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站在世界之巅:中国两次登顶珠峰纪实:1955—1975

站在世界之巅:中国两次登顶珠峰纪实:1955—1975

作者:刘俍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11-01
开本: 16开 页数: 260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22.0(3.8折) 定价  ¥5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站在世界之巅:中国两次登顶珠峰纪实:1955—1975 版权信息

  • ISBN:9787541160776
  • 条形码:9787541160776 ; 978-7-5411-6077-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站在世界之巅:中国两次登顶珠峰纪实:1955—1975 本书特色

作者基于坚实的文献梳理,撰写出《站在世界之巅》一书。本书既有对登山运动的专业把握,也有激动人心的历史细节和人物风采的描摹,可以为新中国的专题史书写树立一个典范,为后来的写作者昭示一种路径。

站在世界之巅:中国两次登顶珠峰纪实:1955—1975 内容简介

本书即以 1960 年和 1975 年中国登山队两次登顶珠峰的来龙去脉为主轴,全面反映中国登山队从 1955 年建立至 1975 年第二次登顶珠峰这二十年的历程。这两次登顶珠峰,是那个年代轰动全国、震撼世界的壮举,不仅鼓舞了国人的士气,创造了辉煌的登山业绩,也取得了巨大的科研成果,其中的一些成就,直到今天还在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科学界和登山界。然而,至今都还没有一部完整而翔实地记述这一历程的纪实作品面世,本书则填补了这一空白。

站在世界之巅:中国两次登顶珠峰纪实:1955—1975 目录

目录 |**章 | 中国现代登山运动的初创 1955年 3月—1957年 6月 毛泽东:“中国人就是要勇攀高峰!” 003 中国**支登山运动队 006 仿照苏联模式,建立登山运动体制 008 **次独立组队攀登 009 中国登山运动的**批牺牲者 021|第二章 |从联合到独立:攀登前的准备工作 1957年 9月—1959年 12月 中苏联合组队,锁定世界*高峰 027 莫斯科—北京峰 034 “国家体委参观团”——攀登珠峰的侦察与准备 037 唐拉昂曲峰——从逃亡奴隶到登山队员 041 风云突变,西藏反动分子发动叛乱 044 再登慕士塔格峰,创造女子登山世界纪录 047 苏联背信弃义,中国决定独自攀登 057|第三章 |世界之巅 1960年 1月—1960年 5月 6吨登山装备,从欧洲运到绒布寺 063 解放军大校任前线总指挥 065 全国人民作后盾,建立登山大本营 068 登山路线的选择 073 “你们中国人都没上去过,怎么能说是你们的?” 077 三次适应性行军,建立高山营地 080 突破北大门,海拔 7000米建营地 085 8500,**台阶,以尿充饥 092 不可逾越的死亡地段 097 天公不作美? 100 决战前夜 104 时间就是氧气 107 世界上海拔*高的党小组扩大会 113 在世界之巅展开五星红旗 115 将氧气瓶留给队友 119 在海拔 8700米抽一支烟 121 登顶之后,九死一生的下撤 124 贺龙:“解放了的中国人民无高不可攀” 128 祝贺,质疑?复杂的国际反响 129 |第四章 |珠峰之后的新目标:希夏邦马峰 1960年 6月—1964年 5月 增添后备力量,埋下新辉煌伏笔 137 7595,再次打破世界女子登山纪录 139 乐极生悲,中国女子登山队遭遇重挫 144 中苏分裂下,却要合作登山? 150 希夏邦马:圣者的殿堂,冷酷的山神 154 多行业联合组队,班禅亲自壮行,向希峰进发 158 从海拔 5300米到7700米,六大营地为登顶保驾 162 大本营险遇狼群包围 165 营地被雪掩埋 166 1964年5月2日10点20分 168 *后一座 8000米“喜马拉雅黄金时代”的完美句号 173 |第五章 |第二次登顶珠峰 1965年 4月—1975年 5月 雪人、喇嘛、绒布寺——再次侦察珠穆朗玛峰 177 印度、英国、美国——珠峰上的群雄逐鹿 181 鲜为人知——宏伟计划的前奏 186 中国登山事业陷入历史*低谷 189 周总理指示:再次攀登珠峰 192 千挑万选,重组新队,精锐尽出 196 登山队、测绘队、科考队集结绒布寺 202 修路:从海拔 6500米到 8100米 204 12个小时走 500米路程 208 大本营旗杆倾倒:不祥之兆? 211 海拔 8200米的入党仪式 214 突击队长邬宗岳失踪 216 26岁,双腿截肢,因为把睡袋让给队友 219 田部井淳子登顶,中国人与一项世界纪录失之交臂 222 “爬也要爬上珠峰,死也要死在山上。” 224 在海拔 7500米,潘多与丈夫偶遇 226 架起名垂珠峰登山史的“中国梯” 231 突击顶峰前夜的党支部扩大会议 232 珠峰上*大的难关——第二台阶! 2341975年5月27日14时30分 237 世界首次珠峰高程的精确测绘 238 8848的诞生 241 世界上海拔*高的坟茔 242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243 附录:部分登山英雄的简历 247 主要参考文献 252
展开全部

站在世界之巅:中国两次登顶珠峰纪实:1955—1975 节选

毛泽东:“中国人就是要勇攀高峰!” 登山运动在国外亦称阿尔卑斯运动,这个名称来源于横贯法国、意大利、瑞士和奥地利等国的阿尔卑斯山。直到今天,欧洲的登山俱乐部,名称大多还是阿尔卑斯俱乐部。 法国一位名叫德·索修尔的著名科学家为探索高山植物资源,渴望能有人帮他克服当时看来是不可逾越的险阻——登上阿尔卑斯山顶峰。于是,1760年5月在阿尔卑斯山脚下的莎莫尼村贴出一则告示:“凡能登上或提供登上勃朗峰之巅线路者,将以重金奖赏。”告示贴出,一直未获响应,直到26年后的1786年6月,一位名叫巴卡罗的山村医生揭下了告示,他经过两个多月的准备,并与当地山区水晶石采掘工人巴尔玛一起,于8月6日首次登上海拔4810米的阿尔卑斯山主峰勃朗峰,于是人们就把1786年作为阿尔卑斯运动——登山运动的诞生年。 此后,登山运动发展很快,直到1865年7月,英国登山运动员文培尔等人,登上了阿尔卑斯山脉中当时认为无法登顶的玛达布隆峰。至此,以阿尔卑斯山为中心的登山运动达到了它的高潮,这就是世界登山史上的“阿尔卑斯黄金时代”。 此后,欧洲的登山运动员,又把注意力逐步转移到了俄国的高加索山区,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一些山峰。随着登山运动的逐步兴盛,攀登技术的提高和登山装备的改善,攀登难度和高度也进一步增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登山爱好者把目光转向高峰云集的喜马拉雅山脉。1950年6月3日,法国运动员莫·埃尔佐和勒·拉施纳尔付出了惨重代价(一人冻掉了双脚,一人冻掉了一只手),在人类登山史上首次成功地登上了位于尼泊尔境内海拔8091米的安纳布尔纳峰。以此为开端,至1964年5月2日,中国登山队征服世界上*后一座未被人类登顶的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海拔8012米的希夏邦马峰,这14年时间被登山界称为是“喜马拉雅黄金时代”,是世界登山史上与“阿尔卑斯黄金时代”齐名的另一个登山运动的高潮时代。两个黄金时代,也派生出了登山方式的两大流派:阿尔卑斯方式与喜马拉雅方式。 中国本是登山条件*好的国家。世界上共有14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山峰,中国拥有其中的9座的一半主权或全部主权。但在1949年以前,中国大地满目疮痍、百业凋零,根本就无法开展现代的登山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恰恰与喜马拉雅黄金时代的开端同步。由此开始,中国的现代登山运动,也奏响喜马拉雅黄金时代中一曲无比辉煌的英雄壮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国家领导人,将全民体育运动的开展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任命贺龙这样的重要军事将领担任全国体育运动的领导人。一开始,是从基本的运动项目抓起,同时集中力量发展一些群众性强、能够容易扩大开展起来的运动项目。登山运动受到地理、物资、装备等方面的制约,并没有列入急切发展的计划。但是,贺龙等国家体委领导并没有忽视这项运动,而是一直想着在适当时机将这项运动发展起来。 中国登山运动的开端,与苏联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950年代,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各国,与西方各国在体育的各个项目上展开全面较量,登山项目也是其中之一。而苏联和东欧各国境内,缺少7000米以上的高峰。因此,苏联自然就把目光投向拥有多座高山雪峰的中国。 早在1955年3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刘宁一访苏期间,全苏工会中央理事会即向刘宁一提出请求,派苏联登山队到中国攀登位于新疆的慕士塔格峰(海拔7546米)和公格尔峰(海拔7719米)。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才成立6年,百废待兴,多项竞技体育尚处于萌芽状态,登山运动方面更是一片空白。为了帮助我国开展登山运动,也为苏联日后来华登山铺路,苏联一方面邀请中方人员去苏参加培训,一方面也准备派人来华,对中国登山运动员进行培训。 1955年4月,苏联全苏工会中央理事会下属的阿尔卑斯协会(相当于登山运动协会),致函中华全国总工会,告知苏联方面组织了帕米尔登山队,准备攀登苏联境内的团结峰和十月峰,询问中国可否派运动员参加。按照苏联当时的体育机制,大型登山运动由全苏体委负责,群众性的登山运动由各级工会组织负责。所以,*先向中国提出合作登山的,是苏联的全苏工会。接到苏方邀请后,全总将这一情况向国家体委做了汇报,贺龙马上十分坚决地表示:中国要派运动员参加!国家体委与全总协商后,决定由全总出面,在全总系统中选出了史占春、许竞、师秀、周正、杨德源、刘连满等12人,组成临时登山队,前往苏联学习受训并参加苏联队的攀登活动。 由于是中苏两国的总工会首先开始登山运动的合作,中华全国总工会就先于国家体委,成为中国*早开展登山运动的单位。 *早赴苏联受训的12名队员,基本都是全国总工会从工会系统中选拔出来的干部,如史占春当时是全总宣传处的干部,周正是全总国际部的俄语翻译。当时,无论是贺龙,还是国家体委和全国总工会,派出临时登山队去苏联参加登山运动的目的,主要是让他们参与登山和学习苏联的登山技术,并没有对运动员提出指标要求。但是,中国运动员在苏联学习期间,艰苦训练、顽强拼搏,在身体条件、经验技术和装备都与苏联运动员有差距的情况下,取得了飞速的进步。他们在苏联,**次接触到了现代登山运动,**次学习了高海拔的冰雪攀登技术,**次了解到了什么是“阿尔卑斯方式”…… 在苏联培训的**批队员中,许竞、师秀、周正、杨德源4名中国队员,由许竞担任组长,与苏联登山运动员联合组成帕米尔登山队,于1956年8月14日和15日,同苏联运动员一起,成功地登上了海拔6673米的团结峰和海拔6780米的十月峰,创造了中国人的**个登山纪录。 贺龙将中国运动员**次登山就创造了登上海拔6000米以上成绩的消息,向毛泽东主席做了汇报。毛泽东十分高兴地说:“中国人就是要勇攀高峰。 ”接着,毛泽东还联系中国当时遇到的困难说,现在我们国家其他工作也是在攀登高峰。要像我们的登山运动员那样,不怕艰险。贺龙向一些老帅们介绍了毛主席的这些话,老帅们都十分高兴。勇攀高峰,一时间就成了老帅们经常向部下讲的一个词。 中国**支登山运动队 1956年二三月间,苏方派两名登山教练来华,全国总工会借此在北京西郊八大处举办了**期登山运动员训练班。参加训练班的55名学员是由总工会系统从全国各地的厂矿职工和大专院校的在校学生中严格挑选的。经过四十多天的训练,从中挑选出35人,组成以史占春为队长的中华全国总工会登山队,再次前往苏联受训。这是中国的**支登山运动队,当时在业务上受国家体委领导,在建制上属于中华全国总工会。 这是中国*早的登山队,现在很少有人知道,中国的**支登山队,是以总工会的名义成立的。这支队伍中的不少人,后来都成为中国登山界威名赫赫的人物。 身为队员兼队医的翁庆章,原是鞍钢总医院的青年医生。他回忆说,当时登山队来招队员时,自己还天真地以为,登山就是“游山玩水”,于是就报了名。不料想从此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中国人的登山运动,从北京西郊八大处迈出了**步! 同年4月25日,在苏联专家库金诺夫和兹维兹特金的指导下,全总登山队由史占春带队,32人历时4天,往返170公里,集体登上了中国海拔3767米的秦岭山脉主峰太白山,创造了中国登山队的**个纪录,由此奏响了中国登山运动的序曲。 5月16日,国家体委和全国总工会在北京联合举办庆祝集会,祝贺全总登山队首创中国人的登山纪录。国务院副总理、国家体委主任贺龙向队员们颁发了首登太白山纪念章;国家体委副主任蔡树藩在讲话中指出:“攀登太白山的胜利,开创了我国现代登山运动项目的历史。” 登上太白山顶峰,创造中国**项登山纪录的有:史占春(队长)、王凤祥、王宗大、王鉴非、门积武、许竞、师秀、刘连满、刘大义、乔君庠、李振环、杨德源、杨绍宗、杨德友、陈荣昌、初谟孔、国德存、周经纬、郑培俭、张祥、张祜、张俊岩、胡本铭、段邦富、梁乃钧、翁庆章、温田茂、彭仲穆、蒋正文、魏民、罗志升、彭淑力等32人。 在当时的中国,许多*基础的登山装备如便携式氧气瓶、联络用的步话机以及承重两百公斤的专业登山绳等都还没有能力生产。担任过中国登山队总务长和后勤部长的罗志升,回忆当年攀登太白山时,中国登山队装备的简陋:“我们组织到苏联去学习,苏联带回来的跟我们自己做的有一定差别,1955年的时候我们自己做登山鞋,开始用部队的皮鞋改成登山鞋,登山钉子是用手工打到鞋底上的,质量比较差,当时也只能这样,我们也不能到国外去买。用比较厚的鞋,用一寸钉子钉上去,跟现在的不一样……” 曾任中国登山队副队长的张俊岩,对当时自制的登山鞋也有深刻印象:“弄几个钉,钉到翻毛鞋底,就穿这个鞋登的太白山。太白山倒没有冰,就是山头有点儿雪,其他都是泥巴路。登完以后,到山下一看,鞋底都成光板了,钉子也都掉了。” 中国登山队,就是用这种*简陋的装备,开始踏上了创造奇迹之路!

站在世界之巅:中国两次登顶珠峰纪实:1955—1975 作者简介

刘俍, 1957 年出生,曾为杂志编辑和报社记者,现为自由撰稿人,长期从事军战史研究。著有《孙子兵法与现代战争》等,与人合著《淮海战役纵横谈》(未刊稿),执导过电视文献纪录片《北上——走出黑暗》。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