东路统帅斡离不(完颜宗望)修书一封,派人送给钦宗赵桓,说一见康王,就像见到兄弟那样相处无间。但按随同康王出使的人员回忆,斡离不实际上却是“言语不逊,礼节倨傲”,赵构一行人在金营开始了被软禁的日子。 与此同时,在东京城内,赵桓谋而无断、朝令夕改的个性暴露无遗。就在赵构与另一拨先期抵达的使臣郑望之等人已经出质在金营之时,皇帝赵桓又听信了勤王将士之一的姚平仲的建议,决定夜劫金营。对于钦宗而言,随着种师道及其他勤王部队的到来,敌我力量的对比产生了有利于宋朝的变化,他自然不甘心就此割地、纳币。但对于赵构个人而言,这样的决定明显不把正质于金营的九弟的生命放在心上。而且*荒唐的是,钦宗并未采纳种师道等老将关于劫营时机的建议,而是由道士占卜决定突袭时间,而且军机早早泄露,直接导致劫营失败,宋军反被金军伏击,有数百将士被金军俘虏。 本来,李纲已经扣下割让三镇三关之地的诏书,他本想拖延至勤王部队到达,到时就可以拒绝割地。而实际上开封也真的是在李纲的主持下坚持到了各路勤王军士的到来,宋金战守形势正发生重大变化。但正因为这次不成功的夜袭,致使各方面变故又生。 在金军一方,金将斡离不表示震怒,紧急召见康王等人质。康王等人骤闻这样的变故,自然也颇为惊骇,副使张邦昌甚至“恐惧涕泣”。而赵构在这时则表现出了较强的心理素质,在敌人面前至少能保持表面的镇定,这也使斡离不十分惊奇。 其实,康王在入质金营期间,曾参与斡离不等金将举行的射箭活动,而且连射三箭,全部射中靶心,当时金人已经疑心他是宋廷从宗室中找的擅长骑射的人冒名顶替的“假康王”。如今在明知康王与张邦昌等人在金营的情况下,宋朝还居然敢发动夜劫行动,显然这样的人质起不到威慑宋朝的作用,因此金军更加怀疑赵构的身份,要求退回赵构,“换真太子来”。 在宋朝一方,则是听到劫营失败的消息后,惊慌失措的钦宗听信了主和派大臣的话,立即罢免了李纲等主战派大臣的官职,“以谢金人”,同时撤销了亲征行营司,遣使谢罪,交割三镇。 朝廷在抗金形势大好的情况下居然出此下策,这引起了群情激愤,军民不期而集者十余万人,主和大臣李邦彦差点被愤怒的东京民众打死。钦宗为平息众怒,又改变主意,恢复李纲等人的官职。与此同时,金兵孤军深入的劣势渐显,屯兵开封城下日久,容易被守城将兵与外面赶来的勤王部队形成夹攻之势。于是,斡离不也开始考虑要尽早撤离了。 那边厢金军力求尽快获得金银等战利品北撤,这边宋朝主和派官员则希望通过尽快满足金军条件好让金军退走,以免主战派大臣组织了有效的反攻甚至取得压倒性胜利之后,军民回过头来会对自己的议和追责。双方一拍即合,宋朝正式割让太原、中山和河间三镇,并送犒军银1000万两,改以皇弟、宋徽宗五子肃王赵枢和驸马都尉曹晟“质于金国军前”,替回康王赵构,而与赵构一同出使的张邦昌则被朝廷升为太宰,继续作为人质留在金营。 对于大宋来说,姚平仲这次不成功的劫营固然使宋朝在对金的议和中处于更不利的局面,但对于赵构来说,却是重要的转折点,因为他成为金军这次犯境的受益方——他不但不需要像肃王那样,在金军北撤时被掳北去,*后老死北方,而且在返回京城后成为宋室的英雄,被超拜太傅,在朝廷上开始有了初步的威望。 只是,入质金军的经历也明显地影响了这位年轻人对金军、对大哥赵桓的看法。他的英武之气似乎在金营消耗殆尽,从此再不见康王有当日面对金军时的慷慨激昂,反而表现出越来越多的恐惧与畏缩。而且,当他大哥第二次派遣他出使金军时,他也不复当时的义无反顾。当靖康元年(1126)金军再度南下,赵构又一次从开封出发,行向金营时,他所表现出来的,已完全是另一种状态。

传位的恩怨:三朝内禅 作者简介

黄敏捷,华南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唐宋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学术兴趣点主要在近古财政、赋税与基层社会研究,对政治、经济变革也颇怀好奇,曾有多篇论文发表于《史学月刊》《文史哲》《中国经济史研究》《史林》《安徽史学》等刊物,并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收录,也主持国家社科与省部级相关研究项目。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