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多维视角下语用学探究

多维视角下语用学探究

作者:高琳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10-01
开本: 16开 页数: 131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24.1(4.3折) 定价  ¥5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多维视角下语用学探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3971497
  • 条形码:9787563971497 ; 978-7-5639-7149-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多维视角下语用学探究 内容简介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它和人类社会同步产生。然而,作为专门研究语言运用的科学——语用学,其历史却十分短暂。20世纪30年代,美国逻辑学家莫里斯首次提出了作为符号学分支的“语用学”概念,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前,它仍然被归属于修辞学的范畴。20世纪70年代,在奥斯汀、格赖斯等语言学家对语言的封闭性研究提出了疑问,直到《语用学杂志》在荷兰问世之后,语用学才真正成为语言学体系中的一门新兴独立学科。  语用学作为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域,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语用学因其本身的目的性和价值性而不同于语法研究,它是关于人类语言本身的研究。  《多维视角下语用学探究》从多维视角对语用学进行深入的解读,首先介绍了语用学理论、语用学哲学思想与历史回顾,然后讲述了言语行为理论、语用预设,*后重点分析了会话视角下的语用研究、跨文化视角下的语用研究、礼貌的语用研究,以及语用教学与语用能力培养等内容。该书在建构新型语用学理论等方面做了非常有益的探索。

多维视角下语用学探究 目录

**章 语用学理论
**节 语用学基本概述
第二节 语用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第三节 语用学语境论
第四节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语用学

第二章 语用学哲学思想与历史回顾
**节 中国语用学哲学思想与历史回顾
第二节 西方语用学哲学思想与历史回顾

第三章 言语行为理论
**节 言语行为理论的起源
第二节 施为句
第三节 行事行为理论
第四节 行事行为的分类
第五节 间接言语行为

第四章 语用预设
**节 预设的概述
第二节 语用预设生成的认知理据
第三节 预设在语言交际中的价值
第四节 交际中的预设策略
第五节 语用预设应注意的问题

第五章 会话视角下的语用研究
**节 会话结构
第二节 会话结构的语用研究和话语分析
第三节 会话的局部结构
第四节 会话的整体结构
第五节 会话的动态语用研究

第六章 跨文化视角下的语用研究
**节 跨文化语用学概述
第二节 跨文化语用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节 跨文化语用学研究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第四节 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趋势

第七章 礼貌的语用研究
**节 会话的礼貌原则
第二节 礼貌原则的局限和新构想的提出
第三节 会话的礼貌策略
第四节 礼貌和文化价值

第八章 语用教学与语用能力培养
**节 语用习得特征及影响因素
第二节 语用习得与对外汉语教学
第三节 语用教学促进学习者的语用能力发展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多维视角下语用学探究 节选

  英国哲学传统中的语用学思想始于洛克的符号行为哲学。洛克是继笛卡尔开创认识论的哲学研究传统之后,*早对认识论做出贡献的哲学家。他在营造自己的经验主义认识论体系时,对语言的功用、缺陷、人们的滥用,以及对语词意义的来源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探索。洛克认为,语言*根本的作用是用作人类社会联系的工具;强调语词的功用在于表达观念、传递思想。语词的功能发挥是通过有关实物的那些名称来表示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以传递人们的意念这一言语的真正目的。不过,要达到传递思想,语词还必须发挥另一个功能,即在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架设起理解的桥梁。要架设起理解的桥梁,语词必须具有传达观念和刺激观念这两方面的作用。传达观念是说话人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刺激观念则是在听话人心中引起语言所表示的有关事物的联想。洛克注意到语词具有这种言语交际中的双重作用。洛克还从语词的正确使用人手,分析了语言自身的缺陷。他认为,文字的缺陷在于意义的混乱,而原因不在文字自身,而在它们所表示的观念。语词意义的含混和不确定性是语词的缺陷。他指出,语言是观念的标记,语言的意义就是它所标记的观念;而且观念具有私人性、个别性和任意性;事物本质的揭示和人类目标的实现是通过人类观念的符号进行人际间的思想交流。洛克提出了消除语义含糊的五条规则,并提出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日常用法就是语言的通俗用法;而语言的哲学用法是指用语言来传达事物的精确观念,并用普遍命题来表示确定而分明的真理。  沿着洛克的思路,经验论哲学家霍布斯、贝克莱和休谟与常识论哲学家里德将对语言使用的认识与社会理论结合起来,从社会行为的角度揭示语言的本质,形成了语言和社会的语用学哲学。经验论之后英国语用学进入语境中的分析哲学。这一传统哲学包括剑桥学派的形式语义学和语用学,其创立者有弗雷格、罗素和穆尔。认识论经由英国哲学家罗素继承和发展,罗素于1905年发表的《论指称》一文成为分析哲学正式形成的标志。他强调要把逻辑分析看作哲学固有的方法;主张创造理想的人工语言,用来保证命题的句法形式一定与它的逻辑形式相一致;提出了摹状词的指称理论、指称的意义理论。罗素的逻辑分析方法影响了20世纪初的语言学,为后来的奥斯汀研究言语行为,突出说话人的意图,表达说话人的目的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牛津学派的日常语言哲学的奠基者为赖尔、奥斯汀、斯特劳森等,他们发展了包括言语行为理论在内的语言使用观念。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通过他的讲课和其学生的课堂笔记流传开来,牛津大学逐渐成了宣传日常语言哲学的大本营。维特根斯坦的语言的意义要在其使用中才能把握的观点直接导致了奥斯汀把语言当成一种行为,从而创造了言语行为理论。至此,以罗素、前期维特根斯坦及逻辑实证主义为代表,试图以经验来验证命题的真假值问题,把语言看成一种静态的逻辑符号的逻辑实证学派,被着眼于语言的各种功能、强调语言使用的日常语言学派取而代之;同时,也揭开了语用学研究发展的序幕,人们的注意力从语言的研究转向了言语的研究,转向了对语句的研究。而牛津学派在这方面起领军带头作用。传统的分析哲学认为,语言的功能是表达思想或叙述事实,语言是表达思想的手段,语言只具有描述的功能。与此观点相反,牛津学派认为,语言的主要功能是完成各种言语行为,描述事实或者陈述思想只不过是其中一种言语行为。语言交流中*小的、*基本的意义单位不是语词或语句,而是言语行为。言语行为的思想使语言哲学家们从一种全新的角度来探讨语言的意义问题。由于牛津学派从行为角度研究语言意义,并取得了辉煌成就,我们可以将牛津学派称之为行为语言学派。奥斯汀认为.语言是哲学家的工具,哲学家应当仔细检查他们所使用语词的日常意义。奥斯汀的哲学思想的发展表现在20世纪60至70年代着重探讨言语行为理论本身,并从言语行为讨论语言的意义、指称等问题;其思想表现在著作《言语行为:语言哲学论》和《词语和意义:言语行为理论研究》。20世纪80年代起他侧重讨论作为言语行为基础的意向结构,出版了《意向性:试论心智哲学》和《以言行事行为逻辑基础》等论著;20世纪80至90年代转向研究心智哲学,出版了《心、脑与科学》和《心、脑与行为》等论著。奥斯汀发现,说出语句就是实施行为。他把这类句子或语句叫作施为句或施为语句。这使施为语句与以描写或断定为目的的陈述语句区别开来。奥斯汀指出,施为语句要成功地行使施为功能,就必须满足某些条件。他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的“以言指事”“以言行事”“以言成事”观念,使人们关注话语意义之外的“言外之意”,并对这些概念进行了区分。“以言指事”是言语行为“言说”的一面,即说话人说出合乎语言习惯的有意义的话语。而“以言行事”则是说话人表达交际意图和目的的一种行为,意图包含在所说的词语之中,又游离于词语之外,它赋予语句一种以言行事之力。言语行为和任何人类的行为一样,除了有执行动作部分“以言指事”之外,还必须有意向、目的。“以言成事”指“以言指事”“以言行事”对受话人产生的效果。奥斯汀对西方哲学以及语用学的发展贡献在于:通过言语行为理论和意向性的研究,推动了语用学的发展。塞尔也强调言语行为的意向性,强调语言哲学与心智哲学的密切联系,把语言哲学看作心智哲学的一部分。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