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儿童品格的由来:社会性与人格发展 (第6版)

儿童品格的由来:社会性与人格发展 (第6版)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8-01
开本: 16开 页数: 658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129.4(7.7折) 定价  ¥1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儿童品格的由来:社会性与人格发展 (第6版) 版权信息

  • ISBN:9787115567161
  • 条形码:9787115567161 ; 978-7-115-56716-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儿童品格的由来:社会性与人格发展 (第6版)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家庭研究、婴幼儿护理、青少年犯罪学和体育心理学等专业的师生,广大家长、幼儿教师、中小学教师和儿童品德教育工作者。u 《儿童品格的由来:社会性与人格发展》是社会性与人格发展领域内的扛鼎之作,初版后,40余年来不断修订再版,逐渐成为该领域公认的经典作品。 u 我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陈会昌教授精心翻译;中科院心理所朱莉琪教授倾力推荐。 u 理论联系实践:系统全面介绍了社会性与人格发展领域的重要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同时,又紧密结合社会大的教育背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实际;内容丰富,专业性和应用性强。 u 强调全人发展,既聚焦个体的社会性与人格发展,又关注生物、认知、社会和环境等影响因素,给读者呈现一幅完整的儿童青少年发展剖面图。 u 可读性强。以读者为中心,将读者视为积极的参与者,使读者读起来有一种代入感和参与感。 u 相较于第5版,这一版增加了许多当今的前沿论题,紧跟时代的主题;同时更新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文献,还多处引用了我国心理学者的研究成果。

儿童品格的由来:社会性与人格发展 (第6版) 内容简介

“社会性与人格发展”作为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近几十年来涌现出大量的实证研究,形成了若干重要的新理论。作为一门内容如此宽泛的学科,它涉及儿童的情绪、依恋、自我、同一性、性别角色、道德和社会化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及其影响源。这些主题隶属于具有核心意义的个体心理特征范畴。So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一书第5版的中译名为《社会性与人格发展》,为了使“社会性与人格”这一专业领域更通俗易懂,我们将第6版命名为《儿童品格的由来:社会性与人格发展》。 《儿童品格的由来:社会性与人格发展 (第6版)》旨在向读者介绍这门学科当前的全貌,反映该领域大量重要的研究、影响广泛的理论和实践。全书分为三大编和一个结语章:编(~3章)讲述了本学科的取向和研究工具;第二编(第4~10章)聚焦于社会性与人格发展的“产品”或结果,包括个体的情绪、亲密关系、自我、性别类型化和性别角色、道德等方面的发展;第三编(1~13章)探索了个体发展的“生态”环境和背景,即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家庭和家庭之外的四种重要因素:电视、电脑、学校和同伴群体;之后,一个简短的结语(4章)提醒读者有关社会性与人格发展的更大愿景,即该学科的核心主题和过程。 《儿童品格的由来:社会性与人格发展 (第6版)》虽是一本兼具“专业性和科学性”的大部头书,内容浩繁,但是作者以读者为中心,语言平易、朴实、亲切,配有丰富的图表和拓展专栏,读起来更像一个故事,而不是一部百科全书。因此,它既适合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家庭研究、婴幼儿护理、青少年犯罪学和体育心理学等专业的师生作为专业教科书,也适合作为相关职业的培训用书,还适合广大家长、幼儿教师、中小学教师和儿童品德教育工作者参考阅读。

儿童品格的由来:社会性与人格发展 (第6版) 目录

第1章  概论 1

第2章  社会性与人格发展的经典理论 45

第3章  社会性与人格发展的新近理论 83

第4章  情绪发展与气质 125

第5章  依恋 165

第6章  自我、同一性与社会认知 209

第7章  成就 259

第8章  性别差异和性别角色发展 301

第9章  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 359

第10章 利他与道德发展 409

第11章 家庭 469

第12章 家庭之外的影响(Ⅰ):电视、电脑和学校教育 525

第13章 家庭之外的影响(Ⅱ):同伴对社会化的影响 573

第14章 结语 625

专业术语表 638

参考文献 659


展开全部

儿童品格的由来:社会性与人格发展 (第6版) 节选

专栏4.1 发展研究的应用 克服陌生人焦虑:对儿童医护和保育人员的有益提示 学步儿一进医生诊室就哭,紧紧抱住父母不放手,这很常见。那些记得之前来诊所经历的孩子,可能承受的是“打针焦虑”,而不是陌生人焦虑。但是,许多孩子只是害怕一个可能会用扎、刺或非正常的、令人不安的方式处置他们的医生靠近他们。幸好,照护者和医务人员(或其他陌生人)可以采取一些办法来降低婴儿或学步儿在这类情境中的恐惧。建议如下: 1. 有熟人陪在身边。当与母亲或其他陪伴者分开时,婴儿对陌生人的反应会更消极。事实上,如果坐在母亲膝上,多数6~12个月大的孩子就不会特别警惕陌生人的接近;但是,如果婴儿坐在离母亲有几尺远的地方,当看到陌生人接近时,他们就会呜咽或哭起来(Morgan & Ricciuti, 1969; Bohiln & Hagekull, 1993)。如果小患者们不必与照护者分离,那么医护人员就可以期待得到他们更积极的反应。 2. 让陪伴者对陌生人做出积极反应。如果照护者热情地问候陌生人,或者用积极的声调与婴儿谈论陌生人,婴儿的陌生人焦虑就不太可能出现(Feinman, 1992)。这些行为使得婴儿通过社交参照而知道:既然妈妈和爸爸很喜欢他,那么这个陌生人可能就没有什么可怕的。在把注意力转到孩子身上之前,医务人员可以和照护者先进行一段愉快的交谈,这样做很有好处。 3. 使周围环境更“熟悉”。熟悉的情境比陌生情境更不容易引发陌生人焦虑。例如,很少有10个月大的婴儿会在家里表现出对陌生人异常的警惕,但是面对陌生实验室中的陌生人,他们的反应就特别消极(Sroufe, Waters, & Matas, 1974)。让现在的医生到家里出诊不太现实,但是医生可以把其中一个诊室布置得像小孩子的家,可以在墙角放一辆漂亮的小汽车,在墙上贴卡通画,或者放一两个毛绒玩具给孩子玩。让婴儿熟悉陌生情境也很重要:如果婴儿进入陌生房间后不到一分钟陌生人就出现,绝大多数(90%)10个月的婴儿都会表现出不安,但是,如果留有10分钟时间来熟悉环境的话,则只有一半的孩子会对陌生人的到来产生消极反应(Sroufe, Waters, & Matas, 1974)。给医生的建议是:留出几分钟时间,先让婴儿或学步儿熟悉诊室,之后医疗人员再进入,这样儿童见到医生就不会那么紧张了。 4. 做一个敏感、不唐突的陌生人。毋庸置疑,婴儿对陌生人的反应取决于陌生人的行为(Sroufe, 1977)。如果陌生人先与婴儿保持一定距离,然后一边微笑着、说着话,递给婴儿一个熟悉的玩具或提议一起玩一个熟悉的游戏,一边慢慢接近婴儿,则情况就会好得多(Bretherton, Stolberg, & Kreye, 1981; Sroufe, 1977)。如果陌生人像敏感的照护者那样,耐心地从婴儿身上发现线索,也会有所帮助(Mangelsdorf, 1992)。宝宝喜欢他们能够控制的陌生人!介入的陌生人如果快速地接近孩子,并把自己强加于他们(例如,婴儿还没适应就试图抱他们),可能没有什么好结果。 5. 尽量让儿童觉得自己不那么陌生。陌生人焦虑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陌生人的外貌。杰罗姆·凯根(Kagan, 1972)认为,婴儿对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面孔形成了心理表征或图式,他们*可能害怕那些外表与现有图式不相似的人。所以,穿着白大褂、脖子上挂着听诊器的医生,或者戴着尖帽子看上去像女巫的护士,都会让婴儿和学步儿特别警觉!许多儿科医生可能无法改变让婴儿警觉的一些身体特征(例如大鼻子或者面部疤痕),但是他们可以把那些令婴儿感到害怕的医疗器具藏起来,把白大褂换成“正常”服装,这样有助于小患者把他们看作普通人。如果与小孩子建立融洽的关系是需要优先考虑的事项,那么,那些发型奇特或戴有鼻环的保姆同样需要留意这条建议。

儿童品格的由来:社会性与人格发展 (第6版) 作者简介

戴维·谢弗(David R. Shaffer),美国佐治亚大学的心理学荣誉教授,佐治亚大学本科课程前教导主任,毕生发展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课程前主任,曾给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授毕生发展心理学课程35年。他发表的许多研究论文涉及诸如利他、态度与说服、道德发展、性别角色与社交行为、自我表露、社会心理学与法律等主题。他也曾担任《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人格与社会学学报》和《人格》杂志的副主编。1990年,谢弗博士获得了Josiah Meigs杰出教学奖,这是佐治亚大学的最*教学荣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