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运河南端《运河·南端》优秀作品选

运河南端《运河·南端》优秀作品选

作者:叶艳萍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10-01
开本: 16开 页数: 273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48.4(5.5折) 定价  ¥8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运河南端《运河·南端》优秀作品选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2505503
  • 条形码:9787522505503 ; 978-7-5225-0550-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运河南端《运河·南端》优秀作品选 本书特色

“一座拱宸桥,半部杭州史”。对于杭州而言,拱宸桥一带便是京杭大运河南端的“封面”,历史缩影与现代繁华在这里得到连接,成为拱墅向世界展示历史与文化的核心区域。本书收录了《民国时期的杭州湖墅米市》《追寻曾经的运河记忆》《中国运河文化及其遗产保护》等作品。

运河南端《运河·南端》优秀作品选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记录大运河南端人文历史的散文集。大运河,肇始于春秋,形成于隋代,发展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繁荣于明清,源远流长,贯通南北,连接五大水系,是世界上里程**、工程**、*古老的运河之一,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她与长城一撇一捺,共同组成了巨大的汉字“人”,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地位身份的象征。拱墅区位于京杭大运河*南端,运河在拱墅穿境而过,蜿蜒12公里,是杭州段运河古迹保存*完整、底蕴*深厚、资源*丰富的一段,同时,拱墅也是*富有运河风韵和文化情怀的城区。本书由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自主出版杂志中辑录38篇与运河相关佳作组成,内分为运河史话、运河遗存、运河风情、运河漫步、运河发展、名家名篇6部分。

运河南端《运河·南端》优秀作品选 目录

运河史话
中国大运河的形成与演变 叶艳萍
《荷使初访中国记》所见清代运河风情考述 胡梦飞
京杭大运河沿线的“水神” 胡梦飞
钱塘安溪金龙四大王庙考略 胡梦飞 王双双
运河功臣郭守敬 崔建利 王欣妮
吴锡麒旅行日记中的清代京杭大运河 胡梦飞
治河与藏书
——道咸之际的南河总督杨以增 王云
民国时期的杭州湖墅米市 吴锦荣
千年运河坝上春秋 吕路野
连接南北水网的“过塘行” 龚玉和
说说上塘河的那些故事 周佳
古运河末端
——杭州龙山河考证 龚玉和
运河遗存
明代北新关 焦明
江墅铁路遗址 周佳
千工轿 焦明
大运河水脊
——南旺分水枢纽 周佳
运河风情
印象信义坊 陶林
古镇塘栖 杨芳
扬州行
——看琼花 刘黎明
大运河考察记之徐州 石永民
寻梦台儿庄 木木
追寻曾经的运河记忆 王昌卫
大运河考察记之临清 石永民
运河漫步
天堂流过一条河 黄玲
“枕水人家”运河情 王水法
运河发展
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路径探索
——以大运河(拱墅段)为例 周佳
打造山水秀丽的绿色生态带 兰甜
名家名篇
中国运河文化及其遗产保护 李泉
明清时期运河文献著作述论 王云
湖墅八景,梦与诗的美妙重现 孙侃
展开全部

运河南端《运河·南端》优秀作品选 节选

中国大运河始凿于春秋末期,全线贯通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是人类历史上超大规模水利水运工程的杰作,是世界上延续使用时间*久、空间跨度*大的运河。本文按照大运河的发展历程,将大运河分成三个阶段进行叙述。 早期运河:为南北大运河的贯通奠定基础 公元前486年,吴国为了北上伐齐,进而进军中原和晋国争霸,开凿了从邗城(今扬州)到末口(今淮安)的邗沟,沟通了淮河和长江两大水系,为吴国输送军队和物资北上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邗沟是中国历史文献中记载的**条有确切开凿年代的运河,如果以此作为中国运河的起点,那么中国运河的历史已有2500多年。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出于战争和运输的目的,开凿了多条地方性运河,除了邗沟之外,其中著名的还有楚国的芍陂、魏国的鸿沟;秦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开凿了从镇江到杭州的河道,确定了江南运河的基本走向;西汉开通了从洛阳到长安的漕渠,以解决政府的漕运;曹魏在北方相继开凿了白沟、平虏渠与利漕渠、车箱渠等,并对邗沟做了相应的改造;此外,浙东运河也值得一提,春秋末期时的吴国开凿了今天绍兴至上虞的“山阴故道”(《越绝书》所称),两晋之交贺循开通了山阴(今绍兴)至永兴(今萧山)段的航路,使姚江、甬江、钱塘江、曹娥江等江河连接起来。 隋以前,这些互不连贯的运河,尚未形成完整的水运系统,但这些地方性河道以及诸多水利工程的形成,为隋朝南北大运河的贯通奠定了雄厚的基础。这些运河的开凿,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在政治方面,可以说掌握了运河,也就掌握了政治军事命脉,运河是古代主要的军事通道,是兵家必争之地。运河也给农业带来了灌溉之利,运河流经的地方,农业都比较发达,《周礼·职方》指出,古代扬、豫、兖、青、幽、冀等州,均适宜稻、麦、黍、稷的生长。同时,运河也带来了造船业、冶铸业、纺织业等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各地的文化交流,形成运河流域文化兼容并蓄的多元文化特点。伴随着这些,还涌现出了一批早期的运河名城,如开封、洛阳、蓟(今北京)、建康(今南京)、钱塘(今杭州)、广陵(今扬州)、京口(今镇江)、山阳(今淮安)、彭城(今徐州)、睢阳(今商丘)等,这些城市都是地处要津,商业繁荣,为今天的我们留下了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 隋、唐、宋运河:南北大运河体系的全面形成与繁荣 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北方的经济一直比南方进步,但这种情况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发生变化。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替*频繁的时期,300余年的时间里,北方战争连绵不断,水利失修,经济受到严重冲击。相比之下,南方的经济却在这段时期里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北方战乱,大量人口被迫南迁,给地广人稀的江南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加上江南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这里的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全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隋朝统一中国后,定都长安,为了解决京师及边防部队的粮食物资供应问题,同时,也为了有效统治南北地区,巩固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权,隋朝统治者开始大规模地开凿运河。隋文帝杨坚开通了从长安到潼关的广通渠,便利了关中与关东地区的联系。 P5-6

运河南端《运河·南端》优秀作品选 作者简介

叶艳萍,1978年4月生,浙江兰溪人,文博专业副研究馆员,2000年7月毕业于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现任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馆长,从事运河史料征集、整理与研究工作多年,主要研究方向为运河文化史。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主编《杭州半山历史文化丛书》,主编《中国大运河历史文献集成·续编》《浙江全省舆图并水陆道里记》等大型古籍影印丛书,参编《中国大运河历史文献集成》。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