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多维关系演化与调控

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多维关系演化与调控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10-01
开本: 16开 页数: 367
本类榜单:工业技术销量榜
中 图 价:¥186.8(7.5折) 定价  ¥24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多维关系演化与调控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699961
  • 条形码:9787030699961 ; 978-7-03-069996-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多维关系演化与调控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矿业学科、生态学科、经济学科、社会学科的科研人员、高校教师和相关专业的研究生,能源规划管理、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经济调控与政策研究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建构了基于多维关系的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调控机制,拓展了公共政策学和经济法学的意涵和学术边界。

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多维关系演化与调控 内容简介

本书针对我国采煤沉陷区普遍面临的“生态-经济-社会”问题,围绕其多维关系演化规律及调控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介绍了我国采煤沉陷区基本情况及主要特征,研究了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多维关系及演化规律,分析了我国东、西部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多维系统的差异。研究了采煤沉陷区生态风险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利用,分别提出了生态与社会环境约束下采煤沉陷区经济发展转型的模式选择及实现路径,以及生态与经济发展约束下采煤沉陷区社会运行风险及其治理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调控目标与机制。 本书内容涉及文、理、工跨学科交叉,可作为矿业学科、生态学科、经济学科、社会学科的科研人员、高校教师和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以及能源规划管理、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经济调控与政策研究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的参考书。

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多维关系演化与调控 目录

目录

前言
**章 绪论 1
**节 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问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
第二节 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问题研究现状 3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3
二、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面临的问题 9
第三节 研究内容 11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2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4
**节 概念界定 14
一、采煤沉陷区 14
二、“生态-经济-社会”复合体 14
三、“生态-经济-社会”多维关系 15
四、演化规律 15
五、调控机制 16
第二节 主要理论基础 17
一、系统动力学理论 17
二、开采沉陷理论 19
三、压力状态响应理论 22
四、经济转型理论 24
五、风险社会理论 28
六、协调发展理论 29
第三章 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的多维关系与演化规律 32
**节 采煤沉陷区的形成机理与特征 32
一、研究区概况 32
二、两淮采煤沉陷区开采沉陷规律和环境影响 34
三、鄂尔多斯采煤沉陷区开采沉陷规律和环境影响 51
第二节 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多维关系解析 64
一、“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结构 64
二、“生态-经济-社会”因果关系 66
第三节 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多维关系演化规律 69
一、耦合模型 69
二、二维关系演化规律 72
三、三维关系演化规律 92
第四节 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系统风险因素与辨识 96
一、系统风险因素辨识与协调发展预警模型建立 96
二、系统发展协调度警度测度模型 100
三、系统发展协调度预警分析 101
本章小结 104
第四章 采煤沉陷区生态风险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利用 107
**节 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承载力与经济社会需求 107
一、采煤沉陷区资源利用现状 107
二、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承载力 130
第二节 采煤沉陷区生态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 156
一、生态安全综合评价体系 156
二、淮南市生态安全评估与预警 157
三、淮北市生态安全评估与预警 160
四、鄂尔多斯市生态安全评估与预警 162
第三节 多维关系视角下的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利用模式 165
一、两淮采煤沉陷区可持续利用模式 165
二、鄂尔多斯采煤沉陷区可持续利用模式 167
第四节 经济与社会发展双重需求下的采煤沉陷区生态安全保障与控制策略 168
一、淮南市/淮北市可持续发展策略 168
二、鄂尔多斯市可持续发展策略 170
本章小结 172
第五章 生态与社会约束下的采煤沉陷区经济发展转型 174
**节 采煤沉陷区经济发展现状与生态、社会约束 174
一、经济发展现状 174
二、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构建 176
三、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动力学特征 178
四、系统视角下采煤沉陷区经济转型的生态和社会约束 179
第二节 基于自然资源与人口特征的采煤沉陷区经济发展模式选择 184
一、采煤沉陷区经济转型绩效评价 184
二、采煤沉陷区城市转型速度 192
三、采煤沉陷区转型影响因素 198
四、基于EVS模型的采煤沉陷区经济转型模式选择 203
第三节 基于多维关系演化规律的采煤沉陷区经济发展转型路径 210
一、淮南市采煤沉陷区经济转型路径选择 210
二、淮北市采煤沉陷区经济转型路径选择 214
三、鄂尔多斯市采煤沉陷区经济转型路径选择 217
第四节 采煤沉陷区经济发展转型的保障体系 220
一、投资政策 220
二、财税政策 221
三、人力资源体系 222
四、居民安置 222
五、生态补偿 224
本章小结 225
第六章 生态与经济约束下的采煤沉陷区社会风险及治理 226
**节 采煤沉陷区社会运行风险及生态经济诱因 226
一、采煤沉陷区社会运行的风险识别 226
二、采煤沉陷区社会风险聚集的生态与经济诱因 231
第二节 采煤沉陷区社会运行风险评估与防控体系构建 235
一、采煤沉陷区社会运行风险评估原则 235
二、采煤沉陷区社会运行风险评估指标 237
三、采煤沉陷区社会运行风险的防控体系 242
第三节 采煤沉陷区社会治理模式 246
一、采煤沉陷区社会风险治理的综合困境 246
二、采煤沉陷区社会风险治理的模式选择 251
三、采煤沉陷区社会风险治理的路径选择 255
第四节 采煤沉陷区社会风险治理:以淮南市为例 260
一、淮南采煤沉陷区的社会风险识别 260
二、淮南采煤沉陷区社会风险的治理措施及经验 266
三、淮南高潜水位采煤沉陷区特色治理模式 270
第五节 基于“生态-经济-社会”互动的社会治理运行方式 273
一、采煤沉陷区社会风险治理的运行方式 273
二、采煤沉陷区社会风险治理状况与评估 278
第六节 采煤沉陷区社会治理运行保障体系 284
一、保障对象 284
二、保障手段 285
三、保障过程 285
本章小结 286
第七章 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调控机制研究 289
**节 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多维关系调控目标 289
一、生态-经济子系统协调发展的调控目标 289
二、经济-社会子系统协调发展的调控目标 290
三、生态-社会子系统协调发展的调控目标 291
四、“生态-经济-社会”三维系统协调发展的调控目标 292
第二节 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调控措施分析 293
一、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调控措施及特点分析 293
二、典型采煤沉陷区调控措施特征 298
第三节 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运行机理与
调控机制解析 304
一、采煤沉陷区三维系统协调发展的运行机理探讨 304
二、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调控机制解析 306
三、“公共政策-法制保障-绩效管理”综合调控机制框架设计 314
第四节 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公共政策需求与设计 314
一、产业政策需求与设计 314
二、政府管制政策需求与设计 318
三、财税政策需求与设计 320
四、金融政策需求与设计 324
五、匹配不同协调发展类型的公共政策组合设计 327
第五节 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法制保障建设 329
一、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法制建设的问题及分析 329
二、采煤沉陷区制度法制化建设的路径设计 330
第六节 采煤沉陷区协调发展的绩效评估与管理体系构建 339
一、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340
二、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绩效管理系统设计 341
本章小结 348
参考文献 350
后记 362
图目录
图1.1 研究技术路线图 13
图2.1 “生态-经济-社会”多维关系内涵与研究内容安排 15
图2.2 采动引起的地表裂缝 19
图2.3 采动引起的塌陷坑 19
图2.4 非充分采动时主断面内地表移动和变形分布规律 20
图2.5 压力-状态-响应及其改进模型 23
图2.6 “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机制图 30
图3.1 2006~2016年煤炭产量及其煤炭 与能源总量占比 33
图3.2 前10名省(自治区)年累计采煤量 33
图3.3 地表移动观测站示意图 35
图3.4 工作面走向下沉曲线图 35
图3.5 数值模型 36
图3.6 重复开采工作面走向下沉曲线 37
图3.7 重复开采工作面走向倾斜曲线 38
图3.8 重复开采工作面走向曲率曲线 39
图3.9 重复开采工作面走向水平移动曲线 41
图3.10 重复开采工作面走向水平变形曲线 42
图3.11 下沉系数和水平移动系数与采动次数之间关系图 44
图3.12 和与采动次数之间关系图 45
图3.13 高潜水位采煤沉陷区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利用示意图 49
图3.14 斜坡地立体苗木种植结构 50
图3.15 沉陷积水区“边沉边治理”技术原理 50
图3.16 治理前后对照图 51
图3.17 22201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布置图 52
图3.18 52304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布置图 52
图3.19 GPR地裂缝发育信息提取结果 54
图3.20 采动地裂缝动态发育曲线 55
图3.21 地裂缝深度与宽度之间的关系 55
图3.22 地裂缝发育深度与落差之间的关系 55
图3.23 滑动型地裂缝模型 56
图3.24 滑动型地裂缝动态发育过程 57
图3.25 滑动型裂缝距与沟谷坡度之间的关系 60
图3.26 滑动型裂缝角与沟谷坡度之间的关系 60
图3.27 滑动型裂缝距与沟谷位置之间的关系 61
图3.28 滑动型裂缝角与沟谷位置之间的关系 61
图3.29 土壤综合改良技术体系组成流程图 62
图3.30 系统之间及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图 64
图3.31 系统总体结构 65
图3.32 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因果关系图 67
图3.33 X、Y系统耦合过程示意图 71
图3.34 淮南、淮北“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度 74
图3.35 鄂尔多斯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度 75
图3.36 淮南市“经济-社会”耦合度指数变化 76
图3.37 淮北市“经济-社会”耦合度指数变化 77
图3.38 鄂尔多斯市“经济-社会”耦合度指数变化 78
图3.39 淮南、淮北“生态-社会”协调发展度 81
图3.40 鄂尔多斯市“生态-社会”耦合协调发展度 81
图3.41 淮南市“生态-社会”耦合度指数变化 83
图3.42 淮北市“生态-社会”耦合度指数变化 84
图3.43 鄂尔多斯市“生态-社会”耦合度指数 84
图3.44 淮南、淮北“生态-社会”协调发展度 87
图3.45 鄂尔多斯市“经济-生态”耦合协调发展度 88
图3.46 淮南市“经济-生态”耦合度指数变化 89
图3.47 淮北市“经济-生态”耦合度指数变化 90
图3.48 鄂尔多斯市“经济-生态”耦合度指数 91
图3.49 淮南、淮北“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度 93
图3.50 鄂尔多斯市“生态-经济-社会”耦合协调发展度 94
图3.51 研究区多维系统协调发展警度值 102
图4.1 2010~2017年淮南市自然资本供求变化 112
图4.2 淮南市各地类人均生态承载力变化 113
图4.3 淮南市各地类人均生态足迹变化 113
图4.4 2010~2017年淮南市存量流量利用比 117
图4.5 淮北市人均生态承载力、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赤字/盈余变化 119
图4.6 淮北市各地类人均生态承载力变化 119
图4.7 淮北市各地类人均生态
展开全部

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多维关系演化与调控 节选

**章 绪论 **节 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问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城市转型升级,中国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大。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赋存特点,决定了经济发展依赖的一次能源仍以煤炭为主,较长一段时期内难以改变。国际能源组织和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13数据表明,我国煤炭开采以井工法为主,因开采成本较高,很少采用采场充填方法控制上覆地层变形,煤层开采引发的地面沉陷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以半干旱地区产煤大省山西省为例,截至 2017年,煤炭沉陷区面积多达 4000 km2,在这片面积巨大、生态环境恶化的沉陷区内,很多地方是“有房不能住、有地不能种、有水不能饮和生活难保障”的特困区,受灾人口达 230万人。又如,位于高潜水位的安徽省两淮地区,采煤沉陷区面积达 410 km2,水深 0~20 m,并以 20 km2/a以上速度增加,特别是地处淮河中段的淮南矿区,地势低洼,地表沉降导致淮河流域中段水系紊乱;两淮煤矿矿井水的排放恶化了水环境质量,淮河流域中段“水多、水少、水脏”问题日益突出;开采沉陷严重破坏了两淮矿区人类生存空间,大片良田荒废,数万农民失地待业。近三年来,两淮矿区搬迁村庄 351个,涉及 71 885户,266 287人,村庄搬迁矛盾重重,工农关系日益紧张,深层次社会矛盾剧增。 采煤沉陷区不仅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而且还导致当地经济受创、居民搬迁,从而引发深刻的社会问题。本书所涉主题 ——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多维关系及演化规律问题,本质上是关于资源型区域各子系统的协调发展问题,即在揭示采煤沉陷区发生机理及演变规律的基础上,运用系统论的理论,将生态、经济、社会视为由各自子系统构成的总系统,通过子系统与总系统,以及子系统相互间及其内部组成要素间的协调,使系统及其内部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不断朝着理想状态演进。 由于地质采矿条件的不同,我国煤炭资源开采造成的地表沉陷规律不尽相同,由此造成的地表生态环境损害状况亦不相同,因此“生态-环境-社会”系统演变规律仍待进一步研究。 以两淮矿区为代表的东部高潜水位矿区是全国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也是淮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点地区。大规模的煤炭资源开采造成了大面积的地面沉陷。目前,安徽两淮矿区沉陷深度在 1.5 m以上的地面面积达到 120 km2以上,* 大沉陷深度达 21.3 m。两淮矿区沉陷面积以 20 km2/a以上的速度递增,到 2020年两淮矿区沉陷面积达到 600 km2以上。两淮煤矿沉陷区具有区域代表性和特殊性,具体体现在:①多煤层开采、叠加沉降,沉陷面积大,积水深,稳沉时间长,治理难度大。②两淮矿区地处全国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村庄密集,人口密度大,沉陷导致大片农田被毁,人地矛盾突出,社会问题加剧。③两淮矿区潜水位高,沉陷使原有的陆地生态系统逐渐演变为以水生生态系统为主的水-陆复合生态系统,改变了水-土-生物原有的生态关系与景观格局。④两淮矿区地处淮河流域,大面积沉降引起的地表水系紊乱、水土流失加剧、水质恶化,使两淮区域“水多、水少、水脏”问题日益突出。 以神东矿区为代表的西部矿区多处于干旱半干旱区,生态脆弱。对人类生产活动响应十分敏感的神东矿区位于晋陕蒙接壤处,煤炭储量是全国煤炭保有储量的四分之一,居世界八大煤田第三位。其主要土壤类型为风积沙,抗侵蚀、水土保持等能力很差,加上蒸发量大、降雨量少等特点,导致原有的生态系统较为脆弱。现代化高强度作业的矿区已经对地表覆盖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矿区开采中,地表形成大量的地裂缝和采空塌陷区,植被根系被破坏且地表土壤物理化学性质改变,矿区水土流失等进一步恶化。矿区采动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到一定程度时将很难恢复,进而有可能扩展为风沙覆盖区。 为此,开展“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多维关系演化规律及调控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实施国家生态文明战略的需要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一次能源, 2019年在我国能源生产和利用结构中占 57.7%左右,开采现象将长期存在。随着工业快速发展和城市转型升级,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但采煤沉陷所引发的生态危机是对我国生态安全的巨大挑战。因此,亟须加强对采煤沉陷区治理与发展的理论与调控机制研究,为满足能源开发需求前提下保障生态文明战略实施提供决策支撑。 2)推动经济转型、实现绿色发展的需要 经济发展是地区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环境与基础设施又是经济发展的**条件。采煤沉陷区经济发展基础受创,百废待兴,如何实现经济重振;搬迁区如何根据资源禀赋、地理区位与劳动力特征,规划经济发展蓝图;如何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经济发展方式如何由不可持续性向可持续性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高碳经济型向低碳经济型转变,由忽略环境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等,一系列现实问题都亟待研究破解。 3)解决民生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的需要 采煤沉陷对矿区人民的生产资料和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农田林地被毁,基础设施及住宅等建筑物开裂甚至倒塌,农民失地后生活生产环境恶劣。特别是在粮油生产基地,村庄密集,人口密度大,问题更为严重(例如安徽两淮矿区,采煤沉陷导致大片良田荒废,数万农民失地待业)。但由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缺少合理的赔偿依据,只能采取协商赔偿,致使拆迁安置、就业社保都得不到有效的财力支持,沉陷区因此矛盾迭起:能源保障与粮食安全的矛盾、地下开采与地上建设的矛盾、外部效应与补偿不力的矛盾、移民安置与社保滞后的矛盾。结果群众上访频发,社会维稳艰难。可见,研究控制复合体演变风险的有效策略,解决沉陷区的民生问题,确保社会稳定,已成燃眉之急。 4)立足均衡发展、促进区域公平的需要 采煤沉陷区主要分布在煤炭资源集中的地区,而我国煤炭资源分布的总体格局是西、中部多,东部少:主要分布在山西、内蒙古、陕西、新疆等省(自治区),其次是贵州、宁夏、安徽、云南、河南、黑龙江等省(自治区)。这些地区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能源基础,又恰恰是经济欠发达、社会事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长期以来煤炭资源的公共定价没有包含开采产生的生态环境损害等外部成本,是其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反映出区域间的极度不公平。因此,探索科学的制度保障,为国家扶持这些地区发展的方式选择及财力投入提供科学依据,也是促进区域公平的迫切需要。 第二节 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问题研究现状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长久以来,由于煤炭资源开采造成地面沉陷的情况在诸多国家都有所展现。采煤区地面沉陷问题凸显着工业化进程给当地环境带来的一连串问题。为此,国家开始对采煤沉陷区开展综合治理,有关采煤沉陷区治理研究也随之兴起。当前国内外关于采煤沉陷区治理的研究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 1. 关于采煤沉陷区内“生态-经济-社会”多维关系及其演化规律的相关研究 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多维关系的演化规律研究属于理论层面的基础性研究,对沉陷区综合治理、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宏观指导意义。回顾文献,可以发现相关研究呈现从开采沉陷的生态、经济、社会的“单一影响”研究转向“生态-经济-社会”三维关联研究,主要理论主张也从生态环境修复转向生态、经济、社会三者协同、整合调控。关于开采沉陷所产生的生态、经济、社会的影响研究,可以首先从各子环节切入。 生态影响方面,采煤沉陷区的环境影响分为对土地环境、水生环境、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生态修复则包括土地复垦、植被恢复、水体恢复与开发(滕刚, 2014),而且沉陷区生态系统内在的子系统也是相互影响、彼此关联的,例如水环境的修复,就可以采用水资源综合开发模式,实现沉陷区蓄水、供水、湿地构造共同开发与利用(刘佳,2010)。经济影响方面,主要涵盖沉陷区产业转型、绿色发展、生态农业、工业园建设等。基于循环经济的视角,沉陷区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变废为宝,实现可持续发展(石静儒, 2010)。社会影响方面,主要表现为失地农民补偿与安置,居民外迁对原有社会结构的影响,土地复垦机制等。沉陷区失地农民采煤的权益保障制度不够完善,使得失地农民“无地可种、无业可就、无保可享”,成为城乡边缘性群体,严重影响到农村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范和生和白琪, 2018)。例如针对牧区生活生产实际,要加强对北方牧区采煤沉陷区农牧民生产生活问题研究,通过政府帮助、煤炭企业补偿解决牧民生活问题(王宇龙,2012)。还要联系区域实际情况,对采煤塌陷地的数量、分布进行汇总,参照现行标准和法律法规,对征地补偿标准是否得当、农民的利益是否得到保障进行评价(李庆强和苗伟,2011)。王巧妮等(2008)则指出我国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配套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复垦组织模式,复垦费机制、复垦理论研究等存在着不少弊端。 关于“生态-经济-社会”三维关系研究。人类社会是一类以人的行为为主导、自然环境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文化为经络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包括自然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马世骏和王如松, 1984)。因此,基于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视角,需要从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复杂系统的结构特征入手,分析各子系统之间内在协调机制及系统发展问题(乌兰, 2007b)。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核心是生态整合,通过结构整合和功能整合,协调三个子系统及其内部组分的关系,使三个子系统的耦合关系和谐有序,实现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间复合生态关系的可持续发展(王如松和欧阳志云, 2012)。相应的,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系统也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其三个子系统之间在时间、空间、数量、结构、秩序方面的生态耦合关系和相互作用机制决定了复合生态系统的发展与演替方向(李雪松等, 2019)。 国内对于采煤沉陷区的相关研究,王芸(2009)从住房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对导致住房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对比采煤沉陷区住房保障与其他地区住房保障的异同点,参考过往经验,设计了一套采煤沉陷区住房保障制度。许悦(2011)分析了采煤沉陷区的居民安置与水库居民安置、拆迁居民安置、征地居民安置等安置模式的区别,提出了一种采煤沉陷区棚户居民安置的新模式。鲁连胜(1997)介绍了唐山市在采煤沉陷区治理上结合当地具体环境所采取的治理方案。孔改红和李富平(2006)强调了一种科学的治理体系对于采煤沉陷区治理的重要作用,建议以国家土地资源部门为核心,联合采煤区企业和采煤区政府,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与协调,充分利用资金,引导多方面的社会力量进入采煤沉陷区的治理工作之中。杜朴(2008)提出了一种综合治理采煤沉陷区的方法,即利用矿山废弃物回填进行复垦的治理方案。孙晓舟(2010)阐述了淮南市进行采煤沉陷区治理的具体实践,其主要的实践工作有采煤沉陷区居民搬迁安置工作、采煤沉陷区土地回填复垦工作、采煤区土地治理后建设工作、采煤沉陷区治理权与使用权绑定工作、采煤沉陷区居民安置与治理工作。李凤明(2011)深刻讨论了采煤沉陷区可采用的各种治理技术,每种技术的特点与适用情形,并总结出在我国具有广泛适用度的四种治理技术:农业复垦、建筑复垦、景观复垦、开采物回填。同年,罗开莎等(2011)学者对采煤沉陷区中矿业相关资源的同步利用率进行了分析,通过对选取的三种主要相关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煤炭资源的分析研究,给出了同步利用三种资源进行综合开发的新模式,即综合利用采煤沉陷区蓄水,解决采煤用水供应,同时开发采煤沉陷区湿地湖泊资源,缓解淮南地区的用水压力。胡振琪等(2020)针对煤炭资源开发过程中形成的采煤沉陷、露天采场、固体废弃物堆积等损毁对象,以及由此产生的耕地损失、环境恶化、空气污染、矿-地冲突等矿区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改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浏览历史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